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5
2012-4-8 19:39
918 次阅读|
1 个评论
看着孙皓晖的长篇史诗巨作《大秦帝国》,总是令我心潮澎湃着,总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一下。 其中最有煽动性的,莫过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一口号了。每次有灭国之危时,一句这样的话比得上千句万句的誓言。是什么让一个濒临灭亡,被六大国围攻的秦由若变强,最终大出天下,完成一统呢? 公元前362年,满怀壮志发誓要夺回老秦故土河西的献公嬴师隰,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与魏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尽管秦军斩敌无数,并一举擒获对方主帅公孙痤,但献公却中毒箭而死。其后嫡子孝公嬴渠梁即位。此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而此时山东六国正在谋划分秦。 秦孝公嬴渠梁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落后与六国亡秦之心,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私库的所有财产,用秦国不世珍宝,以及巨大商利相诱六国权贵,力保秦国三年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这样的魄力与雄心,古往今来的君王谁人能够做到呢? 孝公断指刻“国殇”碑,用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出求贤令,广招天下贤士,共谋强秦大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卫鞅出现了。他们互相被对方身上的坚毅吸引着,畅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 “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伴随着秦孝公与商鞅的一生,二十年的大变法。古往今来又有哪个君臣做到了呢?尤其是在君主有魄力,大臣极有才能,能够不互相猜忌,不怕功高震主,古往今来无出孝公其右了。 也许是太感性了,看大秦帝国不是为谁更强而欢呼,而是替那些弱小的而“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此等纵横策士虽为不同的国家效力,但都怀有相同的目的:希望尽快结束这一混乱的局面,天下尽快一统,人民得以安宁。苏秦的百折不挠、高大的人格魅力,张仪的豪放不羁总是深深吸引着我。总是很向往那个从不缺乏名士的时代,以自己的聪明机智、超群的辩才左右着君王的决定,而实现着自己的一些理想。 四大公子,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也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与苏秦、张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君子之交,唯心而已。 ……………………………………………………………………………… …………………………………………………………………………………… ……………………………………………………………………………………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古老的秦部族在裂变般的阵痛中重生,他们燃烧着自己,用一段段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推动着整个时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