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6
2013-2-26 17:21
1660 次阅读|
0 个评论
经过近2周的假期时光,到今天算起,已经过了三个工作日并马上进入周一的又一个五天循环。而我不仅要迎来新的一岁的同时,也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回顾之前 的习惯养成,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进行入手,引入了一些行为/活动规则和番茄工作法等调整节奏的技巧,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自己那些长期的问题。 1)文档管理 我第一个面对的问题,就是我在过去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文档,这些文档包括: a)论文 SAE,IEEE,ELS和ECG等大量的关于汽车电子、电池、安全和可靠性等文章,在下载之初,文章很多的内容是浏览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文章被好好 的阅读和整理乃至吸收。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也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SAE中在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方面真正有帮助的文章大多出自 GM,Toyota,Nissan,Honda等OEM公司,这个主要是因为公司的观念,也由于这些公司的美国工程师有足够的精力来做这些事情;而电子模 块方面,德国的几家OEM还有Bosch和Delphi甚至AVL都有些不错的文章,从收集设计思路和考虑对比的角度都是上上之选。这几天首要办的事情, 就是给所有的SAE Paper重新命名,然后选择软件进行管理。使用文件名称来做文档管理是个麻烦的事情,因为这些文章由作者、内容和公司等基本参数组成,而且本身SAE就 有很多的Collection来进行分类,所以使用文件的Tag来管理是件相对可行和有效率的事情。我短时间内试过两个软件,关于他们的优缺点,我明天再 补上。 Benubird只适合单机使用,里面的真正实用的是Tag和Collection,似乎在里面的改动无法对源文件实现变化,这可能是它的最大的缺点。 Mendeley 有1G的免费空间,主要还是面向论文的(有强大的自动提取信息的功能,适合于载入阅读),对于科研工作可能辅助较大,对于Tag的支持似乎没有发现。 b)演讲材料 在网上有着大量的材料,比如各家企业参加EVS、ABBC和其他研讨会的材料,在美国DOE等部门,还有欧洲的一些活动之中,都有着很多的材料。这方面 中文的材料也是犹如过江之鲫。而且国内还有baidu文库等等共享网站,还真有一些设计文档在网上各处流传。2013年,我会努力整理出一个以后需要追踪 的列表来。 c)标准 汽车方面,有IEC、ISO为主的世界性标准,还有公司级别的VW、GS、GMW和ES等企业级别的标准,还有SAE、DIN等区域性的标准。 以上三类文档,我都打算一个个采用软件的方式管理,通过放置在几个简单的分类文件夹之中,通过软件建立的Tag、Collection进行联系,辅助的办 法使用Title、Author、Subject等属性进行归类。这类的文件是公开属性的,所以可以在公司和家里进行调度,所以就面临着共享的问题,罗列 一下目前我的情况: d)咨询报告 从信息和供应商产业的角度,从电池、电机和电动产业的咨询报告里面有些还是让人开拓了眼界。 e)培训和公司内的指引文件 不多叙述,公司大了,真的什么都有,特别曾经家大业大的公司。 f)工作之中的文件 在项目和工作之中的文档,就更加纷繁复杂了,从需求文档的管控到各个环节之中的过程文件,还有CAE的文件。在家里只能用“盗版”的软件或者是“浏览器”看看了。 2)真正从看到用 从看到用,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写作《汽车电子硬件设计》的时候,被人诟病的不少的是不够深入。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无法运用实例,会有公司利益冲 突;另外一个就是本身我对一些涉及到安全性的方法,比如危害分析、DFMEA和FTA缺乏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知,对从系统间(车辆的大的系统比如 Powertrain和刹车等)、系统(比如滇池系统)、部件(BMS、BMU和高压配电系统)还有内部的小的部件(比如MCU)之间连续性的概念,因为 本身的需求Requirements已经在那里,而且是从产品工程需求中独立出的硬件需求,这个一叶障目,自己是很难理解的到完整的产品设计概念,而纠结 于CAE、过程和其他细节上面。而现在更多的是从Concept的角度来看问题,来分析产品和系统,这样就有了很多个面的着手的地方。而且更能去思考了, 举两个例子谈谈 a)NEV产业链的全年情况 前面看到日经的文章一再强调了2012车用锂电池的凄风冷雨,而我在里面确实有些不同的体会。通过美国市场、日本市场关于NEV的销售量情况,并且对于种 类和数量的统计和整理,可以看出整个锂电池圈子的情况,对比日韩的出货数据,拿来对比一下国内的示范运营是很有意义的。现在这份工作还在进行之中,里面需 要对很多的数据进行查证。 b)ISO26262 11年以前对此是完全没有概念,其实没坐过安全和Safety Critical的工程师,确实是不理解的。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搜集相关的文档,主要是从SAE和网上搜集标准原文和相关的材料,结合公司内的一些培训材 料,前前后后几个月的时间,目前才有些眉目和理解。 汽车产业就是人力和知识密集型的,大量的工程师靠细致的分工把复杂工作切碎到细化,知识的积累,演变成了很多的指导、标准和推荐,这让人初次涉及很困惑 也很彷徨。过了很长时间,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力量在何处才能最好的发挥和展现出来。没有团队协作,是肯定办不成事情的,想要在国内完全依靠团队 协作那就成了太极和皮球赛了。这里的界限,就在于本身对于职责和知识的认知,和跟着看着做到自己开始去主导。 3)单线程到多线程 我理解大多数工程师可能是单线程的,长于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和专注,而短于协调外部沟通,甚至对于自己的任务和项目,也不能穿梭于其中。这点我也不外如 是,不过很多时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在讲究结果和成绩的时代,不得不去多做些事情,去多整些项目和事务,才能让Load Profile好看些,年终总结的时候,才能理直气壮的喊一嗓子。在多个任务同时操作的时候,文档+时间的管理,就非常重要了,不断的改进效率和统计自己 的潜力和负荷,才能逼出自身的成长出来。 4)以前不积极、不重视乃至不愿意的事情 工作之后,我认识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道理,就是外企也是只能依靠“人”来管理的,不同层级的人所接触到的信息和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我脑子里面,认为 重要和紧急的事情,其实到了越上面就无足轻重了;同样的,很多事情,突然塞给你,固然觉得窘迫和重复,但是面子工程确实很重要很重要的,因为很多重要的工 作和项目,都需要时间。公司对于我们这些小兵会有些考核要求,对于上面的干部同样如是。所以随着更广泛的交流,磨平一些棱角,去做妥协和担起责任把“破事 情”“烂项目”做做精彩和漂亮,可能是我的2013不得不去干的事情。虽无奈,但是每个普通人都得低头⋯⋯ 引用一张图,何至于此啊…… 最后烟烟给我烤了蛋糕,在烤箱里面飘出香香的味道,祝自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