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局外人

相关博文
  • 热度 13
    2013-10-4 18:01
    1465 次阅读|
    0 个评论
      ——扒一扒身边的“局外人”和“套中人”       关于局外人和套中人的思考源于我与女儿的某次畅谈,当时是在国外偶尔提起的,女儿由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比较系统,当时她推荐我读读加缪的《局外人》和契柯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那时只是觉得社会上存在这类人,也没有过深地思考。后来我在工作当中也发现了不少这类情况,特别是近几年公司转型过程中“局外人”和“套中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你是否也曾“局外”过?     在我们社会中,“局外人”和“套中人”是非常普遍的,今天先讲“局外人”。“局外人”基本特征是一切都漠不关心,缺乏好奇进取心。表面上看,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只要稍微触动他们的利益,抱怨牢骚满地飞。他们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境界差远啦,他们仅以此来逃避责任。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局外人”,也就是“人生看客”。他们用“看客心理”来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一切跟他无关。他的特长是无论什么事都是“干我屁事?”,指望着别人去贡献去投入,他所做的只是评判,是马后炮,是事后的指指点点以及过程中的牢骚抱怨。     当“局外人”成为社会常态,其实很危险的。     为什么如今车上的小偷小摸敢明目张胆地作案?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情急剧降低至冰点?     就是因为我们当中局外人太多:“这不关我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装作没看见”、“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行为 ,自己是否也曾“局外”过?   会场上的“局外人”,别对自己说“无所谓”!     每次开会,总有一些人借故迟到甚至不来,也有许多人光来一个空壳,在会场玩手机,打瞌睡,言不由衷……总之,会开与不开,开的效果如何,反正无所谓。     我们就遇到过这类事情,有一次开会,讨论太阳煲烤炫等新产品改进推广之事,当我转过身去给大家讲解产品、召集大家上台近距离观察提建议时,有些同事兴致很浓,迅速聚拢过来,看看这摸摸那,提意见讲改进,虽然不是专门搞研发的,但也把这些新发明当作自己的份内之事,完全融入进来;然而有些人则坐不住了,趁着机会偷偷溜出去了,在这些人眼里,产品、研发、推广都无所谓,什么东西也比不上吃饭重要。在每天浑浑噩噩的时光里,他们缺乏基本的好奇心参与感,新东西已经不能让他们好奇了,或许只有吃喝才能体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局外人”。   当你把大学当作局外事物时,最终你也会成为大学的“局外人”     企业中的局外人,相比大学校园里的某些行为,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现在大学校园课堂上很少有人在真正听课,很多人把逃课当作荣耀,如果你走进知识的殿堂不是来求知而是睡大觉、打游戏、逛街、谈恋爱……大学生如果失去了对知识的如饥似渴的追求,我不知道白白浪费四年还有何用?这样的结果是“当你把大学当作局外事物时,那你最终也会成为大学的局外人。”     “局外人”带来的影响或许在学校里并不明显,但走向社会后这种差别就会很大。一部分人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很新鲜,他们有一种参与感,会主动地去了解、学习、融入社会、关心社会;而另一些人遇到同样事情时则不会去关心、甚至选择放弃,所以这两种人吸取的、学习的、获得的、经历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大。这种差别与功课上的差别完全不一样,如果用数量形容可能差几十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我大学毕业后刚被分到研究所时,自己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找课题,甚至后来我一个人参加了七、八个课题。因为我有一种危机感,如果我有哪一个课题不参加、如果我不去了解其它方面的知识,我就会被淘汰、被边缘化。其实这些课题不都是我当组长,虽然有的课题我只是组员,但是我参加了人家课题组,就能够多学习、多了解,我就不会落后,我就要这种强烈的参与感。正是这种参与感,才使得直到创业时我自己的知识面、经历以及对各方面的了解,都没被社会形式、专业发展给落下。两种差别,一种是有意的让自己边缘化、另一种是特别怕边缘化,哪怕你自己已经站在主流社会了,你也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听一些会,就是activity非常积极的一种态度。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雁过且留声,难道我们活着就只是当“人生看客”?这是一个火热的年代,需要人人有朝气,个个争锋头,在公开竞技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精彩人生。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人生观: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活出真实,拒当“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