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双11

相关博文
  • 热度 4
    2020-11-18 09:32
    2250 次阅读|
    1 个评论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随着今年双11高潮落幕,尾款人也进入了等快递的煎熬时期。近日,多处快递网点停运的事件,更是让尾款人感到焦虑。而像双11这样的包裹量高峰时期,快递行业人力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由此导致从配送网点到客户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滞后问题愈加严峻。这无疑对用户体验、配送网点的运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快递行业推出了自提、代收等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也各有利弊,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近年来,无人配送的兴起,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过,由于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难题,当前无人配送的商业化推进还面临着重重困境。因此,无人配送能否真正解决物流行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最后一公里”难题待解 物流行业苦“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久矣。 对物流公司来说,用户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后,商家提供货物及发货信息,整个物流运输就开始了。在经过重重分拣、运输后,快件最后达到配送网点,再经由最近的配送网点,送到用户手中,整个配送活动就完成了。而由最后的配送网点到用户手中的环节,就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但就是这“最后一公里”配送,却让物流公司苦不堪言。据鑫豪佳物流数据显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超过30%,使得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市场中各家公司的解决方案多种多样。例如,中通、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通过智能柜自提、网点代收、连锁合作等解决方案,来缓解成本压力并提升配送效率。 不过,这些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比如,蜂鸟代收柜就曾因为收费问题而受到用户的抵制,而“快递+便利店”的合作模式,也存在监管、取件滞后的问题。 与代收、自提的模式相比,送货上门服务显然更加便捷,因而也更受用户欢迎。但在近两年快递行业价格战的影响下,快递公司送货上门的服务质量却越来越差了。受快递行业价格战影响,配送员单件配送费持续降低,使配送员选择送货上门服务的意愿降低,因此快递员在为用户提供送货上门配送服务时,多会追求派单速度而忽视服务质量。 这种情况下,送货上门服务开始走向低潮,消费者也反映快递送货上门越来越难。而近年来配送机器人、无人机等无人配送方式的兴起,则为解决送货上门服务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配送机器人应势兴起 无人配送运送方式的兴起,和新兴科技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受益于AI、大数据、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配送机器人、物流无人机的智能感知避让、路线规划、智能配送功能得以实现,这为无人配送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新基建政策的利好,更极大的推进了AI、5G通信技术的发展,让配送机器人、无人机有了在市场应用的可能。比如,在技术方面,具有高效率、高灵活性优势的物流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小范围应用,但由于航线安全等问题,一直难以在市场中普及。而随着5G、AI新基建的推进,配送机器人已经能够在大学校园等道路情况简单的场景进行应用了。 对比之下,拥有更高普及性的配送机器人,显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工配送相比,配送机器人的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例如这次双11期间,阿里的小蛮驴配送机器人就完成3万件包裹的配送,它和人工配送相比,要节省超过1万小时的取件时间。 另外,在服务质量、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也比人工配送也更占优势。一直以来,快递配送员的服务质量都很难保证,尤其是在派单高峰期,配送服务就更难保障,而配送机器人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它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也能把将配送环节的成本,从总成本中的占比降至3%之下。 以此来看,配送机器人在物流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洞悉了配送机器人市场前景的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机器人产品。 互联网巨头争相下场 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阿里、苏宁、京东、美团,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机器人产品。 2016年9月,菜鸟网络最先发布了“小G”末端配送机器人,这款配送机器人可以通过手机发出服务需求,将物品运送到指定位置;京东则推出了拥有发达感知系统的京东配送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具备高负荷、全天候工作等优点。 继阿里、京东之后,苏宁也发布了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小时的“卧龙一号”配送机器人,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派送服务;美团则发布了“小袋”无人车,可以在复杂路况下自动躲避障碍物并自动规划路线,将外卖送到用户手中。 从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来看,各家都比较看好配送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其中布局较早的阿里、京东,近两年来为解决自家物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更是在行业频频发力以推进自家的配送机器人应用落地。 在目前的物流市场中,京东、阿里分别建立京东物流、菜鸟网络这两个庞大的物流体系,而配送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则能为两家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极大的助力,这也是阿里、京东在配送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的根本原因。 对实力逊色于两家的苏宁来说,配送机器人在苏宁物流的场景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推进;美团的机器人也还需要和商家的深入合作,才能使其配送机器人在外卖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 总体来看,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目前在配送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在市场应用方面也还面临重重难题。 难题依旧? 随着互联网巨头入场,配送机器人应用逐渐开始落地,但在交通安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的普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在交通方面,配送机器人在道路行驶仍面临一些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交通情况复杂的道路上,配送机器人对紧急情况能否及时做出应对,仍有待考证。因此,目前市场中配送机器人的应用,仍局限于交通情况简单的场景。 其次,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的成本优势,也需要一定规模进行量产才能体现。例如,苏州穿山甲机器人CEO丁劲松认为,配送机器人普及还面临成本问题,只有规模量产才能低于人工成本。另外,配送机器人的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也需要通过规模量产才能进一步体现。 综合来看,配送机器人距离商业化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在阿里、京东频频发力的情况下,配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配送机器人距离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也越来越近了。 物流市场配送机器人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但在眼下,它还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在配送机器人商业化这条路上,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热度 9
    2020-11-6 10:15
    2001 次阅读|
    0 个评论
    配图来自Canva 随着双11大幕拉开,3C类电子产品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特大优惠热潮。智能手机、电脑、显示器、智能音箱、无线耳机等电子产品,纷纷降价打折售卖,这就使得很多电子产品的销量开始迅猛增长。而在众多迅猛增长的电子产品中,智能音箱类产品表现尤其亮眼。 在诸多智能音箱品牌中,天猫精灵、小度系列智能音箱产品,以其在生态、内容方面的诸多优势,而从众多智能音箱产品中脱颖而出。不过,在智能音箱产品的布局上,阿里、百度却有着不同的思路,并且两家在以智能音箱展开的AIoT生态布局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双11再战 随着亚马逊推出的智能音箱产品火爆北美市场,这种搭载AI技术的电子产品,也迅速风靡了整个国内市场。在今年的双11狂欢购物节,智能音箱也成了最受消费者热捧的智能产品之一。而在众多品牌中,天猫精灵、小度系列产品的表现最为亮眼,呈现出领跑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11月1日天猫精灵智能音箱生态产品仅在2分钟内,销售额度就破亿,1小时内就售出了100万台,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小度智能屏音箱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50%,拿下了(截止11月1日24点)全平台智能音箱销售量、销售额的桂冠,基本上延续了其在智能音箱市场迅猛增长的势头。 从市场销量来看,天猫精灵、小度的智能音箱类产品,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而这也意味着这两大品牌产品的竞争,在接下来会变得更加激烈,这在两者的标价上就有所体现。例如,天猫精灵无屏音箱产品,IN糖无屏智能音箱的售价,已经降价至79(领取优惠券后)元,它在性价比方面有不小的优势;小度的Air智能屏音箱也降至169元,也在期望以更优惠的价格来带动销量。 从价格对比来看,天猫精灵、小度都采取了以价换量的方式,为自家的产品带来更高的销量。而在智能音箱产品方面,天猫精灵、小度的产品定位却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天猫精灵的智能音箱产品侧重于价格更优惠的无屏IN糖智能音箱,而小度则更侧重于价格稍高的有屏智能音箱产品。这种不同的产品定位,跟阿里、百度在智能音箱领域不同的市场形势有关。 2017年7月,阿里率先发布了天猫精灵X1智能音箱;而入场稍晚的百度,则直到2017年11月,才发布了首款智能音箱——RavenH。在入场较晚的情况下,百度想要和阿里争夺市场,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百度就将屏幕应用于智能音箱产品,并通过这种新产品和阿里争夺市场。 不过,目前国内市场中,依旧是天猫精灵略微领先一筹。据IDC调查报告,2020年1月至4月,天猫精灵以35.2%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第一位,小度音箱则以30.9%市场份额居于第二位置。从两家对比不难看出,阿里在智能音箱市场份额仅高出百度4.3%,领先幅度并不是很大。目前来看,百度仍有追平阿里的机会。而这次双11,正是百度追平阿里的好时机。 这意味着百度和阿里在智能音箱领域的博弈,在尚未结束的双11购物节下半场的竞争,只会更激烈。不过,在智能音箱产品定位方面,阿里、百度却有着不同的思路。 各有千秋 对于智能音箱的布局,阿里更注重商业生态的建设,而百度则更侧重于内容服务。 具体来看,天猫精灵是将阿里大文娱作为内容资源,将优酷、虾米音乐的内容融入其中。而在服务生态方面,阿里将天猫、飞猪、盒马等服务生态接入智能音箱产品,为用户提供电商、本地生活服务、金融等多方面的服务。 小度则以内容资源为切入口,将爱奇艺、快手、喜马拉雅、宝宝知道等资源整合,应用于智能音箱产品中来丰富内容生态。 对比来看,阿里、百度都是以自身的电商、搜索内容基因为基础,将这些优势应用在智能音箱产品中。而这样的布局,也使得阿里、百度各自推出的智能音箱,不再只是一件简单的电子产品,更是两家巨头在电商、内容生态方面的延伸。这对两家来说,自然有着极大的利好。 另外,智能音箱具备的高频使用特点,也使它成为智能家居产品中至关重要的终端入口。因此阿里在这个领域展开布局,不仅是为了争夺市场,更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电商生态,将金融、健康、生活等服务融入人们的生活场景。而百度以内容为核心推出有屏智能音箱,也是为了将爱奇艺、地图导航等服务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此来看,两家都在智能音箱领域的布局背后,还隐藏着两大巨头更大的野心。 AIoT终极较量 在国内人工智能商业生态的爆发式增长的条件下,国内AIoT产业规模也在迅速增长。而通过智能音箱切入AIoT生态建设的阿里、百度,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艾媒咨询报告,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这个巨大的千亿市场,对百度、阿里这两个互联网巨头而言,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为了切入这个正在兴起的市场,百度、阿里纷纷采取广泛合作的方式,将跨平台合作融入到各自的AIoT生态建设之中。 比如天猫精灵已经和智米、云米、石头科技合作,扩展了阿里的AIoT生态圈;百度则跟TCL、方太电器等企业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以此来看,百度、阿里都想要通过智能音箱产品,扩展其在AIoT领域的生态建设。不过,在AIoT产品布局方面,两家的思路却不尽相同。 在AI产品品类方面,小度专注于智能音箱、智能有屏音箱、智能耳机产品,并以领先的AI技术为核心在市场展开竞争;天猫精灵更侧重于和第三方企业的合作。目前,天猫精灵已经与600多个品牌厂商、150个品类、5000多款产品展开合作,并由此形成完整的AIoT生态。 从对比不难看出,阿里在AIoT产品布局方面更重视生态建设,而百度更重视单款产品的性能。而两家这样的差异化布局,跟各自在基因上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来看,两家的这种较量,还会在AIoT领域持续下去。而在未来的AIoT市场中,究竟是主打内容的百度胜出,还是主推商业生态的阿里更胜一筹,仍需要交给市场检验。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热度 28
    2015-11-12 10:42
    1293 次阅读|
    0 个评论
    今天朋友圈都在晒购物车、以及已成交的交易,其乐融融的展示着为双十一购物节做出的贡献。官方新闻指出今天1分钟12秒交易额破10亿,12分钟28秒交易额破100亿,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支撑起了8.59万笔/秒的交易峰值!是去年双十一峰值3.85万笔/秒的2.23倍。 阿里巴巴CEO张勇指出,“这个数字的产生我们并不意外,因为我们充分预热,在双十一之前,消费者都已经参与进来,在前几天都已经精挑细选,我们的无线端的占比70%以上,在前几分钟达到80%以上,这符合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大潮。” 每秒3万笔,这个是去年的峰值,现在已经是能够应对的常态。 这个数据,EDN小编除了惊叹有钱人真多外,就是膜拜这个8.59万笔/秒的处理速度了。 支付宝如何秒杀Visa和银联   2015年双十一期间,支付宝实际处理能力达到了8.59万笔/秒,超过了Visa和MasterCard的实际处理能力。资料显示,Visa最新的实验室测试数据是5.6万笔/秒,另一家全球性支付清算平台MasterCard的实验室测试数据为4万笔/秒,在实际应用中,Visa处理的峰值为1.4万笔/秒。 据悉,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金融云、Oceanbase与分布式架构起到了作用。继承了阿里云飞天5K等能力,并根据金融行业特殊需要研发的蚂蚁金融云,其分布式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双十一大流量冲击。 这个为金融行业量身定制的云计算服务,具备低成本、高弹性、高可用、安全合规的特性,帮助金融客户实现从传统IT向云计算的转型,并为客户实现与支付宝、淘宝、天猫的直接对接,助力金融客户业务创新,提升竞争力。 早在2013年8月,阿里云的“飞天计划”完成,“飞天计划”连接超过5000台运营服务器,在连接完成后,这5000台服务器可以作为一台服务器进行管理,这就使得阿里成为中国第一个独立研发拥有大规模通用计算平台的公司。 除了阿里之外,全球仅有雅虎、谷歌和亚马逊完成了同样量级的连接。 【 分页导航 】 第2页:提供分布式计算的金融云如何应对金融需求? 第3页:有了金融云,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转账手续费了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提供分布式计算的金融云如何应对金融需求? 作为“互联网推进器”计划的重要一环,蚂蚁金服10月16日宣布推出专门面向金融行业的云计算服务——蚂蚁金融云,正式向金融机构开放多年积累的云计算能力和技术组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各种现象级产品不断出现,金融业务呈现随时在线、小额频发等特点,传统IT架构成本高昂、并发能力弱、可扩展性差难以有效应付。 蚂蚁金融云提供的分布式计算服务,则可以有效帮助金融机构完成这种转变。 蚂蚁金融云继承了阿里云将5000台机器连成一个集群的能力,并根据它提供的分布式技术具有可靠、一致、安全等特点,完全能够满足金融业的需要。 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快速廉价地按需采购服务,无需自我搭建。这对缺乏财力和技术能力的中小金融机构意义重大,它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搭建起一套适应互联网金融需要的系统,应对用户的爆发式增长。 【 分页导航 】 第2页:提供分布式计算的金融云如何应对金融需求? 第3页:有了金融云,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转账手续费了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有了金融云,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转账手续费了 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能大大提高金融的普惠性。 蚂蚁金融云能让单笔支付的系统成本从传统IT架构的几毛钱降低到1分钱,单账户成本降低到传统体系的几十分之一,单笔贷款的系统成本降低到1元钱以下,从而让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无手续费转账、免小额账户年费的服务。 据悉,与传统系统架构不同,蚂蚁金融云架构将并发交易处理能力由千万笔/天,提升到亿笔/天,单笔交易成本从以“角”为单位压减到以“分”为单位,单笔贷款业务成本从数百至千元压减到1元以下,业务大变更可实现小时级投产、分钟级在线扩容。 蚂蚁金服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说,蚂蚁金服的技术每年都要经历双11的大考,具备了金融级安全、持续可靠服务的能力:能有效支撑6万笔/秒的复杂业务冲击,在30分钟完成亿级用户的清算;两地三中心,系统全年可用率达99.99%;远低于十万分之一级别的风险管理能力;EB级的数据储存能力和每天上百 PB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代表了互联网金融最前沿的技术能力,通过蚂蚁金融云,金融机构能够用低廉的成本获得,无需自己研发。”胡喜说,与其他云平台不同,蚂蚁金融云还为入驻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组件,用户可以轻松搭建出金融级的应用。 未来,金融云的影响 长期以来,金融业是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的行业。高门槛一方面保证了金融行业的安全,但另一方面,巨额且不断抬高的IT成本也让很多银行吃不消。如何在满足不断增长的计算需求的同时,适当降低IT成本,成为了摆在众多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阿里金融云带来了新的希望。只要符合蚂蚁金融云安全准入机制,即可通过API将自己的软件/服务快速对接到蚂蚁金融云上,共同为金融机构提供丰富的产品、服务和价值。 蚂蚁金融云将与生态圈中的参与者一起,为金融机构输出一整套基于“互联网+”体系下的金融能力及互联互通能力。 在这个完全开放的生态环境中,金融机构可以便捷地整合利用各类云服务资源,使自己专注于核心金融业务,推动向新金融的转型。 【 分页导航 】 第2页:提供分布式计算的金融云如何应对金融需求? 第3页:有了金融云,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转账手续费了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