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成才

相关博文
  • 热度 20
    2013-5-3 14:51
    2705 次阅读|
    10 个评论
    对大多数人来说,写文章、做事情,就像淘金,一铲下去,挖出一块狗头金的概率很小,更多的时候你不得不一点一点地从沙子里淘,希望时间长了,能淘到 点什么。伟大如爱因斯坦的E=MC2(平方),五个字母,写下来也不过两秒时间而已。那他几十年都在干什么?肯定不是在拉小提琴或逗着邻居家的小女孩玩。   其实做啥都一样,需要积累。只看结果,忽略了过程,往往会得出误导性的结论。例如吃包子,一个一个地吃,都四个了,还没饱。再吃一个,终于饱了。难 道这功劳都是第五个包子的?苹果的绩效那么好,它的CEO库克一年赚了几千万美金,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其实你能说苹果的成功,他是功不可没,但真 的有那么大?1991年,拉里·波西迪(Larry Bossidy)从GE到联合信号(后并入霍尼韦尔),成为联合信号的CEO。他从GE带来一大帮人,其中的一些人头顶GE的成功光环,趾高气扬,居高临 下,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他们忘了,GE的成功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任何关系:GE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并不在场,或者在但没什么戏份。他们只是 因为幸运,搭对了GE这趟车,分享了GE的成功而已。没有经历GE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自然就没法复制这一过程,你还能期望他们复制结果?   人的悲剧,就在于忽视过程而直奔结果。德川家康的遗训中说,人的一生,就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说的就是过程和积累。爱因斯坦说(大意),世界 上最可怕的就是复利,利滚利,时间长了,结果就非常可观。积累就如这复利。刚开始时挺慢,到了一定时间,积累就有了利滚利的成分,形成惯性,最终厚积薄 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美国,顶级的大学培养博士生,期间并不特别在意学生发表了多少文章。他们在意的是学生毕业时,有多少文章能被顶尖的学刊录用。这 样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好过程,打好基础。二流的大学则否。他们在入学不久就灌输发表文章的重要性,直奔结果而去。学生时刻在为发表文章而战,以比代练, 影响了过程。过程没法保障,哪能保障结果?   直奔结果,很快达不到期望,就丧失信心,很多人就这样半途而废。而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分享经历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过程,让人只注视到结果,也是 误导。而大众也往往只看到表面的辉煌,而不知道背后的艰辛。2008年,我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年会上做报告,一位复旦大学的MBA说,你的幻灯片做 得真棒。他不知道,那些幻灯片中的大多数,我已经讲过成十次,花了几十个小时来精心搭配图片和文字,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也跟这位 MBA差不多,总觉得那些外国人的幻灯片真是精美,忽略了那是多少心血的结晶,不但是做幻灯片的时间,而且是成十年如一日,在一个行业里浸*,成为专家。   这些年来,我从接触过的人身上发现,异常聪明的人取得大成就的并没有想象的多。例如中国科大的少年班中,或许是我的孤陋寡闻,还真没听说出过多少优 秀的专家。我把这叫"聪明人的诅咒"。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聪明人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就不特别用功,不注重积累。而很多成就,其实并不需要超常的智力,需 要的是积累。例如学外语,聪明就很难胜过勤奋。所谓的成功学里有个10000小时的说法,就是说,要想在某方面成为专家,你得投入一万个小时的时间。这 10000个小时中,如果你能做出E=MC2式的成果的话,估计你只需要1小时把他写下来。那其余的9999小时呢?你八成是在去成功的路上,大海捞针也 罢,沙里淘金也罢。但你没法忽略这9999小时,因为那是你吃饱前的四个垫底的包子。等你成了专家,给人家划道线,收人家10000元的时候,我想你就知 道那个有名的答案:划条线本身值一元,知道怎么划值9999元,因为你花了9999个小时来准备。   关于作者 刘宝红,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创始人,西斯国际(CSCS International)执行总监。他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并接受了摩托罗那和霍尼韦尔的六西格玛培训,是六西格玛黑带。 他现旅居硅谷,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培训本土采购、计划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本土企业提高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如欲联系他,可电邮 bob.liu#ChinaSCservices.com(用@代替#)。
  • 热度 74
    2011-5-25 16:28
    32507 次阅读|
    49 个评论
    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多长时间能成长起来?几年前,我曾问过一位主管:在你的岗位上培养一位成手需多长时间? 答:至少三年。 我说: 为什么不是半年?为什么不是三个月? 他说:那哪行啊?这岗位涉及那么多的原材物料,品类繁多,要熟悉它得需要沉淀积累,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说:我列给你看,比如说一位员工新到一个岗位,他把与这个岗位相关的不锈钢、镀锌钢板、不同的钢管、黑白料等等原材料的基本特性记录下来,编成一个册子,把与之相接口的部门名单编成一个本子,几个本子几个册子就把这些知识概括了(这些也就是我们现在企业一般通用的SOP作业指导书),这几个本子几个册子,三个月内把它背熟运用自如没有问题,想想中学学生在高考前学习多少本教材记多少知识,要解多少题,都难不住,这几本SOP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记不住呢? 这个案例让我反思了两个问题,一是员工的终身学习的思想是不是具备;一是主管本身是不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人才培养进行了“截流”? 人的成长空间是无限的,人是可以改造的,一个人刚出生时什么也不会,到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知识,结果到了社会到了工作单位以后,有些人对知识的吸收量变得很小了,提升空间变得不大了,这个现象是违背规律的。为什么在学校里吸收得那么快,到了工作岗位却进步得慢了?而且学校的学习仅仅是不当吃不当喝的分数,在工作岗位上是养家糊口的饭碗,不学习不上进是什么问题?是脑子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认为学校的责任就是学习,工作后靠着学校积累的那点知识“吃老本”,自己不上进,每年重复365天一样的日子,没有跟上现代“终身学习”的潮流,还梦想着靠自己学校的专业、靠经验靠阅历吃饭。 另一个原因就是主管的原因,没有对员工成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他们给新人传达的信息是:一个人要干成一个成手,干成一个岗位的专家,那太不容易了,得需要几年十几年的苦功才能修成,实际是这样吗?是你的师傅你的主管在骗你,有的是有意识的骗,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的是潜意识的骗,为了说明自己不简单,说很难啊,不容易啊,你根本学不到的。所以在一个团队中,那些年轻人,尤其是最基层的员工,不要上某些把“难”挂在嘴边的主管们的当,学校的老师之所以会无私地传授给你知识,是学生不会替代他们;在单位在公司,你的主管如果不教你,是因为你们学会了可能会替代他们,可能会挤压他们,所以他们会有意识无意识的**你,会时常灌输给你一种消极的思想:这东西不容易不好学,慢慢来吧。潜台词就是:想超过我,你等到猴年马月吧!越是黔驴技穷的主管,越是不求上进的主管,越会压制员工。 这是人性的弱点,在我们管理中会常有发现,那我们年轻人成长怎样避免被自己和被他人扼杀才华,怎么绕开你上级的弱点脱颖而出呢?这是一个竞争的环境,一方面人人都要竞争,被竞争者一定会压制竞争,这是肯定的,那些竞争者一定不要被迷惑,更不要被别人的压制而阻碍了自己的成长,竞争激烈才能人才济济,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人要认识到,虽然你的直接上级有可能会压制你,但你上级的上级,你团队的老板是希望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好的公司会在人才培养机制和通道方面下大功夫,为人才成长的可持续做科学规划,在团队文化上会形成好的人才竞争机制,一个人真有才华是不会被某一位主管压制住的。所以年轻人要学习,要敢于出头,要参与竞争,要善于创新,在竞争中成为团队骨干的候选人,焕发勃勃生机关键在自己。同时告诫有压制人才毛病的主管,团队里庸才一片,你自己也上不去,只有底下的人个个成长起来,主管的水平才会随之成长,主管练的是心胸和境界,心胸和胸怀打开,成长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