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绝缘层上硅

相关博文
  • 热度 2
    2018-8-17 23:30
    5441 次阅读|
    0 个评论
    绝缘层上硅SOI技术的兴起及工艺技术特点
    绝缘层上硅(SOI)技术的独特特性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相关所需要的基础可以支持和促进新兴市场的开发。 30多年前,IBM在其高端0.25 µm工艺处理器上首次应用了基于SOI技术的商用器件,该技术首先来自蓝宝石上硅的衬底。现在,基于SOI技术的产品(图1)已经遍布了服务器、微处理器、打印设备、游戏设备、网络和存储设备以及诸如手表和汽车电子这样的超低功耗产品,这些产品对器件速度、功能性以及低功耗都有着特殊的要求。IBM半导体技术平台(佛蒙特州,Essex Junction)的副总裁Mark Ireland表示:“由于SOI技术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客户强烈的兴趣,在每个技术节点上,我们都能兴奋的发现,SOI产品的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为了推动市场的扩展,SOI工业协会(SOI Industry Consortium,德州Austin)于2007年成立,其25个成员分别来自代工厂、设备制造商、IDM以及独立设计机构。实施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友好的系统才能推动SOI逐步成为主流技术。 图1.基于SOI技术的pFET的SEM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埋层二氧化硅以及其上用来制作器件的硅层。 SOI的独特性 体硅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制造器件,而在SOI衬底的硅表面下方嵌入了二氧化硅层。相对于体硅器件,这种衬底结构可以极大的降低漏电流和功耗,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IBM内部对于45 nm体硅器件和SOI器件的比较表明:相同漏电流下,SOI器件性能相对于体硅器件提高了30%。Ireland表示:“如果产品设计上对性能并没有如此高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低功耗”。实验表明,相同性能下,功耗可以降低40%。进一步的研究证明,SOI技术本身具有更低的瞬态失效率,相对于体硅技术,瞬态失效方面可以改善5~7倍。 更进一步来讲,基于SOI衬底的器件具有更优的温度敏感性,因此可以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并且,由于消除了寄生在FET间的寄生双极器件,因此避免了闩锁效应。 SOI技术在加工工艺方面还具有一些优势,例如:不需要繁琐的隔离工艺或者注入深度较深的n型或p型沟道离子注入。随着技术进一步等比例缩小,体硅工艺需要在离子注入和STI(浅沟槽隔离工艺)工艺模块中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而这些都是SOI技术所不需要的。 两种器件结构 SOI器件可以使用全耗尽或者部分耗尽两种结构,所说的耗尽层宽度指的是晶体管沟道内的部分。部分耗尽的SOI器件与体硅器件类似,沟道内的掺杂浓度决定了耗尽层宽度,中性硅“悬空基极”通过埋层二氧化硅与衬底隔离。 相反,制造在薄膜硅上的SOI晶体管的耗尽区可以扩展到埋层二氧化硅以下,由于不存在中性区,因此称为全耗尽。全耗尽晶体管需要超薄的硅层来控制短沟道效应,由于阈值电压强烈依赖于栅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形成低阈值电压的晶体管。 基于SOI衬底的器件 IMEC(比利时,鲁汶)存储器项目主管Malgorzata Jurczak表示:“由于具备良好的技术延续性,基于SOI衬底的鳍栅晶体管(finFET)是未来取代平面晶体管的最佳候选”。双栅器件的结构设计对短沟道效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力,这样便允许器件进一步的等比例缩小,同时缩短了器件间的间距。这种优势来自于两方面——技术的延续性及更高的集成密度。Jurczak还表示:由于SOI器件仅需对沟道进行低浓度的掺杂,这样便降低了器件参数的可变性,例如:晶圆内以及晶圆间器件阈值电压的变化,从而使这种优势近一步扩展。 FinFET器件制作在SOI衬底二氧化硅埋层上方很薄的硅层上。在硅层上形成横向尺度为10 nm的窄鳍,这些鳍垂直于晶圆表面。之后,栅极从上方以及两个侧面环绕这些硅鳍(图2)。通过这种结构,提高了栅极对源漏间电场的控制,因此,抑制了短沟道效应。 图2.比较了基于SOI衬底(左图)和体硅衬底(右图)的finFET器件结构,在SOI衬底上,硅鳍位于埋层二氧化硅之上。 采用标准的浅沟槽隔离工艺形成窄栅,在体硅衬底上实现了相似的鳍栅结构。尽管如此,体硅上的鳍与沟槽下方的硅衬底相连(图2)。尽管表面形貌与SOI finFET类似,但是,由于鳍是由沟槽隔离工艺构成,其高度变得难以控制,因此,短沟道效应也变得难以控制。控制短沟道效应需要对沟道进行大剂量的离子注入,才能将源漏区隔离,这将导致电容以及阈值电压可变性的增大,这也是目前体硅器件等比例缩小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通过比较SOI衬底和体硅衬底上的finFET器件性能,我们发现:两种衬底上的器件具有相同的直流特性以及良好的开态/关态电流特性,但是,体硅衬底上finFET的电容有少量增大。尽管如此,体硅衬底上finFET技术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了可制造性领域。问题在于如何精确定义鳍的高度,在40到60 nm之间(转换成平面晶体管栅的宽度);沟道内高掺杂浓度导致晶圆内以及晶圆间阈值电压可变性的增大。 图3.SRAM结构单元中的finFET的SEM证明finFET取代平面型晶体管的可能。(来源:IMEC) 鳍的高度与更高的电流密度之间永远存在着折衷考虑,可制造性成为最大的挑战。例如:对于光刻工艺来讲,鳍越高,对于成像的挑战也越大。 3D结构缩小了器件的平面尺寸,这也是SOI finFET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FinFET可以取代任何平面型晶体管,例如:构成SRAM单元结构中的6个晶体管(图3)。在这种情况下,阈值电压可变性将会大大的降低,由于电路的开关特性(0状态和1状态之间的转换)强烈的依赖于阈值电压,可以获得极大的改善。 Z-RAM 由Innovative Silicon(加州,Santa Clara)开发的Z-RAM,或者零电容RAM(图4),是一种单晶体管存储单元。尽管很多公司试图在SOI衬底上实现Z-RAM,最终还是采用体硅上的finFET或者环栅(柱子)器件——这对于DRAM器件制造商来讲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图4.零电容存储器结构示意图,在单一晶体管存储单元内构成晶体管和电容。 标准的DRAM单元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组成。为了实现更大的存储单元、更多的存储电荷,电容器的面积需要不断的增大。因此,为了节省昂贵的晶圆面积,DRAM厂商在晶体管上方制造电容,由此产生了高深宽比结构,并且为了等比例减薄介电材料厚度,还引入了高k值材料。通过使用Z-RAM代替DRAM,可以通过一个器件代替两个器件,潜在的晶圆加工成本可以降低20~30%。此外,由于Z-RAM去除了高深宽比电容以及位线接触,Z-RAM工艺可以更快地实现大批量生产并且允许更快的技术节点缩小。 实现衬体存储器(FBM)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所有这些手段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SOI晶体管——由于晶体管的衬体与衬底之间不存在电学通路,因此晶体管处于悬浮状态。由于衬体浮空,常规晶体管操作工程中的碰撞电离所产生的电荷将会积累在衬体内。这些积累的电荷最终会导致晶体管阈值电压的降低。在第一代FBM器件中,衬体中所存储的电荷决定了存储单元是1(存在剩余电荷)或者0(不存在剩余电荷)。存储器读取放大电路能够正确的检测到阈值电压的变化,从而读取存储器的状态。 Innovative Silicon所开发的Z-RAM是第二代FBM器件,其利用了与常规不同的读写方式。与传统使用MOS器件晶体管不同,Z-RAM使用本征双极型晶体管向存储单元内快速存储和读取电荷。其它一些公司如三星半导体也报道了类似的工作。与传统方式不同,双极型晶体管具有很高增益,因此可以产生更快速度、更高容差的存储电路。此外,双极型晶体管可以使Z-RAM工作在部分和全耗尽的状态,这意味着Z-RAM可以利用体硅上的finFET和环栅(柱子)器件。该技术的可行性已经在45 nm平面工艺上得到证明,所使用的finFET最小尺寸达到了11 nm。 SOI晶圆制造 Smart Cut是SOI晶圆制造的主流技术。Soitec(法国,Grenoble)是该项专利的拥有者,并授权给Shin-Etsu Handotai (SHE,东京)进行晶圆制造,目前,全球SOI晶圆的83%是采用这种方法制造的。该技术通过热氧化方法在硅衬底上生长一层薄氧化层,然后进行氢注入。接下来将有氧化层的一面覆盖到另一片薄的单晶晶圆上进行键合。发泡工艺之后,将机械支撑部分去处,并对剩余单晶硅层进行抛光,使其厚度适合器件制造。 硅层和埋层氧化层厚度可以薄到10 nm。尽管如此,Soitec的CEO André-Jacques Auberton-Hervé指出,实现几个原子层厚度的均匀性是最大的挑战。 在300 mm晶圆上,对晶圆内和晶圆间薄膜厚度的控制可以达到纳米级别。如此高精度的控制主要归功于Smart Cut技术,由于其采用了离子注入这种高重复性稳定的工艺来定义平面。将均匀性良好的离子注入工艺与其之前高精度控制的热氧化工艺、化学清洗以及RTP退火工艺结合在一起,可以大规模的生产薄膜厚度均匀性达到埃量级的薄膜。Auberton-Hervé表示:使用全自动化制造工艺结合标准的制造和测量设备可以保证SOI晶圆具有与普通晶圆接近的成本。因为全耗尽型器件依赖超薄的硅层来避免短沟效应,因此,这对传统的晶圆加工工艺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成本问题? 起初,SOI晶圆的成本是普通晶圆成本的4倍,这也成为了该技术无法在工业界普遍应用的主要原因。以Renesas Technology(东京)为例,根据Renesas先进器件开发部门经理Yasuo Inoue介绍,Renesas已经具备了采用SOI-CMOS工艺开发90 nm以及65 nm系统级芯片(SoC)的能力。但是,由于SOI衬底的成本过高,我们目前没有推出任何采用SOI技术的产品。并且,对于基础设施的升级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例如EDA和工艺库。 因此,能否更多地采用SOI这种解决方案完全由具体的应用决定。问题在于:该解决方案是否具有足够的市场优势和经济回报?我们以微处理器这种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的产品为例。如果利润高到足以应付额外增加的晶圆成本,并且具有显著的性能提高,如30%或者更高,我们可能会考虑转向SOI技术。Auberton-Hervé表示:对于逻辑电路器件,在32 nm技术节点时,SOI衬底和体硅衬底之间的成本差异小于10%,而对于22 nm技术节点,成本差异已经接近零。这是由于衬底成本所占的比例开始降低,并且要维持相当的器件功耗和频率要求,SOI衬底可以提供更为简单的工艺流程。 芯片和系统层面的优势 尽管对晶圆成本还存在很多质疑,但是有机会在器件和系统层面来弥补这种差异。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晶圆上器件的间距更加紧凑,并且器件本身尺寸也更小,因此,基于SOI技术的器件可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密度,从而降低单位芯片的成本。 由于使用更少的热沉以及低成本的封装类型,晶圆封装成本也可能弥补系统级别的成本。高性能处理器工作在高频时,基于体硅器件的芯片功耗高达100 W,而基于SOI技术的芯片,功耗可以降低30%,为70 W。类似的情况还有,冷却系统可以简化,使得系统设计、热沉以及风扇方面的成本降到最低。 根据协会主席Horacio Mendez的观点,由于SOI技术能够将数字和RF功能模块集成到同一块芯片上,因此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RF电路需要一系列被动元件,片外集成的电容和电感,并且需要分别进行封装。如果使用高阻的衬底,那么,困扰体硅器件的串扰问题就能够真正被消除。这样的组合可以显著的节省成本。 翻译自:Ruth DeJule, Contributing Editor -- 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