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机器人产业园

相关博文
  • 热度 9
    2015-10-29 12:12
    72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即将过去的2015年见证了中国机器人“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称,全国已有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机器人公司数的总和。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庞大,但问题也不少。尽管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5.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1/4,连续两年高居全球第一,但国内企业仅占我国市场销量约两成,多数产品来自欧日的四家主要机器人公司。中国机器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后劲不足。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2.2万件专利申请,而中国不及6000,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以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的26件专利中只有一半有效,其中仅2件为发明专利,而同期国外在华申请的47件中有效的26件全为发明专利。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机器人系统理念上的创新几乎是空白,长期处于跟风状态。反观国外研究机构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除了在传统的机电、传感、规划、协调、控制等方向继续创新之外,目前在人机交互、共同操作、安全机制、软件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特别是以数据驱动为特色的智能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投入大量研发力量,逐步向以云机器人为代表的软件机器人发展,并不断地提出新的机器人理念。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试图通过语言“创新”、技术投机、市场造势来实现其“机器人产业梦”,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本无益于国家制造能力的提升,实质上就是传统消费奢侈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难以持续。更有甚者,有些县城里的机器人产业园,仅有两三家冒牌企业,却宣称产值百亿。如果不加以修正,让人十分担心上世纪50年代末的“炼钢大跃进”再现,造成更大的浪费。 如何进一步健康有效地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深入应用、让机器人在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切实发挥作用,是大家公认的正确途径。同时,除物理形态的机器人之外,我们应更加注重软件形态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吸取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所造成的信息技术与产业长期整体落后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工业时代的核心技术是工业自动化,因此工业机器人举足轻重。然而,智能时代的核心技术将是知识自动化,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快、加强以软件形态为主的知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以软件机器人的发展促进物理机器人的升级,尽快形成软件和物理形态平行互动的新型“平行机器人”系统,并以此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升级的突破口。
  • 热度 21
    2015-9-28 11:15
    1283 次阅读|
    1 个评论
    “机器人换人”大潮下,中国已连续两年坐上世界机器人最大消费国的宝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称,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为5.6万台,占到全球总销量的约1/4。 机器人也因此成为地方政府趋之若鹜的新兴产业。接踵而来的,是国内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风潮。 在北京举行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全球年会”上,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松机器人,300024.SZ)高端装备与3D打印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刘长勇表示,“几乎每周都有四五家新的机器人公司出现,就连有些县也在搞机器人产业园。”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重庆市璧山县、河北省固安县以及香河县,都在积极筹建机器人产业园。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出全国范围内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包括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不同称谓)共有25座;提出产业园建设规划、处于筹建中的则有7座。 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是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之地。江苏省有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及徐州5座城市正在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广东省有4座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其中2座位于深圳,顺德和东莞各有1座,而广州和中山两地亦有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 各地政府都对机器人产业园提出了预期年产值、招商引资数量等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壮声势。哈尔滨和青岛,都将建设目标定为北方最大的产业机器人基地,抚顺则提出了2030年建成国内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的远景。 相比于近些年才拔地而起的机器人产业园,包括“四大家族”在内的外资机器人公司早在1990年代就嗅到了市场的机会,它们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寻求机器人的应用市场。 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四大家族”这样的行业巨头很快填补了市场空白,并取得了先发优势。随着这两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外资品牌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它们纷纷新建工厂扩张产能,以巩固其市场份额。 而全球最大的中国机器人市场,也吸引着国内企业涌入,“机器人”概念由此变得更加火热。除了本体制造企业“四大家族”,新松机器人、埃夫特以及广州数控等公司也杀入该环节,成为中国机器人市场的佼佼者。
  • 热度 23
    2014-9-17 15:29
    1358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中国目前有多少机器人产业园?估计很难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国内某研究机构之前公布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但是,随着近两个月的时间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又增加了不少,例如中科大最近发起建设合肥工业园,长沙雨花区拟建千亿机器人产业园,冀州市快速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大大小小的机器人产业园可谓数不胜数,都想搭上工业机器人的顺风车。 但是,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机器人产业园吗? 产业园占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规划产能一家比一家高,业内人士开始担忧,机器人会不会重蹈光伏的覆辙?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下,大量企业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蜂拥而上、良莠不齐造成国内工业机器人恶性竞争,使得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利润降低甚至无利润可图,加上各地区机器人产业园的重复建设,最终将会制约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有专家表示,在短期来看机器换人是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这么豪爽地花重金购买机器人来作业。企业一定会关注机器人替代人的投资回报周期,经济型机器人并不代表低成本,大规模的机器换人时代还远远没有开始。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野蛮生长属于正常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表示,发达国家如德国,每万名工人中就有 300多台机器人,而我们只有15~20万台左右,机器人平均占有率甚至低于朝鲜。对于几乎所有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蔡鹤皋也并不担心,他表示,日本的机器人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最后经过兼并收购形成了十几家大企业,“希望能够经过几年的实践,大浪淘沙,让那些在技术、经济上具备实力的企业能够沉淀下来,使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笔者认为,各地对于机器人产业园的上马,还是要慎之又慎,不能跟风。虽然目前中国的用工荒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制造企业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机器人换人战略。只有那些订单比较稳定的工厂,机器人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在产品订单经常有变化,产品周期短的企业,使用机器人反而会因为需要经常编程和调试影响生产,并且成本可能反而会升高。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适合进行机器人换人的企业,这些企业又有多少会投资进行生产改造?除了分析市场容量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产业园里生产的产品,跟国际品牌相比,有多少的竞争力?我们确实不希望看到太多企业承担机器人产业野蛮生长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