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工业革命

相关博文
  • 热度 26
    2016-2-22 11:33
    1277 次阅读|
    1 个评论
    我们正处于技术革命的前沿,这场革命终将彻底改变我们工作、生活及相互联络的方式。从规模、范围及复杂程度上说,这场变革将是前无古人的。虽然至今我们仍不清楚这场革命将如何进行,但是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应对这场变革的措施必须是整体、全面,上至政府机关,下至平民百姓,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 第一次工业革命利用水与蒸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来驱动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自动化。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展开。数字革命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不同技术的融合,混淆了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生态圈之间的界线。 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三个特征,使它不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伸:速度、范围以及整体影响。当前技术突破的速度前所未有。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线性发展速度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是呈指数型增长。此外,它还影响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各行各业。而此次变革的广度与深度要求对生产、管理与治理进行彻底的改造。 数十亿人经由具备前所未有的运算能力、强大存储空间和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移动终端互联起来,其潜力不可限量。这些潜力还会受到以下的技术突破而倍增: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储能技术和量子计算。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力巨大 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无所不在,从自动行驶的汽车、无人机至虚拟助手甚至翻译软件和投资软件。近年来,人工智能进步神速,这得益于计算能力的突飞猛进和海量数据的增长,从开发新药的软件再到预测大众文化需求的算法。与此同时,数字纤维技术每天都与生物体进行互动。工程师、设计师以及建筑师正在将计算机设计、增材制造、材料工程和合成生物技术整合到一起,探索微生物、人体、消费品甚至住宅之间的共生关系。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遇 与以往三次工业革命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仍会普遍提高全球收入水平,改善大众的生活。迄今为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受益最多的,是那些有财力和时间体验数字生活的人;技术进步使得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提高了我们个人生活的效率和舒适度。打的、订机票、网购、支付、听音乐、看电视甚至是打游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线上完成。 未来,技术创新还将引发供给侧奇迹,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效率与生产率。交通与通讯成本将大幅下降,物流与全球供应链将更加高效,贸易成本小到忽略不计,这一切都将打开新的市场,驱动经济增长。 不过,经济学家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与安德鲁·迈卡菲(Andrew McAfee)早已指出,与进步相伴随的,将会是更大的不平等,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扰乱就业市场。随着人工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不断地被自动化所取代,机器导致的工人下岗将加剧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之间的鸿沟。当然,这也意味着长此以往,稳定而收入丰富的工作岗位也将增多。 此刻,我们还无法预测哪一种情况更有可能成为现实,历史告诉我们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二者的结合。不过,有一点我非常确信,那就是未来,智力将取代资本成为生产的最关键要素。如此一来,就业市场将日渐区分为“低技能/低收入”与“高技能/高收入”两大块,从而引发社会关系紧张。 贫富悬殊一直以来都是重大经济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贫富悬殊一跃而为最大的社会问题。创新的最大受益者将是那些智力和实业资本的提供者——创业家、股东和投资者——从而造成食利者与出力者之间巨大的财富鸿沟。技术由此成为导致高收入国家大多数民众收入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罪魁祸首,原因就在于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低学历和低技能的的岗位需求在减少。其结果是就业市场高低端需求旺盛,而中间就业市场受到侵蚀。 所以,很多工人对未来不再抱有幻想,担忧自己这一代和后代的实际收入水平将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不再增长。同时,我们也看到全世界的中产阶级不满与不公的感受与日俱增。赢者通吃的经济形势只能让一小部分中产受益,这种局面无疑将导致民|主不适和社会功能失调。 这种对社会的憎恶感还会受到数据技术的溢出和社交媒体信息放大的效应所加强。现在,全球有超过30%的人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互相联系、学习以及交流信息。理想的世界中,这些互动为跨文化理解与融合创造了机遇。可是,社交媒体也可以制造并宣煽动不切实际的期望,定义个人或团体成功的标准 ,宣传极端思想和意识形态。 对经济的影响 在本人与全球几大首席执行官和高级管理层的交流中,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主题就是:创新加速和破坏的速率难以把控或预测。这些因素不断地吸引眼球,哪怕是最会上网和消息最灵通的人士都会莫名惊诧。事实上,纵观整个产业,有证据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杆性技术正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在供给侧,新技术被许多行业引进后,既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来迎合现有的需求,又显着破坏了现有的产业价值链。这种破坏性借助于全球科研、开发、营销与配送的数字平台,使得灵活创新的竞争对手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出货速度、下调出厂价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市场领跑者拉下宝座。 需求方也在发生变革,随着价格日渐透明、消费者参与度提升、新的消费模式层出不穷(日渐依赖移动网络与数据),这些变化都在迫使大小企业不断地调整自己设计、营销、配送及服务。 这其中关键的一个趋势在于通过技术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结合的新进展,摧毁了现存的产业结构。例如我们在“分享经济”或“网络应需型经济”。这些技术平台,由于有了智能手机作为载体,聚合人、资产及数据,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品和服务。此外,他们还降低了个人及企业致富的门槛,改变了工人所处的个人和工作环境。这些新的平台企业正在飞速地重组,营造新的服务,包括干洗、购物、家务、停车、短信及旅游。 总而言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从四个方面影响经济:消费者期望、产品附加功能、集体创新有组织形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顾客正逐步走向经济舞台中心,整个经济体系将围绕着如何改进对顾客的服务来进行。实体产品及服务,今后将通过提高自身的数据功能来提高附加值。新技术也使得资产更加经久耐用,适应性强,数据与分析工具正在变革产品的维护方式。鉴于创新与破坏的速度,一个由消费者体验、基于数据的服务和经过分析的资产性能组成的世界,需要新的组织形态。全球平台的涌现,各种新经济模式的诞生,最终将意味着智力、文化及组织形态的再构造。 从简单的数字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到基于技术融合的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迫使企业重新审视经营方式。但最基本原则仍然保持不变:商界领袖和高管需要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运营团队提出挑战,不屈不挠而又持之以恒地创新。 对政府的影响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终不仅将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还将影响我们自己。它将改变我们的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我们的私密感、占有观、消费习惯、工作与休闲的时间安排、职业生涯发展、兴趣爱好与各种技能的培养、待人接物的方式、维系人脉的手段等等。它还在改善我们的体质,变成更加“符合标准体形”的自我,没过多久我们就会设想将来人类对自身体能潜力的挖掘。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束缚我们的只有想象力。 我个人崇尚技术,很早就接纳技术革新,不过我有时候也在想,技术不断地闯入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削弱我们作为人的一些能力,比如说同情心和合作能力。我们与智能手机的关系就是一个例证。经常在线可能会剥夺人生最重要的资产:停下来,思考人生,同他人进行有益的交流。 新信息技术对个人所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隐私不保。我们本能地意识到隐私对自身有多重要,可是跟踪并分享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却又是互联性的一大关键指标。涉及到数据过于泛滥对个人私生活的影响这种大是大非问题的讨论在今后只会更加激烈。同样地,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人何以成为人,因为寿命、健康、认知与技能等方面的门槛正在不断地技术拉低,这些都将迫使我们重新定义道德与伦理界限。 塑造未来 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伴随的技术与好,破坏也罢,其力度之大,人类自身已经无法掌控。我们每个人都有负责引导这场变革,从我们身为公民、消费者以及投资者的角度去决策。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现有的机遇和权力来塑造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其朝着反映我们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的方向上去。 然而,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养成一种全面的,人人认可的观念,来决定新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影响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文环境。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次大变革给我们带来如此宏伟的愿景和潜在危险有甚如斯。当下,决策者们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或被各种危机缠身,无法把注意力转移到从战略层面考虑破坏与创新的力量将如何塑造人类的未来上。 归根结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要落实到人和价值观上来。我们要在以人为本、促进人权的前提下惠及全人类的未来。最悲观、最不人道的预测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有可能把整个人类“机器人化”,剥夺我们的心智与精神。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创造力、同情心以及责任感——也可能引领人类上升到一个基于共同命运感的集体道德觉悟。吉凶如何抉择,路在脚下。
  • 热度 23
    2016-1-27 13:52
    1080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刚召开的第46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其会议的主题是“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考虑到WEF作为世界上最重要思想交流平台的巨大影响力,相信这次年会后世界会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予特别的关注。 不过很多人有一个疑虑:WEF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就真有新的工业革命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WEF设定这样的主题是有依据的,在2015年3月,关于软件和社会未来的全球议程委员会,对世界上800多位来自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公司高管和专家,就“技术是否迎来转折点”、“什么时候技术的转折点会到来”等问题开展了调查问卷。他们通过对回收的816份问卷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高管和专家认为当前世界正在迎来很多改变生产和生活的新技术,我们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尖。WEF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甚至说:“这不是下一次的技术革命,它已经在这里了!” 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了。可是前两年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一本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怎么马上又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了呢?这是由于对前两次工业革命,专家学者认识比较一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出现为重要标志,让人类社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生产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电力的使用和流水线作业产生,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而对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则有不同的认识。 里夫金认为: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发生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时。他认为近些年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并相互结合让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如施瓦布等很多专家则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叶,以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上个世纪以来出现的信息革命,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发展产生的。 如果认同WEF对工业革命的划分,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标志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的特点?我用通俗一点的语言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技术特点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推进方向的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为方向的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推动下,开始的生产与服务智能化、生活信息化及智能化的全新革命。 这些技术应用是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上述对800名高管和专家的调查显示:91.2%的公司高管和专家认为,到2025年10%人穿的衣服将连接到互联网;而81.1%的受访者认为那时,5%的顾客产品是3D打印;另外,78.2%的受调查者认为,10年后美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中10%是无人驾驶汽车。同时,作为普通百姓,想想智能手机、网购、微信和网络约车等新兴技术应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就可以感受到新的工业革命真的正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而且来的速度非常快,影响范围非常广。正如施瓦布所说:“如果与此前的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以线性速度前进,而是呈几何级增长”。
  • 热度 20
    2016-1-25 16:24
    1236 次阅读|
    1 个评论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2011年11月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的一项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不予余力地推动工业4.0,其实还有其背后的用意。 对抗美国互联网 实际上,工业4.0体现出德国对美国的危机感和极高的竞争意识。CPU、操作系统、软件以及云计算等网络平台几乎都由美国掌控覇权。近两年来,Google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研发自动驾驶汽车;Amazon进入手机终端业务,开始实施无人驾驶飞机配送商品……美国互联网巨头正在从“信息”领域加速进入“物理”业务领域。显而易见,这一趋势对制造业的破坏性影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德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所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详尽描绘了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概念。希望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开创新的制造方式,实现“智能工厂”。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4.0是德国希望阻止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制造业之后带来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吗?所以,工业4.0希望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智能工厂”中的“生产设备”,使生产设备因信息物理系统而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那时,云计算不过是制造业中的一个使用对象,不会成为掌控生产制造的中枢所在。 压制中国制造业 近年来,从中国机械产业的高速增长中,德国看到更多的是“德国制造”自身的危机。数据显示,德国以16%的份额占据2013年在全球机械出口首位,中国以11%份额,略低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三。同时,在全球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中国已经在7个子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更有甚者,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篇相关分析报告曾提出警告:“欧洲机械制造商必须意识到,竞争环境已经改变,必须对越发明显的威胁做出反应,否则他们将被来自中国的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打倒。”由此,德国《世界报》网站在今年3月27日报道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 2014年6月24日,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在日本东京举行发布会,介绍了德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情况。VDMA拥有120多年的历史,涵盖机床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工业联合会等38工业联合会,是德国横跨各个机械产业的庞大社团组织。VDMA也是搭建“工业4.0平台”,实施德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牵头组织之一。 据日本媒体报道,当天,VDMA主席菲斯特格(Reinhold Festge)旗帜鲜明地指出:“日本和德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应该为确保长期发展和经济上的成功,应进行深入合作。尤其在有交叉的一些产品领域,两国应该携手面对中国的挑战”。从中,德国对中国制造业的防备之心已显而易见。 对于工业4.0,我们要借鉴,也要采取应对策略 或许有专家认为,工业4.0不过是德国的一项高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主要是在高端制造技术上对抗美国,跟主要以低端制造为主的我国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我国也没有必要对工业4.0采取应对策略。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一方面,对于德国工业4.0,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参考借鉴。工业4.0是德国举国实施的全球市场运动,我们应该搭乘这辆便车。借势借力,在德国推广“信息物理系统”过程中,通过学会生产制造过程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度灵活配置,实现大规模生产高度定制化产品。从而,让制造业紧跟时代趋势,提前迈向智能化,以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 另一方面,在《中国制造2025》中应涵盖应对策略。据媒体报道,工信部正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等多个部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参与研究起草的制造业中长期规划——《中国制造2025》将阐述未来十年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理念。笔者希望在《中国制造2025》中能够有效考虑到德国工业4.0带来的冲击和潜在竞争因素。因为,我国一直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工业4.0来了,物联网、服务互联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生产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根基。而在物联网、服务互联网等信息产业领域更为落后的我们,未来还有没有成为制造强国的机会? 作者: 王喜文 系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特邀委员,曾挂职北京市房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以前曾经为日本开发过10年计算机软件。微信号wangxiwen126 本文转自百度百家
  • 热度 30
    2016-1-21 10:04
    1068 次阅读|
    0 个评论
    植入人体的手机、3D打印的人体器官,以及连接至互联网的服装和眼镜。这样的设备今天可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企业领袖的看法,到2025年,随着先进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这些将成为现实。此外,近一半的受访者预计,在未来10年内,人工智能机器将会进入企业董事会。 下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继机器、大规模制造和信息技术之后,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来更快的创新周期,给企业、劳动者、政府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挑战。这一次工业革命将带来廉价的商品和服务,推动新的经济增长。而随之而来的威胁则是大规模失业,以及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可能加剧不平等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来经济增长。问题在于,这次工业革命能否在所有国家平衡地推进,给处于不同经济地位,属于经济不同部分的人们带来帮助。” 机器人正在发展,从工厂走向了家庭、医院、商店、餐厅,甚至战争地区,而神经网络的发展正在模糊人和机器之间的界线。 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并不是央行行长、CEO,或政治家,而是来自韩国的一款有趣的机器人HUBO。不过关于技术未来能做到什么,业内也有深深地担忧。 瑞银在达沃斯上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高水平的自动化和互联功能将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制造新的财富差距,从而加剧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瑞银新兴市场外汇、利率和信用业务负责人鲁特菲·西迪奇(Lutfey Siddiqi)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削弱新兴市场来自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认为,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政策,那么这次工业革命将加剧不平等。” 瑞银对主要经济体进行的一项分析认为,在适应机器人世界的过程中,瑞士处于最有利的地位,而阿根廷排名垫底。 企业中的赢家和输家 随着新公司凭借颠覆性的新技术进军传统行业,企业之中也将出现赢家和输家。 通用汽车CEO玛丽·巴拉(Mary Barra)等人就在达沃斯上谈到了这一点。通用汽车即将迎来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而摩根大通CEO贾米·迪蒙(Jamie Diomn)则指出,该公司正面临新兴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的挑战。 这样的创新,伴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机器人的兴起,将导致许多工作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例如,2013年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计,美国47%的工作岗位都处于危险中。 关于技术将摧毁工作岗位的担忧并不新颖。1931年,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早已预计到了这一点。当时他警告称,未来将出现广泛的“技术性失业”。 问题在于,这一次是否会有所不同。新技术正在带来更快的变革,而机器开始扮演大脑的角色,这将冲击许多以往未受技术影响的职业,例如简单的新闻报道和常规的金融分析。 悲观者认为,这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冲击中产阶级和中等收入者。世界经济论坛则认为,到2020年,全球15大经济体中将减少超过500万个工作岗位。 不过ManpowerGroup CEO乔纳斯·普莱辛(Jonas Prising)很看好长期潜力。他表示:“如果历史指示了未来,最终我们获得的工作岗位将比失去的更多。” 另一方面,商业领袖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也受到了怀疑。牛静大学全球化和发展教授伊安·戈尔丁(Ian Goldin)表示:“在这种程度的变革之下,你需要一些严肃的思考和行动。但真正关注未来多年以后以及更广泛社会问题的CEO仍然很少,即使在达沃斯上也是一样。”
  • 热度 22
    2015-12-9 15:19
    1095 次阅读|
    1 个评论
    招聘专家瀚纳仕公司认为,机械科技的进步不会让我们熟知的许多行业就此消失,而是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并在未来创造更多新的职业类型。 人类员工专有技能将变得更加珍贵 瀚纳仕公司CEO Alistair Cox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类员工将继续在工作中扮演机器人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 谈及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Alistair说:“媒体们越是渲染机器人将取代人类的悲观情绪,我们越是有理由相信,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将为我们带来难以想象的生产力进步,正如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一样。”他还说:“我实在无法认同某些过于夸张的报道,许多报道都忽视了人际关系和个人直觉的重要性,而在工作中,这两点显然是无法被机器人所取代的。” “我承认,机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扮演了许多的重要角色,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延续。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某些领域,机器的工作能力要胜于人类员工,例如重复劳动和基础数据分析方面。” “同时,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也使得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思维规划工作,并开拓新的视野,最终使生产力得到大幅的提升。”他还说道:“我自己就在这些领域进行着投资,不过这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以更好的设备获得更好的工作成果,而不是为了让机器取代他们。” Alistair先生认为:智能机械的兴起同时也意味着人类员工和他们的专有技能将变得更加珍贵。“在未来,各大公司将会需要大量拥有人类特有的能力和直觉的员工来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并提升它们的工作效率。”他说道,“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我们都需要具备多种不同的能力。” 广泛运用机器人的领域人类员工也不可或缺 瀚纳仕公司认为,人类员工在未来的工作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在广泛运用机器人的领域,人类员工也不可或缺。 首先,人才将成为一种紧缺资源。“人们往往会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或领域,整个营销体系的最低端是由人类组成的。”Alistair先生说道,“科技领域一直很重视员工能力,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逐渐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未来,我们的同事、消费者、客户和合作伙伴将越来越重视你的个人品质、专业才能、思维视野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你的竞争对手可以仿制你的技术,但无法复制你的人。因此,我们不应当将机器看做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有益的工作手段,它们可以解放我们的时间、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并最终突显‘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机器人无法建立人际关系。“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过这样的一种机器人:它能够激励员工斗志,提升银行信用、回报他人帮助或建立良好关系,并拥有维持业务流畅运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listair先生说道,“正是这些意义非凡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才使得员工得以与客户或同事们建立进一步的良好关系。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人际关系的作用都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还有,机器人无法进行创新。“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创新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要想实现真正的创新,一家公司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协作互助和意见交流能力,以及无法被编程及传输的创新精神。创新的想法经常只是瞬间的灵光乍现,它可能出现在你去办公室的路上、晚上喝酒的时候或参加一个临时会议的时候。虽然勤奋的努力必不可少,但这些不期而遇的意外灵感往往才是一家公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此外,人类直觉值得信任。“虽然科技成果能够执行我们的策略,但策略的制定最好还是由人类来完成。人类天生的直觉是无法编程的,而且我们时常会得出与前期数据分析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我认为,文化是无法被编写成程序的,而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人类的‘本能’直觉,尤其是在进行团队内部分工或者是招聘新员工并进行培训的时候。” “所以,机械科技的进步并不会让我们熟知的许多行业就此消失,而是会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并在未来创造更多新的职业类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