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机器换人

相关博文
  • 热度 35
    2016-3-3 14:16
    1606 次阅读|
    2 个评论
    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机器换人”。“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乃至试错。一些地方大跃进式地推进‘机器换人’,认为这就是智能制造,这是片面化简单化理解智能制造。” 当前,人口红利下降、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结构矛盾等问题正在倒逼一些国内制造业企业以机器人换人。一时之间,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表象下,“机器人将引发失业潮”、“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等说法甚嚣尘上。 徐晓兰委员不同意这类观点,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徐晓兰表示,智能制造并不排斥人工,例如人机交互技术就是工人与机器实现协同生产。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只是代替了一些简单、繁重、危险工序中的人工;服务机器人可在居家养老、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等难题。因此总的来说,智能制造或机器人并未对社会就业率带来较大挑战。 其次,机器人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是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自身发展就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徐晓兰说。例如,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产品的国内外需求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将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智能装备和产品,也将是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演进的重要抓手,可创造大量工作岗位。我国只有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发展窗口期,才能真正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智能制造不能等同于机器换人,那智能制造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在互联网+时代,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工业形态,这就是智能制造,其核心是数字化与智能化。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智能制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同时,智能制造也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是今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针对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现状,徐晓兰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正确认识智能制造的深刻内涵。任何新技术、新产业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要不断深入探讨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对制造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促进我国《智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避免战略理解片面化、战略实施简单化。 二是分业施策优化产业规划布局。下大力气突破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系统集成、工业CPS等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针对不同产业环节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三是打造制造强国要标准先行。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制造业团体标准制定、推广力度,形成以标准带产业、产业促标准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是加强智能制造人才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库,健全一线科研、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推进分类侧重培养,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等方面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
  • 热度 15
    2016-1-27 10:25
    888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世界工厂”东莞未来3年将真正进入“机器换人”时代。东莞市政府26日发布一号文件,实施2.0版机器换人专项计划。该实施意见提出,在3年内,东莞8成工业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对于过往缺少资金购置设备的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小型企业,东莞将事前提供“零首付”机器换人融资优惠,事后还提供总额10%的奖励。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介绍,自东莞2年前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以来,申报项目超过1200个,总投资超100亿元(人民币,下同)。他还透露,预计“机器换人”可减少用工7.1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0%。在一号文实施方案的时间表显示,在2018年底,全市将有8成工业企业实现“机器换人”。   由于“机器换人”更换设备涉及巨大的资金,融资难一直困扰中东莞的中小港企。为此,贺宇表示,东莞设立2亿元(约2.36亿港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为了降低成本,东莞同时补助企业“试用”莞产 机器人 。   港企未来在东莞还可“零首付”、“零门槛”购置设备技术开展“机器换人”。贺宇解释“零首付”称,企业购买机器设备总金额的80%由国开行发放贷款支持,剩馀20%由融资租赁公司承担。当地除了“机器换人”事前融资外,对企业以自筹资金实施的“机器换人”应用项目,政府也按投入总额10%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事后奖励。贺宇表示,希望3年时间争取6成以上“机器换人”资助项目採用融资租赁业务。   不仅如此,贺宇称,东莞将降低企业“机器换人”的门槛,继续设立“机器换人”专项资金。文件表示,包括港企在内,在莞成立1年以上、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可申报“机器换人”资金。    培育50家机器人研发企业   “东莞港台外资企业佔比超过6成,而外资对机器换人的积极性远高于内资民营企业。”贺宇透露,由于外资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先行先试效果明显,促成东莞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机器换人”文件。他介绍,在麻涌投资的上市港企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就先投入过千万改造生产线实现机器换人。受招工难和招工贵影响,超盈纺织进行生产线优化等“机器换人”,车间由原来2个工人操作1台纺织机,变为一个工人操作7台机器,除了节省成本外,次品率也大大降低。   除了“机器换人”外,东莞同时往“造机器人”方向转型,推广工业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贺宇称,目前东莞已经聚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400多家,去年实现产值260亿元左右。预计2020年,东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到2018年底,东莞将培育50家以上机器人研发製造企业,将重点发展3C製造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装备及服务机器人等。 
  • 热度 20
    2015-5-18 18:31
    817 次阅读|
    0 个评论
    《经济日报》最近连续刊发了三篇关于工业机器人的系列报道,分别从应用现状、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现状和特点,对于从事机器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以及机器人应用等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加以及机器人价格的不断下降,我国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导入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新规导入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预计两年后,机器人使用总数也将达到全球首位。近年,3C行业、工程机械领域以及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以“机器换人”首台套补贴为主题的沿海地区地方产业政策、各地政府机器人主题产业园等优惠政策都加快了国内机器人的普及和发展。 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激发了机器人整机企业的开发热情,也促进了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面向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国内企业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国外一流企业均存在较大差距,急需整体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从上述系列报道中可以了解到,各地政府已经成立了40多个机器人主题工业园,并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各个产业园之间主题重合、扶持政策也都大致相当,同质竞争现象严重。对此,企业应当把优惠政策和支持资金用于发展核心技术竞争力上,而不是利用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把“机器人热”演变为“土地热”。 二是要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对“机器换人”进行理性判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解决办法可以是导入机器人,但不是唯一选项。如部分跨国企业和国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选择把工厂转移到人工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等国家,我国的制造企业也应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和判断。 三是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现有技术成果。许多环节的自动化技术,国外的机器人先进国家已经有了多年的经验,并针对采用机器人制造的特点,对产品和工艺进行了再设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成果,避免从零开始。“机器换人”政策的实施重点,是让企业通过示范应用了解机器人的特点,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机器换人”初期,要把机器人用起来,发现使用中的优缺点并解决应用中的工艺问题。下一阶段,则应该从提高企业竞争力出发,通过机器人的引进全面提高产品的品质、价格,提高自动化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充分发挥中国市场多样性的特点,在机器人应用领域走出中国特色之路。中国市场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也具备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潜力。有能力的企业,必须下决心培育自己的工业自动化团队,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特点,设计机器人应用生产线,用好机器人。要重点培育国产核心技术,搭建人才梯队。企业只有耐心培育专有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张东宁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研究员、工学博士)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 热度 27
    2015-1-15 09:45
    1243 次阅读|
    1 个评论
    工业机器人必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对中国制造业来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短缺,成本急剧上升,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已日益明显,急需转型升级。而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正是制造业在模式、理念、技术等多层次的变革。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是大而不强,从大国走向强国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制造业的方向。而“机器换人”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一步!   朱森第强调,从制造强国的综合指数来看,在由4个一级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及1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国2012年综合指数为81.4,同年美国为155.9,日本为121.3,德国为110.7。   “未来若干年之内,中国制造业转型要着眼于‘E的三次方’,即效率,能源与排放,人体工程学方向。”朱森第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从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看,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甚至还维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因此,中国要实现智能制造,必须加快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呼之欲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借力智能制造。其市场广阔,带动性强。首先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智能装备首先要发展智能装置,包括: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传感系统、数控机床、激光加工系统、执行系统、光电子器件、激光器、智能工艺装备等。朱森第指出,“在智能装置当中,工业机器人明显是很重要的一块。” 数据分析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   工业“机器换人”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张钰晶指出,目前,除汽车行业应用较为广泛外,未来,工业机器人还将应用于机械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电子、化工,物流、包装、装配、检测等行业。   有关数据显示,2013约有3.7万台工业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3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始“机器换人”计划。自2012年起,浙江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在未来五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简称“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聂尔来指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基地)已经超30个,规划面积超2.8万亩,到2020年规划投资额超5000亿元。   从我国机器人现状看,2011年,世界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世界平均水平(每万名员工拥有数)是55台,中国是22台,2012年中国提高到23台,但与韩国、日本还有很大差距。   聂尔来指出,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特点看,首先,产业化程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定制,存在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较高,产品低端,而且质量、可靠性差等。产业链尚未形成。二是市场占有率低,专业从事机器人开发应用的企业约300多家,但以集成应用为主。三是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交流伺服电机、RV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加之长期受到国外品牌的打压,以及机器人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研究队伍小,缺乏人才,等等。 国内机器人水平与国外差距大,需培育国产机器人   从设备制造商的角度来说,浙江省提出“机器换人”之后,很多企业感觉“到处都是市场”,但是有一些业务不敢“吃”,有一些业务抓不住。而且,很多企业家总是觉得国外的设备比国内的好。朱世强坦言,“客观讲,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水平比国外是有差距的。” 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买家。聂尔来指出,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高达3.5万台,进口金额达4.57亿美元。   既要掌握市场,又要学会如何把握住市场,为我所用,服务于国产设备的发展。朱世强说,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一方面,国产的设备制造商要加快技术研发与水平提升,另外一方面,全社会要给国产设备制造商多一些应用的机会。   “加快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已可不容缓。”朱森第强调,一定要在鼓励应用的同时,扶持民族产业加快发展。他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加强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应用集成商,带动各行各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促进应用的同时,加大支持产业的力度;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掌握核心技术,面向未来,要着力工业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和软件开发。同时,要尽快形成一支学科带头人和技能人才队伍。 机器人“热”市场,投资人该如何“冷”思考?   据业内人士预测,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因为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将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全球大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检验。如果2015年和2016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把握住这个机会,就有可能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站稳脚跟。   “机器换人”市场热并不是偶然,谭建荣表示,“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蒸汽机替代纺织工人开始,工业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进行“机器换人”的过程。   我国人口红利已经过去了,招工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比如说喷涂、焊接、危险的有毒有害、高污染的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都需要“机器换人”。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机器人产业发展却面临很多的挑战,张钰晶表示,例如,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技能人才短缺,政府政策激励不够,商业模式不清晰,本土品牌工业机器人与外资品牌相比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等。 结合浙江省“机器换人”的实践经验,朱世强分析了当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用户而言,有很多企业表示无从下手。“机器换人”到底怎么做,设备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可以“机器换人”。很多企业表示找不到路径。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在会上提出,要打造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他建议,机器人市场“热”的同时要“冷”思考,在鼓励应用的同时,要加大对国产智能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强同样呼吁,用户企业要给国产设备制造商相对宽容的应用环境和机会,政府要积极引导并给与补贴扶持。   “机器换人”其实不是新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强调,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机器换人”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窝蜂,既要抱积极的态度,又要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