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科学基础

相关博文
  • 热度 50
    2013-5-14 15:50
    4768 次阅读|
    31 个评论
    以下是笔者在5月13日博文《 纽约时报:台湾科技业整体滑坡 陷创新困境 》上的随感回帖,受编辑( 小编Ana )表扬鼓励而发表于此。其中观点如有不合适的地方,是我个人责任,也欢迎大家探讨;而对于台湾大陆创新现状和前景,特别是大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艰难转型的内里障碍所在,更需要各位技术中人,不吝直言,将自己的直接感受,或包括积极的改善路径,拿出来分享! ---------------------------------------------------------------------   据笔者了解,台湾科技厂商的工程水平不错,其中研发等人员的职业素质也不错,都远远高于大陆平均水准,而大陆能够达到这样水准的公司或开发人员总数,基本也与台湾一致,但总体这么大,很差到极差的就太多了。而“创新”的水准,台湾至今基本是跟随的,即使说从PC到平板电脑的新产品形态,也基本不是什么创新所致,因为形态已经由别人(美国)确定,其核心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到应用程序及生态内容,也都是绝大部分已经确定的、无须任何人去创新很多,只有微小的外围创新机会了;而这对大陆和台湾是同样的一种“贫瘠的未来空间”。   那么,为什么产业产值和品牌数量上没跟上,笔者认为仍然是一个工业分工、产业链适配调整的过程,按照大陆目前水平(也是跟随式开发以及足够合格的制造能力),再过很少几年,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大陆和台湾都会赶上一些。苹果和三星仍然是前1-2位,后面就会有3-5个台湾品牌、和3-5个大陆品牌了。这个不用担心。但是市占率有多少,是否还是苹果三星占总数一大半,现在难估计,但它们占的总比例至少会下降一些。   更加根本的问题,也就是真正创新的问题,怎样从一个跟随式的开发群体、产业链,发展为真正具有创新的群体,是个复杂问题,更加不好预期,也不应该放在产业预期这类数表中看。台湾总体体积小,开始发展比大陆早2-30年,能够从制造加工的工艺工程上入手,实际上是正确的,未来也一样。因为更深的第一手创新,需要的是理论和原理的支持,也就是从工程师导向的开发,要逐步走向以科学家为主导的研发。台湾体积也许不够、大学研究院也确实远不如大陆多,但仍然可以在精心选择的领域里领先、达到根本原理层面上的创新;并且台湾“产学研”结合的风格和社会机理远比大陆成熟健康,所以成果基本都会直接转换成生产力,而没有转换机会的“成果”基本也会很少人去做。   大陆就完全不同了。大陆大学研究所总数比台湾多几十倍,按说可以为产业界提供充分的科学基础,但实际上连电视机显示核心芯片这样成熟了几十年的技术,都要完全依赖台湾和国外。但大陆不断去说“创新”这个名词的人非常多,包括ZF和大学教授们,他们这样一说,就可以拿到源源不断的不用偿还的资金,说是做基础研究,但是基础方面也远没有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更没有能够丝毫接触实际的能力,也就是说,改革开发30多年来,钱多了但科技创新的能力完全在下降,并且看不到改善的趋势,所有科技产品中所用技术,更加需要靠进口了。好像大陆这么大,科研课题也不用精心选择,好像是什么都会做似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做到位(这里暂不提各种作假和舞弊)。那么仍然用大于台湾几十倍的体积去拼,未来10年大陆真正的创新成果也许和台湾持平吧:毕竟还是有极少数有能力也有良心的教授专家去领着学生们做点真事的(课题方向非常零碎、科学家非常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