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五百强

相关博文
  • 热度 19
    2015-2-12 10:29
    1218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一、应该如何应对职场的压力 只要是年轻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career,职场能够发展的像李开复这么好。就是大家都有一个期望,年轻人有目标这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提醒年轻人:就是说人生,你的上半生大概有40年,你有40年可以工作 ,所以要看远一点。就是说有时候,这个社会很急躁很功利,所以带动年轻人有时候就是看的很短,那第一个我鼓励年轻人要看长远一点。那我说的长远并不是要你看40年30年,我觉得你至少要看5年到10年。 就是说,比方说你到这家公司,你不需要急着说,你今年的调薪有没有调一倍,有没有调多少,现在大家不都是说要double。我倒是觉得以现在的状况,你现在想要靠薪水买房子,forget 不可能!我们只能期望政府出台政策,比如说现在的经济适用房,大量的盖经济适用房,压制现在高涨的房价,然后让年轻人可以去买房,只能靠这个。你期望用薪水去买房子,不要想。先忘掉这个事情,然后好好的用五年的时间充实自己。 二、初入职场,工作待遇不理想怎么办 你要想到是未来的30年,中国78年改革,到现在30年,就这么大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你怎么就没有想到未来三十年,又是另外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不要看的很短。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prepare yourself,就是准备我们自己,让我们可以接受未来下一步的机会、下一步的改变。那我们要怎么准备我们自己呢? 我觉得还是要充实我们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学校教我们的可能就是在学习上教我们,可是社会大学里面有更多的科目需要我们去学习,而不是只是微积分,数学,经济,会计。我想这个社会大学需要我们去学的,包括里面这个进退应对的这个礼节,你怎么样去做一个让人觉得你很懂事的年轻人,你的表达的能力,你的沟通的技巧,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才。不管你在专业知识,或是在一般的comment sense,还是对时事的看法,你都有一套你自己的主见,而且都不流落于俗套或是极端,都是很务实的。而且充分表现出了你的自信,你的能力。我觉得你只要充分prepare yourself,那么你去的时候 机会多的是,而且那个机会可能都是用跳的,而不是今天你斤斤计较,少加500块或是多加1000块,那些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 三、大陆职场压力PK台湾职场压力 台湾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工作不好找的问题。这不只是大陆这样,台湾也一样 ,日本也这样,日本更严重,美国、欧洲都一样,我觉得这是全球化带来的。第二个就是资讯化、自动化带来的工作机会的紧张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 所以第一个认知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找工作没有办法像我们父母代一样。我25岁就工作了 ,我儿子现在快30了还没有工作,他可能还在继续学习。这个东西就是不同的generation所带来的,所以反而大陆年轻人工作机会比台湾年轻人好。台湾很多年轻人到了研究生毕业,29岁30岁了没有找到工作,这个大陆相对反而是好的。 只是台湾的年轻人可能相对比较luky,因为他们的父母一代都在工作,在经济上有一些稳定的收入,所以还可以养他们。大陆年轻人的急迫感在于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借钱来供他们念书的,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急迫感。但是这种情况在台湾是相对比较少的,而且相对在台湾的整个社会的保障体制、整个社会的这种氛围没有给年轻人那么大的压力。因为台湾很小,他们是住在家里面的,你顶多就是在家里,自己在自习;不像在大陆,你是从乡下来北京念书 ,毕业后就一定在这里找工作,不可能再回到家乡,所以如果你在这边找不到工作你的压力大的不得了。而且很多人身上寄予了一个家族人的期望,那种期望给他们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四、尽心尽力做好手中的工作,机会就在拐角处等你 我在我的书中也提到,人生的转角处都有贵人等你,相信这一点。但是所有人要问你自己,我已经尽过力量了吗? 这个社会不可能会有人饿死,如果有人饿死,我觉得一定是你自己不愿意干,你自己好高骛远。你大学毕业 ,要先赚一份钱养活你自己,先找一个地方站下。这个社会这么竞争,你先找到一个地方让自己站下,然后好好的在那个位置上尽你自己的努力,不但是培养你自己的能力,更是表现你自己,说不定在哪里就会被提拔。 天下没有做不起来的公司,也没有永远烂的公司,他现在不好,哪天说不定做得很好。马云一开始就做的不太好,所以有的时候,不要看现在所在的公司不怎么样,就三下两下的跳槽,反而这些常跳槽的人,最后的结果都不是很好。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你就把它当成是在这里学习壮大,那三五年之后你在这个公司也尽力了,它还是做不行,那时候你的能力也培养起来了,说不定你有机会被用一倍的价格、两倍的价格被挖走,这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你每天在那边抱怨,然后在那边混日子,三五年之后你还是那样,最后的结果你很可能就是跟公司一样垮掉。不管你从哪里开始,只要有机会就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要嫌这个公司没有前景,当然你有选择找更好的工作,那万一你找不到,先找一个地方能够定住。一个人定下很重要,当你一个人老是这样飘,找不到一个定的地方时,你的心里会慌,你的父母亲会比你更担心。所以你自己定下来,即便那个收入 薪水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你是在等待机会,在这边学习、等待机会。定的历练对年轻人还是很重要的。我想这是我对现在职场年轻人的建议。 就是说,也只有你迈出了第一步,你才能到达你真正想到达的地方,如果你第一步都不去做,你可能没办法去实现你所希望的人生价值的体系,所以就是说你不一定非要到华为去上班,到微软去上班、到IBM,也不见得就这样。每家公司有每家公司选择人才的条件,一旦他不选择你,你也不要太难过,其实还是有你容身的地方。他愿意用你,你可以在那里好好的发挥,这样子就是一步一步很自然往上爬,而不要把你的眼光放在五百强,不是五百强你就不进去,我觉得这不现实。
  • 热度 25
    2014-7-4 16:13
    8701 次阅读|
    7 个评论
    刚从美国飞回来,还在倒时差,周日上海有个聚会,周六过去,今天刚回北京。累。生活就是折腾。 周日上半场是和微信圈的六七个新朋友见面,吹牛为主。下半场在机场,朋友给引见了个 手机大佬,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刚从深圳飞回上海,见面都快半夜了。主要谈Smart TV. 大家聊了半个小时,话不投机,各自鸟兽散。生意谈几十次,能谈成一次合作就不错。主要是最近手机不赚钱,大家心气都不高,保守。另外的原因是做器件的出身和做整机出身的看问题角度本来就有分歧。 每年都有新的潮流,新的方向。对趋势的把握,行动的快慢经常导致一个公司由盛而衰,或者突然爆发。 (真实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会有曲笔,有些人和事太敏感,恩怨情仇,写的太真了,一下子就暴露了故事里的人物身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真实因为在回忆,不是因为回忆就不写了,我的一个小时很贵的,写这么长的帖子,自己都觉得好心疼, 还好,几十年偶尔一次的事不必太计较) 2001年我由上海分公司调到北京。老是两地分居也不是个事。小孩子也要照顾。北京的公司办公室在东二环,楼上是美洲虎俱乐部,据说搜狐的哥们就喜欢在上面。Who Care? 每个人有每个人生活,走好自己的路最关键。 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婆也不太放心我老一个人在上海。几年前,有次带了一个女性朋友在上海参加一个朋友的茶会,结果水还没开,女朋友(那时还没领证)的电话就从北京打过来问我跟谁在一起。 我环顾一圈,有个兄弟的眼里面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意,我实话实说,在喝茶。她问,跟谁?我说十几个人,她问,你旁边坐的谁?我说,你都知道了,还问什么。 小心你的好朋友,好兄弟,搞不好就是卧底。 离开那家民营企业后,生计都成了问题。原来大学开店赚的点钱早就折腾光了。读书不能当饭吃。 正好有家五百强的公司招聘产品工程师,做液晶的。我MBA的同学都很不理解,还有的说,你来我公司算了,当个副总,一起做。当时的有些同学已经事业发展的很不错了。我也没去。说谢谢,心领了。 当时诺基亚的手机很火,屏幕很款叫做大眼睛。一下子就把爱立信的小屏手机打趴下了。“液晶的升级换代直接促进手机的升级换代”.....液晶产业以后必定前景广阔。当时对液晶感到很神秘,很想去了解,但图书馆的书里面还在讲阵列式的。 五百强招聘主要是看你以前在没在另外的五百强里工作过,最好是竞争对手。这就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我投简历的时候,没有写MBA的事情,因为是在职业余时间读,一般公司很忌讳这个,特别是新入职的员工。当然,要是在公司有一定工作时间后,很多外企可以出钱送你去读MBA,EMBA,前提条件是要服务满多少年后才能走。 面试太简单了。三言两语就把HR的小姑娘侃晕了。我们产品部经理Loh是个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马来人、泰国人、香港人、台湾人组成了我们公司的东南亚管理军团。现在外企很多高管都已经是大陆人了,那时候外企刚进中国,大陆人才没有相应的体系支持,英语首先不行,对跨国企业运营和文化都不了解。Loh实际上是个混世界的,现在好像还在某个广州的EMS厂做项目经理。 什么培训都没有,Loh直接就分了两个产品给我。当时液晶的技术是TN ,STN,我从原理开始学起,一年后,我成了公司的产品专家,连欧洲的产品工程师有不熟悉的产品特性也会来问我。在外企里有很大的资料库,当然是全英文的,我把当年考MBA的精神又发挥了下,一年看了上千份文档。包括Loh也经常来问我要资料写Report。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Loh感觉自己的位置受到了威胁,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就是积累。Loh经常和我说,Alan, Relax.后来看我太激进了,直接威胁到他在公司里的地位和权威,用了招调虎离山,对公司说Alan可以培养,要让他多方面了解公司,一脚把我踢到质量部,过了半年,质量部的马来人Kwan也是相同的脚法,我又转到了生产工艺部。又半年,我到了项目部做了助理经理。项目部的经理Kevin是香港人,很敬业的职业经理人。一嘴流利的港式英语,还经常夹杂些粤语单词,害得我原来就不怎么好的发音更烂了。Kevin更绝,第三月就把我派到香港分公司的项目部去了,说Alan需要支持更多的区域,了解更多的产品。但是香港公司不但做手机液晶,也做手机芯片。手机芯片太复杂了,基带,电源管理,射频...每个芯片又有不同的地区和软件,牵扯到欧洲美国的研发团队。我一下子就过度饱和了。 我到香港慢慢才明白,在外企,做事不要太努力,重要的时跟对老板,懂关系,其他人都很舒适的混日子,拿高薪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新人来打搅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但在香港的半年很愉快,香港的书店太好了。周末没事就找个书店一坐,免费浏览。偶尔也买几本特别钟意的。   我做过好几年工程师,这里跟想创业的工程师来分享一下怎样把工程技术创造(不是创新)变成财富。 刚加入公司的时候,我做产品工程师,也就是负责新产品的引进。从欧洲设计好的液晶样片在我们上海工厂先跑样,定型参数,生产夹具,测试等流程。 当时有一个其他产品工程师负责的量产项目,单周出货量达到了百万片,一片按100元算, 一个亿的产值。对于这种量产项目,每一个小问题就会是上万乃至十几万片的损失。所以产品工程师就是在前期需要把方方面面从生产,工艺,质量,测试,包装等 协调好,对任何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个专用的工具(DFMEA) -Design 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国内的厂家对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觉得这是瞎扯,还在设计呢,怎么能发现问题。等量产后有问题才知道么。实际上,有些问题,在设计阶段 解决,就是分分钟的事,到量产后,可就要几个月。 这个项目在出货量最大的时候,客户的投诉来了。说收到的液晶有破碎和划伤的现象,大概有2%-3%。很多小划伤虽然不影响功能,但是客户外观不接受,加上那部分,要达到8%。要求立刻解决。 这可是件大事,集团负责质量的副总裁亲自挂帅,组织了个跨国协调团队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也叫Special Task Force Team( STFT)。有点像海军陆战队的海豹突击队,集团质量副总裁身材也像海豹,是个标准的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据说第一电话会议就打了5个小时。分析图表几 百页。 一个星期就把原因找到了,液晶托盘的Cavity设计尺寸有问题,也就是放液晶的托盘上 有三十二个坑,每个坑放一个。这个坑是不规则的,以便于把液晶外面的排线(也就是液晶连接主板的连接线)不会折到。然后上面在有一个设计相同的托盘,但是 转了180度,可以把液晶压在坑里面不动。放十一个托盘,就可以装320个液晶,也就是一箱,最上面的托盘是空的,只是为了压住下面的托盘。然后托盘外面 报上防静电的袋子,然后放到纸箱里面。欧洲的设计工程师是个新手,太小瞧了托盘设计,随便根据历史数据挖了坑,要了几十个样品,为了赶进度,当时客户的手 机卖得太火了,液晶缺口太大,找上海工程师用其他产品模拟做了跌落等实验,就量产了。 这个托盘设计是欧洲团队负责,新加坡一个公司是供应商,生产在中国。 改托盘的设计需要一个星期,然后资料发给新加坡公司按图纸开模具,需要三周,因为托盘的 量非常大,需要很多套模具;模具是在新加坡加工的,那时候国内模具厂还做不了这种负责的精密模具;然后模具运到中国工厂,还要一周,打样要三天,样品寄到 上海工厂,要装上液晶进行跌落,三维冲击,高温高压湿度测试,要三天,(大炉子烤,老化实验就要48小时)。 如果有问题,再发回意见给欧洲改设计。 最乐观的估计6到8周能解决这个问题,方案报到集团总部,据说集团总裁当时就翻了,My God, 8 weeks? 我们要损失多少钱?静态算,退货10%,一周退货在10万片,8周就要80万片,8000万人民币就没了。客户另外一家供应商要拿走更多的订单。前前后 后,几个亿就蒸发了,更重要的是客户的订单都是提前几周安排的,这样,订单损失个1千万,2千万片,这是多少钱? 欧洲的托盘设计师想辞职,他老板坚决拒绝,你小子要颠了,我找谁去。让他带着笔记本到中国现场设计,现场验证,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搞定。 我就是在实验室碰上这个哥们,挺帅的一个小伙子。 大家聊了几句,我英语是专业翻译,所以其他产品工程师有特别需要解释细节的地方,有时候找我来帮忙。我乐于助人,外企也是讲人际关系的,我帮你这次,以后有什么事情互相帮忙。 我仔细研究了托盘,从生产部要了一箱产品,都是良品,价值3万多呢,(产品工程师这点好,自由,平时跑样和生产经理混得烂熟)。直接从头顶高度左右扔到地上,生产部的送液晶的操作工都惊呆了。以为我躁狂发作了。 打开箱子后,惨不忍睹,液晶横七竖八,有几片还碎了,是啊,液晶就是灌了药水的玻璃,当然不经摔。 有两个结论:第一,托盘设计的坑确实差,太深了,上面的托盘压不住下面的液晶;第二:即使坑改浅了,还是不能保证液晶不碎,因为托盘材料用得太硬。 我把坏的液晶挑出来,补好的进去,再举过头顶(跌落要求1.5米),我做极限测试。再摔。再看。 扔到第五次的时候,周围已经聚集了几个看热闹的工程师,都说我最近感情不顺利,借机发泄。液晶是无罪的。 下了班,我还不走。当时女朋友不在上海,独自一人,回宿舍也没意思,去食堂吃了个加班餐,回实验室接着摔液晶。每次都加些材料进去,我先用泡沫袋把外箱包起来,摔下了看;再把泡沫袋塞到每个托盘下面去,看摔的比例。边摔边想,边想边摔。最后一趟班车是晚上十点。 我十一点还在摔。摔坏了两三箱吧。夜班值班的生产经理来找我了,质问我,这不是你负责的产品,你怎么要这么多?还都摔坏了?要到我老板那里投诉我。我对他笑笑,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我走出实验室,外面都没有班车了。我们工厂在工业区,这个时间连出租都没有了。 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有辆黑色的本田雅阁停下来问我要不要带一段。 不是黑车,开车的是于总,我们公司一家材料供应商,负责供应些模切产品,也就是外包装箱的标签。今天有急的货,自己送来了。 我上了车,跟于总聊了几句,他一定要送我到家,其实,他是绕路送我的。 我问他,你们模切产品有没有防静电的薄海绵。 他说,他们有3M的产品,但是比较贵,一片有几分钱成本。 我说,可能有个机会。 他当时眼睛一亮,马上说请我吃夜宵。 后来在餐桌上,我在餐巾纸上给他画了个海绵的形状,尺寸,压缩比,静电要求,单面带胶纸,要求滚刀切的时候侧四面带胶,让他按照这个样子迅速做1000个样品,然后可以准备几套模具。 他点头答应。我后来问他为什么相信我,他说,加班到晚上12点的工人他见过,加班到晚上12点的工程师没见过。一定是靠谱的。 生意人的眼光很重要,直觉判断也很毒辣。 第二天下午,于总就把样品送到实验室了。 我把准备好的红海绵贴在托盘的后面,压在液晶的上面,外面用加宽胶带十字扎紧。又要了一箱良品,摔了三四次,只有一两片有轻微划伤,没有碎的。 我又仔细测量了压缩比。把这箱液晶做了跌落,三维振动,老化测试,静电测试,红海绵边上 的胶是防止切割后产生的微碎屑(肉眼看不见,要smartscope 下面)在振动的情况下跑到液晶框里面。做了份报告,交给我老大和欧洲的小伙子。报告后面特别提了一句,样品有xxx公司提供,就是老于的公司。 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太老土,不同意。欧洲的托盘设计师觉得捞到了一颗救命稻草,第二天直接带着托盘和红海绵回欧洲总部汇报去了。 第四天,上红海绵。就老于他们公司特供。 谁也不愿意为了0.15元的一片的红海绵再耽误一分钟。 采购经理找到我,非常恼火,说我违反公司流程,引入新供应商是他们的事情。我说,你可以找其他几家送些样品试试。 他真找了几家他熟的供应商做了样品,实验室测出来,要么静电不符合,要么压下去太厚,把 液晶都压变形了,要么箱子里到处是细微粉屑。最后还是只有老于公司的产品合格。当然了,那就是我摔了几百次箱子中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技术,有时就是一种" Know-How",就是简简单单的反反复复的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摔箱子,再摔,再来一次,直到你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更懂得这箱液晶摔下去会 怎样。 后来这个采购经理被他的老大一顿修理,说,欧洲总部都定下来事情,你瞎折腾个啥?这晚一天,公司损失几百万,一片海绵才一毛钱,谁做不是做? 老于也找采购经理攻了关,后来特批,老于的公司专供。 这个采购经理过了一阵子,据说犯了其他事,打铺盖卷走人了。 第一张订单1000万个,第二张订单2000万个.... 0.15元一个,老于的报价,成本,几分钱,量大的话,更便宜。 有天老于来找我吃饭,快吃完饭的时候,他说采购最近来压价。 我回答说,其实你最早可以报0.3元的,反正也没其他家做的出。 老于痛苦纠结的表情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少了几百万利润。 “你怎么不早说” 我说,你也没问我,你问我,我也不敢说,我也不能说。 生意的本质就是定价。 做独家生意的时候要“进价0.5元的网球,要卖8元钱”,我在大学开小商店的时候学到的道理。 对红海绵来说,其中的原料值3分钱,“know-how"可以卖1毛,2毛,客户要的急的话,1元卖给你,要不要,比起100元的液晶,你会怎么选择。 日后在华强北,炒芯片,炒数据卡,炒器件,都是同样的原理,只要做到一定程度的某个产品独家垄断货源时,定价权就在你手上,要赚多少钱,就看你的心情了。 好像是戏剧大师斯坦尼说过,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句话是我曾经交往过的一个上海戏剧学院的女研究生告诉我的,当时,我就觉得,大师就是大师,说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工程师是个小角色,通常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始,不要觉得自己在公司里人微言轻,只要专注,用心,全情投入到你的工作中,成为公司里 “最懂得一箱子液晶从头顶摔倒地上是什么样子”的人,你就在一个小角色里面得到了你自己的奥斯卡奖。 公司不需要你发明创造新的技术,当然,你要行的话就更牛,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用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解决问题的高手工程师。 仅以此篇和曾经的工程师,现在的工程师,未来的工程师们一起共勉。 工程师们是两手空空,但脑子就是大金矿,百万,千万,只要挖,就会有。 还是要遵守公司流程,尊重公司的利益,尊重公司的其他同事。   经过这一件事,我在公司有了一定的名气,连欧洲总部也知道有个中国工程师用几天解决了需 要8周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方法极其老土,还不用什么投入,0.15人民币,在当时就0.01欧元,靠,who care,简直就是nothing(零)。大家都当一个谈资,说中国工程师flexible(灵活). 当然,有利有弊,我很快就被踢出了产品部。 这哥们太讨厌了,整天深更半夜不回家,我那时候没成家,在公司能吃顿加班晚餐,还有各种设备,仪器,资料可以自由做实验,其乐融融。当时黄板液晶就是那是候发现有这个问题的。后来,就用上了。 当时,太年轻气盛,同事关系,和老板的关系都处的一般,有爱出风头,犯了外企的大忌讳。 日后,慢慢更懂人情世故,后来觉得当时也是对负责那个产品的工程师伤害太大。没经过老板 批准,就把方案给了欧洲同事,也是越级。会来事的人,就把方案给老板,至少让老板联个名。我当时觉得这就是我解决的,干么让其他人插手,关键当时没想到, 老板并不是其他人,是决定你升职,待遇的人。是有生杀大权的人。 这也是工程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多沟通,不要觉得老子技术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放在眼里。 三国里面不可多得的弥衡,就是典型的工程师性格,就是死在狂妄上,曹操不杀你,碰上黄祖也是要杀你的。 有人会问,你在这件事情里面捞了多少好处? 应该有些吧。最主要的是为公司避免了上亿的损失,公司特别给发了5000元奖励。给了封表扬邮件。 于总那边倒是经常请我周末到他们工厂去指导下工艺,多多少少也有些顾问费。 大头都被于总拿了,生意人么,都是这样,看重利益。 觉得工程师傻,好骗。我也懒得和他计较。 做为工程师要创业的话,需要锻炼自己的生意头脑。 人总归是: 面壁十年图破壁,苦等命运来转机。   注:本文只是在讲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系列文章作者: 黄云( ID: 从五百强到华强北 )    (备注:LZ原帖有不少关于如何做人和做事的讨论,限于主题无法收录于本连载,欢迎 翻看原帖 。)   相关阅读: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一:人生第一桶金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二:华强北和信用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三:暴富后的考验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四:用生意的方式解决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五:大学里的生意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六:人生的一大转折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七:工程师不是小角色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八:销售经理最重要的事   空手年赚千万的故事分享 之九:销售经理到研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