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8
2011-5-12 17:35
2224 次阅读|
2 个评论
文/图 作者:毛启盈 5.12地震灾难已过三年,灾区人们的物质生活正逐渐走向正轨,但心灵创伤恢复之路仍需要科学的关注和指引。用一位心理医生的话说,人们“精神家园”重建需五至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在“精神家园”的重建中站在高科技前沿的通信以及互联网,这是灾后信心重建的无形力量。 近日,通信产业报(网)记者深入四川地震灾区,先后深入到都江堰、绵阳、什邡、绵竹等地采访。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与倾听,记者了解到灾区人民已经从板房搬家到楼房,而手机、互联网以及社区信息化,对其创伤恢复起到无法取代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手机测评等理疗方式,让他们重新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 根据工信部披露数据,三年来,累计完成通信恢复重建投资188.8 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3%,大力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灾区通信一步跃入现代化。灾区宽带接入能力大大提高,城市基本具备户均8M以上接入能力,超过80%的农村地区具备户均4M以上接入能力,北川新县城已具备户均2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所有县城实现了3G覆盖,通电话的行政村、自然村比震前分别增加289个、1840个,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乡镇乡乡通宽带。另外,在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实现了应用,灾区群众与全国同步享受到3G业务和三网融合业务。 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兴传媒,扩大人际圈子,随时随地沟通,为灾区人民重拾自信,其积极意义不亚于物质援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到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采用互联网等通讯手段进行干预,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目前,某些地区宽带广电网络为农村提供了便利,但是,纯广电系的光纤入户,上网环境不容乐观。据了解,都江堰翠月湖镇五桂村东桂园社区,10个农民居住区已通光纤。该镇一领导告诉记者,网络是由当地一家广电系运营商光纤网络,可以通过光纤看电视上网,虽然远离了“卫星锅时代”,但是家里上网速度并不理想。 其二,电脑普及程度并不理想,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有电脑没有接入网络也不少。什邡镇一位初中女同学告诉记者,“妈妈怕我商不健康网站,没有介接入网络”。而这些不能上网的孩子,网吧便是常客。所以,在灾区的一个小镇,适合年轻人,除了练歌房就是网吧。记者在都江堰翠月湖镇某社区采访时,一群孩子不约而同地围着村上的两台电脑玩起了游戏。 其三,3G网络覆盖不足,3G宣传不够,智能终端匮乏。记者从成都去往都江堰途中,中移动全球通信号时断时续。手机玩微博并不顺畅,QQ时常掉线。 “在都江堰,移动没有信号很正常”在客运站附近一位休闲场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一位使用中移动网络的同学说,“我们用手机上网就是上QQ。”记者问“有没有使用3G网络?”她的回答颇似幽默:我一直都在使用3G网络,3G就是3Q,腾讯和360就是3G。其实,此前电信完成灾区所有县城3G网络的覆盖。但是,3G走向农村需要一个过程。记者还发现,山寨机在灾区随处可见。在德阳某村镇中学,几乎80%同学使用山寨手机,智能手机普及率较低。 其四,在通信上,现代和传统模式共存。在什邡市师古镇共和村委员大楼上就安装着着一个大喇叭,这是用户着急村民,据说要在七月份每家屋顶都要安装一个。“通信靠吼”这种原始的通信方式,投资小,见效快,可以因地制宜。但在网络时代,通信已经很发达之时,不宜提倡和推广。 可以肯定的是,一路上使用手机上网的人随处可见。记者也是利用手机,随时发布灾区重建新闻。绵阳南收费站封路,路人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发微博,这一幕令人欣慰。 (文图作者毛启盈独家发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