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5
2015-11-30 16:01
1303 次阅读|
1 个评论
这本《拖延心理学》,大约是五年前,网上某篇文章中介绍说这是香港某大学推荐学生阅读的几百本书之一。书名当时就很吸引我,因为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疑似拖延症。偶然,又在网上看到了其电子版,就下载了下来,但是只是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直拖延到去年年底,我买了这本书,然后它又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拖延到今年下半年,我才拖拖拉拉地读这本书,三周前读完,又拖延到现在,决定写点这本书的读后感。突然觉得,是不是读了这本书对我也没什么疗效?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 )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 )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 )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 )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 )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 )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 )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 9 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 1 有重复) 3. 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 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 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 利用接下来的 15 分钟。 7.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 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 15 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 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 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