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ic人才

相关博文
  • 热度 21
    2009-11-23 19:26
    2442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近期,遇到IC创业的三大怪 第一怪、海归当做添头卖 有好几个创业团队,均本土的,找到我,要我帮他们猎几个留学生,只要是有海外学历并工作过几年的,目的是写进核心团队里,装装门面,以便申报项目时能够增加评分的分数,可以申报多点资金。要求只挂名即可,可以付感谢费给这个留学生。当然他们也愿意给我点“佣金”,只是因为要求是太简单“活的”“有海外电子类学历”即可,自然“佣金”也很低,给我的感觉是添头的价格了。 好笑! 第二怪、江浙注册上海开 有多家公司,在江浙如苏州、无锡等地注册,然后整个团队建在上海,注册地几乎没人办公。我想原因主要是:江浙小地方,政府对IC创业项目比较重视,资金好申报,上海政府已经看不起小项目了,而IC创业,不请政府做做天使投资人,是很难启动的,因此注册到江浙一带为好。而毕竟江浙IC人才偏少,技术实力偏弱;大上海IC人才汇集太多,技术能力也不错,相对招聘难度小一点,因此只好把公司的技术及管理运营设立在上海了。 第三怪、为了省钱失去“快” IC创业公司,与成熟的大公司比拼,唯一优势就是“快”字:项目方向定得快,团队不大组建快,人少心齐设计快,服务客户反应快。 不过,本人见过几个创业公司,仅仅为找个骨干员工项目负责人,通过人才网站找呀找,花了5个月。而这个项目,也居然就拖了5个月才开始做。其实5个月前我告诉其CEO,让我公司猎头找的话,半个月至1个月内绝对找到,可对方为省猎头佣金,就是不委托我公司来找。 唉!浪费的4个月时间不是钱?这4个月,办公室照样租着付房租,team的人闲着付薪水,不是钱? 真正的问题,竞争对手,可没有费厄泼赖地等你5个月哦!
  • 热度 35
    2009-5-23 16:51
    5538 次阅读|
    21 个评论
    看一足球评论文章,得一佳句,共赏之。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坏的时代,这是一个互视为“傻叉”的时代。 互视为“傻叉”,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特点,而IC行业尤甚。毕竟个个是文人,个个是高知,个个收入不错离了谁都有好饭吃。 IC公司内部,老大老二老三一帮所谓的创业伙伴核心团队,谁都有擅长的领域当然也有不擅长的领域,当然有充分的互视为“傻叉”的资本,于是乎相互争权夺利,各成一派;中层经理之间,干活的工程师之间,学校档次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互视为“傻叉”,也屡屡可见。反正,就是谁也不服谁!谁叫IC人个个智商都那么高呢,聪明人太多了,没办法。本人8年来面谈的或者电话里交流的IC人才,10个中有8个必然会抱怨公司内部的某人或者某些人如何如何,嘴上没明说,但他肚里的蛔虫多半能听到“傻叉”两个字。 最大的问题在于,IC公司自己对于产业链的伙伴的认识。许多IC公司人总抱着自己是搞核心技术的,是产业链上游,对待代理商贸易商、对待系统整机厂商,从内心里视对方为“傻叉”,不愿意共赢。 最最大的问题在于,IC公司的头们总认为自己的东西多么多么好,总认为凭借自己的高智商能把公司做大做强,面对VC时,面对收购合并兼并时,总看对方是“傻叉”,漫天要价,或者舍不得出手。到最后,小鱼要么继续小鱼,要不僵鱼,要不变成死鱼! 这是一个好的IC时代,这是一个坏的IC时代,这是一个互视为“傻叉”的IC时代。
  • 热度 15
    2009-5-21 15:05
    4603 次阅读|
    5 个评论
           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因存有大量的机会而出现了众多的创业型公司。但多年发展下来,“常青树”少之又少,而“昙花”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SI China/EDN China日前对话上海KT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运旺,最终把目光指向了创业公司的法人代表——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带头大哥”。 SI China:人们都在说中国IC产业缺人才,那么最缺的是哪种人才? 胡运旺:8年来,我看过上万份IC人才简历、与上千位IC电子人才聊过天,就我的认知而言,目前中国最缺的是合格的“老大”,也就是说,创业公司能否真正走向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的人格魅力。 SI China:为什么国内IC设计创业公司特别是海归创业者的技术、产品开发总与国内需求市场脱节? 胡运旺:目前国内IC设计公司产品能满足系统厂商需求的并不多,尤其在海归创业者表现的更为明显。尽管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以技术见长的海归派,依仗在国际大公司的从业经历而过于自信,在选择产品开发方向时,大多海归创业者并没有对国内市场做深入细致的调研,仅凭自己技术背景想当然地确定市场需求所在,这种闭门造车式的产品开发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同时,有些公司急功近利,市场热什么就去做什么进行同质化竞争。还有公司不顾自身资源有限的现实,总想一鸣惊人研发出杀手级技术,你很难弄清楚他到底是经营性公司还是学术研究单位。 SI China:但也有一些海归公司在开发产品选择上是比较对路,但为何仍以失败收场呢? 胡运旺:产品选择对路未必就代表成功。海归创业者的技术背景使其能较快进入产品开发状态这是其优势所在,但这种在国际大公司练就的本领照搬到国内却未必行得通。重产品设计而轻视方案开发,这在成熟的电子应用市场应该没有问题,但芯片对国内电子制造商来说只是个半成品,国内用户对方案的依赖程度是很多海归创业者难以理解的,有些创业公司光在算法开发上就投入了几十号技术高手,设计出的芯片在技术上绝对是领先的,但就是因为没有方案的支持而少有人问津。其实,这也是对高端人才的一种浪费。 SI China:不可否认,有些创业公司在单一产品上还是取得了成功,欠缺的是持续发展能力。 胡运旺:海归创业者还有个重设计轻运营的短板,他们往往对自身在不同阶段的角色转变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他们在国际公司里主要从事技术、产品开发,充其量是个部门经理或某一项目负责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是技术专家而非企业家,难有统揽全局的视野。这批人会是个最勤奋的工程师,但精技术并不等于你就精管理、精市场、精销售。重技术轻市场销售还表现在,有的公司甚至找老外、海归来做国内市场,这种状况下怎么可能有持续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其实,中国的IC创业公司应该让市场营销人员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SI China:海归创业公司为何不找些有能力互补的人组成管理团队呢? 胡运旺:在团队组建与伙伴关系处理上,很多创业者在组建核心团队时不是选择单一就是功能不互补、能力不匹配,如有家公司核心成员清一色雷同技术背景,创始人把这些所谓志同道合者组合在一起,对加快产品开发也许是有利的,但产品开发出来仅仅是第一步,到让产品变成商品的大量市场运作时,他们既无经营能力更无市场经验,在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情况下,请给个客户选择你的理由。更何况在消费电子时代,芯片开发商从定义产品时就应与客户建立起合作关系,才能确保你的产品出来后是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这也是海归创业者轻视市场导致的结果。 SI China:既然组建时核心团队都是此共同志向者,那么创业公司的“老大”为何仍不能稳定其管理层呢? 胡运旺:由于具有类似的学业背景、工作经历,这种相互间不尊重、不信任,甚至相互要挟引发高层动荡在海归公司时常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公司老大在“人格魅力”上的问题了。公司老大要把老二老三甚至老四、老五作为真正的合作伙伴对待才行,在公司重大决策上让他们参与、一起讨论。如某公司在融资的事情上老大跟本不同老二、老三通气;在招聘销售高管时公司核心管理层不仅没参与面试,甚至都不知晓,完全把老二、老三等视为一打工者,而在股权分配上有的公司甚至有10倍以上的落差,创业合伙人根本没有创业伙伴的感觉,长此以往选择离开也是比较自然的事了。 SI China:除了管理层,“带头大哥”是否在普通员工中也缺乏凝聚力? 胡运旺:对自己的创业伙伴不够尊重,有些公司的“带头大哥”对自己的普通员工更是高高在上,号施令。比如,创业公司加班是常态,但有的“带头大哥”双休日从不进公司,甚至对自己的员工连“辛苦了”三个字都不愿说,这种把公司人力资源简单化为老板与雇员关系,在重感情投入的中国新兴IC产业环境中,只能增加员工的离心力,打击员工的士气。但也有公司老大却走向另一极端,出于对技术研发的执着把自己定位于公司中最勤奋的工程师,试图以身作则来感染员工,这不是公司层面上的“带头大哥”,而是一个开发项目小组的“带头大哥”。 SI China:那么管理层的动荡创业合伙人就没责任吗? 胡运旺:中国半导体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的需求还在增长,这无疑给海归者带来了大量创业机会,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有留学背景、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情有独钟,在没对创业者技术、产品进行科学评估的情况下,就轻易投放启动资金加以扶持。实际上,多年来分散性投资已给国内IC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外面世界的诱惑也是引发创业型公司管理层频繁动荡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创业合伙人,也就是老二、老三等也应自我反省。你既然选择了人家做老大就应该尊重这样的安排,不能一味地拿自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更不应轻易说Bye-Bye  。 SI China:实际上创业合伙人“另立山头”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啊? 胡运旺:其实,想自己做老板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着别人创业总认为很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在当下国内IC浮躁的产业氛围下是人们常有的心态。有些“另立山头”的创业合伙人在产品方向选择上与原东家雷同,更有甚者从原公司中挖走众多技术、市场骨干直接与原东家竞争,这种违反职业操守、采取投机取巧手段另起炉灶,只能导致技术、产品同质竞争日趋严重,最后只能打价格战。要明白,小鸡生小鸡大家都长不大。 SI China:如果产业加以整合,能否减少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 胡运旺:海归创业者尽管受了多年西方国际公司文化熏陶,但国人那种“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心态却根深蒂固。同时,海归创业者中大多毕业于国内顶级大学、深造于欧美著名学府、工作于国际知名公司,所以“唯我独尊”心态特别明显。有家创业公司起步阶段很有生机,产品也打开了销路,于是被投资者相中欲1000万收购但被拒。等开始走下坡路时,有人有意300万拿下更是被拒。结果,这家公司目前是度日如年,能否熬过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冬天”都是个未知数了。 **************** 胡运旺个人介绍:2001年7月成立的上海KT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寻找与推荐IC设计、IC应用(系统硬件及嵌入式软件)、芯片制造、IC市场销售等职位的工程师和经理人员,目前专注于IC与电子行业中总监级以上高端人才服务。KT的客户主要为欧美知名半导体中国公司、海归IC设计创业公司及纯本土IC公司。 注:本文转自“半导体国际”
  • 热度 19
    2009-4-27 21:08
    3174 次阅读|
    12 个评论
    昨晚与一人才聊,他说:你是做IC人才的猎头,我是做电子的,不是IC人才! 屡次、屡次、屡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电子人才认为自己不是IC人才。严重郁闷哦。 那么电子人才是不是IC人才呢? 我们不妨先来谈谈IC行业(即集成电路行业)与电子行业的关系。字面上的解释:集成电路当然也是电路,不过集成了而已;搞笑的理由:微电子不就是微小的电子嘛,再微小也是电子,所以IC行业当然也是电子行业;广义来看,IC行业属于电子行业里的细分行业,是从属关系;狭义来讲,IC行业是电子行业的上游,电子行业是IC行业的下游,是上下游关系;严肃的说:在集成电路发展到今天,脱离IC的电子行业应该是不存在的。从电子行业整个产业链来讲, IC行业属于电子行业里的一个上游链环,中游为方案设计行业,下游为生产制造行业。大多数的电子人才处于中下游的方案设计和生产制造链中,即应用IC设计和生产。 其实作为电子人才,即通常的电子工程师(电工)们,不管你们是做电子硬件的,还是做底层嵌入式软件的,你们既是电子人才,也是IC人才,而且最好要尽量强调自己就是IC人才。理由如下: 1.最牵强却又形象的理由:一块PCBA(焊满元器件的电路板)就是一个宏观的SOC(系统级IC)嘛,只不过这SOC集成度差一点而已:) 2.做电子工作就是作IC应用,当然电子人才就是IC应用的人才,自然就是IC人才; 3.IC行业是上游产业,技术含量更高更核心,说自己是IC人才不是又好听又加价嘛;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电子人才,特别是资深电子人才的职业危机很大:     a)电子行业进入门槛比IC低很多,学电子类专业的新人容易进入,电子新人的入行人数远大于IC行业,且电子研发工作上手相对比较快。新人多了并且很快能干活了,资深电工的价值就小了;     b)电子企业远远多于IC企业,电子工程师相对数量很大,电子企业选人面很宽。竞争者众,那薪水自然难以高上去;     c)参照MTK的模式,IC公司越加注重IC应用方案的开发,方案越完善,电子研发的技术要求就越低,资深电子人才用武之地就越少,自身价值就越不明显; d)许多电子企业自建有电子工厂,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工人,有一个院子里的生产工人作参照,公司老板会始终认为你的薪水好高好高......     e)电子业受成本压力影响,必然要多使用便宜的新人,多使用成熟的方案,对资深电子工程师的需求当然要减弱;     f)电子人才在整机里做开发,参考IC公司提供的相对完善的应用方案,修修改改,调试+测试,技术长进有限;在IC公司做方案开发,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新的IC,因此参照方案少,技术难度大,挑战性高,当然技术提升更加快;     g)兔子吃的草是粗纤维,狼吃的肉是高蛋白。正如食物链一样,上游IC行业比电子行业技术含量高,人才数量少,更加价值大,IC行业整体薪水自然要高于电子行业许多。  因此,电子人才,也就是IC人才,而且还要具备向上游IC行业发展的意识。  当然,往上游走,IC公司数目当然远少于电子公司数目,工作机会相对也会少一些,但目前有丰富经验的IC人才(包括在IC公司做IC方案的IC应用人才)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随着IC公司对AE(系统方案开发应用)工作的重视,对AE团队建设力度的加大,仍然还是会有相当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就是留给具备有向上游发展意识的传统电子人才。 1.首先,有个说法,IC公司里,IC设计工程师的数量与做IC系统应用方案的工程师的数量一般在1:4到1:8左右,模拟的少点,数字的多点,可见需要的电子人才数量不少; 2.其次,电子行业发展创造了这样的机遇:电子产业链的逐渐进化,已经由2005年以前的各环节分工合作(IC公司提供reference design,方案设计公司/代理公司负责产品化和市场推广),演变为IC设计公司提供全套产品化turnkey方案(IC公司提供产品化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公司负责根据不同外壳设计PCB和极少软件UI)。因此,IC设计公司需要大量电子工程师(软硬件方案设计)作方案开发和客户支持。 3.本土的IC公司,与欧美拼的就是服务,因此方案开发必须要做得更加细化,需要的人才更加多;欧美公司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和打中国市场,必然增加在中国的工程师数量,首当其冲的就是方案开发与细化的电子人才,毕竟中国做系统开发的电子人才的水平与国外工程师差距远小于IC设计的国内外差距。 4.贴近生产环节的中下游传统电子人才进IC公司里做IC方案开发与支持拥有更大的优势。传统电子人才在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锻炼,具备相对完整的整机研发经验及配合整机大规模生产的研发经验,具有更强的本土作战能力,这优势是毕业后直接到上游IC公司做IC方案开发的人才所严重缺乏的。 那么,电子人才怎样才能游到上游蜕变成IC行业里的IC人才呢? 1.首先,思维决定行动。要有这样的意识,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而不是在茫茫同类中挣扎向下。 2.其次,对技术要更加深度研究学习,知识面也要宽一点,要喜欢去收集学习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方案,要了解一个应用的竞争同类,要了解成本概念,要更贴近生产概念。 3.再次,学习英语,如果要进欧美IC企业的话,欧美IC公司的AE工程师薪水高于中下游电子行业许多。 4.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比如,跟到你公司来做IC推广的销售或者FAE的保持好关系,他们会带给你许多意外的机会。可不要因为你是客户而对他们不理不睬或者故意刁难哦! 5.找工作时候,有意识地抬起头,向上游看,投递IC公司的招聘职位,别局限在传统电子公司的职位。 6.最后,找专业的IC电子猎头公司,备份简历给他们,与他们多联系,自然会增加许多机会。专业的IC猎头,IC应用岗位相对比较多,适合电子人才选择;而猎头的习惯是有好机会时先想到自己熟悉的人才朋友,然后到公司简历库里查,找不到后再再到外面去搜寻。 当然,如果想创业,往IC行业走不是特别好的事,因为IC创业的技术门槛与资金门槛远高于一般电子行业。但如果想薪水高点,想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那还是选择进入IC行业好。 简而言之,电子人才们,请对自己说:我们就是IC人才! KT人才 胡运旺写于2009年4月27日 KT人才,专注于IC/电子/通讯人才猎头服务 www.kthr.com 职业咨询:huyunwang@kthr.com 简历投递:hr@kthr.com 欢迎转载,请注明“KT人才胡运旺”,你的宣传就是我继续写出更多职业发展文章的动力,谢谢!
  • 热度 66
    2009-4-14 15:04
    12449 次阅读|
    57 个评论
    下面是一个IC设计人才对职业发展的咨询问题,因为有一定代表性,特也发布于此,供各位IC朋友参考。 我一朋友,做IC设计3年,数字/模拟工程师,负责IC产品研发近2年,以前技术很厉害的,懂得比较多,数字/模拟/系统/工艺/项目都比较了解,前段时间跟我说对IC设计或IC研发管理不感兴趣了,找不到感觉了,收入也不怎么样,想突破一下,今年经济不好,想转去大IC公司做sales或去好的代理公司做sales,想咨询一下胡总有没有什么建议,如果转作IC方面的sales能否提供一下参考建议,去什么公司好,未来往什么方面发展好,在sales方面有哪些路可以走的更好? 非常感谢! ******************************************** 本人愚见如下: 首先,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本人从事IC猎头8年来,就经常遇到有这样想法的IC人才。 有这些想法的IC设计工程师,认为IC设计太辛苦、太枯燥、薪水也不够高、前途不大等等;而如果做销售,可以经常出差到各处走走,交许多朋友,而且销售的人职位上升也比较快,创业也容易成功等等。 我的理解如下: IC设计是比较辛苦,比较枯燥,但IC设计的人,平均薪水远高于同龄人,这点辛苦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至于钱途方面,做IC设计者是很难发大财,但到达小康或者中产阶级水平不是难事,比如在上海,硕士毕业3年的IC设计,15万左右的收入是非常正常的,这可是上海人均收入的4倍左右,而硕士毕业5年做IC设计的,年收入20万左右也很正常。而前途方面,IC设计是个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工作稳定性相对比较大,职业生命比较长,但要升到高职位或者创业,就很难了,但如果多年20万左右收入,生活其实也很不错了。 做IC销售,是可以经常出差,但出差其实是个辛苦的活,而且晚上与周末的时间其实也是不自由的;多交朋友是不错,但人际关系处理的难度也不亚于搞IC设计,特别是面对自己的上帝的时候。销售的人上升比较快,因为业绩很容易显现,但业绩好得到上升的毕竟是少数,80%的销售业绩是一般的。对于创业,有市场资源客户资源的IC销售当然比关在屋子里做IC设计的好,但创业的成功概率与付出的代价呢...... 当然并不是IC设计绝对不可以转IC销售,本人也遇到有IC设计转销售很成功的朋友。这主要是这些个别性的人才本身具有非常强的适合做销售的特质,加上转岗后的持续努力。我们可以google出许多销售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的素质,可以去分析一下自己是否合适。除了那些基本的素质外,我认为适合做销售的人的还需要:善于迅速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拉近心理距离的沟通技巧;多次面对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中国特色的基本的应酬能力等。 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如下: 转岗的难度: 一、薪水上:一般IC销售的底薪远低于IC设计的,因此没有多少公司会接收IC设计的转IC销售。就算有经验了,目前IC销售的平均薪水也低于IC设计。 二、知识匹配度上:IC设计要做销售,合适的是做EDA软件或者IP的销售,以前积累的IC设计的知识最相关,但EDA或者IP销售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岗位非常少,对以后的发展很受限制;如果要转IC的销售,而IC销售需要的IC应用经验,积累的IC设计知识用处不大。如果对IC的应用不熟悉,很难有公司接收; 三、工作的适应性上:IC销售面对的是系统整机里的工程师,与他们交流的话题就是IC的应用问题;因此IC设计的除非恶补系统开发知识,否则难以顺利开展工作; 四、IC销售的招聘特点:IC公司或芯片代理公司优先找正在做IC销售的,其次是系统整机里做开发而想转销售的,最后就算宁愿培养新人也几乎不会用IC设计的来做销售,除非是公司内部转岗,因此要找到这样转岗的工作机会比较少。 竞争压力比较: 一、工作压力:既然做销售,当然要靠业绩说话,工作压力也就远大于IC设计; 二、心理压力:现在都是买方市场,销售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很强,看人脸色也是经常的事情;毕竟IC设计求的是EDA软件与电脑,IC销售求的是人是客户是上帝。 三、职业安全性:当然销售的岗位很多,而且什么行业都需要销售,但毕竟销售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如果业绩不好,被替代的可能性远大于IC设计。 还有另外一点,IC设计转IC销售后,对IC设计的技术必然生疏,如发现不合适,很难再转回来做IC设计,而且即便有机会再回来做设计,也很难真的静下心来。 因此,我的意见是:如果不适合,尽量不要转。 顺便再多说几句:中国目前能设计出一些芯片,但实际上,性能高且一致性好的芯片,几乎没有。原因在于我们的IC设计工程师,如同读大学时追求60分万岁一样,芯片能work就行了,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位朋友,做了3年IC设计,应该有许多成功设计流片经验,一时间没有兴趣找不到感觉了。人性就是如此,我们学会一个东西后就兴趣大减,这也正常。但如果我们把自己设计的芯片与TI、ADI等欧美顶级半导体公司的芯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差距还很大。目前中国IC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不仅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此,从事IC设计的一线工程师也非常浮躁,不能静下心深研技术,做出好产品来。所以我们的芯片行业现状跟中国其它的大多数行业一样,还得戴着“地摊货”帽子。因此,我们需要IC设计工程师们,能克服浮躁心理,能静下心钻研技术,这样中国IC才有希望。 IC猎头胡运旺写于2009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