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医疗健康

相关博文
  • 热度 21
    2020-7-20 10:25
    1826 次阅读|
    0 个评论
    配图来自Canva 人的一生,健康是永恒的话题。2020世界人工智能健康云峰会圆满结束,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一席话,引发人们对AI健康医疗的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会上分享中国抗疫成果及人工智能在防疫中的应用时表示:“在疫情防控当中,AI在包括公共卫生、疫情研判、情绪管理、地图服务、基因检测、药物研发,互联网医院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实,AI之于医疗健康产业,除了疫情中体现出来的一系列“AI助力”防疫措施之外,AI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改变还体现在制药、诊治、保健等方方面面,以至于资本对医疗健康产业充满期待。 资本持续投资医疗健康产业 融资,在医疗健康产业是常事。这既表明医疗健康市场是个“掘金地”,也说明在医疗健康市场,资本投资热情高涨。 钛媒体TMTBASE全球一级市场数据库总计收录,医疗健康领域全球投融项目共收录37起(自6月29日起至7月5日),国内融资17起,国外融资20起;从融资金额上看,国内医药领域总融资占比最高,约为75.6%;国外生物技术领域融资总额位居第一,占比约为40.3%。 其中,国外投融资方面,生物技术、医疗信息化、医药领域最为火热,各达到4起;本周亿级以上融资占总融资额的57.2%。 钛媒体医疗健康周报说明,国内外医疗健康产业一周三十多起融资是正常融资数目范围,而医疗健康产业如此被资本看中的原因是多样的。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对健康的需求得以充分释放,医疗健康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观研天下数据: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将为我国大健康产业带来发展契机。 从医疗健康保险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健康险保费仅为677.47亿元,到2018年已经增长到5448.13亿元,占全国保险业保费总收入的14.33%,同比增长达24.12%,是增速最快的险种, 是行业保费收入增速的6.15倍。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技术的变迁,医疗行业不断地迭代和升级,医药科技、生物科技、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健康产业各个垂直领域产品及服务的升级,医疗行业也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在AI医疗领域,AI+药物研发、AI+健康管理,以及AI+影像等等,智能化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中,作为医疗健康产业重要环节和营收主心骨,制药领域更是因AI而脱胎换骨。 制药脱胎换骨 毫无疑问,制药产业已经走在智能化变革的路子上。 至于到了哪一阶段,或许正如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所说的:“虽然AI还没有直接创造新的药物,但在很多新药发明的背后都有AI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研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制药产业的智能化改变,具体体现在缩短了新药研发时间以及降低了药物研究成本。 在制药时长方面,近年来药物靶标确定、先导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论证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让新药研发成了一条“长征路”,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费用高一直困扰着制药行业。平均需要约14年时间,花费26亿美元才能将一款新药推向市场。 因此,为了破解药物研发时间长、高投入、高风险、回报慢的困局,AI才开始慢慢走入了众多医药企业的视野。近年来,全球涌现了百余家专注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速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筛选、性质预测、晶型预测的科技公司。 在制药成本方面,“十年攻关+十亿美元投入”早已是新药出炉的“标配”以及医药领域的“心腹大患”。这些科技公司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减少新药研发过程中人力、时间、物力等投入,从而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速新药研发环节,更快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为之后的临床实验做准备。 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前12位生物制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资回报率仅有3.2%,处于8年来较低水平。而且,成功上市一款新药的成本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已经增加到了20亿美元。 在尝到AI制药甜头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加快入局智能化步伐,再加上我国医药产业市场更广阔,AI化变革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转机,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可谓如火如荼。 据统计,有100 多家初创企业在探索用 AI 发现药物,传统的大型制药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方式,如阿斯利康与 Berg,强生与 Benevolent AI,默沙东与 Atomwise,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与 Exscientia,辉瑞与IBM Watson等。 有利益的地方,少不了互联网巨头。国内腾讯、百度互联网巨头,为了完善医疗健康布局,对AI制药产业的深挖掘也是不留余力。 近日,腾讯公司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其首个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云深智药(iDrug)”,引发市场热议。近年来,腾讯频频投资在医疗健康产业,此次涉及AI制药产业是医疗生态布局中的一环,业内人士表示:在意料之中。 腾讯官方透露:“云深智药”主要是基于腾讯AI Lab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算法,为寻找潜在活性药物提供数据库和云计算支持,能够覆盖临床前新药研发全部流程的五大模块。目前,云深智药已经运行十个左右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对抗新冠病毒药物的虚拟筛选和性质预测,筛选得到的化合物目前正在实验验证中。 同样的,高喊“all in AI”,必然不会错过医疗健康产业,而AI制药也早早就在规划中。 为更好的切入AI制药市场,百度投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 InSilico。而InSilico是知名的AI制药企业,其合作方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本哈根大学、药明康德、JUVENESCENCE、葛兰素史克、诺华、强生、药明康德等等。 显然,百度牵手 InSilico,即可获得InSilico数据与资源,庞大的资源和海量的数据,可谓是一张AI制药通行证。 总之,越来越多传统药企、互联网巨头、初创者加码布局AI制药产业,加速了制药的AI化变革。只是,在这场变革中,它们各有各的更多的是挑战。 AI落地问题 因为行业壁垒高,攻坚难度。但国内方面,受制于此前国内药企的研发能力限制,国内AI+新药研发的公司仅有寥寥几家。 随着国内创新药器的发展及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行业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优质企业。但同时,由于AI赋能药物研发属于交叉学科,团队AI和药物研发跨学科背景,全球AI+新药研发都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黄俊洲表示,目前云深智药团队由来自药物研发科研机构和知名药企的专家、AI算法科学家和平台系统技术开发工程师共同搭建。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因为生物学的复杂性,还没有直接的与 AI 制药相关的产品被批准发行,AI 在制药行业药物研发上的潜能,仍有诸多障碍需要跨越。现在其主要起到的还是协助作用,包括药物挖掘、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数据以及预测新药有效性等,但这只是 AI 进军制药行业初步的结果。 实际上,AI可能对药物研发带来的降本增效,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药企选择加码,这在Exscientia与众多巨头药企的合作上,以及罗氏、吉利德等知名药企近几年的布局上就得以窥见。总的来说,资本的关注和巨头的入场,使AI药物发现被寄予厚望,虽然它还没有出现太大成果,但它的发展前景已经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 然而,专家认为,AI应用于新药研发与医疗AI落地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人才短缺、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等诸多问题。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需要生物医学、生物信息与临床医学、数据统计分析、医学管理等学科背景的跨界人才。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热度 32
    2019-3-19 15:51
    8646 次阅读|
    30 个评论
    我最早注册《电子工程专辑》博客时的个人签名就是“一个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土八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升学名额有限,我也因为英语考得不好导致总分差了 10 来分而未能继续升学。是就此回家种地还是另谋出路?也曾经迷茫过、彷徨过,在那改革开放伊始,对于“投机倒把”的查处已经明显放松,开始逐步兴起了“个体户”的热潮,于是也就投身到了个体户的大军之中,我选择的是当时比较稀缺、很是有点高大尚的家电维修。 虽说中学上的物理课程我是学得最好的,但对于我这种生活在连收音机都未能普及的农村乡镇,想要入门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幸运的是我的第一本入门读物找正确了:邮电出版社的《怎样看无线电电路图》,正是这本浅显易懂的基础读物开启了我迈入电子世界的大门。 从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开始,再到基本的放大电路、整机原理等等,一步一步地学习了解。我坚信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抄写、整理出了厚厚的一大本笔记。后来又买了一本《晶体管收音机》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尝试起了收音机的维修。随后又依次学习了收录机、晶体管电视机的维修书籍。 后来办理了营业执照,正式成了家电维修的个体户。于是我订阅的报刊杂志又增加了成都《电子报》、《电子天府》、《 HiFi 高保真音响》等,一边学习一边提高家电维修水平。那时候的电子配件较难购买,许多型号根本就买不到,最为方便的也就只是《电子报》上刚刚兴起的“邮购”了。犹记得当时镇上共有 4 、 5 家搞维修的,遇到收音机振荡器损坏后,只有我才有配件更换维修,其他同行十分奇怪,纷纷打听我是在哪里买到这配件的?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聪明”,拆了当时常见的收音机振荡器,记录下了绕线匝数和引脚排列,然后拆了比较容易购买到的 TTL 和 SZZ 系列中周,利用中周的磁芯骨架和漆包线重新绕制,并更换上原机的振荡器外壳而成的。再以后遇到一些购买不到的耦合变压器、互感扼流圈,甚至电视机行输出的低压包我都拆了自己绕制维修了。 一晃就干了 4 、 5 年吧,南下打工的大潮也已经席卷到了家乡偏僻的小镇,心里便萌动了外出闯荡的念头。经常看到电视广播中提到改革开放的窗口,就在 1997 年来到了陌生而美丽的深圳。 好不容易进了一家 5000 多人的港资企业做电话机维修。刚开始给我安排了第一个工位的故障机维修,虽然故障难度不太大,但故障机特别多,最高峰时一天就维修了一百三十多台电话机。干了几个月后,要求更换工位时那位管理人员就是不同意,被缠得没办法了便带有故意刁难性的让我去维修一个许多老维修工都不敢接的工位,可出乎他意外的是我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公司给贝尔公司生产的电话机功能多,也都比较复杂,一般都有两三块甚至五六块板子通过排线连接后堆叠装配的,加上一个维修组 7 、 8 个人仅有的一份原理图还受文控中心管制,常常一条信号线路就要对着原理图查找“半天”,非常耗费时间。我开始维修前便先拆了一台机,对照原理图将一些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各块板子上的关键点测量出来,全都一一标记出来记在笔记本上,回头维修故障机时基本都不用再去翻看原理图,直接对照各相关点测量就是了,维修起来省时快捷多了!我在《电子报》上发表的那篇《自制有线对讲门铃》就完成于这段时期。 两年多后,我应聘进了一家准备从 BB 机转行做 2.4G 无线影音产品的小公司做工程师,任何设计方案、技术难点,一切都得靠自己解决,周末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位于蔡屋围那边的深圳书城。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通常都是设计出原理图后,先用面包板搭建出一个个局部电路调试验证无误后,再整合成一个整体电路的。现在回头细想,在这家小公司的经历,也是对自己电子基础知识提升最大的一个时期。闲暇之余,也按照自己的构思搞搞设计制作,并在《电子报》发表了自己第二篇电子技术类的文章《自制无线可视门铃》,当时可还在《电子报》读者群体中引起了相当不错的反响。 那时候,电脑已经逐步开始普及,深圳市内大大小小的电脑培训班已随处可见。我这电脑盲也想着去报个班学习学习电脑吧,一圈打听下来,发现那些也就基本只是练习一下五笔打字,或者 WPS 等办公软件应用而已。想想还不如自己有电脑边学边练习的好,干脆就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奔三电脑。然后就对照着一些 orCAD 、 powerPCB 、 Protel99 等方面的书籍,开始了对这从未接触过的个人电脑的折腾之旅。 再后来又陆续进了几家电子公司, MP3 、 MP4 、数码相框、安防摄像机、自动一体机、 DVR 、 GPS 、倒车后视、行车记录仪、蓝牙产品、网络摄像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全都搞过。尤其现在负责的医疗健康产品,因为公司本是做数码产品的,看到目前医疗健康行业利润较高,且正持续发展壮大,也就想要切入进来分上一块蛋糕吧。可初期对这行什么都不了解,领导们一开始也就是完全按照做数码产品的思路和模式来玩的。于是,人员就一名,整个产品的功能特点规划、数据参数定义、原器件选型、样机制作、软硬件测试,以及医疗检测整改、各种文档编写等等,全都只有自己一人捣鼓。实在忙不过来时,去找老板要人,老板很是慷慨地回复:“我知道你现在辛苦了!不过你也看到了,这个产品一直都是投入还没有见到效益,你就再辛苦一下,等这个产品做起来了,批量了我再给你多配几个助手吧!” 现已在这家公司干了四年了,因为当初老板请我来的时候口头承诺了给 5 个点的提成,因此薪水也就一般。前年 7 月份科技园有家做可穿戴的公司,开出了比这里高出 6K 的待遇,另加 2-3K 绩效和双休的福利让我去做产品经理。向公司提出辞职后,老板根本就不答应,还跟我急了!对方公司也催得比较紧,要求不管批不批准,提出辞呈后一个月到岗即可,加之对可穿戴行业现阶段的发展也不是十分看好,最后还是回绝了那家公司就没去成! 去年 8 月份因为另外的事情又遇到一家公司老总,互相交谈中彼此比较聊得来,然后就邀请我去做公司经理,待遇也比这里高出了 1W 多,另外还给了期权激励和丰厚的年终,并签订了书面协议,注明 5 个月内到岗都可以。原计划等这边的主要工作告一段落后,就辞职过去,如果辞职不了就不要工资自离也行的,谁知道因为第三方临床基地的其他原因,造成这边工作到现在都未能按计划完成。而我的做事原则也不忍心为了待遇就自动离职、而撒手不管,所以现在也很是无奈和纠结。 但回头想一想,其实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毕竟以前不懂也从未接触过移动医疗健康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文凭的“土八路”,经过不断地摸索学习,自己也算是初入这行的门径了。对于产品的软硬件架构、市场群体需求、人体相关的生理指标参数、医疗认证注册流程等等都有过了经历,也学到了不少。尤其在国家和普通老百姓都高度关注全民健康的大时代下,在十来年里唯一一个增长率跑过 GDP 的行业里,这一“土八路”进行曲仍在继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