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年度技术之星

相关博文
  • 热度 34
    2014-9-29 15:12
    4022 次阅读|
    12 个评论
    80后模拟技术高手修炼心得分享 专访论坛2013年“年度技术之星网友'大宝小莉啊'”   作者:Ana Hu   “寻找2013技术之星”活动在众工程师网友的支持与期待中落下帷幕,在过去一年里,资深技术高手们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电子工程专辑论坛之中,为大家答疑解惑,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坛子中涌现出一批新鲜面孔为“技术之星”注入了新力量。网友“大宝小莉啊”(真名刘成宝)正是这新生力量的一员,凭借高参与度,高质量回复,他最终脱颖而出,拿下电子工程专辑论坛2013年“年度技术之星”,也成为第二位荣获此称号的技术高手。下面,让小编带您走近“大宝小莉啊”,看看这位技术高手是如何炼成的。   图片为网友'大宝小莉啊‘   小编:恭喜您成为年度“技术之星”,在此,想了解一下巨星的成长历程。   “大宝小莉啊”:我叫刘成宝,电子技术专业,本科学历,09年从事安防行业,11年进入高压电力行业从事状态监测设备研发工作。本职工作上就是与高压、传感、模拟、数字平台、软件及算法打交道,伴生工作包括各地出差交流、内部管理培训等。当然技术上更多的精力放在检测技术机理和高速模拟信号处理这一块。思考算是我最大的爱好,天天在处理微弱信号检测、电路设计、故障分析、信号完整性处理,电磁兼容设计,软件算法辅助处理等技术。   小编:您在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的注册时间并不是特别久,但是从网站记录来看,您在这段时间内帮助到了很多的网友。您这样做是为什么?    “大宝小莉啊”:交流互动是技术人员完善自己很好的途径,“在线求助”是技术问题讨论的不错的方法,可以让有解决经验的人在这里传授自己的经历乃至经验;也可以让有解决思路的人,通过互动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当然互动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解决已有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各方都有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的思路或者技术灵感用于自己的技术增长上去。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就像别人曾经帮助自己时一样,也就是技术感恩;同时技术人员也都有的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感。这就是我对技术论坛互动的理解。   小编:知道您也在我们网站中开通了博客,分享您对“模拟电路”的专业见解,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喜爱、追捧和热评。同时也在论坛中解答技术求助难题。您认为“博客分享”与“在线(解答)求助”这两种方式,有哪些不同之处,您更加喜欢哪一种?   “大宝小莉啊”:“博客分享”主要是个人对一些技术原理以及经验的总结,是以广播的形式去传播这个整体,当然也有一定的互动性;但“在线求助”更集中在具体技术问题这一环节,而非总结性的问题,更多的关注的是分析思路。“博客分享”与“在线求助”就像是电路理论的“综合”与“分析”的关系。我认为二者都很有效果,差别只在于主体是自己还是别人,但归总到技术领域就是“综合”与“分析”的关系。   小编:很意外的是,您竟然是一位80后的技术精英!我们知道,模拟电路的学习是需要沉下心去耐心积累。作为一名80后的模拟电路工程师,您对愿意学习模拟电路的工程师有哪些建议?   “大宝小莉啊”:其实我感觉,“模拟”这一块是要沉下去学习的,这里只是指出“学习”,而非“研究”;多学习美国和日本在模拟方面的技术,对产品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感绝对有很大帮助。至于难度高低,其实因基础而异,如果小学自然课学的好,中学物理课学的扎实(更多的是定性的学习),大学的分析方法(高数和信号分析)还能过得去,基本上模拟电子的基础就是有的。再加上系统学习,尤其是工作上的实战和领路人的指引,模拟技术应该是很顺理成章的,不会很难。   当然要成为技术牛人,是要有很大量的实践和全面的知识储备(大量阅读)才能达到的。其实国内的模拟检测领域是有很牛的人,但还是很缺人才,尤其是很缺我们这一批年轻人的投入。如果是工作中的人员,可以考虑先从上游专业的模拟芯片供应商那里多沟通学习,自己再多充实,有条件的多与高人交流,期望能改变国内模拟技术后继无人的局面。其实这是高校教育也一样要反思的问题,尤其这几年各种数字平台,在高校各种竞赛的推广,完全淹没了模拟设计的内容。数字和模拟都不能偏袒的,到应用层大家都在关注数字,这是无可厚非的,我做产品也是这样的,但模拟永远都是基础,尤其对于检测领域。   小编:小编个人认为,在现在社会氛围中,向您这样的“技术大牛”能够将技术无私分享的“奉献精神”和态度特别地可贵。在帮助别人的经历过程中,您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触?过去的成长路上,哪些人对您的职业规划帮助特别大?   “大宝小莉啊”:首先“大牛”这一称号,真的不敢当。只是在技术面前自己的机会多些、实践的多些、想的多些而已。前面我也提到“技术感恩”就是我的感触。要阶段性总结我个人的技术成长过程的话,我想说3个方面: 第一,要创造机会去交流、去学习; 第二,自己要大量学习,为下一次请教或交流准备足够的基础储备; 第三,带着感恩和辩证的观念去交流学习。 总之,我认为基础决定高度,机会在于创造,技术同样在于细心、虚心和善于总结。 至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我首先要感恩的是防雷届的老专家,关象石老师,当然和他的接触时间不是很长,甚至他就不记得我这个学生,但他的思维和研究的内容,让我开始入门,开始学着去分析和设计,开始去研究规范和规范的背景。也是他把我带到了安防检测这个行业。   小编:您在解答了别人的问题后,您是否关注该后续的反馈?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那种技术交流解答,或是对提问者帮助非常大的情况?     “大宝小莉啊”:一般,我都会去查看网友的反馈,试着去分析网友的思维到底卡在哪里,尽个人能力去想办法帮其理清思路,融汇贯通。   有一次与一网友讨论“电压和电流”的“鸡与蛋的关系”,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也需要基础的电磁波理论来分析的。就像电压电流的定义其实是在电路这一集总层面的问题,非得跑到电磁波这一非集总领域去溯源二者的先后关系。这一问题大家也可以去思考讨论一番。   小编:很多工程师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时间已经很紧张,不够用,那么您又是如何看待“工作”与“分享”这两者的关系,在它们之间您是如何平衡的呢?     “大宝小莉啊”:技术人员的时间都是很紧张的,如果有项目管理任务那就更紧张了;作为职业人,工作是第一要务,成熟稳定有市场的产品是技术人员的目标。但正如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那样,互动和总结对个人也是有必要的,合理分配自己的空闲甚至是休息的时间,尽量做到工作和分享两不误。前面也提到了,做技术的是需要总结,也都有价值实现感的,即使这会牺牲掉自己的一些非工作时间,我认为也是值得的。 * 本采访将会刊登在2014年3月刊,因版面原因,杂志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