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教训

相关博文
  • 热度 11
    2015-1-16 17:31
    2416 次阅读|
    0 个评论
    轻选择而重逃避的频繁试错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本土企业在规模上变得更大,比如在2014年,全球500强里本土企业就占95席,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虽然说在规模上,本土企业完成了从"小白兔"到"大狮子"的转变,但在意识上,小国寡民的心态却还很普遍。表现在供应商管理上,就是轻选择、重逃避,这是一大误区。 先说轻选择。短期效益至上,企业大多活在当下。新产品开发总是太紧、客户订单总是太急,不是不知道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而是时间总是不够用。匆忙之中,就在供应商选择上走捷径,将就着,结果往往选择了不合适的供应商:选一个先用着,以后再慢慢完善----你知道,业务一天忙过一天,从来就没有"以后"。说得好听点,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错;而在实质上,这是缺乏长远计划,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再说重逃避。对很多企业来说,虽说规模都到了几十亿、几百亿了,淘汰仍旧是供应商管理的主要手段。淘汰其实就是逃避的代名词。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在供应链上没有多少话语权,能够改变的非常有限,逃避往往是最理性的选择。比如供应商质量、交期、价格等出现问题时,因为太小,所以没法督促供应商改进;因为太小,所以也没有能力和资源帮助供应商改进。"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那换供应商就成了自然选择。企业规模大了,逃避主义就像浅尝辄止地挖井水,没有一个挖到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地无水,自然就不能更上层楼。规模小时,企业就像流寇,不得不做机会主义的信徒;规模大了,企业就成了大军团,得改变做法,设立根据地,通过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逃避主义说白了,还是短期利益在作祟。 在公司规模小的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取决于供应商,双方关系由供应商主导。是的,在这个阶段,供应商主导着双方的关系,你势单力薄,改变不了它,就只有逃避的份。但等公司规模大了,双方关系的主导者变成了采购方,不改变采购方的行为,就没法真正解决问题。比如有个企业是行业的领头羊,在当地颇有影响,但由于采购额太分散,得不到供应商的足够重视,供应商的按时交货问题一个接一个,摁下葫芦起了瓢。一个供应商不行,该公司就再找新的供应商,希望新的供应商会更好。用英语中的一句话讲,就是总觉得别人家园子里的草更绿。结果你知道的:供应商越来越多,采购额越来越分散,公司的话语权越来越小,整体供应商绩效也越来越差,走上了恶性循环之路。 对这个公司来说,解决方案是集中力量来督促、帮助现有供应商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换个或增加个供应商了事。此外还应整合供应商,把生意集中到数量有限的优选供应商那里,杜绝新生意流入该淘汰的供应商。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就会被自动淘汰,采购额就越来越集中,公司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能够督促供应商进一步改进,几年下来,供应商整体绩效才可能会大有改进。而这里的关键呢,就是不走逃避路线,而是积极作为,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比如集中采购额、加强采购管理,来改变供应商,达到提高供应商绩效的目的。 当公司成为行业、地区的大企业后,逃避的自由就越来越少。一方面,都发展到这种规模了,最好的供应商往往已经在跟你做生意,别的供应商没法给你更好的质量、技术;另一方面,从产能角度来说,你对产能的要求那么高,别的供应商会有那么多的富裕产能,闲置着等你用吗?想想看,如果你是个小公司,只占供应市场产能的0.5%,这生意给哪个供应商都能消化掉;现在成了大公司,需要行业产能的15%,哪个供应商会有那么多的多余产能来支持你?这样的供应商如果有的话,也早就因为产能利用率低、单位成本高而破产了。既然谁都没有这么多的多余产能,那找个新供应商,新供应商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扩张产能,所以督促和帮助现有供应商建产能往往是更理性的选择。质量问题也一样。作为大公司,质量要求一般都挺高。与其找个新的供应商摸索来达到质量标准、重复原来供应商经过的学习曲线,还不如跟现有供应商一起努力提高,把问题给解决了。 既然没法逃避,那就只有迎难而上的份儿,督促、帮助现有的供应商,驱动公司内部职能,比如设计和质量,向流程优化、设计优化要成绩,推动供应链范围内的更高阶段的降本。很多跨国企业有庞大的采购管理部门,以及技术力量雄厚的供应商开发职能,比如供应商工程师,走的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路:在商务层面督促供应商改进,在技术层面帮助供应商改进。比如苹果,全球供应经理们和技术人员都快把深圳、成都、郑州当成家了,就是督促、帮助供应商,逐个解决产品开发和量产中的诸多问题。这都是在推动流程、设计优化,从更高层次解决问题,要求跟关键供应商的深度合作。逃避政策没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没法逃避,并不是说更换供应商没有可能;只是说如果要更换,也尽量等下一代产品了:现有的产品已经开始生产了,更换供应商就如给飞驰的火车换轮子,转换成本高昂,往往得不偿失。强大如苹果者,虽说都与三星对薄公堂了,还不得不在iPhone 4、iPhone 5等产品上继续使用三星的芯片,直到iPhone 6才导入台积电,整个转换过程前后达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两个老对头,该干嘛的还得干嘛。大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如大国政治,得讲策略,短期内维持现状往往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如果说轻选择、重淘汰是宽进严出,不足取的话,重选择、轻淘汰就是严进宽出。对大企业来说,重选择、轻淘汰是遵循严格的供应商选择流程,选到最合适的供应商后,供应商还是不能满足要求,企业会迎难而上,与供应商一道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督促和帮助。督促好理解,帮助则否:不是说供应商是他们领域的专家,还要我们帮助改进什么呢?其实未必,尤其是那些规模小、管理粗放的供应商,当技术升级换代时,不管是质量、技术还是产能爬坡,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超出自身能够解决的能力,需要采购方帮助解决。丰田、本田等日本企业早就认识到这点,比如本田就有专门的供应商开发部门,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质量和优化设计。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北美企业也意识到了这点,表现在对供应商工程师职能的加强,把原来以质量检验为主的职能,提高到以生产流程改进、质量系统提高为主的供应商开发职能。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是大公司了,要规模有规模、要资源有资源,小供应商无力做的供应商开发(帮助供应商改进),大公司终于有实力做了,是不是在供应商选择上就可以轻率,反正不行就帮助供应商改进呗?其实正好相反。当企业做大后,因为逃避不再是解决方案,所以"首发命中率"就很重要,即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就一次性选对供应商。这就如动物世界的狮群,尽管是动物世界力量最强的捕猎集团,但面对猎物,比如成群的水牛,还是还要花很长的时间,选择最合适的那头下手。而且越是有经验的狮子,越是花时间选择合适的猎取对象。因为狮群禁不住折腾——一击不中,对狮群的能量消耗很大。即便如此,狮群捕食的成功率据说也只有25%。那些刚出道的小狮子们,愣头愣脑地见猎物就追,一无所获就不难理解了。 不光是狮子,有经验的捕猎者都是如此。在漫长的物竞天择中,动物世界认识到”重选择、轻逃避“的重要性,那就是下手前一定要仔细选择好对象,一旦进入捕猎程序,则一定要盯住一个猎物,致命一击,捕捉到手。英语里有句谚语,说要measure twice, cut once(测两次,砍一刀),而不是measure once, cut twice(测一次,砍两刀)。可惜的是,这虽是常识,但在很多本土企业反倒给忘了:我们的企业为了急于求成,习惯于“测一次、砍两刀”,还美名其曰“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 热度 27
    2014-1-10 20:44
    7296 次阅读|
    8 个评论
    在两个月的裸辞日子里,加上在职时面试的几家公司,我一共经历了 22 家公司面试之后,终于找到现在的工作。我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面霸了,总结下经验教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先说自己的裸辞吧。不少人,包括后来面试的时候,也会问我,为什么不过了年拿了年终奖再骑驴找马换工作呢?说实话,选择这个时间跳槽的确不是好的时机,因为招人公司不算多。怎么说呢,我觉得裸辞算是一种人生体验吧。以后经济压力大了,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也算是趁着“年轻”造一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合同到期了,因为工作的内容繁杂和考虑自身的发展,就选择了不续签合同。这也是后面会提到, HR 必问的离职原因,这也基本是这么回答的。说到这里,我就会想起电影《肖什克的救赎》,这是一部很伟大的电影,里面提到“体制化”。在原来的公司,尽管是民企,但也会存在所谓的体制化,说白了,我知道怎么混下去,反正没什么成长。我觉得这样不好,尽管公司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改进中。 回到我们文章主题吧。先说下简历。我很认同这一观点——“ The purpose of a resume is to get an interview not to get a job ”——简历的目的是获得面试的机会而不是得到一份工作。第一个看简历的是 HR , HR 会先把简历内容跟职位的要求做个比对,有的公司会把简历给技术(我这里主要还是讲我们技术工程师找工作,其他岗位应该类似)看看,来决定要不要通知面试或先来个电话面试;有的公司的 HR 觉得匹配度蛮高的话,就直接通知了。所以简历要有针对性,首先要能吸引住 HR 的眼球,尤其是特想去某家公司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公司简历有所针对和侧重。我个人犯的一个错误是简历针对性不够,无论是投硬件还是嵌入式软件都是同一简历,而我简历中过往都是做硬件,而且内容也偏硬件些,可能在第一步 HR 筛选时就把我过滤掉了,失去一些机会。 再说说面试。插一小段,说说面试时填的表的,有的挺有意思的,其实就是填一些个人资料。除了姓名性别工作经历教育经历家庭状况之外,有的还要填身高体重,更奇葩的是填血型、星座。回到面试上来。面试时, HR 必问的几个问题,自我介绍、离职原因、职业规划。后来我面试自我介绍时,基本结构就是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和研究方向及课题、前面两家公司的经历、擅长技能专长(主要跟要面的公司职位要对应)等,然后我会加上我在前面提到的离职原因,“合同到期了,考虑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时说职业发展)就选择离职了”。到这里,我遇到的所有情况都是 HR 接着问我的职业规划。有时会觉得面试是自己在主导,或者说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反正都是要问的问题,不如我给你铺好了路、插好了杆,让你顺路走顺杆爬。 职业规划还是要结合要面试的公司来回答。其实本来职业的规划就是跟所供职的公司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和公司的架构、晋升渠道、人才的理念等有关。反正我个人比较公式化的回答是“走专家型人才的路线,两 ~ 三年能独立承担设计任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再过五 ~ 八年能成为资深的工程师”云云;在这个架构基础上结合面试的公司丰富一些。有时我会看 HR 的反应及自己的状态和心情,再自由发挥一下,会说“如果公司能提供项目管理的机会,希望能挑战一下这样的工作”等等。一般 HR 都会比较满意,因为他(她)要看的就是你自己有没有职业发展的规划,至于规划成啥样,我估计他(她)并不会关心。再插播个小段,上篇提到的做家电的那家未公司,面试进行到后面来了个老总,因为他不懂技术,就问一些 HR 的问题,其中就问我职业规划的事。当时我就发挥了一下,我刚提到项目管理的时候,还没说完就被老总打断。他说他们有专门的项目经理,工程师做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做项目管理。我很无语。“无语”一词被我引用了 N 次了。面试嘛,总是处在被动和弱势的一方,不爽了也不能拍案而起掀桌子走人,只能是无奈地无语着。所以我上一篇文章说跟他们这有聊不到一块。说来,想必是领导嘛,不觉得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事情,而且当时就是让我表达观点,又不了解贵公司的具体情况。好了,牢骚完毕。 再说点面试心态的问题吧。我遇上不止一次这种情况,就是面试官,当然主要是技术面试的时候,他显然之前并没有看过我的简历或了解过我的任何信息。于是面试时一边翻简历一边问问题。最开始时我很不悦,觉得不被重视,你面试我都不先功课,还净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所以面试时不自觉的会带点儿情绪,觉得这家公司不怎么样,如何如何。现在想想大可不必。换位思考一下,我招人的话,可能是 N 多简历,通知 M 个人来面试,我一定会把每个人的情况都了解过来吗?而且我不干活了专职面试?所以面试官不事先看简历很正常,心态放好,面试前好好准备,面试时好好发挥最重要了。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祝大家新年快乐!祝参加春运的都能买到票,回家过个好年!
  • 热度 23
    2013-7-25 16:03
    1607 次阅读|
    3 个评论
    电路设计,俺自己把它大致分为分为模拟电路设计和数字电路设计,而至于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电路,暂时归到模拟电路里面 ~ 电路设计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验证,去验证自己的思路与想法,验证教科书上的理论。 好吧,在这一章,俺是写不出来什么理论上的东西了,只稍稍介绍下设计流程吧,顺便在流程里介绍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吧 ~ (后者是主要的,呵——呵——)   当我们想做一个东西,不管是一个项目、题目还是想 DIY ,都不可避免的要经过一下几步: 1 :确定方案。 比如说一个“电子琴”的题目(感觉小儿科了哈),说白了就是一个按键发音的东东;如果想再扩展功能,比如加个播放音乐的功能,则可以加个语音存储芯片;再扩展,加录音,无非是加个 mic 和外围电路。好了,能实现按键发音的电路有那些呢?比如 RC 震荡电路, NE555 振荡器,单片机或 FPGA 的 PWM ,或者用 DA 、 DDS 芯片。那播放音乐呢?有的模拟语音存储芯片,比如门铃、大喇叭上用的那种,具有记忆功能,但是时间比较短,只有几秒钟至一分钟,而且随着时间增加声音质量会下降;单片机和 FPGA 自身的存储可以存几首音乐( PWM 控制频率); ISD 系列芯片与单片机简直是完美配合 ~ ;而用 DA 或者 DDS 则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还有录音呢?这个用模拟语音存储芯片或者 ISD 芯片和单片机的组合,或者 AD 芯片,数据存储芯片加单片机或 FPGA 的组合。 这么多方案,到底用哪个好呢?这就要从目的、资源和时间限制、自己能力与爱好等几个方面考虑了。如果是为了尽快完成一个小的电子设计,那么可以选择 ISD 芯片加单片机的组合;想做的快,而且控制成本的话,并且有些指标不是很严格,那就选择单片机的 PWM 方案;如果是为了练习、学习单片机或者 FPGA ,那么推荐 AD 、 DA 加存储芯片的组合 ~balabalabala~ 还有一点就是自己手边有神马,会神马,就用神马。   2 :概要设计。 假设我们选择了 FPGA 加存储器加 ADDA 的方案。确定了方案之后,就开始了方案的初始设计和初期准备工作。比如芯片型号选择、购买,模块的准备,程序流程设计,电路图的初始设计。为了保证音质,我们选择位数较高的 ADDA 芯片,比如 12 位,而带宽的话只要高于几十 K 就可以满足条件,此模块我们可以自己做。 FPGA 和存储芯片最好就用现成的开发板或者核心板,因为自己做的话代价太大。语音信号在模拟电路传输最好能去噪音,做个带通滤波器,此处低频信号用有源滤波器比无源滤波器要简单,并且做成可控增益类型的话方便调试,可以选择用集成运放设计( UA741 , NE5532 等都可以)或者用专用滤波器芯片(如 LTC1068 , MAX261 )搭建有源滤波器。好了,我们用软件仿真设计了一个(或者直接在网上搜索到一个) 300Hz 到 3KHz 的滤波器。电路有了,该考虑接口的问题了,虽然说 FPGA 的 IO 口绝对够用,但是开发板的用户 IO 口还是要好好合理安排下,这样可以尽量多用排线,减少飞线使用量。好吧,开始设计电路图,开始写代码 ~   3 :详细设计。 好吧,每个芯片的 datasheet 那是必须要有的,除非你用的灰唐叟练 ~ 滤波器方案有了,只要做好后调试就行了,用信号源 + 示波器来测量频率特性如何,这也是常规的方法。电阻,电容神马的准备好,因为要换个不停。另外要把测试数据记录下来,以方便调试。 ADDA 则直接按 datasheet 上面的电路来就行,注意与滤波器的阻抗匹配等,另外要注意 AD 的输入范围,看要不要增加前置增益调整电路。 DA 输出经运放后是一个音频功放电路,有 LM386 或者分立元件功率放大器的方案,个人感觉 LM386 电路比较简单,现成资料也有很多。 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电源要做好处理,在两者之间隔一个π型滤波电路或者用不同电源;地最好用大面积覆铜,模拟地,数字地也要分开隔离,各自成一块,最后分别用 0 Ω电阻连接到电源地上;每个 IC ,不管是模拟还是数字的, IC 电源入口处要加个小的滤波电容( 0.1 μ F ),电路的总电源入口要加一个大的电容(十μ级),可以再并联一个小的( 0.1 μ F )电容。布局尽量紧凑,信号线最好不要回折或者弯曲,如果需要弯曲角度不要小于 135 °,或者用 arc (弧线);电源线粗一些,信号线细一些;电源线离信号线不要太近,两者平行距离要拉开或者中间用地覆铜隔开,离得近的地方与信号线成 90 °角影响最小;并排的数字信号线不要拉太长,以免相互干扰(高频时尤其注意) , 可以用 IDC 排线,插口单侧弄成接地的,可以很大的消除相互干扰。   4 :硬件实现 我们做板子可以做几个模块,调试好之后用飞线(杜邦线)连接,也可以一块板子直接搞定,但是为了调试方便,最好把每两级之间留出接口,比如先用两个排针和短接帽暂时连接,全部调试好了之后再换成零欧姆电阻,相比来说,后者要好一点。于是,电路图画出来了, pcb 画好了,板子腐蚀好了,焊完了,不带电测试(连通性)也搞定了,滤波器调试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略去。这时几个基本的测试程序应该已经搞定了,开始调试。 AD 的测试则是给其输入模拟信号,把数字信号送入 FPGA 后,用 PC 上的软件仿真波形。 DA 测试也差不多。音频功放电路就更简单了,上 mp3 。。。   5 :软硬件联调 最后,也是最蛋疼的了。。。开始软硬件联调,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了硬件和软件设计者的相互扯皮。。。耐心!上电之前看好正负极、电源地,排线是否插反(这些做好标记,或者用配套的排线与接口,不会接反的那种 ~ );上电之后先看整体是否运行正常,再开始运行功能;调试开始了,每一种异常现象,或者非理想状态都要记录,回头调整。别的也想不起太多了。   6 :其他注意事项。 不要不停地更改方案,尤其是电路方案;编软件的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对硬件者指手画脚;硬件者一定把所有注意事项都列出,指明,做的东西越方便调试越好;交流很重要;相互信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像海贼王里那样,每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可以托付的,自己做好自己的那份就行了! 慢慢的,合作着,我们会理解团队合作的概念和意义;慢慢的,分工着,我们会理解工程的概念和意义;慢慢的,摸索着,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后记:本文最初是要写电路设计的,但后来不知不觉就跑题了 = =||| 最近压力表大,还有些失眠,先以工作为重了! 我的博客定义是给电子设计初学者看的,目的是为了入门时少走弯路,因为我基本上把所有弯路都走遍了。。。我的文章全是个人从各式各样的教训中得到的经验,望支持!所以,你懂得 ~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轻轻移动鼠标,猛击 我喜欢 ~ 谢谢!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0-12-22 15:26
    大小: 536.76KB
    上传者: samewell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0-6-19 23:48
    大小: 870.55KB
    上传者: Goodluck2020
    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中的无线(OTA)更新:设计权衡与经验教训.pdf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0-1-2 01:02
    大小: 6.9MB
    上传者: 16245458_qq.com
    软件测试经验与教训[GeneralInformation]书名=软件测试经验与教训作者=页数=234SS号=11133456出版日期=封面页书名页版权页前言页目录页第1章测试员的角色经验1:测试员是项目的前灯经验2:测试员的使命决定要做的一切经验3:测试员为很多客户服务经验4:测试员发现的信息会“打扰”客户经验5:迅速找出重要程序问题经验6:跟着程序员走经验7:询问一切,但不一定外露经验8:测试员关注失效,客户才能关注成功经验9:不会发现所有程序问题经验10:当心“完备的”测试经验11:通过测试不能保证质量经验12:永远别做看门人经验13:当心测试中的不关我事理论经验14:当心成为过程改进小组经验15:别指望任何人会理解测试,或理解测试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搞好测试第2章按测试员的方式思考经验16:测试运用的是认识论经验17:研究认识论有助于更好测试经验18:认知心理学是测试的基础经验19:测试在测试员的头脑中经验20:测试需要推断,并不只是做输出与预期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