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华为中兴

相关博文
  • 热度 10
    2011-5-25 17:51
    123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笔者眼里,华为“小题大做”的意图未免让人猜忌:2010年,中兴终端在欧洲实现了100%的增长,第一次达成了在华为优势市场实现规模增长的目标。面对竞争者的来势汹汹,华为负责人立下军令状,誓死捍卫欧洲市场占有率。   许多人关注这场商业诉讼的本身,但其背后所显露出的真相往往更为惊人:华为与中兴在欧洲掐架,恰恰折射出了中国制造当前的尴尬境遇:利润低下、创新乏力。   3C终端利润收益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挤入全球品牌第一阵营中的制造商,基本能够享受创新所带来的高额回报(比如苹果);但如果不幸未能进入第一阵营,那么第二阵营的产品利润将是极其微薄的。   从数据上看,2008年以后,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LG等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但是中国企业看上去却挺了过来。尤其在海外市场,2010分别 为中兴和华为支撑起了70%和75%的销售额。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终端领域,“第二阵营”所赚取的毛利极低。尤其是这些中国制造的终端到了欧洲,大多通过 运营商采购的形式进入市场,当消费者拿到产品时,甚至看不到终端原本的品牌LOGO,取而代之的是运营商标识。   在利润趋低的现实下,要保证营收的增长,惟一的途径就是扩大市场占有率。所以华为将其在欧洲终端市场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视作自己的生命线。如今有另一家公司以同样的价格优势强势杀入,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悲观的现实是,如果要让中国厂商在短时间内,通过研发中高端产品,实现毛利增加,又是不太可能的。撇开消费者的品牌认同不谈,一台高端手机的制造工艺 与低端手机完全不同。由于智能手机核心部件被发达国家厂商高度垄断(CPU仅高通和Nvidia两种选择),即便中国厂商制造出了售价在150美元至 200美元之间的产品,其获取的利润也十分有限。   更何况缺乏软件研发、文化创新、品牌积淀三大软实力的支撑,中国厂商以微弱的价格优势在高端市场与第一阵营品牌展开竞逐的前景可想而知。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高端产品的用户对于微弱的价格差异并不敏感。这让中国厂商仅存的这点优势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过去10年,中国制造取得的成就不能否认,但客观讲,这种成就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按照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在加 入WTO中的初期,都会从全球制造业转移中获益。更何况,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10年还拥有低成本、低汇率与高素质人口三大优势。   1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真正的挑战终于到来:人民币升值已经不可避免、生产成本陡然增高、劳动力不再那么廉价。那么,相比越南这样“更为新兴”的经济体,中国制造的优势何在?   如果没有认清这个问题,仅仅从短期获益的角度出发,那么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展开同室操戈的行为就不难理解。   中国制造的境遇,决定了当前厂商对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的过分敏锐。但面向下一个10年,中国的资源积累与劳动力积累应该逐渐从国际竞争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   这其中,较为有利的因素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三大规模的研究人员团队;但不利的因素是,这个团队的研究效率只能排名世界第十七,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