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7
2016-3-3 10:16
1624 次阅读|
2 个评论
有职场人士问我,最近看了什么好书。我的回答:如果今年只看一本的话,那就是林正刚的新著《正能量 - 职业经理人的养成》。 原因无他,一个靠谱的人:思科中国前总裁,企业高管,退休但并不“退出江湖”,“醉心”教育培训,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四处传道授业,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眼里的林正刚,浑然 一个很 MAN 的古代骑士,不乏浪漫人文思想,侠骨柔肠,凭借数十年养成的专业的“善良”去跋涉大川 ,一句话:这就是当代“堂吉诃德”,领导力大师马奇非常推崇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情其景,所行所向,善莫大焉。 当然,还有一本靠谱的书, 35 年高端职业经理人养成心得,够劲够味,满篇尽是《正能量》。林正刚说,领导力就是找到每个人的正能量。这是一本如何在职场上获取正能量的书,更是一本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怎样不断获取人生正能量的书。 一、找回迷路的正能量 什么是正能量( positive energy )? 百度延伸定义为 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 林正刚更是单刀直入,直接告诉我们最简单最实用的 职场能量法则:能力 = 心态 × 沟通 × 知识。身为职业人,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正能量,让组织充满正能 量。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正、负两种能量。林正刚所提及的同事鲍勃,负能量溢出,拖延,抱怨、推诿、攀比等等,如同瘟疫传播。林的态度: 如果你要倒垃圾,请倒在垃圾桶里,不要倒在我身上 。想起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一个场景,年轻士兵向米上尉发牢骚:我不理解为什么要牺牲大家去救一个小子!上尉,怎么从来没有听到你的抱怨呢?米上尉:对于我的下属,我无权发出任何抱怨。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很认同林正刚的观点,要关注正能量,与具备正能量的成功人士为伍,这也就是七个习惯培训中所讲的“转型人”。曾经戏说到,转型人就是两大歌星:张柏芝,我要控制我自己的情绪;任贤齐,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总而言之, 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影响圈,正向行为修炼,做自己的船长 。 二、发掘自己的正能量 本书所提到的正能量,重点在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养成。当小白领们的大脑渐渐被权力、金钱和欲望占领,醉心于职场潜规则、办公室读心术时,林正刚一声当头棒喝,提醒我们早已遗忘的品格: professional 是一种态度,一种做事原则,一种可信赖的做人方式,正能量无处不在 。 职业经理人不是一个岗位,不是一种专业认证,而是一种态度。不要等成为 manager 才 professional ,而是 做什么事情都要 professional ,有了这种心态,才有机会成为 manager 。这才是真正的专业精神。 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是 帮助企业完成它的使命 。所以养成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比如要“靠谱”,什么事情到你手里,老板就可以不用担心,如果你自己解决不了,你也会动用其他资源来解决问题。再有就是要有合格的跟进能力, follow up ,用心做到位。 如上所说,林正刚“固执”的坚持认为,能力 = 心态 × 沟通 × 知识。也就是说,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是由“心态”“沟通”与“知识”组成的一种混合力量,三个元素之间是相乘关系,如果其中一个是零,那总数就是零。当然也有逻辑次序, 心态第一,沟通第二,知识第三 。 务实的讲多年来学校教育系统灌输给我们的主要都是知识。但是,一个人有能力与否,知识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心态和沟通能力往往更重要。 首先是心态,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内功。 所谓心态(態):心上面一个能字,可以理解为心的能力。心的能力决定你的行为,而行为则会固化为习惯。所以说心态是思维习惯的结果,要培养健康的心态,就要养成健康的思维习惯。 做人要争取主动,心态是主动的,情绪则是被动的。 积极主动的人是 成长心态( growth mindset ,GM ) ,相信聪明才智是可以积累的,通过努力,人的能力可以不断提升。 而消极被动的则是 固定心态( fixed mindset , FM ) ,要么三岁定终身,要么浑身“刺猬功”,动不动满身竖刺,应激反应,简直一种虚妄的自信,令人生厌。 性格不易改变,心态可以培养 。所以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方法、一种行为,通过方法和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心态。当然改变的过程很难,面临的考验包括你的 耐性、包容、信任、聆听和授权 等,需要正确对待。 其次是沟通,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基本功。 安东尼罗宾说: 沟通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 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应该有三种本领: 能将复杂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 能让对方感觉遇到了知音(会聆听); 用的语言都是阳光的、积极的、鼓励式的, 总的效果是让对方感觉很好,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听懂是基本要求,如果你讲话连让对方听懂都做不到,就是“沟而不通”,等于浪费时间。如同德鲁克所说, 满口术语,令人无法理解,却又自以为骄傲的人,不管他多能干,多聪明,拥有几个博士学位,都只是个没有教养,自大的野蛮人。这就是专业的“粗鲁” 。永远要记住,故事比理论好听,好懂,更加有说服力。 问问题要经过准备,不要动嘴不动脑地问,要用负责任的态度去问 。问题的答案是否有质量,要看问题问得是否到位,一个没有质量的问题必然会得到一个没有质量的答案。善于提问是学会聆听的一部分,也是让沟通持续下去的良好开端。 多说好话绝对不是虚伪,注意正向语言,积极肯定的力量,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听你说他的缺点 。 表扬对方时,人越多的地方越好;批评就最好要关起门来 。 当然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注意 语气肢体语言 。特别对于 基层人员,更要体现尊重 。 要注意反馈, 零反馈是沟通的第一杀手 。 需要注意的是, 沟通方式和思维方法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管理风格 。作为职业经理人,内部正向良性沟通机制建立责无旁贷,沟通就是执行力。执行力通常指的是团队执行力,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良好的沟通机制则是建立默契的关键。 第三是知识,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套路。 本杰明 . 巴伯说:世人分为两类:学习者和不学习者。所以 职业经理人一定要终身学习 。 每每与客户相见,必是已经对其行业有一定了解,这是对客户起码的尊重 。如乔布斯所说,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物有所不明,智有所不足),永远虚心若渴。 作为职业经理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能否从谏如流,学有所用,全凭自己的悟性。一句话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关键要看你如何听。你是否能听进去,如何判断这句话,以及如何反应,完全看你的心态“雷达”。 所以要空杯心态,不能固步自封,宁做学生,不做老师。现代社会做专家,一定要是学习者,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少批评,多了解,与时俱进。 分享一些经验,尽可能地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思考,不必刻意追求“正确”答案 。 学习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吸收 - 消化 - 实践 - 反馈 。 只有经过消化,吸收的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知识还是不能用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反馈则是用别人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智慧的关键环节 。应该懂得,没有实践就没有学习,听懂只是学习的开始,实践才能完成对一个理念的学习。 互动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讲十遍不如体验一遍。同时管理者要给员工一点犯错的机会,员工则要学会从错误中学习经验,每一次犯错都能加深你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做事情也是如此,也有一个实践、反馈的环节。通过实践提出问题,让别人做你的镜子,以便调整你做事情的方法,最后再去实践,检验可行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进步。 知识学习最难得的是形成习惯。习惯很难改变,但环境却容易改变,环境的改变,可以推动行为的改变,实现真正的知识技能提升。 三、让组织充满正能量 企业领导像大齿轮,大齿轮小动一下,小齿轮员工就要飞快的转。所以经营管理者责任重大。非常认同书中的一句话,领导是责任不是权力。职业经理人应该 以身作则,去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一起成功 ,则是企业运营的不二法则。 作为领导力最重要的表现就是, 能够让人做出跟随自己的行动 。你有没有领导力,并不取决于你的岗位。从另外一个层面, 管理是管理别人,领导是领导自 己。 做管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管理”丢了,不要去企业“绑架”员工。 更多的要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修炼好心态,培养好沟通能力,学习需要知识 。千万不能有明星心态,作为管理者,你唯一的责任就是要确保你的员工成功,他们的成功才是你的成功。 好领导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共通点,就是 真实,这是领导力的基础元素 。 做为管理者,更多是像乐队指挥一样,建立一个管理机制去保证它的执行。三位一体架构,自由转换互动,通过机制来达成目标。互信是需要条件的,所有企业的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制衡,相互制约,避免一人独大。 员工不会做你忽悠的事情, 只会做你监督的事情,绩效评估很重要 。同时计划是“流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个计划,而是建立一个有效的“计划流程”。 敢于给你认为对的人一个机会,如果一个人很痴迷一样东西,他一定不会做得太差,这就是管理者的用人直觉。前途未必一帆风顺,员工遇到挫折的时候有负面的反应是正常的,关键是领导者要有能力把他们从低谷中带出来,用积极地心态去面对。 公司 不需要超级明星 ,正确的管理机制与工具,结合文化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业务行为。 最后我们必须正视,人造文化,文化育人。企业文化是员工选择进入和留在一家公司的首要因素。这是一把手工程,所以企业家就是传教者,要亲力亲为,不断进行愿景分享。如同思科总裁钱伯斯所言:不断将很多人的故事传播出去。 企业的愿景是企业给市场带来价值,是市场让企业生存的原因。愿景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愿景应该来自客户 ,当企业对市场有足够的“聆听”后,愿景自然出现。 说出来的是口号,体验到的才是文化 。企业文化需要管理层下很多功夫,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培养正确员工行为,真正让客户体验到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