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3
2014-9-13 13:36
2100 次阅读|
5 个评论
——万万不要禁锢个人的全面发展 “文理分科”一直备受争议,但历年来无论各省份还是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却从未撬动过这块顽石。直到今年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取消文理分科”,并于今年沪、浙两地高中生进入学校开始实施,2017年将在全国推广,这样的消息让人拍手叫好。 如果说在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大批专业人才投入到建设浪潮中,效仿苏联“文理分科”速成化人才培养方式,这是具有时代特征、历史局限的,那恢复高考后30余年教育改革长跑中,我们更应站在长远角度、整个民族发展的立场去反思:“文理分科”早已弊大于益。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集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确,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培根随笔》)。一个人要健康、全面的成长,需要不同的知识“矿物质”来补充所需的身体能量,无论长期缺少哪一种物质,身体机能都会受到损坏,难以修复。而就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说,一名学生步入高中后,文科生不再学理化生,理科生不再学政史地,学理的学生难免缺少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学文的学生势必缺少严谨思维、科学素养。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个人发展便会失衡,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祖国花朵们,很难成为复合型优秀人才。 对于“取消文理分科”我感触颇深,因在大学时,我们是工科院校,工科知识是我的强项,同时我又深感自己人文素养极度的匮乏,于是恶补文科知识。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外国的世界名著,像《简爱》、《基督山伯爵》、《牛虻》等等引进国内,我们当时如饥似渴地吞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海明威;剥普希金、泰戈尔、雪莱;啃黑格尔、萨特,而且都试着读原版,看不懂也生吞活剥。即便是工科学校,在校园偏僻的角落里,我们享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读诸子百家、宗教革命、文艺复兴;颂唐诗宋词元曲……在后来的企业经营中这些经历都不经意地使我受益匪浅。我曾提过刚创业靠的是七分艺术三分科学,然后创业到一定程度,是七分科学三分艺术,也就是七分的理性,三分的浪漫。在学校里,我也是七分的理性,三分的浪漫。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在文科上做了很多课外作业,有了很多的积累,使得我的文理并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对我今后的创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些都得益于那个年代我在大学的“文理兼修”。 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让许多人在高中时期就为自己贴上了标签:我是学文的,我是学理的。于是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后,搞理的连一封家书、联络函都写不出来;搞文的连修车、修门锁都无从下手,螺丝、扳手在他眼里更是“隔行如隔山”。步入工作后,有些员工也是处处为自己设限,搞文案、文字工作的,一听说“研发”二字,还未接到具体任务,脑袋先大了,第一时间否定自我:我不行、我做不了。而搞研发工作的员工,站在台上都不能好好的表述想法,不能用一种生动、贴近消费者的语言将研发产品推广给客户,“你可以让我做研发,但是让我去写、去说就不行了”……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当我们不想去做一件事情时,常常拿着“文”、“理”标签做挡箭牌,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这是应试教育为社会输入的不合格人才,这也是以往应试教育最大的罪过。 当每个人处处为自己设限、时时为自己贴标签,当“文”、“理”趋近于水火不相容之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取消文理分科”仍不失为一场及时雨,愿它冲掉人们内心难以跨域的鸿沟,冲垮大家内心的藩篱,滋润每个人的心田。我们都不应被书写、被定义,从今以后,愿曾被折断羽翼的学子们既拥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又拥有缜密科学的理性素养,在知识的海洋中展开双翅、自由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