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库克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8
    2016-5-13 15:27
    2247 次阅读|
    4 个评论
    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了一则消息,其最新一轮融资取得了重要进展,苹果公司将以10亿美元投资本轮融资。这是滴滴创办至今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数目。通过这次投资,苹果也成为了滴滴战略投资者。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Apple的认可令成立四年的滴滴深受鼓舞,更是一种激励。 滴滴将继续努力,与司机和乘客、与全球伙伴一起,让人人拥有更加灵活可靠的多元出行选择;帮助我们的城市解决交通、环保和就业挑战。” Apple CEO Tim Cook则表示:“滴滴彰显了中国iOS开发者社群的锐意创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台及其卓越的管理团队令人赞叹,我们期待支持滴滴的长期发展。” 作为世界科技行业的领先公司,苹果如此大手笔在中国科技公司身上投资尚属首次,苹果为何要在中国投资?为何要投滴滴?两者合作的基础与前景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苹果为何要在中国投资? 提起苹果,我们相当的往往是乔布斯,是一家提供优质科技产品的科技公司。而鲜为人知的是,苹果的财务操作也是高手。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苹果公司的避税手段非常高明。如果把苹果公司的海外资产带回美国,美国税收部门将可对其征税约592亿美元,而苹果避税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海外投资。 美国企业最高所得税为35%,在全球排前列。按照美国税法,居民公司(在美国境内根据美国法律组成或创建的公司)就其来源于全世界的所得纳税。但是美国税法中的一些例外条款规定,只要海外的利润用于再投资、没有返回美国国内,该公司就可以暂时不为这部分利润缴税。 中国作为苹果全球最大的市场,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利润,这些利润如果不在中国投资,而是返回美国,就会被征收35%的所得税。如果有好的途径,做一个投资当然是理智的选择。所以苹果要那中国获得的利润在中国投资。 除了避税,苹果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前不久。按照中国政府对网络发布内容、特别是对外资企业发布的内容实施了严格的监管。而4月份苹果的iTunes电影和iBooks商店就被封。这引发了苹果投资者的担忧。 美国注明的激进投资者伊坎就为此抛空了持有的4580万股苹果股票。 近期,库克将再次访华,不知是否与此事有关。不过按照美国人对中国政府公关的理解,在当地投资被视为友善的举动。 微软就曾经在中国大肆投资,获得了良好的政府关系,促进了微软产品在中国的推广。 而高通在遭遇反垄断调查,付出罚款之后,立即投资了中芯国际合作新技术,还把订单给了中芯国际。而英特尔更多多年来持续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 所以,苹果这次在中国投资一方面可以财务避税,转移在中国的巨额利润,一方面还能搞好与政府的关系,为未来的商业计划铺路。可谓一举两得。 二、苹果为何要投资滴滴 滴滴成立已经数年,其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策略。 首先,滴滴补贴出租车司机,培养人们用APP叫车的习惯,在司机中普及APP,培养大量用户。 然后,滴滴开始开放专车,绕开出租车,给专车司机补贴,形成专车与出租车的竞争。 而在政府废除出租车管理办法,网约车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的时候,滴滴又开始引入自营约租车,降低补贴,逐步淘汰非专职的私家车。 通过三步走的计划,现在滴滴已经掌控了中国的网约车市场,将获得运营权,分享了原本属于各个城市出租车公司的蛋糕,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取服务费盈利。 滴滴已经过了烧钱补贴的阶段,进入到了收获的阶段。而苹果的进入恰是时候。 这次10亿美元给滴滴,滴滴不用去烧掉。而发展起来的业务是真正可以代来利润的业务。 当然,滴滴本身也不简单。数据显示,滴滴已经在中国拥有绝对领先的位置。覆盖400个城市,其中200个城市达到盈亏平衡点,日订单1100万,覆盖出租车、专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巴士、企业级等丰富的产品线,占据着中国网约专车87%的市场份额。2015年滴滴出行完成订单14.3亿,相当于整个美国移动出行市场的2倍。仅北京一个城市,滴滴的日订单量就相当于纽约每日全部移动出行量的6-7倍。 按照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数据,滴滴快的已经成为继Uber、小米、Airbnb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最有价值“独角兽”。 按照1100万的订单计算,滴滴收一定比例服务费,很容易日进亿金,堪比中国移动。成为滴滴的投资者,即使没有IPO,只是吃红利也会获利丰厚。 所以苹果投资滴滴是可以吃蛋糕的。 此外,苹果正在搞苹果汽车,苹果汽车从目前的消息看是电动汽车,很可能会有无人驾驶功能。 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的优势是单位里程费用较低,对于私家车这个优势不明显,而对于一天几百公里的出租车,这个效益是很显著的。滴滴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苹果汽车的下游客户。 同样,无人驾驶技术最大的效益也是用于替代成本高昂的出租车司机,无人驾驶技术实用化之后,苹果与滴滴合作,也可以分享一块大蛋糕。 而且,滴滴还有苹果没有的技术。 滴滴出行是一个移动的智能出行网络。包括随区域、时间变动的定价、订单的高效匹配、根据供需预测之后的司机运力调度等等。对于一个具体区域来说,滴滴“数据大脑”已经实现了提前15分钟时间达到超过88%准确率的预测,合理调度司机运力,缓解拥堵。 滴滴出行平台上每天的计算次数以10亿计,高峰时段,每一分钟的匹配就高达200万次;每天平台都要计算所有司机和订单的加乘;每天平台上新增数据50TB以上,每天路径规划次数达90亿次。 苹果要做无人驾驶,滴滴出行的数据都是宝贵的基础数据,可以用于无人驾驶系统对路线的深度学习,中国道路的实际大数据是谷歌都拿不到。 所以在技术上苹果与滴滴合作也非常划算。 最后,苹果的车联网平台CarPlay在于滴滴合作也变得更容易普及。 多种因素之下,苹果选择了滴滴。 三、你情我愿,前景美好 目前滴滴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这一轮融资规模据说达到20亿美元,而滴滴的估值据说已经达到了250亿美元的级别,俨然一家世界巨头,而这还是如今资本寒冬的数据,含金量远高于泡沫时期的什么450亿美元。 这次有苹果这种顶尖的科技公司投资,滴滴也是非常高兴的。除了财务上融资。苹果能给滴滴的帮助还有很多。 一方面,iPhone本身是滴滴的一个入口,而且是一个全球化的入口。这对滴滴的全球化非常有利。在中国滴滴已经拿下87.5%的市场,而全球滴滴还有很广阔的空间,滴滴未来是要与Uber争夺世界第一的。苹果的加盟让滴滴如虎添翼。 此外,未来的苹果汽车对滴滴也是很大的诱惑。约租车的主要成本一是汽油,二是司机的工资。而苹果未来的无人驾驶电动车恰恰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苹果汽车本身的品牌也可以帮助滴滴拓展业务。要知道,特斯拉的约租车基本是供不应求的。 所以,滴滴很高兴的拿了苹果的10亿美元投资。 综合来看,这次投资算是双赢,苹果一举多得,滴滴也是一举多得,而两者合作后的前景更是美好。 滴滴可以在全球扩展业务,用未来的苹果汽车降低运营成本;而苹果先是做了一笔划算的财务投资,可以很快就有漂亮的财报。而后还给自己未来的产品找到一个全球化的大买主,至少首批Apple Car的销量不用担心了。而滴滴做的越大,越全球化,苹果汽车未来的需求就越大,苹果可以吃到投资的收益,还能吃到未来苹果汽车销售的利润。这无疑是一笔划算买卖。 库克确实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 热度 21
    2016-5-6 21:08
    1876 次阅读|
    3 个评论
    据科技网站AppleInsider报道,本周四,苹果CEO蒂姆·库克一年一度的慈善拍卖终于落下帷幕。本次拍卖为罗伯特·F·肯尼迪中心募得51.5万美元善款(约合334万),这些善款将用于支持正义与人权事业。   2013年第一次举办拍卖时,一次与库克在咖啡厅的半小时谈话则拍出了61万美元。今年是库克慈善拍卖的第四个年头了,慈善午餐拍出51.5万美元新高价。     在拍卖中中标的人则获得了与库克共进午餐的机会。   看到这新闻,让我有点惊讶。和库克共进午餐的机会,看来真的是太珍贵了……   如果你有个机会,可以跟行业大佬或者商业成功人士吃饭、聊天,你能获得什么?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对此问题展开热议,现挑选出一些经典回答汇总,方便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网友A: (看来该网友是典型的吃货一枚啊!) 使劲吃呀,把好吃的兜吃掉! 把各大佬的讲话全程录音下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饭也吃了钱也赚了,恩,我真机智! 网友B1: 什么也获得不了。 还真不如和他合影留念,炫耀来的现实! 别人之所以能成为大佬,真的不是靠所谓的鸡汤。 你没有拥有那个能量,就算给你铺路,那人脉也不是你能利用的。 没到那个圈子, 很多信息 人家没必要和你分享。 有多大的力气就吃多少饭。 (PS:难道是我鸡汤看得少,感觉句句都很实在!) 网友B2: 什么也获得不了。 小白和大佬之间level差太多。 你是行业新手,提不出很深奥的问题,大佬是沙场老将,自然跟你没啥话聊。 倘若真的是跟大佬吃饭,最想获得什么? 无论你想获得什么,都要 思路清晰,言简意赅 。 在面对面交谈中,你只需要用一两句话,就将你的提问说清楚。 如果不知道该提哪些问题,就请让大佬向你提问题。 我不会想获得, 我想的是如何给予。 一定要记住先给予。 (PS:网友B2的思想境界也是棒棒的!) 我没觉得大佬会怎样,我待人都一样,他们喜欢说什么,我就聚精会神的听。 我永远把展现的机会留给别人。不要觉得这次不展示自己就没机会了,被人发现永远比展示更有价值。   网友C: 吃一顿饭获得多少因人而异。 毕竟个人修养、礼节、幽默、知识面等等都非一日之功。 宴席一般可以看做是好感度不断上升的过程,恰当合适的行为将给自己加分。 从着装、礼节、谈吐、酒桌文化 入手学习,如果你做足功课,大佬们对你有了一定的好感度,你能学到些什么? 1、见识。 2、风向。 3、介绍朋友。 4、整合资源。     网友D: 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阅历层次积累的话,很难“获得”太多。 即使有机会也是一个入门,要抓住还要靠实力。何况差距太大,大多情况下很难有平等持续化的交流。   也很少有所谓的捷径,会通过吃一次饭聊一次天改变人生(邓文迪之类只是个例)。   当然,会了解不少知识观点,还有学习精神。还有每个人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有很多是机遇。不是你学了大家的思想和软实力就会和他们一样。 网友E: 对大佬,一顿饭建立长期联系的概率很低,因为他们阅人无数,不容易对人留下印象。 除非,正好你所谈的是你拿手他不太熟又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你背后的平台很牛。 认真倾听,以及恰当的提问请教,可以收获八卦,也可能收获真知灼见。 合影没什么意义,主动提议就low了。 当然,美女可除外。 首先,这是难得人生体验不是? (PS:看来网友E是个看颜值的汉子) 网友F: 一顿饭,我能获取的就是尽量靠自己的观察,和平时积累的知识去分析,我能否在跟他同样年龄保持同样的心态与态度,或者我比起他,在同样的年龄层次,我欠缺的是什么,比如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去听他的回答侧重的是哪个方面,他的考虑思维是什么,分析彼此不同的点。     也许我们创新的能力的确不够强,但是我想,模仿的能力还是有的,成功的人,那一群人,总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去观察并且给自己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假设一个又一个情景,做出差异性的对比。     我想这是我能获取的,并且比较现实的。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定个自己的目标,去实施了。     Easy to say,Hard to do. 网友G: 1.你不可能“获得什么” 当你真正有机会与这些人对话,你会发现,任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实质性利益或教益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因为你消化不了。 对方的人生进度条超过你十数年,这意味着多年摸爬滚打的阅历、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资源、一寸寸编织成的信息渠道网。你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关心的议题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2.你不应该试图获得什么 消费心理学中有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概念,市场规范就是黑白分明、界限清楚的利益交换,而社会规范是模糊的、含有情感成分的能让人愉悦的一种行为规范。一旦双方的关系中扯入利益因素,社会规范将被市场规范所取代,这个过程不可逆。 试图从大佬们身上获得什么,这个想法背后的逻辑是价值攫取。略高明一层的想法是价值交换,但仍然属于市场规范。 面对这个社会里嗅觉最敏锐的一群人,你的利己小心思会被迅速辨识。他们可能心中一笑不挂怀,但下意识中启动自我防卫机制,将你纳入市场规范的体系中,而市场规范要求你能提供等价的利益交换——你能提供吗? 所以,与他们交往时,应该尽量把你们的关系维持在社会规范下。社会规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它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为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对等的回报。有答案建议吹捧大佬们、满足其倾诉欲和虚荣心,正是在营造社会规范下的关系。 我们活在市场和社会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两个世界的分界线是一条极易打破的微妙平衡。一旦偏折,玫瑰花从枝头落下,手中空余多刺枝。 3.你很难走近一个被你界定为行业大佬或是所谓的商业成功人士的人 曾经跟着上司吃饭,同席皆是从业多年的精英。一开始我兴奋至极,念头翻飞,以为金矿就此掘开;继而迅速感到绝望。就算坐在他们身旁,我也完全不在他们的世界里。 他们谈起很多个项目、投资机会、工作职位,没有一个我能胜任。有时憋很久憋出一个自以为高深的问题,没头没脑,搞得他们面面相觑。 在持续的挫败感中我不停自问:为什么这么痛苦? 因为和他们坐在一起,我看到的不是这些人,而是钱、地位、成功、人脉、资源这些金光闪烁的标签。 事实上,我当时的心态可以概括为,虽然和他们交游,但毫不关心他们作为人的喜怒哀乐冷暖经历,只留意他们作为成功人士有哪些可以被利用的价值。 以这样的心态看出去,自然会觉得别人在用同样的标准考量我,而我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也就没有在这个圈子里存在的价值。 我想说的是,在阅历逐渐丰富、认知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金光闪闪的标签一个接一个经历了“祛魅”而失去诱人的光彩,始终值得你理解和尊重的是人。 因为标签而仰视或俯视一个人,都是对人的不尊重。 在标签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各自有丰富的人生,有沉甸甸的欲望,有细致的痛楚和细碎的快乐。 把他们当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行业大佬”、“成功人士”,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第一步。真正能打动人的,永远是人类奉若星辰的那些情感:真诚、善良、持久的关爱。上善若水,澄然照人。   网友的力量很强大啊,一个个都是很有智慧的童鞋,跟行业大佬吃饭的事,对于我这种职场菜鸟来说,也只是想想罢了,还是先想想晚饭吃点啥。。。  
  • 热度 16
    2014-6-16 15:47
    1062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业界一直在等待苹果智能手表iWatch的正式发布,昨天纽约时报采访了苹果CEO蒂姆库克,他表示一直非常关注苹果产品的发展,并且授权包含设计奇才JonyIve在内的设计团队参与苹果公司第一个可穿戴产品的研发。 根据苹果内部消息透露这款产品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发布。 同一时间投资界表示对苹果公司经济增长放缓表示担心,确实从2004年到2013年,苹果公司保持着每年可平均增长40%的收益。而2013年则下降到了9%。相反Android手机占据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iPad方面则2010年开始苹果就没有创新,逐渐失去统治地位。 iWatch的面市是否能环节这一现象,从新让苹果公司摆脱经济放缓的困扰呢?我们期待第四季度iWatch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