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2025-1-3 10:39
183 次阅读|
1 个评论
影像质量应用于多个不同领域,无论是在娱乐、医疗或工业应用中,高质量的影像都是决策的关键基础。清晰的影像不仅能提升观看体验,还能保证关键细节的准确传达,例如:在医学影像中,它对诊断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仅如此,影像质量还影响了: ▶ 压缩技术 ▶ 存储需求 ▶ 传输效率 随着技术进步,影像质量的标准不断提高,对于研究与开发领域,理解并提升影像质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硬件与软件除了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基础角色,有效地协作能够确保图像处理过程既高效又具有优异的质量。 软硬件各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 硬件扮演以下的角色: 数据处理效能: 硬件如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处理器(GPU)负责处理大量的影像数据,确保高速且高效的计算能力。 影像输出质量: 显示设备(如显示器和投影仪)直接影响影像的呈现效果,确保颜色、对比度、亮度等参数达到预期效果。 硬件编码器: 用于影像编码的硬件能加速影像压缩和解压缩过程,提高实时图像处理的性能。 ◆ 软件扮演以下的角色: 算法灵活性: 软件决定使用的影像算法,允许对压缩、去噪、锐化等图像处理功能进行调整。 格式转换与兼容性: 软件能处理不同的影像格式,并进行跨格式的转换和优化,确保不同设备的兼容性。 图像处理调整: 软件可以对影像进行色彩校正、特效处理、分辨率调整等,提升影像质量。 硬件提供了高效能计算的支撑,能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并进行实时的影像编码与译码,同时影像输出的设备如显示器,直接影响最终的影像呈现效果。 另一方面,软件则提供了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能够调整不同的影像算法、进行画质增强、格式转换等操作。 影像压缩的潜在风险及问题: 在影像压缩中,软、硬件都会是影响成像的原因,因此二者间需要互相协调较正,找到最佳的平衡。了解各自的优劣势后,才能做出最好的调校。 软件在影像压缩中有哪些劣势? 软件编码效能较硬件编码器低,处理速度通常较慢。 需消耗大量系统资源,如CPU和内存,可能导致性能瓶颈。 在高分辨率图像处理上,可能无法达到实时效能。 硬件在影像压缩中又有哪些劣势? 灵活性差:硬件设计针对特定压缩算法,若有新算法出现,则无法灵活更新。 开发与更新成本高:设计与生产专用硬件成本昂贵,且更新或改进设计通常需要更长的周期。 硬件上常遇到的瓶颈与商机 针对硬件规格(Hardware specs)、成本(Cost) 及其他变量进行了多次量测,特别是关注影像延迟(Video Latency) 的表现。透过对这些参数的精确测试,发现不同硬件规格与成本组合对影像延迟有显著影响。 以此为依据,得以挑选出潜在的商业机会。例如表一中,Sample 4 的高规格硬件以 153ms 的低延迟表现脱颖而出,这在低延迟需求高的应用场景中展现了商业潜力,而低规格的硬件则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表现相对较慢。 软件优化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在软件优化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协助客户进行影像质量的提升,并帮助他们完成开发与验证的流程。具体过程包括分析客户的需求,针对图像处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运用如 PSNR、VMAF 和 SSIM 等质量指针进行反复测试验证。 从上表二,可以了解软件优化对影像质量指针(如 PSNR、VMAF 和 SSIM)的显著影响。优化后的数据(右侧)显示,无论是 PSNR 、 VMAF及SSIM,质量都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