tag 标签: it行业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3
    2013-1-8 16:43
    2141 次阅读|
    0 个评论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这句话运用到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也是一句指导性很强的名言。中国人向来有个老习惯,年末是喜欢总结,年初时喜欢预测。下面就简单预测下2013年IT行业可能会发生的几个趋势:     1、传统PC持续下滑,台式机将被淘汰   这个行业就是这么神奇,突然之间从前不敢想的东西都会实现。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进入后PC时代,我们数字化生活的核心正在由PC向移动终端发生转变。未 来的一切,尽在移动。各种数据表明,传统PC是不断下滑的趋势,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是不断上升的势头。据说,英特尔已经停止研发供台式 机使用的芯片了。2013年,在传统PC下滑的大趋势下,台式机将充当急先锋,即将告别大众消费市场,进入一些专门的领域。从大众消费这个角度 说,2013年,台式机即将被淘汰。     2、弹性设备元年   我在参加微软Windows 8的发布会时,其中的一个惊讶就是出现了部分弹性设备,有笔记本,有平板电脑,有可折叠的,有可弯曲的,有可旋转的。据悉,三星公司正在积极研发弹性、可 弯曲的显示屏。目前研发已进入最后阶段,有望在2013年上半年推向市场。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弹性设备推向市场。2013年,活血就是 弹性设备的元年。我们的各种智能设备,即将告别规规矩矩的年代。     3、告别匿名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有句名言:坐在电脑那一边的,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遗憾的是,这句名言即将失效。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要告别匿名互联网的时代了,即将进入后台实名制的时刻。据了解,前台还是可以匿名的。     4、云计算进一步普及,U盘和移动硬盘将退居二线   云计算、云存储、云笔记、云账本、云相册……未来的一切,尽在云中。在业界看来,云计算有望成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根据Gartner的数据,预计到2016年,1/3的全球数字内容将储存在云上。云存储在2013年将得到长足发展,今天我们还依赖的U盘和移动硬盘即将退居二线。比如我,除非一些特别私密的资料,绝大多数资料已经全部存储在云端。     5、大数据初显威力   《时代》周刊在一个多月前撰文指出,数据挖掘团队为奥巴马的连任立下了汗马功劳,政治领域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数据挖掘支持下的决策为奥巴马的连任立下 了汗马功劳,并将成为研究2012年总统大选的重要元素。这意味着华盛顿的竞选专家的作用极具下降,能够分析大数据的量化分析专家和程序员的地位却大幅提 升。2013年,越来越多的基于大数据的模式将发挥威力。      
  • 热度 22
    2013-1-6 14:50
    821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这两天,一则“李彦宏天价抢走优秀毕业生”的新闻在IT行业炸开了锅。 3月26日,在2012深圳IT领袖峰会上,腾讯CEO马化腾称“百度哄抬哄抢”,“offer开的也都是天价,我们后来也没有办法跟他去争,压力很大”。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则辩称“整个行业发展很快,我们的确需要很多人”。   虽然IT行业高薪聘请人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李彦宏、马化腾两位互联网企业巨头在公开场合为“抢人”而争论,还是非同寻常,引起了舆论关注。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不久前一条疑似Facebook来华招聘的薪资广告——年薪20万美元加美国绿卡,如果你足够优秀……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些信息表明,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人才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除了高薪之外,优厚的福利、广阔的成长空间和通畅的上升通道也是各家企业抢人的“砝码”。   这一点从李彦宏、马化腾现场博弈透露的一些细节里可以发现:2009级毕业生陈炯在加入百度的第二年,和所在团队一起获得百万美元“百度最高奖”。   在企业的推动下,高校IT专业毕业生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校园里不断传出毕业生进入某企业后起薪高达每月万元的就业神话,IT专业学生成为大家艳羡的对象。   互联网巨头高价搜罗名校毕业生 2009年,国内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金融危机中坚挺走过,之后,便以每年招聘量增加近千人的速度扩张队伍,成为“揽才大户”。尽管如此,有数据显示,IT行业每年还有近百万的人才缺口。   需求大于供给,其结果必然是IT人的身价不断升值。一组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IT行业的个人年平均薪酬不足5万元,而到了2009年就已经成倍增长,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就业高薪神话——   虽然互联网公司对应届生薪酬一直秘而不宣,但IT行业的应届生起薪高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在互联网一线公司,如百度、人人网,从事研发工作的本科生年薪10万元是起步价,硕士达到15万元。而那些开价相对较低的传统硬件厂商,应届毕业生的起薪也在年薪8万元左右。   而近日最新发布的招聘指数报告显示,2012年毕业生平均起薪本科仅为每月3059元,硕士也只有4699元。   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给出的起薪比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同时,相比其他行业单家企业每年10到20个人的校园招聘量,互联网企业以每年动辄招聘上千人的规模,独占大学生就业市场鳌头。如百度在2011年和2012年校园招聘的总和超过3000人。   企业在校园的招聘大战也是愈演愈烈,这从企业进校宣传时间就可以反映出来。教育部要 求,企业校园招聘活动在每年11月20日之后才能开展,但实际情 况是,每年9月一开学,各IT企业就已经纷纷进校宣传。除了校友回校外,企业高管主持宣讲会是较常采用的形式,百度CEO李彦宏就亲自到高校宣讲百度人才 理念——招最好的人,给最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   据公开资料显示,腾讯、阿里巴巴2011年分别在全国20余所学校进行了校园宣讲。宣讲之外,企业也在发放offer的时间节点、打师兄师姐感情牌方面下足了功夫。   此外,各企业纷纷把目标对准了中国最好的大学。百度、腾讯等几大互联网巨头,校园招聘的对象一般都是“985高校”的学生。   据北大就业信息网上的招聘信息,2011年在北大发布过招聘信息的单位超过5000家,而准备就业的毕业生也只有4000余人,按这个比例,平均每个企业是带不走一个人的。   不久前在中华英才网举办的一个论坛上,一家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抛出的问题“老板要招北大清华的学生,已经三年没招到了,怎么办”引起广泛共鸣,多家企业的招聘经理纷纷表示, 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是看上去很美,但是离自己太远。   不过,互联网企业却总能因搜罗名校学生多而成为赢家。从百度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来看,百度2011年入职的应届生有34人来自清华,有62人来自北大;2012年百度即将入职的学生中来自北大、清华的总量则超过了100人。据记者了解,这个数量在非国有单位中是最多的。   IT行业人才需求增速有所减缓   看上去,IT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并非所有的IT专业学生都能踏上这 条黄金就业路。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位负责老师对中国 青年报记者说,一直以来,IT专业学生的就业待遇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过,平均的薪酬待遇并不能代表整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尤其是就业率。   这位负责人表示,近几年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饱和。一方面,一些企业和部分毕业生创造出所谓的高薪神话,另一方面,一些专业诸如信息与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就业率均低于90%。这位负责人告诫学生,不要只盯着高薪而盲目地进入这一专业。   这种提醒值得参考。中华英才网中国大陆雇佣指数(以下简称CEI)能够反映招聘企业 人才需求动向,从2009年1月到2010年3月,IT行业的 CEI以平均每月7个点的速度增加,直到2010年3月达到167的峰值,随后,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一指数越大,表明人才市场招聘需求越旺盛。   2011年3月,IT行业CEI曾一度突起,但依然无法阻止递减的大势。从2011年8月起,这种下降趋势愈加明显,到了今年1月,这一指数跌至105,成为2010年以来最低值。   “这并不能说IT行业招聘量会骤减,相反,IT行业的就业总量依然很大,但其招人的增速会大大降低。”资深HR顾问刘兴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这一点在硬件领域表现十分明显。除了几家排名最靠前的厂商,其他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有了明显减少的迹象。   赛迪顾问IT系统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梁潇告诉记者,受人力成本上升及招工难度加大的 影响,大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正在谋求通过自动化手段降低对人力 的依赖,例如富士康在大力推进其机器人计划,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总体来看,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有所减弱。   但梁潇同时表示,这是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能否在近几年折射到就业市场尚不能下定论。   结构性短缺仍是痼疾   不过,业内还有一种观点,即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发轫,可能带动IT行业进入新春天,也同时给IT专业技术人员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据百伯数据研究中心预计,全国云计算人才缺口将达百万,2012年与云计算相关的职 位增长将超过150%。此外,在移动通信领域,“终端为王”几乎 成了一种共识,与之相关的手机终端人才也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愈加让这个行业显得人才匮乏。”百伯网CEO李珍文说。   然而,这些新技术和业务模式给出的职位虽然诱人,入行的门槛却不低,很多用人单位开 出的基本“硬件”条件是:科班出身,至少具备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 验。对于那些刚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新技术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就业容量。云计算的供应商Hostway公司副总裁艾伦·贺罗巴夫就曾对此做过表述。他认 为,“新技术”不仅无法给最为广大的高技术人才带来就业岗位,还更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事实上,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IT行业和高校的痼疾。这两年,虽然IT业 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率并未因此而攀升。麦可 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阶段,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   在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李东看来,结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除了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在于“IT行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快,而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却无法跟上这个速度”。李东告诉记者,一些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只偏向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这部分很弱。   IT培训市场持续火爆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李东说,这些培训企业都在广告中宣称, “让实战少的学生完美蜕变成为软件开发职场精英人才”,他们其实是 在补当下学校教育的“漏”,因为这些所谓“职业训练”本应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今却外包给培训市场,“这是学校教育的缺位。”   为了就业,不少学生在毕业后不得不去校外参加技能培训。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当学生意识到‘实际操作经验缺乏’时,通常面临着就业,再参加培训就等于延迟了毕业。”   刘兴阳认为,与许多传统行业比,IT行业对从业者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在学校教育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时候,学生自身应对行业高度敏感,明晰行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新技术,务必要了解前沿,并想法设法站在前沿。(文/ 中国青年报 )
  • 热度 24
    2010-8-16 10:16
    2635 次阅读|
    0 个评论
    看到一则新闻,大意是富士康北北迁西进了,猎头公司们也开始活动,专门挖一些不愿意跟富士康走的员工,提供给浙江企业,而薪资比例也提高到40%以上。浙商的老板们果然财大气粗,但富士康毕竟成立这么多年,不断改良管理体系,现在已经自成一派,这套管理体系不是那么好复制的。越发达的地方的企业,他们的岗位细分化,流程也都是针对企业各部门的综合情况所建立的,并不像花5万买个西太平洋的博士那么简单。   不要简单地看低像富士康这种代工企业,好多人只知道富士康是做代工的,但是,富士康除了没有芯片的开发生产以外,其他的任何电子产品都能研发和生产。不说别的,在IT行业,富士康运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还有它具有最符合它自身的一套体系(包括品质管控),可是这套体系并不是所有浙江企业都能使用。有能力复制品控体系的人,不代表该企业所处的阶段能够适合去搭建实施这种体系。其实企业学的应该是这种体系的思想,不要盲目照搬。   当然,Qa Management的人员来浙江是可以发展的, 但必需有一个放低的姿态,我有一位朋友是在今天的4月底从广东深圳到浙江,在宁波一家知会的企业做质量管理。那边对质量的形态意识相比珠三角却是有一段的差距,主要是民营中的家庭式管理太多,而多是从小做起, 在意识上制约了组织结构系统化的建立与培养,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公司, 但都有一条供应链这就让你的管理非常头痛。而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企业的创新意识非常好,想到什么,那就是试试吧,敢想敢做,   对于富士康的员工来说,那还有一个更担心的问题,就是把富士康的品控体系建立好后,对企业主就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那他们还愿意拿着远远高于行业同级别的人员薪水给你吗?这好像也不太符合老板的个性,做人做事还要眼光长远些,不要被局部的眼前小利迷惑了才好。   在职场上有个浅易的道理:好事不能做绝,能力不达上限。就是对老板你始终要留一手,比如今天企业主规定要做100件事情,哪怕你今天能干150件事情,但是千万不能付诸行动,你只能完成90件,因为企业主一看你这么能干,那他就会说,明天干150件吧。而且,浙江企业需要的是短平快,家族化经营在上百亿的企业都比比皆是,这说明你终究是个外人。   所以我以为,入赘浙江企业,应当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