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位宽

相关博文
  • 热度 2
    2017-10-14 19:08
    4507 次阅读|
    0 个评论
    本文可以了解什么? DDR-DDR4 内存模块的差异以及对比; 逻辑 BANK 的概念与定义; 芯片的位宽的解释。 下图是 DDR3 的 PHY IP Core 的定义规范。 DDR-DDR4 的物理结构差异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 DDR, DDR2, DDR3 SDRAM, and DDR4 SDRAM 物理结构上的差别,如下图所示。 下表是 SDRAM-DDR4 前后的电压,时钟,速率的对比详图。 SDRAM, DDR1, DDR2, DDR3 以及 DDR4 对比表 逻辑 BANK 与芯片位宽 我们平时看到的 SDRAM 都是以模组形式出现,即便是手机或者 pad 中的内存单元,一般一会是好几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式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接触到两个概念:物理 Bank 与芯片位宽。 1 、 逻辑 Bank 简单地说, SDRAM 的内部是一个存储阵列。由于采用管道式存储(如同排队买票),就很难做到随机访问了。 阵列就如同表格一样,将数据 “ 填 ” 进去,你可以它想象成一张表格。和表格的检索原理一样,先指定一个行( Row ),再指定一个列( Column ),我们就可以准确定位所需要的单元格,这就是内存芯片寻址的基本原理。对于内存来说,这个单元格可称为存储单元,那么这个表格(存储阵列)我们就称之为逻辑 Bank ( Logical Bank )。 由于 SDRAM 的工作原理限制,单一的逻辑 Bank 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寻址冲突,大幅降低内存效率,因此由于技术、成本等各方面原因,不可能一颗芯片只做一个全容量的逻辑 Bank 。所以架构师在 SDRAM 内部分割成多个 L-Bank ,在 DDR2 的标准中,逻辑 Bank 的数量是 8 个。 这样一来,在进行寻址时就要先确定是哪个逻辑 Bank ,然后再在这个选定的逻辑 Bank 中选择相应的行与列定位内存单元进行寻址。可见对内存的访问,一次只能是一个逻辑 Bank 工作,而每次交换的数据就是逻辑 Bank 存储阵列中一个 “ 存储单元 ” 的容量。 2 、 芯片位宽 传统内存系统为了保证 CPU 的正常工作,必须一次传输完 CPU 在一个传输周期内所需要的数据。而 CPU 在一个传输周期能接受的数据容量就是 CPU 数据总线的位宽,单位是 bit (位)。当时控制内存与 CPU 之间数据交换的芯片也因此将内存总线的数据位宽等同于 CPU 数据总线的位宽,内存的位宽需要与 CPU 对应,才能正常运行。 SDRAM 内存系统必须要组成一个物理 Bank 的位宽,才能使 CPU 正常工作,那么这个物理 Bank 位宽怎么得到呢?这就涉及到了内存芯片的结构。 每个内存芯片也有自己的位宽,即每个传输周期能提供的数据量。理论上,完全可以做出一个位宽为 64bit 的芯片来满足物理 Bank 的需要,但这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在成本和实用性方面也都处于劣势。所以芯片的位宽一般都较小。对于台式机市场所用的 SDRAM 芯片位宽最高也就是 16bit ,常见的则是 8bit 。这样,为了组成物理 Bank 所需的位宽,就需要多颗芯片并联工作。对于 16bit 芯片,需要 4 颗( 4×16bit=64bit )。对于 8bit 芯片,则就需要 8 颗了。 这样大概可以说清楚芯片位宽、芯片数量与物理 Bank 的关系。物理 Bank 其实就是一组内存芯片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容量不限,但这个集合的总位宽必须与 CPU 数据位宽相符。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