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德国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16
    2016-4-25 10:43
    1253 次阅读|
    0 个评论
    早在今年3月份,Future Mobility就将宝马i系列研发总工程师卡斯滕·布莱特菲尔德挖走出任CEO。4月19日,这家电动汽车公司再次挖走了宝马i系列研发团队的3位高管:原宝马i系列电机系统研发工程师德克·阿本德罗特将出任负责软件和联通的副总裁;原宝马i系列总设计师贝努瓦·雅克布将担任设计副总裁;原宝马i系列产品管理经理亨里克·文德斯将担任市场营销副总裁。 宝马i系列是宝马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去年销量同比增长了66%,其中,宝马i3和i8分别销售了24057辆和5456辆。虽然宝马认为这一销量表明i系车型“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还是没能阻挡四位核心高管的出走。德国媒体称,这相当于“宝马电动车一个核心研发设计团队全部被中方买走”。 法国媒体4月22日援引德国《焦点》周刊的这一报道时称,德国宝马电动车核心研发团队被中国连锅端地挖走,令德国人“大惊失色”。 《焦点》周刊则表示,中国人走出了一条新路,用重金聘请德国拔尖工程师和高管,通过这种方式把他们的知识技能买下来。 比如,中国的观致牌汽车便聘用了三位德国汽车业退休高管。虽然观致最后和德国品牌较劲失败,但在欧洲安全测试中,观致是成绩最优秀者。 而在其它行业也是如此。比如,2015年底,拜耳集团董事科尼希自愿退出董事会,以便接受中化集团的聘请。日前,在慕尼黑建筑机械展上,多个企业抱怨中方以带司机、高档住房和五位数的薪水全套聘礼来打动企业老工程师的心。 Future Mobility今年3月1日才正式注册,专门研发电动汽车。 虽然目前它无人知晓,但其实来头不小。Future Mobility是腾讯和富士康共同投资的一家新公司。 今年3月23日,腾讯CEO马化腾、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和郑州和谐汽车董事长冯长革在河南郑州共同签署了《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称要在郑州搞“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平台”。据富士康公布的信息,“三方将组成联合专业工作团队,以腾讯对互联网行业的洞见、领先的互联网创意开放平台;搭配富士康在高科技移动终端、智能电动车的创新整合的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打造,‘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平台’。和谐汽车具有营销和服务经验,注重未来汽车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Future Mobility的研发中心不仅设置在总部深圳,同时也在台湾和慕尼黑建立相应的基地。另有媒体报道称,它还打算在硅谷建立一家研发中心,但生产基地会放在中国大陆。 据了解,由于新能源汽车被看作是中国品牌汽车超越外资品牌最好的机会,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跨领域企业涌入这一行业,从传统车企“挖角”正成为他们相互之间的默契,并不仅仅针对德国人。
  • 热度 24
    2016-4-6 14:29
    1554 次阅读|
    0 个评论
    24小时交货时间,每1秒出一个产品,合格率99.9985%,管理30亿的元器件,约1200员工,5公里地下元器件运输带,磁悬浮运输带!——这就是西门子安贝格工厂! 先透过一些数据看看这家工厂     24小时交货时间     每1秒出一个产品     合格率99.9985%     管理30亿的元器件     约1200员工     5公里地下元器件运输带     磁悬浮运输带 这家工厂,生产设备和电脑可以自主处理75%的工序,只有剩余1/4的工作需要人工完成。 自建成以来,工厂的生产面积没有扩张,员工数量也几乎未变,产能却提升了8倍,平均1秒即可生产一个产品。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高达99.9985%,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同类工厂可以匹敌。 这是让人目瞪口呆的西门子“未来工厂”,最目瞪口呆的是这工厂不是在未来,而是活在当下,在德国巴伐利亚邦东部的安贝格(Amberg),纽伦堡以东约60公里的维尔斯河(Vils)畔,当我还在陶醉在维尔斯河美景时,冷不防已到达门禁森严的德国工业4.0最佳示范单位。 所谓未来工厂,西门子的官目前的说法是数字化工厂,或者直接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Electronic Works Amberg,简称EWA)。 去德国之前已知道中国与德国有很大差距,去之后确认差距真的很大,比我想象中还要大。 默克尔解密西门子 到访西门子,第一印象是门禁及管理,全程不许拍照录影,手机不准取出来,连心脏起搏器都不准带。都不许进厂之前每人获发一条纸带,要穿在鞋上带走静电。 另外访客都要穿上白袍,从s码到5XL码都有,来自中国的娇小女士以至欧美壮男都能找到贴身的选择。按规定,穿白袍的访客都要由穿蓝袍的西门子员工带领,才能在厂内走动。 只有一个人例外,她就是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她在2015年2月参观EWA时,便穿上西门子员工的蓝袍,官方其后发布了她参观及讲话的视频,终于解密了这座神秘的未来工厂。让我们跟随默克尔的步伐,近距离欣赏这家欧洲最佳数字工厂。 EWA本身就是德国工业4.0的孩子,西门子根据2011年4月发表的报告,在原有的强大基础下,打造这家超强未来工厂,并于2013年在中国四川成都开枝散叶,默克尔今年2月亲临EWA,对这项阶段成果表示赞赏。 真正工业4.0 西门子对工业4.0的定义,重点在于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即赛博物理系统。 这家明星工厂的闪光之处在于“机器控制机器的生产”,也就是端到端的数字化,这正是未来制造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家工厂主要生产SIMAT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相关产品,打个比方说,这些东西类似电脑里的CPU。一般来说,一家汽车制造厂仅需使用50至100套SIMATIC控制系统,一个石油平台只需使用5到20套。EWA则生产多达1000种的这类产品可被用于控制机械设备与工厂,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而数字化带来的,产品之间以及产品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使得生产路径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在EWA,每条生产线上都运行着约1000台SIMATIC控制器。这些产品通过产品代码控制它们自身的制造过程,它们可告知生产设备它们的要求是什么、下一步工序是什么。 产品可与生产设备通信,所有流程均已经实现了IT控制并进行了优化。工人在这里只需要做生产全过程1/4的工作,比如在生产之初,将印刷电路板安装在生产线上,此后所有的工作均由机器自动控制完成。 即使是原料配送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与信息化。在安贝格工厂的地下仓库里,物料安静地等待着被运送到需要它们的生产线上,地下运输带长达5米。 当生产过程中需要某种物料时,屏幕上会有提示,工人会拿着扫描qiang,在物料样品上进行扫描,条码信息传输到工厂的自动化仓库之后,ERP系统发出的指令会让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去仓库的指定位置取指定的物料,然后通过自动升降机,将物料传送到生产线附近。 人,仍是不可或缺 高度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提升了生产效率。不过,人依然不可或缺。 在生产车间中,时不时会看到工人在走动巡查。这家工厂依然有大约1200名员工,实行三班轮换制,每班大约有300-400名员工。他们会起身查看自己负责环节的进展,比如手工连接上某些原材料以及查看数据等。 由于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都已经联网,可以实时交换数据,因此员工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查看重要信息。而1000多台扫描仪实时记录所有生产步骤,记录焊接温度、贴片数据和测试结果等产品细节信息。而人最为重要的作用是提出改进意见。现在,员工提出的改进意见对年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达40%,剩余60%源于基础设施投资,包括购置新装配线和用创新方法改造物流设备。 员工提改善意见还有奖金可拿,上个财政年度,公司便发放了220万欧元的奖金给予提意见并获采纳的员工。 西门子废品率一直在下降,从下图看出,90/91年,每100万件产品中有约560件废品,而到13/14年,每100万件产品仅有11.5件废品。 从Big Data到Smart Data 西门子EWA每天处理的数据:     1995年 5,000     2000年 50,000     2014年 50,000,000 未来工厂的核心便是将Big Data变成Smart Data,EWA主要透过数据挖掘、分析及管理层整合,以及分类主动推送给相关员工等多种手段,让人员用好数据,这也是未来工厂仍要保留人的智慧的另一体现。 作者:三维创造国际董事总经理罗琦萍
  • 热度 15
    2016-1-12 11:28
    97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称霸全球,其背后是德国拥有极高的机器人自动化应用水平。随着德国工业迈向以智能生产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德国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在继续增加。2010年至2014年,德国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每年增长9%。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预计2016年至2018年,德国工业机器人数量每年还将实现5%至10%的增长。 制造业领域的领头羊 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制造业强国。1994-2014年,德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基本稳定。2014年,制造业增加值在德国所有经济领域增加值总额的占比为22.3%,与1994年的23.0%基本持平。在欧盟国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平均为15.3%,法国为11.4%,英国为9.4%。 从产业竞争力看,德国制造业是全球制造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的《2012-2013年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德国制造业竞争力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国、韩国分别位居世界第三和第四。此外,在德勤有限公司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德国制造业竞争力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 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一枝独秀;全球无与伦比的汽车制造能力;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成熟发展;拥有规模庞大的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根据统计,德国制造业中|共有1300家“隐形冠军”,它们平均员工2000人、营收超过3.15亿欧元、90%的产品出口;其出口额占总出口的61%。 机器人水平全球领先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称霸全球,其背后是德国拥有极高的机器人自动化应用水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 这些产业和人才在全球具有竞争力,例如,作为德系机器人代表厂商库卡公司凭借先进的机器人制造技术,目前可以已经做到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无人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库卡公司本身就是德国“工业4.0”的成功案例。 工业机器人发展展望 汽车制造是德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该行业每一万名工人配备1000台机器人以上。除此之外,在金属加工、电子、医药等领域,机器人也都代替人工从事着繁重、精确、重复或危险的工作。 随着德国工业迈向以智能生产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德国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在继续增加。2010年至2014年,德国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每年增长9%。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预计2016年至2018年,德国工业机器人数量每年还将实现5%至10%的增长。
  • 热度 21
    2015-9-30 09:53
    1271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6年德国机器人展 时间:2016年06月21-24日   地点: 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 中国总代理:广州联世展览有限公司 参展参观:020-29819080   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印度、巴西等全球数十个国家著名机器人展请联系:小艾 13502240800     展会介绍 德国慕尼黑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贸易博览会是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展会,将世界各地的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从2004年开始展会每两年   在慕尼黑举办一次,本年度为第七届。展会是世界上最先将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全部环节都作为独立项目在一起展出的专业博览会;旨在展示   整个机器人自动化行业附加值产业链。十多年以来,德国机器人展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博览会。每两年,国际自   动化制造工业的重要人物都会相聚在德国机器人展会场。   往届回顾 展商数据:来自42个国家724家展商,展商数量比上一届增加了7%。 观众数据: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34293位专业观众,观众数量比上届增加了10%。  开放情况:只对专业人员开放, 最后一天对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开 全球最顶级的机器人制造商参与,FANUC、ABB、KUKA等机器人巨头共襄盛举2014年该展参展面积约55000平方米,据统计有86%的参展商对观众国际化   程度给予优良评价并表示愿意继续参加下一届展会。   参展形式:   参 展: 租赁【展位】,展示企业形象及产品,主要费用有【展位费】【运输费】【搭建费】【人员费】等。 参 观: 派遣【人员】,莅临展场参观及考察,主要费用有【报名费】【人员费】等。     筹展联络:  有关参展参观事宜,请联络【中国总展团】组办方: 广州联世展览有限公司 Guangzhou Links Exhibition Co.,Ltd.  参展顾问: 小艾   参展热线: 020-29819080  29819082  29819083  在线客服: QQ/2584356763 ;  微信/ links ;  邮箱:Robot@ls-expo.com.cn;    欢迎新老客户踊跃报名!!!!!!!! 我司同时提供大面积展位特装修服务(国内外展位搭建) 另:我司针对不申请展位的企业,专门安排一套参观考察行程,买家见面会,参观国外产业集群地等,价格实惠,欢迎与外企随团考察.   
  • 热度 15
    2015-2-11 13:52
    1126 次阅读|
    0 个评论
      “我究竟是什么?”在讲述2035年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电影《智能叛变》(I,Robot)中,被警察抓捕的机器人Sonny一脸茫然地问道。   Sonny的疑问也是现实世界中人类所思考和研究的议题之一。当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正式推出第一台外形具备人类轮廓的工业用机器人时,机器人的定位更多是“机器”。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在近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社会成员。   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总数占世界前三位的美国和德国来说,机器人是他们发展经济的“先进伙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美各国纷纷回归制造业。在这一股浪潮中,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美国重振制造业和德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途径之一。   对于着力推进产业升级以及布局未来产业的中国来说,美国与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以“有形的手”引导“无形的手”   正当中国还在摸索机器人发展之模式时,大洋彼岸的德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4.0计划”,以工业机器人推动生产制造向灵活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型。   2012年,德国推行了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注:在德国,工业革命被认定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8世纪末开始的机械化、始于1913年的流水线生产、始于1974年的自动化以及2012年开始推行的智能工厂)。依此计划,通过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人类可借助物联网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进行远程管理。这种机器人还将具备生产间隙的“网络唤醒模式”,以解决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升级。   务实和严谨是德国人天然的DNA,因此在发展工业机器人时他们也始终奉行技术应用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德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推行一项名为“改善劳动条件计划”的政策,强制规定部分有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以行政手段将机器人的应用真正推向市场。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始终保持在年均4.5%左右的适度增长,稳定性高于美国等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则稳稳地控制在3.7%左右,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机器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土壤。   1985年,德国政府提出了要向高级的、带感觉的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的计划。其后,机器人开始进入德国的各个产业。除了应用于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工业机器人还广泛装备于传统产业。在德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机器人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产品质量。   据德国《图片报》报道,2012年,德国工业界每万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73台,相当于法国的两倍多,是英国的4倍多。而国际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机器人在德国的销量比2012年提高了4%,超过了1.8万个。眼下,资源紧缺、能源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全球化等各种挑战下,制造业所面临的形势日渐严峻。   目前,机器人在德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率相对较高,每四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工业机器人。德国机器人产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分工合作,即将具备一定智能化的机器人个体,通过数据交互从而实现高度智能化。   按照设想,“工业4.0”连接的是生产设备,即生产的“一体化”。把不同的设备通过数据交互连接到一起,让工厂内部,甚至工厂之间都能成为一个整体。实际上,这种“一体化”是为了“分散化”。在“工业4.0”中,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分散化”后的生产将变得更加灵活。在这种模式下,不同的生产设备既能够协作生产,又可以各自快速地对外部变化做出反应。这完全是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个性化需求反映到生产端的结果,工业生产将告别上一个时代的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美国:应用落后于理论   同样提出要在制造业发起“再工业化”的还有美国。2011年6月,奥巴马宣布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根据计划,美国将投资28亿美元,重点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如果按照机器人发明和生产的先后顺序来算,美国是绝对的“老大哥”。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便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在1962年开发出第一代工业机器人。   不同于德国政府的积极与强势,美国政府在发展机器人时极少采取行政手段以扶持。在1967年以后,美国遭遇了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尴尬局面,失业人数占美国人口总数10%左右。正因为此,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并没有立即投入广泛使用。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日本汽车企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政府才取消了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加紧制定促进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此后,美国企业通过生产具备视觉、力觉等的第二代机器人,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较快增长。但是,与德国注重实际应用相反,美国发展工业机器人时将侧重点放在了理论上面,导致的结果是既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也未能打破日本和欧洲的垄断格局。   相比德国高达25%的应用比率,机器人在美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相对较低,仅为11%。2008-2013年间,机器人在美国的销量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仅2013年,美国的机器人装机量就上升了6%,达到了将近24万个。不过,2013年美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商的全球市场份额仍不足10%,且国内新增装机量大部分源于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迅速发展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吸引了诸多创新型企业。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试图融合虚拟网络能力和现实运动能力,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就在2013年,谷歌强势收购多家科技公司,已初步实现在视觉系统、强度与结构、关节与手臂、人机交互、滚轮与移动装置等多个智能机器人关键领域的业务部署。   伦理难题   受制于就业压力,美国的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大部分被摆放在实验室里。而实际上,机器人所引发的伦理担忧也一直是机器人发展所绕不开的难题。随着机器人的智能和性能的不断提升,这种“担忧”的范围必将扩大。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机器人也开始“抢”走某些行业中原本由人力承担的工作,并逐渐挤压人类在中低端产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数以万计的体力劳动者和服务行业人员失业。   2013年8月,快餐业员工大bagong席卷美国。麦当劳、温蒂汉堡和汉堡王等快餐店员工要求将时薪从原来的7.25美元涨至每小时15美元(约合人民币91元)。然而,和以往不同,这次bagong并没有引起美国快餐业对劳工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他们反而提出警告,如果成本过高,将会考虑用机器人取代人力。这并非危言耸听,麦当劳目前已经在欧洲尝试去人力化,即顾客通过触屏自助点餐,再不需收银员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型机器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机器人伦理学”亦随之在国外兴起。   2004年1月,第一届机器人伦理学国际研讨会在意大利圣雷莫召开,正式提出了“机器人伦理学”这个术语。机器人伦理学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劳动服务、军事安全、教育科研、娱乐、医疗保健、环境、个人护理与感情慰藉等各个方面。其中,安全性问题、法律与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三大问题。   冷冰冰的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这种带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类是否会成为多余?目前来看,答案暂时可以确定为“NO”。因为,人类依赖大脑来工作,是机器人发展的规划者、控制者和监督者。但是,如何平衡由机器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伦理冲突,将成为人类需要面对的一道长期命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