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0
2010-4-11 21:13
2407 次阅读|
2 个评论
作者:磐石之心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融合”的话题,无论是手机企业、PC企业、电视企业都在发生融合,融合的焦点是互联网。但是只是从单一的产品品类去看融合趋势,还是有些不够过瘾。 2010年4月7日,有机会参加三星中国论坛,让我再次深刻的认识到IT产业的融合大势已经如同狂风暴雨般来袭。在这次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三星中国论坛上,可能很多人看到的是三星绚丽的3D电视、强大的Bada手机、迷你的摄像机、电子书等等。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IT产业融合的未来。下面就简单谈几个方面的融合: 其一,三星电子合并三星影像,部门之间融合。 与2年前成立的三星影像公司本来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在2010年3月被并入了三星电子。为何要这么做呢?其实,三星已经发现无论是手机、PC、打印机、数码相框都正在与数码相机、摄像机之间开始出现关联。 将影像部门融合到三星电子,可以有利于发挥影像与手机、PC、打印机、数码相框之间的协同效应。比如,手机与数码相机之间可以无线传送照片,数码相机与数码相框、打印机之间都可以无线传输照片。 其二,电视与PC、手机之间的融合。 当前,很多电视企业都在做互联网电视,基本上都是建设一个网站,然后让电视用户可以登录网站下载电影、音乐等资源。这是否就是互联网电视的最新标准呢? 在三星中国论坛上,我看到一个更加具有创新性的互联网电视。一款类似于手机的遥控器,可以轻松的实现遥控电视,还可以与电视同步播放节目,可以使用 skype打电话,而且这款遥控器还具备像手机一样大小的屏幕,支持手指触摸操控,这哪是遥控器,分明是一部手机。 而电视却可以像很多智能手机、PC那样下载APPS应用安装到电视上,可以是炒股软件、游戏软件等等,任你选择。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三星将电视与手机、PC 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融合。 其三,自造Bada平台,手机硬件与软件、网络融合。 当iPhone风靡全球,Android突飞猛进,windows phone7问世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手机将是OS决定胜负的时代。我还曾认为三星会甘愿为OS提供商打工,没想到三星自起炉灶,推出了Bada平台和Wave手机,实现了手机硬件与软件的融合。 而且三星也希望通过samsung Apps为第三方客户端程序开发者提供基于Bada的开发平台,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应用。现场我也体验了Wave手机,反应速度、屏幕色彩、上网功能、拍照功能、操作便捷性都不次于Android。 IT产业融合时代的竞争砝码 以上是我对三星论坛的真实感受,而且笔者认为IT产业的未来必然属于融合。肯定有人会问:到底企业如何应对融合时代的竞争呢?哪些企业具备领先的优势? 可能经历了技术集成化趋势和山寨浪潮之后,很多人对“核心技术”已经不屑一顾,认为抄袭和山寨可以让一切皆有可能。的确,技术的集成化让很多企业可以没有技术,只要有生产线,然后模仿一下,制造一个概念,接着组装产品上市即可。无论是液晶电视、非智能手机、普通PC都是如此。 但是在IT产业融合时代,核心技术无疑会再次成为企业竞争的砝码,因为只有具备技术的企业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互联网与电视之间的融合,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为电视开发软件平台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这个软件平台具备强大的兼容性,以及庞大的APPS开发者的支持,而这一切都需要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给电视加一个上网模块,然后与视频网站合作一下,提供点电影下载,就算是互联网电视。 当很多企业还在为液晶面板的生产而奔波的时候,三星已经开始量产3D LED电视,这是因为三星具备核心技术上的积累,所以才可以最先实现3D技术与电视的融合。同样,当众多手机企业慨叹windows mobile授权费过高、Android技术复杂,面对手机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手机互联网化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星做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平台Bada,这也是核心技术的体现。总之,IT产业融合时代企业的竞争又回到了核心技术之争,这种回归让众多没有技术积累,只追求零贴现率和产能的企业被边缘化。 那么,到底哪些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胜出呢?很明显,首先这家企业要具备融合所需的产品线,如果你只有手机,或者只有电脑,那你将很难发挥融合优势;其次,这家企业要具备融合所需的技术积累,因为这是IT产业融合的催化剂。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有哪些?大家可以自己数一数。 中国IT企业的未来令人担忧 当前中国的主要能力都体现在制造业上,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人口众多,制造业有利于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但是也同样带来了低利润率,为国外企业打工的弊端,比如,我们生产一个芭比娃娃只能赚1美金,而美国公司可以赚到9美金。在制造业横行的时代,我们污染了自己的环境,消耗了我们的资源,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最近,在中国谈的最多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其中向信息化技术方面转型成为国家战略。对此,很多中国人认为山寨可以救国,可以成为中国的支柱。比如,iPad刚在美国上市,就有山寨iPad在中国上市。山寨的速度和市场敏感度真的很强。但是产业融合时代,比拼的并非只是简单的制造,而是从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不同产品之间的相互融合,当技术再次回归的时候,无疑给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当头棒喝。 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组装和制造发展经济,我们的企业并没有在技术上有任何的投入,而且当全球技术专利壁垒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企业的转型变得无计可施。当我们的海尔、TCL、创维、海信、联想,还在考虑如何更低成本的制造产品的时候,外资品牌已经开始布局融合技术的相关专利,无论是互联网手机、云计算技术,还是互联网电视。 产业融合的未来是美好的,可惜对于中国IT企业来讲却是致命的! 花絮: 美女是三星论坛的甜点 冯导在现场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