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1
2011-4-30 10:05
7593 次阅读|
16 个评论
三月份,日本发生了九级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震动了整个产业链。这段时间大家都忙着应对危机,紧急备库存,到处找替代厂商。现在过去快一个多月了,事件的影响在渐渐退出大家的视野,新闻媒体的关注度也在慢慢下降,从先前的 24 小时滚动报道,到现在的偶尔提起。终于可以从之前的忙乱中抽出身来,做个小结。看来还是无风无浪的安逸日子舒服啊。可是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J 风险管理就是做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安思危更是必备的一种思维模式。 从这次日本危机中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很多,例如鸡蛋不要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信息透明化等等。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通过这次日本危机,对供应商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其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风险管理,是作为采购一定要做的功课。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个人认为首先要对风险管理 (Crisis Management or Risk Management) 的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大致分为四部分:风险评估与识别 --- 〉应对计划 --- 〉跟踪检讨 --- 〉改善更新。 风险评估 (Risk Evaluation) 的主要目的是识别风险因子,了解万一风险发生后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影响程度。风险评估应该涵盖的方面包括:策略方面,质量方面,供应方面,安全方面(具体又再分解为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针对供应商的风险评估工作,应该由采购牵头,组成跨部门小组来完成。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许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不是一个采购可以全部覆盖的。 在对可能的风险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就要有应对计划 (contingency plan) 的编制。这具体包括:量化的控制指标和检测范围,罗列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出现的因素,以及所要采取的措施,负责实施的人员,要被通知的人员等等。 关于应对计划 / 应对措施,有人认为要越具体越好,越详细越好。个人以为,这里要有一个风险和效益的平衡。毕竟计划的东西,是现在对未来的规划。现在计划好的东西,到未来是否一定就会这样发生,或者到未来的时候情况是否和现在计划的一样,谁也不能确定。所以我以为在做具体的应对措施的时候有两个原则,第一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找依据,看看各种情况会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再决定措施要有多具体; 第二看看团队成员主要是什么性格的人,如果大部分是风险厌恶者,那就会计划得不厌其烦,若是乐观的人多,那就简单很多。但不管是复杂版本或则简化版本,几个基本的要素还是要有的,例如: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方法,应急预案,风险报告路径等。 其次,对风险应对计划要有一个持续检讨和更新的过程。因为再完美的计划也只是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跟得上形势,需要不断的回顾和检讨。具体可以通过要求供应商定期提交报告,到供应商工厂一起开会检讨,进行提案改善等。 另外,个人经验,和供应商开会检讨时,一定要看现场,不要被计划给忽悠了。有的供应商很会做表面文章, power point 做的很漂亮,应付客户的要求非常有经验。但到底有没有落实到实处,只有到过现场才知道。以前有个这样一个案例:在对一个供应商作风险评估时,觉得其生产区域的人员出入管理不完善,对产品信息安全有潜在的风险,要求其整改。供应商表面上也很配合,很快就提交了改善方案,十几页的报告,详细写明了人员着装如何识别,人员出入如何管控,生产区域的隔断和封闭工程如何进行,甚至还附上 auto CAD 的图纸。看起来好专业,好具体。但隔了一段时间去回访供应商,那生产区域还是没有任何管控,人员自由出入,之前所作的方案没有一条得到实施。 所以说,现场管理很重要,一定要确定其责任落实,考核量化 ,并且要有有效性跟踪 (effectiveness measurement) 。 匆匆忙忙作个小结,写的比较简略。最后想说,对供应商的风险管理,居安思危的意识很重要,所谓小心撑得万年船,这可以帮到避免损失。但当风险万一发生了,保持镇定的心态也很重要,这时就要努力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