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why

相关博文
  • 热度 12
    2013-1-20 19:27
    898 次阅读|
    0 个评论
    最近看到不少电子工程专辑上讨论工程师的成长道路问题。很多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本人在 HP/ 安捷伦这个以技术立命的公司混迹了多年,认识了不少超极牛 x 的世界级工程师,也和其中的几位有着多年的深厚交往。这次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看看那些庙里的高僧们是如何念经的。 今天先和家分享其中的一位。   在 2008 年,安捷伦推出了当时一个神奇的产品,这个产品被命名为 Agilent N6705 系列直流电源分析仪。这是一个集成了 4 路电源、电表功能、示波器功能、大功率任意波形发生器功能、 数据采集功能与一体的产品。开始的时候,众多的研发和测试工程师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很快,大家发现了这个东西的巨大价值 – 它能够通过简单的前面板的操作,完成以往需要数台仪器和复杂的编程才能完成的众多复杂的产品测试, 可以将一些测量工作花费的时间和复杂性降低 95% ! 就在这一年,这个产品成一举获得的7 项国际大奖,包括 END 的年度创新大奖、还有测试测量行业中每年唯一的一个最高荣誉奖 – 美国测试测量世界( Test and Measurement World ) 的年度产品奖。 这不仅创造了自 HP/ 安捷伦自 1938 年创建以来的一项纪录,更是测试测量行业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也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物种”。       这个产品的策划者是 Bob Zollo, 安捷伦新泽西测试电源工厂的一位产品策划师。 在 2004 年就他开始策划这个。 Bob 今年 50 岁左右, 祖上来自意大利, 个头不高、 超大啤酒肚、 聪明的脑袋早就没毛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几乎高出腹部的大脑门, 似乎告诉人们他大脑中充满的智慧。 他告诉我, 20 多年前他刚加入 HP 的时候, 同时进来的还有他的一位好朋友。 他们的性格不同。 Bob 最感兴趣的是技术, 他对当官和管理公司没有兴趣。 而他的朋友就立志要去管理一家公司, 而且越大越好。 如今, 他的那位朋友愿望实现了,在管理一家具有国际影响了的大公司; 而 Bob 也认为他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有一次我和他开玩笑, 告诉他实际上, 他要比他的那位高管朋友更重要, 因为很多工程师在享用他的产品, 而高管不过是在给华尔街打工, 昙花一现。 他笑了笑, 好像是在说: 没错, 除了挣钱的银子差了几个数量级外, 别的都不差。 事实上, Bob 的大学并不是什么名校, 也没听说他是什么 Master 之类的。 但在他的身上,   可以体现典型美国工程师的形象 – 自由、自信、充满好奇、不断有新的 idea, 从不固步自封。 而且是出了名的较真和仔细的人物。在和他谈话的时候, 每完没了的 “ Why ” 挂在他的嘴边, 如果我回答的不彻底, 他更多的问题会追问过来。 他每年都会来中国, 我会给他安排一周的行程。 每次做这件事, 都会让我非常头痛。 他每件事情、甚至每个环节都必须搞得非常清楚彻底才肯罢休。 例如, 我派司机去机场接他, 除了要求司机带上接机牌,还要求我告诉司机在那个点等他; 乘坐动车出行, 他要特地嘱咐我给他买一等座靠窗口的位置。 他也是一样。 有一次我去纽约,他给我安排, 一切超级详细, 所有的时间和路线安排, 甚至每个要转弯路口、 要参观地方照片和网址也都给我打包传到我的信箱。 开始的时候, 我觉得好烦, 总是抱怨他在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花时间。 但时间长了, 我也觉得这样做非常好 – 执行的效率是最高的, 绝对不会犯低级错误, 虽然准备工作麻烦了一点。这和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点到为止”的沟通方式, 有着天壤之别。   这就像他定义的直流电源分析仪产品,功能又多又强大, 但为使用者考虑的非常周全,让他们在 操作和实现起来却非常轻松。   每次去用户那里, 他更是事先准备很多的问题, 即使是我们看来非常小儿科的常识性问题, 他也要和用户明确。 他更喜欢用户提出问题, 如果用户问题多了, 他就非常高兴。每天访问结束, 他会很快总结出一天与用户谈话要点、用户的需求已经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时间表。之后到期就会追问进展情况。     有一次, 忙完了一整天的用户拜访后, 我们在一起吃晚饭。 他可能也感觉到了,连续几天他没完没了的问题让我也感到疲惫不堪。 他很抱歉地说   “ Kent, 我很抱歉这么多的问题。 我只是想把事情完全搞清楚”。 我有点违心地告诉他我感觉 Ok , 而且也喜欢和他一起讨论问题后。 这时他又来劲了, 问了我一个让我更难回答的问题 .   “Kent”, 他说, “为什么和中国工程师谈话的时候, 他们都不爱问问题,他们都非常清楚我们谈到那些东西吗?他们对此没有疑问吗和不同意见吗? 还是他们对我们谈的内容都不感兴趣?”   “他们当然感兴趣你谈的话题了, 否则他们根本不会接待我们”, 我回答说。   “那他们为什么问题就那么少呢? 与我在世界其他地方遇到的工程师相比, 这点区别最大了”。 Bob 说。   当然, 我可以用 “ 他们的英语不太好 ” , 或者是 ” 中国的工程师们都比较害羞 ” 等常识性的回答搪塞过去, 但这次, 我觉得有必要更深层次地探讨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教育有关”。 我头一次把这个问题上纲上线了, “我们在学校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我们都会认为老师所讲的是完全正确的, 没有什么质疑的。 如果没听懂, 可以提问, 但得到的全是标准答案, 已经写在了书上, 如果问多了, 可能 会被说成是不认真听讲, 不好好看书。即使老师提问, 我们举手回答, 也全是标准答案, 和老师希望的一样, 而且会得到表扬。 如果想有点创意, 想出了一个和书本上有点不同的答案, 即使答案很精彩, 也会招来异样的眼光, 因为你肯定错了。 ”   “为什么? 这简直难以理解!”。 Bob 瞪大了他那野牛般的眼睛。   “这很简单,” 我说。 “如果不是标准答案, 你考试就得不到分, 就别想上大学, 前途可能就被毁了”。 我说到这里, 自己心里都不禁打个冷颤。也可能有点说过了。   “但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不是也被毁了吗?他们会感到自信吗? 他们还会有什么创新灵感?!”平时习惯于用友善口气问问题的 Bob , 这次变成质询的口气了。   “可能就是这样吧, 那 些年轻的工程师都认为你是专家,就像是老师。 他们可能有问题, 但不敢问或不好意思问, 担心问题太简单了, 被笑话; 或者是问题不着调, 更被看成是另类 ”. 我说。     “我就喜欢另类的问题, 从来不会看低任何提问题的工程师” Bob 用非常坚定的口气说。   我陷入了沉思。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但我心里却很不宁静。 一次随意的谈话, 却涉及到了中国和美国工程师教育的巨大差别。我们已经太习惯于中国的说教和盲从, 而美国的教育, 则是从“ WHY” 和质疑 开始。 Bob 后来也告诉我, 他父亲的那代人受教育的方式和今天的中国相类似, 但那已经是 60-70 年前的事情了。 这也许是这两个大国工程师教育之间实质性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