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siri

相关博文
  • 热度 23
    2017-8-24 11:15
    2859 次阅读|
    0 个评论
      苹果公司作为最 ​ ​ 赚钱的技术公司之一,强悍的技术实力是飞速发展并且长期霸占龙头老大的强大后盾,本文主要扒一扒苹果公司的技术崛起之路,用事实告诉你前期的技术积累有多重要! 1. 康宁大猩猩玻璃 与苹果公司的合作,让康宁这家百年老厂重新焕发生机,追溯以往,上一个和康宁玻璃有关的重要发明是灯泡:1879 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找到了康宁公司,希望找到一种稳定安全的玻璃灯罩。这一次苹果公司的成功也让这两家公司互相成就了。    苹果设计灵魂人物乔纳森艾维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人员来到康宁公司,在康宁小镇的工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烧制玻璃。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么赫赫有名的康宁正在研发一种更为结实的玻璃,如今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康宁大猩猩玻璃。   和苹果开启合作的康宁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出足够坚韧的玻璃和陶瓷用在 iPhone 上,这样 iPhone 就不需要使用金属外框了。康宁的 CEO 威克斯说:乔布斯和苹果让我们更优秀,我们所有人都对自己的产品非常狂热。   这不是异想天开,《乔布斯传》记录了康宁的梦想,而偶尔露面的苹果专利申请也仅仅是掀开这款手机的一角供人想象。这款 iPhone 机身没有任何的开口,包括 SIM 卡开口,耳机接口,听筒接口以及音量键电源键的开口,甚至连充电开口都没有。   是的,一款天衣无缝,真正浑然一体的全玻璃机身手机,有金属中框在玻璃机身之内,但你看不到触不着。 2007年苹果即将推出第一代iPhone,乔布斯想要让他的宝贝屏幕完美防刮,力排众议选择康宁作为屏幕玻璃供应商。康宁第一代大猩猩玻璃一战成名,在防刮擦和受力强度上有不错的表现。    第二代、第三代康宁大猩猩玻璃加强防刮擦和自身结构强度,同时也把玻璃做得越来越薄。第四代、第五代大猩猩玻璃把重点放在了跌落性能方面,屏幕朝下从1.6米的高度跌落到粗糙表面上时,玻璃完好率达到80%   这是乔布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在防刮花的大猩猩玻璃在高端智能手机、平板和电脑上被广泛应用,多家国际大厂的液晶电视上也使用了这种玻璃。 2. 语音助手siri 而siri作为这个款手机的最大卖点,其技术手段来自于一个叫 Siri Inc的公司。而这个公司,则来自于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项目--五角大楼的CALO(Cognitive Assistant that Learns and Organizes)。Siri Inc这家公司成立于2007年,专为苹果用户提供语音数字个人助理服务。苹果公司于2010年4月份将其收购,此后,苹果于2011年在iPhone 4S上推出Siri语音助理,将其整合到iOS移动操作系统中。    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是SRI也就是斯坦福研究院(也是曾经发明了鼠标的研究院)。后来SRI从CALO独立出来,在09年的时候,被苹果以两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在这之后,苹果手机开始开发搭载SIRI的技术,并且在IPhone4上取得了成功!2011年的时候,IPhone4发售,这也是IPhone4开始制霸中国市场的开始!    如今的Siri无人不知,虽说实用性上还不能让用户离不开它,但几年间Siri的成长也十分迅速。去年,Siri与国内百度公司达成协议,国内用户使用Siri时将会呈现百度百科中的内容,让Siri在国内实用性大幅提升。其实Siri这家在美国的声音控制公司早在2010年就被苹果收购,并在上出现并成为中的重要功能。而这之后,一家名为Novauris Technologies的英国公司也被苹果收购,用来继续完善Siri。 之后,乔布斯对此还不满意,于是苹果一方面自己研发提高Siri的性能,另一方面在2014年4月,苹果收购的Novauris是一家自动化语音识别技术公司,他们的核心产品是基于服务器的可扩展语音识别系统NovaSystem,特点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语音访问请求;又在2015年10月,苹果通过收购VocalIQ以解决Siri只能识别最基本的指令,无法做出匹配度较高回答的问题。 VocalIQ能够利用深度学习来理解语言的环境,从而使得人机对话变得更加自然。此后,。VocalIQ 的技术主要会应用在改善 Siri 的方面,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VocalIQ 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这意味着它的产品可以让电脑更轻松地理解人类所发出的指令,也就是说它能够让 Siri 变得更加智能。开发者在Siri中嵌入VocalIQ的人工智能技术后,利用这个平台来储存和学习用户的交流信息,实现准确识别用户的指令并提供更加智能的对话。除了能够识别语音之外,VocalIQ 的产品还能够帮助应用更好地学习,也就是说你使用 Siri 的次数越多,Siri 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多。 3. 手机指纹识别功能 早在1998年,就有手机指纹识别功能。当时的西门子公司,用这各项技术生产了原型机。但是对于当时大多数的手机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因此,最后这款手机也是没有得到规模推广。 在此之后,一家法国的公司,量产了第一部具有指纹识别功能手机。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的手机,并不如现在的这样,有很多的个人隐私。那个年代的手机功能单一,基本上就是用来通讯的。同样的,这款手机,没有什么市场,最终停产。 2012年,苹果以3.56亿美元收购指纹传感器厂商AuthenTec,当时,他们与一个瑞典的名叫FPC的公司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指纹技术,不过那时候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指纹技术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一直到2012年AuthenTec才研发出来了正面按压式指纹技术。这个技术成熟之后,AuthenTec立刻向向 LG、富士、三星、诺基亚、苹果等大客户展示,然而最终只有苹果感兴趣,迅速收购了他们并结合 iPhone 独特的圆形 HOME 键,最终变成了今天的 Touch ID。 随后一个成熟的指纹加密解决方案在iPhone 5s上亮相。得益于苹果对于整个产业的带动性以及其自身方便高效的使用方式,促使这一功能随后迅速普及到Android系统平台的手机,如今它甚至来到了千元机上。指纹传感器厂商AuthenTec是苹果收购科技公司为自己所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通过收购这家公司,苹果的指纹识功能也开始在手机领域成了特色。iPhone 5s从上市就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首搭指纹识别系统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Touch ID一改此前密码、图案解锁等繁琐方式,带来了更加安全便捷的使用方式。指纹识别还应用在支付购物等关键应用上,为支付安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4. 3D Touch 技术 据透露,这项技术,在苹果已经准备了五年之久,一直在研发和调制。也就是说,早在IP4的时代,这项技术就已经开始了!相对于早先的触屏技术,3D Touch 技术显然是一场革命。并且最终,在IP6S上实现了这个功能。 说实在的,在没有使用之前,很少有消费者有这种概念。但是让你使用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技术,真的让人的人机交互变得更加的有趣和实用。 苹果公司其实一直在收购各种各样的公司。而收购的唯一目的,自然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出色了。 联系实际工程师的发展来说:这一点跟工程师的技术积累是一样的,通常前期需要大量的学习以及练习,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10000小时理论,才能在后期集中爆发出来,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超越。企业成功的背后,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及管理的积累,个人职业的成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热度 13
    2015-8-28 09:39
    1021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连线》杂志网络版今天撰文,披露了Facebook虚拟助理服务M诞生的幕后故事及工作机制。文章指出,为了开发这款产品,Facebook收购了语音识别技术公司Wit.ai,网罗了像亚恩·勒库恩(Yann LeCun)这样的顶尖计算机人才,同时还运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Faceboo最终打造出一款号称比苹果Siri等竞争对手更先进的智能产品。 以下为文章全文: 老实说,Siri真的很差劲。通常情况下,它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即便真的知道,它提供的答案也不过是一个充斥着网络链接的页面。 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苹果的语音助理是基于过时技术开发的。即使该公司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对Siri进行升级,它的表现也远远不及有血有肉、又有神经细胞的人类助理。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距离真正的智能化还相当遥远。 新的虛拟助理服务“M”的推出,意味着Facebook在很大程度上也认同这种观点。 挑战苹果Siri和Google Now M是基于该公司即时消息应用Facebook Messenger开发的,在北京时间8月2亮相,被推送到旧金山湾区数百名毫无心理准备的用户的手机上。这是Facebook为应对Siri以及Google Now和微软Cortana等类似产品而推出的一项服务。但是,它可以处理更广泛的任务——至少Facebook是这样说的。你可以问M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你能帮我预订晚餐吗?”、“你能帮我规划我的下一个假期吗?”它会一一执行这些命令。 这是因为,Facebook设计了这一工具,以便让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相配合,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Wit.ai创始人亚历克斯·勒布伦(Alex Lebrun)说:“人工智能试图做一切的事情,但人工智能是由人类控制的。”为了帮助开发这种智能手机工具,Facebook收购了Wit.ai。 在这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私人助理的广阔世界里,M似乎是Facebook回归本源之举。当Facebook面向公众测试M这个工具时,我们并不清楚这种人机合作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覆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的受众。但若以一种违反直觉的方式来看,M可能是向真正的人工智能迈近了一步。 让人类帮助改进人工智能 Facebook开发“M”背后的想法是,人类不仅会回答人工智能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且从长远来看,人类也会帮助改善人工智能技术。大家明白,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至少还需要人类帮助进行训练。如果你想要获得一套系统,希望可以在YouTube视频中自动识别猫咪,人类必须首先将猫咪的样子展示给这个系统看。 此外,人类必须给各种各样猫咪的照片打标签,还必须提供相关数据。通过人类员工对M提供帮助,Facebook正以异常复杂的方式做着此类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建立了一支如此庞大的团队,”勒布伦说。“我们需要的数据是不存在的。”在回答你的问题时,这些人类员工将提供相关数据,为一种更为复杂的数字助理提供帮助,而这种数字助理是基于一种称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技术开发。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多年时间。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的。x.ai创始人兼CEO丹尼斯·莫滕森(Dennis Mortensen)说,“人类层面的人工智能是可以进行相当高深的哲学讨论。这种事情是不会很快发生的。”x.ai是一家提供在线个人助理服务的创业公司,这种服务会自动为客户安排会议时间。 新旧交替的技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Wit.ai提供的仍是相当过时的人工智能技术。Wit.ai的技术基于两种算法开发,一是“条件随机域”(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二是“最大熵分类器”(maximum entropy classifiers)。这两种算法已经为科技行业服务十多年了。不过,它们也为M项目寻找一种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跳板。 勒布伦在2013年创办了Wit.ai,此前他开发了一种数字服务,帮助ATT等移动运营商用于与客户沟通。Wit.ai基本上提供了一种可帮助软件程序人员开发Siri式系统的服务,这些系统可以识别语音,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Wit.ai的服务的确是基于过时的算法所打造,但它可以逐渐学着识别语音,同时又不需要像苹果和谷歌那样,收集海量的语音数据。Wit.ai服务需要更少的数据,而且只要整合了许多开发者搜集的语音样本,就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负责Messenger业务的Facebook副总裁戴维·马库斯(David Marcus)曾想方设法将这项消息服务推向更多的领域,从而给Facebook做出营收贡献。于是,马库斯找到了勒布伦和他的公司。今年1月份,Facebook收购了Wit.ai这家仅有10个人的创业公司,但具体的交易金额不详。 马库斯表示,凭借这一交易,Facebook将“这个世界上最擅长人与人工智能交互的团队之一”收入麾下。但据勒布伦透露,Wit.ai当时并不清楚他们会参与开发什么样的人与人工智能交互产品。大约3个月以后,马库斯、勒布伦及Wit.ai团队的剩余人员最终敲定,基于Messenger开发一项虚拟助手服务,但它不会是另一个“Siri”。 首先,这项服务主要是通过文字而非声音沟通。其次,它会回答各种各样更为复杂的问题。勒布伦表示:“如今,你已经有了大量人工智能产品,如Siri、谷歌Now和微软Cortana,但它们的应用范围很有限。由于人工智能的这种限制,你只能在有限的场合使用。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做更加雄心勃勃的事情,给人们他们真正想要的答案。”也就是说,这个团队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 离不开人类“培训师”的帮助 当你向M提出问题,这项人工智能技术会试着理解问题,并做出回答。但是,系统不会将答案发给用户,而是先发给人类“培训师”——也就是类似客服的技术人员,他们与Wit.ai团队一起工作,办公地都在Facebook位于加州门洛帕克的新总部。这些培训人员会决定是否还需要做其他的工作,然后再向用户提供他们正在寻找的答案。 据勒布伦介绍,M可以从事大量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如讲个笑话。M会对网络段子API进行排序,如果它提供的段子很有趣,训练师就会批准。至于相对更为复杂的任务,如在机动车管理处(DMV)的网站上进行驾照考试预约,人类本身还要做大量繁重的工作。他们会给机动车管理处打电话确认信息。 在从事此类复杂的任务时,人类“培训师”会针对特殊问题的回答方式生成一个路线图。“培训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会记录下来,”勒布伦说道。这其中包括他们访问的网站,他们在给机动车管理处打电话时说的话,以及回复M用户信息时输入的内容等等。将来,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开发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更先进的系统,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巨大的机器网络中的大量信息来操控很多任务。基本上,这些网络模拟了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 这些类似于神经的网络已证明它们在识别图像、辨认语音、锁定广告,甚至教机器人拧开瓶盖等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在聘请了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亚恩·勒库恩(Yann LeCun)之后,Facebook最终在这个重要性日益凸显的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该公司现在可以使用类似于神经元的网络,识别贴到社交网络上的照片信息,并能够确定你在信息流(News Feed)中想看什么新闻。Facebook还计划借助M的力量进一步推进这项技术的发展。 “你知道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 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用神经网络来打造M呢?如果没有合适的数据,神经网络就不能提供比Siri更为强大的服务,而Wit.ai的技术则可以在数据相对很少的情况下,打造更为强大的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方法。有了几千个数据点之后,你就可以创建一个模型了,”勒布伦说道,“然后,通过这个模型,你又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你的数据点一旦达到100万,就可以去找勒库恩,就深度学习进行深入交流了。” 就像勒布伦所说的,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说,即使把多个神经网络融合起来,Facebook也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使用人类训练师。随着M的不断进步,它会需要更多的数据以继续改善。“你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不懂的也越多,”勒布伦说道。“M能做的越多,等它完成的复杂任务也越多。” 至少,这是Facebook的如意算盘。M今天刚刚发布,我们还不知道这项服务未来会如何。随着Facebook把M介绍给越来越多的用户,那么它需要的培训师也将越来越多。勒布伦预计,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培训师的数量也会直线上升,但由此带来的压力也会是巨大的。Facebook Messenger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亿。“这很不简单了,”勒布伦说。 数据对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即使Facebook能使这个系统不断运行下去,M的发展也不可能像勒布伦和该公司预测的那样快。莫滕森说,实际上,让人类与人工智能携手工作的话,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 莫滕森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解释这种短板。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一种方法是:在人类司机开车的过程中,慢慢加入自动化工具。但是,如果你让车自己行驶的话,也许它的系统发展得会更快——无论它的装备有多么差劲。对于最终成果来说,那些小型自动化工具可能不是最关键的。它们可能搜集的是你不需要的信息。 但同时,莫滕森也像勒布伦和Facebook一样,强调了数据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他说,如果M项目进展顺利的话——合适的引导、记录以及对培训师的行为进行分类——这些人确实能够提供一条捷径。莫滕森说,Facebook必须关注人类在未来如何可以改善这一系统,而不仅仅是现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Facebook在这方面比大多数公司都做得好。
  • 热度 21
    2015-5-6 14:41
    1092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5年4月21日,北京高院认定上海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智臻公司)的“小i机器人”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的相关规定,责令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审查其有效性。这项判决实际上宣告了智臻公司的专利无效,也意味着苹果公司获得了这场持续近三年的侵权诉讼的最终胜利。 众所周知,专利给研发成果提供了垄断性保护。一旦被授予专利,任何单位都不得擅自使用那项专利技术,否则将面临禁售和赔偿的法律风险。根据专利法的规定,获准专利的前提之一是要“清楚、完整地”公开技术方案,其评判标准是同一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依据专利文献的记载来再现该研发成果,以便推动技术的流通和进步。智臻公司和苹果公司诉讼的争议焦点就是涉诉专利是否充分公开了其技术方案。 智臻公司的这件专利是在2004年8月13日提交申请的,2009年7月22日获准授权。专利的初衷是提供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对话系统,让用户可以向机器人下达“命令”来查询信息、做游戏。在专利中,如何实现游戏功能是实现技术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然而,说明书仅仅简单记载“聊天机器人一端连接用户,另一端连接游戏服务器”,从而“可以实现以下互动游戏(智力闯关、智力问答、24点、猜数字等)”,此外完全没有给出任何实施方案的描述。换句话说,涉诉专利并没有指导普通技术人员如何去实现其技术方案,而是仅仅列出了想要实现的功能、然后对技术人员说“你知道怎么做的”。基于这些缺陷,苹果公司认为专利公开不充分,应该被判为无效。 对于苹果公司的主张,国家知识产权局并未深入探究,而是采取了极为宽容性的解读。在2013年9月3日作出的《无效审查决定书》中,知识产权局认为“根据聊天机器人识别的对话内容,用户就可以利用游戏服务器实现以文字互动为基础的游戏功能,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的上述记载能够实现本发明利用聊天机器人系统的游戏服务器互动游戏的功能”。一审法院基于同样的理由维持了这项决定。北京高院则作出了相对严格的判决,认定专利中既然没有对如何实现游戏功能、利用什么类型的语句与游戏服务器交互、游戏服务器的组成和工作机理,就“应当被宣告无效”,因此支持了苹果公司的诉求。 根据法律规定,认定专利无效的决定必须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做出,因此这项专利目前被发回重审。但由于知识产权局不能基于相同的证据和理由违背北京高院的判决,因此这项判决几乎判定了涉诉专利被撤消的命运。专利一旦被撤消,关于这件专利的侵权诉讼也就自然随之撤消。但已有消息称智臻公司计划在五一节后向最高法院提起申诉,希望维持专利的效力。 无疑,这场诉讼对智臻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技术功能看,涉诉专利与苹果公司开发的siri语音助手完全吻合。如果赢得对苹果公司的诉讼,这件专利的效力就可以得到法律和市场的承认;以此为基础,智臻公司就有信心挑战带有语音互动功能的所有产品,包括智能移动终端、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甚至还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进而向谷歌、微软、百度等具有类似功能产品的公司发起新一轮诉讼。 另外,对于经营性企业来说,专利诉讼也是提高品牌形象、谋求商业合作的良好契机。2006年,在与ipod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的新加坡创新技术公司(creativetechnologyltd.)通过对苹果公司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不但赢得了1亿美元的专利赔偿金,而且成功加入了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团队,为ipod提供耳机、扬声器等零件。现在看来,这样的好运气不会落在智臻公司的头上了。
  • 热度 18
    2014-7-8 11:35
    2122 次阅读|
    3 个评论
    苹果公司Siri案在中国败诉,你怎么看? 苹果公司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行政诉讼案今日法院作出宣判:苹果败诉,维持原专利委员会做出裁定有效。对苹果提出的小i专利涉及的多项相关技术不公开、不充分等的一系列主张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认为小i机器人的专利具有创新性、新颖性。苹果代理人当庭表示继续上诉。   今年2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苹果公司行政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案。当天,法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审理后,当庭并未宣判。   2012年6月,小i机器人在上海对苹果公司发起了Siri侵犯专利的诉讼。在该案中,小i机器人认为,苹果Siri侵犯了他们之前获得的授权的专利。   而苹果公司则认为小i机器人拥有的专利应该无效,因此于2012年11月1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宣告小i机器人专利权无效。   不过,在2013年9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决定,维持小i机器人专利权有效决定。   为了赢得上海的专利官司,苹果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起行政诉讼,希望该局撤销此前作出的专利有效决定。   在事隔4个月后,法院今日就此案作出宣判,苹果败诉。   小i机器人的专利于2004年申请,2009年才正式获得授权。2012年,小i机器人创始人袁辉曾表示,苹果Siri实现机制和模式与小i机器人是一样的,虽然不能直接说100%侵权,但几乎完全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