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日本企业

相关博文
  • 热度 28
    2016-4-21 11:04
    1714 次阅读|
    2 个评论
    村田跟京瓷都是从做陶瓷起家,但是村田比京瓷做的产品更多。日本好多家的被动元件厂商,都是从上半个世纪开始从传统产业转进来的,这是得益于日本的家电产品在上个世纪畅销全球,在不断追求市场的同时,日本企业还精益求精,把质量和技术同时搞上去了。 文章中谈到的“京都为什么出那么多优秀的企业”的这个话题,孙昌旭老师写得特别的好。专注确实是这几家日本企业的最大的优点。他们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大到机器臂的减速器,小到一要鱼杆鱼线,或者是一个小鱼钩,都是几代人传承下来,不断改良。这样的好处是,技术壁垒做得高,即使是有竞争对手挤进来,都不可能在产品质量和口碑上战胜他们。所以市场作大了,业界的同行厂商多了,这些日本企业的日子同样还很好过。 当然,个人认为,日本企业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台湾与韩国厂商的玩法。这两个地方的人,基本上都有着日本人的一些精神,就是做事特别认真,肯琢磨。他们的脑筋也很好,不少地方也都做得出差不多质量的产品,甚至在一些差分市场上,韩国和台湾的厂商,日子过得比他们当初的师付还要好。 另一个日本企业的挑战是中国企业。说起中国企业可能很多人不是很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有13亿多人口的市场。即使是日本企业的产品够好,但是中国企业可以不断地打价格战。买低价吃亏的消费者层出不穷,等多数人都吃过中国企业的产品的亏之后,中国企业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做起来了。价格高一点,产品质量好一点,又还是能活下去的。 村田现在的陶瓷材料的电容、BLM以及热敏电阻等产品线,主要利益于智能手机和平板这些小型紧凑的数字产品的市场增长,但是即使如此,像村田和其他几家日本半导体厂商,在集成电路方面,除了汽车电子上继续保持优势,大多数产品都已经没有竞争力了。日系企业的封闭性玩法,在IC设计上不断被孤立。美国人对此终于感觉到可以放心不被日本企业抄后路了。至于美国芯片公司是不是会怕中国芯片公司,这一点还不能完全下结论。美国人不愿意美国芯片公司被中国资本收购,并不完全是怕技术被中国人学会了这么简单。 感谢孙老师的这么好的采访文章,希望更多朋友一起探讨交流。
  • 热度 31
    2008-10-1 15:18
    2280 次阅读|
    7 个评论
    近日对一些著名的元器件厂商做采访,深圳感受到这些日本企业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比本土企业,感觉到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现将一些细节摘录如下: 1、采访一家日本企业时,本来采访他们的总经理,但是采访现场竟来了副总经理、技术经理、公关经理、技术工程师7、8个人,这阵势简直堪比要答记者招待会的架势了,其实采访人就我一个。问其原因,答曰希望能从细节和宏观全面回答你的采访问题,不禁对其认真态度肃然起敬。 2、还是这家企业,所有参加采访人手中都拿着几页文稿,偷偷看去,原来他们将我采访问题全部分门别类进行归档,并将每个问题涉及的信息都打印出来以便采访时可以提供最翔实的佐证,可见对采访提前做了很多功课,不禁感慨很多,我采访过很多国内企业,一些受访人经常是什么也不准备,信口开河,两厢对比,感觉这种严谨作风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3、去采访另一家企业,本来约好采访副总经理,但采访那天,突然总经理来了,于是,副总经理总也不肯接受采访,且要求尽量采访其总经理,问其原因,答曰我们有严格的规定,凡是接受采访尽量高规格的人来说话,这样避免说出有违公司章程和策略的话来。以前在媒体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采访一家国内公司后,受访人突然打来电话,要求别登采访内容,因为说的话有些不能公布,另外就是受访人的身份不适合说这些。 4、也是采访一家日本企业,采访完后与受访人闲聊产业的事情(受访人是董事长),他很认真在一个本子上记下我们聊到的一些事情,并仔细地询问一些细节,作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能这样放下架子,认真学习的,在国内企业中恐怕不多吧。 5、一家日本公司为了展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制造了一个小机器人来展示这个技术,这个小机器人能骑着自行车做很高难度的动作,比如悬停、走S路线、上坡等等,据说今年的改进版要骑独轮车了。这个小机器人在高交会展示的时候,引起了很多小朋友的兴趣,很多小朋友要求父母买来当玩具。当采访这家公司时,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大量生产当玩具卖?那样岂不是又开了条财路,他们的总经理当即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说我们是做元器件的,如果卖玩具,会影响我们的品牌,会影响别人对我们元器件产品的看法。放着能发财的路子不走,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很傻,但是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正是让这样的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而很多貌似“聪明”的公司却在做大做强走多元化的道路中迷失自己,最后不知所终。这点,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呢? (注:以上仅对日本企业工作作风做评论,不涉及其他因素) 更多信息,请访问电子创新网 张国斌 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