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转型升级

相关博文
  • 热度 5
    2024-5-26 16:35
    1068 次阅读|
    3 个评论
    在每一年的珠三角GDP上,都会发现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都是实现经济正常增长。 每一年的重大投资项目数目也是非常的多,以深圳为例子: 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暨先进制造业基地、迈瑞医疗供应链科技园、拉普拉斯光伏高端装备研发生产总部基地、 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 海洋大学(一期)、华发冰雪文旅城……这些项目都将在今年推进建设。根据市发展改革 委编制的深圳2024年重大项目计划及政 府投资项目计划(草案),今年深圳重大项目计划拟安排859个, 总投资3628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85.7亿元。 我们都可以GET到几个特点: 大型数据中心,高端的自动化制造工厂,研发中心成了制造业大项目的主流资本,而依赖大量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的企业在市场端已经基本上没有大型的资本去投入。 我们的制造业达到了可以忽视劳动密集型的阶段了吗?严重的失业问题,连滴滴,美团,物流已经人满为患,真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拒绝单调枯燥的制造业吗?还是我们的制造业已经走偏路了。 参考新浪新闻消息: 富士康大撤退!中原第一省,传出三个隐秘信号|河南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sina.com.cn) 第一季度,作为外贸十强省份之一的河南,进出口大幅下跌 (-23.4%) ,非常意外。 主要影响因素,就来自富士康:富士康一打喷嚏,河南外贸就要感冒。在2010年引入富士康以来,这家巨无霸企业一度占郑州出口额超过80%。 而第一季度富士康的进出口数据下滑有多厉害呢? 下降44.1%!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作为代工巨头的富士康,进出口额净减少了486.8亿,超过河南全省外贸减少规模 (484.3亿) 。 也就是说,富士康以一己之力,把河南省的外贸数据拉成了负数。 就在几年前,2020年第一季度,富士康进出口总额在河南省占比还高达55.6%,超过半壁江山。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快速下降到38.9%。 这,或许是历史性的一次转折。当然,富士康的变化,绝对不是今天才刚刚开始发生的。2023年,河南出口手机数量5761万台,就已经下降了14.5%。 多少人口中的血汗工厂,对中国国内的经济带来了多大的困难,我们真的可以视而不见吗? 在珠三角深圳,东莞,大量的工业园区,工厂人去楼空,真正实现了“腾笼换鸟”,笼子有了,鸟没看到。 中国同当年的美国,日本,台湾,新加坡不一样,人口基数和就业难度非常不一致, 制造业的空心化所带来的冲击,不是那种几千万人的地区和国家所能承受的。 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实现高端制造,低端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共存,也需要低端制造业来解决就业困难。 房地产带来的短期红利消失了,制造业的外迁进一步让珠三角的城市迎来了更为沉寂、萧条的困难, 短期的跨境电商,网红和直播不会给经济带来持久的经济增长,经济需要还是务实经济的制造业, 不要奢望困难突然消失,房地产繁华如初,只会带来更大的失望。 高端制造,当然我们需要; 低端制造,依然必不可少。
  • 热度 16
    2023-4-18 22:57
    2880 次阅读|
    0 个评论
    科技巨擘如何成功“华丽转身”
    巨型企业转型启示录 在当代企业发展史上,企业的规模、涉足的行业、资产的金额都是历史上无法企及的,所以当代企业业务的复杂程度、组织的变化速度对于企业经营者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个case是当代企业带来巨大管理启示是通用汽车(GM)。 艾尔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车标杆性的人物,1923年加入通用汽车,历经三十多年到1950s才从通用汽车离退休,其缔造了通用汽车最为辉煌的岁月。 1923年,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遭遇了福特汽车的暴打,市场占比12%,不及死对头福特汽车的1/4。斯隆从产品、组织和商业模式对通用汽车进行了革新。 首先是汽车进行产品线重组、调整价格策略,产生规模效应; 其次是对组织结构进行事业部制改造,更加适应企业的规模和业务线发展; 再次是对汽车销售的支付方式进行了革新,退出了分期付款,推动了汽车金融的发展,最终推动了企业销量的上升。 斯隆是继彼得、德鲁克之后企业管理史上又一位管理巨匠,回收历史的长河,其确实实至名归。 第二个case是给企业发展带来管理理念的是通用电器(GE)。 提到GE,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图像是笑呵呵的美国老头“杰克、韦尔奇”,在20世纪最后十年,他对美国、中国乃至全球的企业管理界都是传奇般的存在,也打破了美国企业在70-80年长期被日本企业压制的管理败像。1981年,杰克、韦尔奇接手庞大臃肿且虚弱的通用电器,其在GE主要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和转型。 首先是 “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 在这个战略上,华为其实做的最为成功,其在通信、消费电子的数个领域大部分都做到了全球第一第二,包括无线、固网、光网络、交换机、路由器、X86服务器、手机等等,几乎都是中国第一。 其次“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 华为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半导体设计等新领域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确保未来“真正有前途的行业”成为全球数一数二。余承东倾力关注自己造车也是华为内部的管理理念驱动着高层管理者有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最后就是配合战略的大规模组织调整和压缩,就是中子弹杰克,组织变革需要有铁腕的领导去组织做大的手术,触动和颠覆相关利益人员的利益体系。 从1981年到2001年,GE的营收从250亿美元增长到了1,300亿美元;利润增长了10倍,达到150亿美元;市值从过去的120亿美元,暴增到4,100亿美元,2001年杰克·韦尔奇卸任之时,GE的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美元;GE几乎到达了历史最巅峰。 而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企业,2021年11月9日,通用电气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分拆组建航空、医疗及可能再生能源与电力三大上市公司。按照拆分计划,将2023年初实现医疗业务分拆,2024年初实现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业务分拆。 第三个CASE 是IT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1911年成立的IBM是美国企业中的常青树,在小沃森的带领下,在1956-1971年的十五年时间,取得了IBM在计算机市场上的巨大成功。而进入80年代以后,IBM面临了日本企业和美国本土的苹果等新兴的挑战,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困局。 1993年,空降的郭士纳通过改变公司的经济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出售缺乏生产力的资产,最核心的还是通过对组织的革新和业务流程重组,缔造了一个快速高效的大型企业,其经验和价值也对后来的很多企业受益,尤其是华为在1998年斥资40亿邀请IBM的管理和业务咨询,而其中很多经验、案例都来自于IBM内部业务实践的过程。 IBM在郭士纳时代,开始高度聚焦财务利润,打造高收益业务,又传统的硬件厂商转型为解决方案厂商,其精神在其2002年退休后依然得到继承。 2004出售了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联想的IBM PC业务; 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 2014年出售了IBM X86硬件业务给联想; 2018年收购了软件巨头redhat; IBM在it业下半场,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后的“云计算时代”已经开始落伍,已经远远落后于传统的对手微软,也落后于新兴的亚马逊、谷歌和META,百年老店必然有其管理的关系驱动其内部的保守和利益捆绑,阻碍了其内部革命的动力。 第四个Case是梅格惠特曼的惠普革命; HP在经历了卡莉菲奥莉娜和马克、赫德两任CEO之后,内部管理十分混乱,而在经营上2011年8月,惠普宣布斥资约110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成为了HP历史上最为糟糕的收购案例,遭遇了巨大的亏损。来自e-bay的女强人针对公司的乱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组织调整和裁员、业务方向调整和革新,最终在2015年对HP和HPE进行了拆分,本人所在H3C当时也经历了HP集团进行的经营组织调整,印象深刻。拆分后的HPE和HP虽然都各自更加聚焦各自的业务和市场板块,也都是在各自业务位于全球的领先地位,远远好于2011年的HP,但是距离巅峰时期的HP距离较大,而在全新的云计算、大数据时代,HP和HPE要再次辉煌,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 第五个CASE是迈克尔、戴尔的戴尔重组; 2013年2月5日晚,全球PC行业排名第三的戴尔正式对外宣布,戴尔公司宣布将以224亿美元被私有化: 首先私有化给DELL带来了沉重的资金压力; 其次PC产品毛利率极低; 再次主要竞争对手IBM和HP都在着重转型为解决方案方向,DELL现有的业务线和产品线无法同对手直接竞争。 2016年9月8日 · 戴尔 收购 EMC 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戴尔今天宣布,已完成对数据存储公司EMC的600亿美元收购 交易。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科技公司并购。 通过并购,DELL成功转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先锋,而非简单的PC巨头的刻板印象,在资本市场上迎来了企业第二春。 第六个CASE是纳拉德旗下的微软中兴; 微软,IT界无法逃避和忽视的巨头,在个人电脑时代,长期的处于“藐视群雄”的地位。 从三个方面可以透视地位: 其一,乔布斯屡次在市场上遭遇比尔盖茨,而且屡次失手; 其二,比尔盖茨1995-2007占据全球首富的位置,而今这个记录还没有人打破; 其三,微软在同IBM\INTEL\甲骨文等历史巨头合纵连横时,微软长期处于有利的位置。 而移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微软遭遇了来自美国及海外的巨大的挑战,其领先的位置也开始摇摇欲坠。 移动操作谷歌的安卓系统中将windows打得无处遁形; 移动搜索引擎业务谷歌在全球根本没有把微软的bing放在对手位置; 移动终端上,微软根本不是苹果的对手,也不及三星和华为等硬件厂商,尤其失败的是请了诺基亚的卧底CEO经营手机,结果是关门大吉。 而随着云计算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微软把握住了两个革命性的技术趋势,尤其是2014年在纳拉德接任CEO后,微软的云计算发挥出了自有的优势,在焦灼的激战中战胜了欣喜的谷歌、Facebook,也打败了老牌的IBM和Oracle,更是在技术上遥遥领先新兴的阿里巴巴;2022年 11 月 30 日,OpenAI 重磅推出的聊天对话模型 ChatGPT; 2023年2月8日 ·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微软发布会在华盛顿雷德蒙德如期召开,由ChatGPT和GPT-3.5提供支持的全新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浏览器正式亮相;2023年3月10日 · 视觉ChatGPT来了,微软发布,代码已开源. Visual ChatGPT 将 ChatGPT 和一系列可视化基础模型连接起来,以支持在聊天过程中发送和接收图像;2023年3月17日 · 微软正在将ChatGPT同源技术嵌入办公软件中,在办公场所辅助用户工作。 微软在AI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微软也在2022年一度市值2.49万亿,成为唯一可以在市值上挑战苹果的企业。 微软的革命和转型无疑当今最成功的案例,当然可以与其媲美的是乔布斯的苹果,而乔布斯的故事过于传奇和无法复制,就不在赘述。AWS从单一电商平台转型云计算巨头和科技巨头也是独一无二。 当然,中国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转型: 百度从传统的搜索引擎企业转型AI,通过吴恩达、陆奇的技术和管理革新,不断提升百度在AI、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努力实现从传统的搜索平台、广告公司转型技术领先企业,而当下的百度并未通过技术在市场、市值上取得应有的地位,需要继续努力; 阿里巴巴从传统的电商平台转型云计算巨头、B端数字化巨头,阿里通过在电商、物流和支付宝积累的巨大数据,同时利用了冗余的服务器,在王坚的带领下,一步一步打造了成功的云计算业务,虽然阿里在初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在当今的业务竞争环境下,面临华为云、天翼云等等巨头的挑战,在未来的B端市场会遭遇更多的困难,阿里巴巴能不能继续保持现有的领先或者重回巅峰,需要的估计不只是当下拆分,需要的是二次创业和英雄的再现。 腾讯一直是聊天工具和游戏的C端巨头,而腾讯如今也意识到自身在C端市场面临的巨大挑战,比如字节跳动;B端市场,腾讯着重打造的物联网平台、云计算远远达不到企业需要的高度,产业互联网在腾讯无论是收入还是技术都无法匹配腾讯现有的市值和地位,从长远看腾讯所需要转变的力度和时间是最大的,而当下的腾讯看起来是最稳健和值钱的,而一旦红利失去,风险却是最高的。 当然在实体经济中:TCL在李东生董事长带领下,向上游的面板、硅片产业发展,成功的给TCL实现了辉煌;美的在方洪波的带领下,成功实现了传统家电企业向智能生活企业的转型,在机器人、物联网等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突破;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从传统的家电企业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方向转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大量的大型无法突破历史的成绩,只能借用传统积累的势能继续发展原有的业务;更悲痛的是大部分企业在传统业务向新业务转型阶段,折戟沉沙,铩羽而归,最终关门大吉也是存在,比如柯达、摩托罗拉还有诺基亚。 而今,数字化的浪潮再次吹响了号角,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大环境下,当今的大型企业都面临着更为复杂和多变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如何更好的利用技术、管理和政策因素,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是当今企业家最为艰巨的课题,而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牛皮不是吹的,而火车更不是推的。 而在市场上深处环境漩涡的intel,英伟达,三星,台积电,华为,浪潮等等更是面临着最为复杂的经营环境,未来真的很复杂。
  • 热度 10
    2021-10-23 13:33
    9728 次阅读|
    3 个评论
    “代工之王”富士康的八大转型升级之路
    ‘ 2021 年 10 月 18 日,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在中国台湾举办活动,发布了三款新能源汽车,型号分别为 Model C 、 Model E 、 Model T ,定位轻型 SUV 、豪华轿车、巴士,均基于鸿华先进公司自主平台打造。 据了解,鸿华先进公司为鸿海科技与裕隆集团合资成立,短短一年就把车造出来了, 这个速度甩开其他造车公司几条大街。鸿海科技研发的 MIH 电动汽车平台还将提供给其他品牌使用,未来的目标是提供电动汽车领域零配件设计、完整方案、组装及制造等全方面服务 。 郭台铭在媒体上很久没有露出如此的笑容了,在大多数媒体的印象里,这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商人一直是以威严,强势和霸道著称,电动汽车研发和制造,这个挤满了各路人马和各路资本的赛道,让他看到了自己亲手缔造的庞大帝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和转型的希望。 但是富士康的对于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不是今天才开始,早在数年前已经开始摸索,而富士康的转型之路则更是旷日持久。 作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员工,我很感激在中国制造处于高速发展的年代,富士康的资讯,管理方案,企业整合方法,企业经营模式等给到影响,下面我们分八个方向来讲富士康二十年的转型探索之路。 一、自有品牌之路 2000年左右,富士康在台湾已经处于前33大企业,不过当时在其前面的有英业达,台达等电子业的大哥大,但是到2003年的时候,富士康前面就剩下国泰金控了,把老牌的台湾电子业全部甩在了身后。2004年,鸿海科技就干掉伟创力,成为全球第一大EMS,2005年,鸿海集团在全球五百强排名371位。富士康内部反复强调富士康卖的什么:弹性,品质和速度,作为EMS和ODM,从更多层面上满足客户需求,从单一的制造和代加工,到提供物流,售后,设计等更加综合的服务是大部分EMS的改进方向,但是最主要服务的还是快速交付。现在的富士康品质和速度依旧,但是弹性确实没有了,规模巨大,难以覆盖成本。在2000-2005年的阶段,受限了于国际分工的经营和环境,整个台湾都给惠普,戴尔,康柏做PC和NB代工服务,PC和NB是台湾业内最火热的产业,而两大产业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主板,显卡和散热模块,用台湾产业比较专业的话语叫做关键零组件,当时台湾有四大主板厂家,华硕,技嘉,精英,微星,目前还是活跃在市场上,利润比纯组装要高出一个档次,富士康有制造经验,有工程技术,顺利成章的切入到这个品牌主板市场,当然不敢做品牌整机,否则惠普,戴尔就要把订单撤掉,不能因小失大,2003至2004年, 富士康靠OEM代工,分别出货了2000万片和2700万片主板,而去年其更是出货4000万片,直逼华硕的 5000万片,其中还包括了为技嘉代工的低端主板。 在这种情况下,富士康也顺势推出自有品牌。但是截至今日,富士康主板曾经作为二线品牌生存的可以,不过好景不长,品牌厂家在品牌,研发和设计等层面的优势显现出来了,现在市面上难寻踪迹。后面富士康也传闻进入品牌手机,经营自有品牌零售,基本上未有获得预期的经营效果。个人总结,制造代工的DNA和品牌经营的DNA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牌运营要求是在开发阶段就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迭代和替代;同时品牌宣传推广运营和后期的管理,比单纯的制造服务要复杂很多,临时挖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企业的根深蒂固的DNA,大概率会失败。 二、关键零组件之路 从事过制造业的人都知道,BOM里面的材料有价值高,价值低的;有交期长,交期短;有容易买,有难买的,中国台湾的代工大佬也很早就清楚了,如何提高毛利,就是去做毛利高的材料和组件,也就是关键零组件,用中国大陆当下的词语,就是打破卡脖子的技术和产品。富士康早期是PC,NB代工为主, 从 2003 年的 切入手机代工市场,10.9 亿美元开始爆发, 2004 年 33 亿, 2005 年 63.6 亿, 2006 年 103.8 亿; 2007 年攀上营收最高纪录的 107.3 亿美元。在营收顶峰的 2007 年 ,FIH 的毛利有 9.84 亿美元,税后净利达到 7.25 亿美元。2005年 一年之内甩开伟创力几条街,并且顺势进入世界五百强。消费电子的核心零件,除去芯片,就是显示屏,PCB占主要成本部分。结构,连接器是 富士康的自有地盘。而且在那个年代,台湾扶持的千亿产业,就有面板产业,顺着这个逻辑,就很容易理解,富士康进入面板行业。 群创光电成立于 2003年,2006年股票在台湾上市,2010年3月与奇美电子、统宝光电合并。 早期的富士康做面板,是小尺寸面板,目标主要是为PC/NB代工提供关键零件,到手机代工成熟后,就收购统宝电子进入更小尺寸,目标为手机业务提供显示屏。后面鉴于大尺寸的面板利润更高,更能代表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鸿海和三星的世仇也有一定影响,鸿海精密合并了台湾面板双雄的老二奇美电子,超越友达光电,成为了台湾面板的龙头老大。当然让富士康的面板雄心发展最大的是2016年3月30日,宣布以38亿美元收购了夏普的66.6%的普通股权和50%特别股权,让富士康在国际电子市场上扬眉一把。富士康早期关键制造人员,技术日本有不解之缘,包括模具,关键机械加工设备和关键技师都有日本方面经验和历史,难免在内心有相关情节,徒弟收购师傅,也是一种扬眉吐气。但是,富士康的面板之路发展并不顺利,随着中国大陆在资本上给予华星光电,京东方的大力支持,加上面板产业的更新换代,富士康在广州增城和美国的面板投资都处于暂停状态,夏普的亏损短时扭转,而现实中并未在市场上取得相应的回报,“日本核心技术,台湾乡下价格”让夏普的品牌形象遭遇很大的损坏,中华映像的破产更是让产业看到了台湾面板业的危机,未来如何同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合作共赢才是务实之路。同样,富士康切入PCB制造也是很早的事情,PCB在早期还是日本,美国,韩国厂家的天下,后期台湾和香港产业升起,富士康很早就从事PCB制造,但是真正崛起还是给苹果配套的鹏鼎控股: 2017年至2020年 , 鹏鼎控股 的营业收入从239.21亿元,增长至298.51亿元。有机构统计显示,这4年间, 鹏鼎控股 在 PCB 行业 持续占据全球第一的宝座。这块业务是富士康投资和转型做得比较成功的,但是无法引领富士康集团转型的方向。 三、上下游的垂直整合 富士康早期受到日本部分汽车产业者和美国产业的影响,崇尚垂直整合,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国的企业管理教材: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个思路。富士康在经营过程也摸索和发现,我们可以帮客户制造消费PC和NB,那么我开通路渠道给他卖产品,是不是可以赚取他更多利润,顺便将彼此捆绑更深入,顺着这个思路,可以理解富士康早期去投资通路渠道,后期投资电商。2001年,富士康投资国内数码卖场龙头赛博数码广场,2004年就大量关停门店, 2004年,富士康在深圳设立了数码捷豹商贸物流公司; 2009年成立并上线运营飞虎乐购,开始主要针对富士康内部员工服务,于2010年8月开始对外销售产品。2012年,宣布万马奔腾计划 。投资电商也是感知到中国电商的快速发展,阿里巴巴马云同他的对话,也会让其受到一定的影响。当然运营的结果都非其所愿,渠道经营不是从联强挖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也是成功的DNA的问题,路径依赖的问题,一个以成本管控和规模化制造著称的制造企业,去运行零售,完全是大跃进和跨越,最终只能淡出视野。 四、富士康的新型技术革命转型之路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随之发展,新技术浪潮对于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外部影响,而随着国内人力成本上升和跳楼事件,让富士康意识到了高压和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矛盾,顺势而为,富士康凭借在摸具,机械的经验积累,向工业自动化领域迈进,也是做自己相对最擅长的事情,毕竟有历史数据积累(大数据),制造能力和自己自有应用场景,有全国大量的工业园区和车间可以去实践,借助于物联网和传感技术,在制造业界做出自己的经验传授和平台搭建,是非常有机会成功的事情,就像当年淘宝服务器多了,顺势去做云计算一样。 2013年,富士康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构想。此后两年,富士康在选定示范产线上进行工业互联网系统开发。在自身庞大的制造基础上,支持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互联网逐渐发展成形。2015年,富士康将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单独拆分,组成工业互联网业务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业富联。 2017年,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平台编入中国首部“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并参与制定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2018年6月,工业富联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A股上市后,工业富联总市值逼近4000亿元,超过海康威视,成为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企业。当然工业互联而今的状况,似乎并未印证富士康转型成功,如果可以做成GE,西门子制造,SAP在工业界的影响力,这样才能真正颠覆传统制造的形象,很显然,工业互联离开这个目标很遥远。 五、半导体之路 富士康做半导体的梦想很久了,早期在岛内,做半导体代工和设计的股价高,员工待遇好,台积电虽然没有当下炙手可热,但是利润各方面好于鸿海。半导体我把其单独列出来,未纳入关键零组件,因为半导体的特殊性,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 2004年成立沛鑫半导体,主要做半导体设备开发,经过这么多年,2019年也在南京切入了半导体制造业务。比较引人注目的时间是 2017年3月1日,在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动工仪式上,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了收购东芝的意向。 2018 年 行业消息称,富士康电子已经成立半导体事业集团, 富士康半导体事业集团目前由 Young Liu领导。消息人士称,富士康的芯片制造相关附属公司,例如京鼎精密科技、讯芯科技和天鈺科技已经在半导体事业集团下运营。京鼎精密科技生产半导体设备,讯芯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半导体模块封装测试的高新技术企业。天鈺科技公司则致力于LCD驱动器ICs的设计和开发。 郭台铭收购东芝肯定是无疾而终,半导体不像面板,美帝卡得很死,不管郭台铭和川普在媒体面前称兄道弟,也无法影响西方白人对于外人的排挤:安华高科收购博通后,顺势切入收购高通,陈福阳向美国承诺总部去美国,无法取得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信任,收购失败。博通收购成功倒是可以理解美国现时对于高科技的监管更加严格。那被郭台铭开玩笑的紫光集团赵伟国先生,收购镁光基本上完全就是个梦想了。 当然,富士康的芯片梦还在继续,2019年济南建设功率半导体工厂,2020投资青岛建设封测工厂,2021年收购了旺宏的工厂。目前来看,整个半导体事业是不入主流,没有值得重视的产能,也没有值得骄傲的技术,完全游离在主流的半导体圈子之外,从长远战略来看,半导体投资只是作为其整体代工服务的一个附属事业,作为转型的主要方向基本上没有可能。真正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玩法,富士康还很难玩转这个套路。 六、太阳能之路 富士康做光伏和太阳能是唯一看不懂的转型扩张,也许是纯粹增加营收和赚取更多利润:2 011-12-31 鸿海发布公告称,将在江苏盐城成立富昱能源科技(阜宁)有限公司,初步投资为3000万美元,生产 太阳能电池 及组件。此前,郭台铭还与国内最大的 多晶硅 企业保利协鑫合资成立了大同新能源项目,计划投资900亿元,加上如今盐城项目,郭台铭计划在内地光伏领域投资已近千亿元。多位 光伏企业 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今光伏行业面临欧洲市场萎缩、生产过剩、美国双方调查等重重危机,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的加入,无疑将引发行业格局巨变。郭台铭谋局光伏行业已久。早在2011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郭台铭就表示,鸿海为了进入 太阳能 行业已筹备两年多时间,内部也建立了一个太阳能电池的团队,这两年鸿海一直在等待一个进入太阳能行业的最佳时机。“在光伏行业,鸿海要做的将是长期布局,而不是短期获利。” 2016 年苹果主要代工厂商富士康,将建成 400兆瓦太阳能发电厂,补偿郑州iPhone生产基地对环境的影响。 很显然,太阳能投资基本上是失败的,没有任何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七、精密设备转型之路 从事制造业的都知道设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关键加工设备,是企业资产的核心,也是决定工厂效率和利润的关键。所以做产品的,都会有设备崇拜的情节。 富士康做到如此庞大规模,引进了大量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的精密机械设备,价值昂贵,而且交期久远,维护费用贵。我在工作期间,日本的小松的磨床和冲床都是要提前一年左右订货下单,台湾的就要短一点,当时五轴加工机基本上不出口给中国,瓦森纳协议卡得死死得,都得向海外得政府部门走申请,就像今天买赛灵思得高端航太FPGA,需要美国商务部的公文,羞耻感油然而生。富士康初期可以加工一点自动化治具,配套的工具来配合机械提高效率,但是搞周边不是办法,最终提高效率,还得自己去投资干精密机械,顺着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富士康去投资精密加工设备。 2015 年9月22日上午,富士康科技集团安庆研发中心项目开工典礼在安庆市经开区3.9工业园内举行。开工典礼上,富士康方面将建立安庆研发中心称之为参与《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迈向“智能装备强企业”的重要举措。安徽商报记者了解到,研发中心有两个项目是富士康除台湾地区之外的唯一基地, 建立“安庆研发中心”是富士康集团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赐福科技目前在富士康集团未有取得如期的效果,精密机械的玩法肯定同EMS差异太大,市面上大家也难寻踪迹,未来富士康再精密机械也很难再起波澜。 八、新能源汽车之路 富士康在2005年切入汽车电子业务,那个年代是燃油车的天下,汽车电子只是附加值非常小的部分,做汽车连接器,线缆,PCBA之类的简单业务。2005年收购的还是汽车线束工厂,2013年切入特斯拉,宝马的供应链,做得都是非常边缘的业务。如今联手台湾裕隆,联手制造电动汽车,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转型方向。风风雨雨二十年了,摸索了众多的方向和道路,很多时候战略正确,执行策略,应对环境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讲,富士康做电工车,很难说是为了苹果准备的,也不是纯代工战略。苹果找代工车厂都是大众这种规模和水平资质,富士康和裕隆差得太远了,汽车不同PC这样的简单产品,产品的复杂程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级完全不可相提并论。有人会翻出旧账,说是比亚迪的恩怨情仇,太小看郭总裁了。富士康未必已经有很清晰的战略定位,小米,华为,互联网造车都是新势力介入行业,未来真正可以在新能源汽车某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制造,软件设计,操作系统,汽车通信,汽车能源找到发力的地方都可以成就巨大的业绩。代工之王如果只是试一试的想法,转型也只是一个幌子,代工之王也永远只是代工之王。 综合多年的富士康的转型探索,可以探寻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营之路。 1. 企业转型离不开其发展的产业环境和业态趋势,富士康早年做主板的思维受制于台湾品牌主板的崛起; 富士康做面板也是台湾产业所谓千亿产业,产业界关注和重视; 2. 企业转型成功需要打破路径依赖和成功DNA掣肘。 做代工起家的,必须要破除代工思维和DNA,需要自我重生,去破除旧的机制和成功经验,跨界是件很高风险的事情。 3. 企业经营要具备传承和风险意识。 产业分析也可以看到富士康多次转型都是围绕其原有业务去做纵横扩张,小心摸索和试探,台湾大型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和风控确实 要强于中国大陆,看看海航集团的多元化,恒大集团的多元化,紫光集团和方正集团,没法看,都是地产,旅游,文化各种不相干的多元 化,完全没有任何风控意识,直到把自己玩挂了。富士康也一直在多元化扩张,其内部很多经营层面的高管和财务投资人士,都是欧美日 跨国企业管理经营人才,也有外聘的财务投资专家在管控,当然这个谨慎也限制了其转型成功的概率,也算是双刃剑。 4. 企业转型过程的企业家情怀 郭台铭是台湾工业发展过程中成长的典范,早期受到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的影响,包括汽车质量,模具,IE等等,在这里收购夏普,日本模具厂,收购东芝都是有其个人情怀在,当然这些都不影响其经营决策。投资山西太原和晋城,说是回馈家乡,也是企业运营的一部分决策。中国大陆企业很多企业家,容易好大喜功,一有成绩,就到处诗人,情怀,投资家乡获取政治资本,投资文旅等获取形象,到最终人设坍塌。 企业转型升级,多元化都是有相应的规律可以摸索,不是盲目多元化,盲目的升级跳跃,弯道超车。 谨以此文,送给培养过我成长,伴我青葱岁月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感谢提点我成长的台湾刘旻鑫先生。 唐伟(天涯书生)
  • 热度 2
    2021-10-2 10:28
    3059 次阅读|
    3 个评论
    美国先进制造体系以及中国制造反思
    2008年雷曼兄弟引发的金融风暴让美国人感到了害怕,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让人联想到了1933年,失业率高达10%,美国人意识到了 高度依赖金融服务业,互联网等带来的巨大弊端,2009年奥巴马开始着重去探索美国制造的未来和在国家经济和国家创新中的地位。 经过麻省理工学院学院一年多的调查和研究,最终促成了美国的政策出台,2011年6月24日,“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项目”(AMP)宣布启动1.0, 这个阶段是由大型龙头企业和部分大学参与,国家经济委员会,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制造和工业技术办公室 在上层财政和政策领域给与策略和指导,AMP 1.0标志着美国重视制造业的开始。2014年10月的AMP 2.0报告,推动成立了美国制造研究所,意味着 美国的制造业政策开始有实质性的产出。 美国国家工程院在2015年发布了《为美国创造价值》,其中值得深刻借鉴的观点是:在生产全过程引入数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意味着工作性质的 变革,而且生产价值的企业会创造结合服务、分销和生产的复合型工作,将制造业视为价值沙漏的一部分,意味着理解制造业中真正的工作不能紧急着眼于 生产过程,而是要放眼于依赖它的整个价值链。 由此,美国对于制造业和创新上升到全新的局面,学习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经验,国家范围内成立了相应的制造研究所:数字化制造和涉及创新研究所, 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研究所、美国集成光子制造研究所、智能制造创新研究所、先进再生制造研究所、先进机器人制造研究所,具体的功能除了技术研究, 人才培训,虚拟工厂,产业技术输出等等,当然研究所资金联邦政府只提供5年,联邦政府会出钱购买先进技术,但是后期发展需要研究所自行寻找大企业 资金和 自我生产技术。 因为发现了德国的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时美国还在制造业初创公司和中小企业创新上进行了策略研究,包括初创企业的技术如何获得量产资金, 如何创越创业死亡时间窗,就是创新裂隙,中小企业的新技术新思想,有没有机会变成真正的产品的能力。通过大型基金和大型企业,大学的创新园圃,回旋 加速器,技术桥和引擎,将制造商和创业公司结合等等方法引入解决创业企业的创新问题。最后还在教育政策向德国学习双重教育的方案。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布了 发布了《先进 制造 领导力战略》,标志着美国制造业回归进入了第二个战略阶段,美国政府未来会更加重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 地位,未来的国家政策,外交政策,外贸政策都会更加向制造业倾斜。 2018年以后我们看到的,苹果供应链转移,华为制裁,实体清单,不可靠清单,所有外交政策都是内政的延续。 大部分国民对于美国人的制造业认识都是很小,包括铁锈带,汽车干不过日本,制造业落后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 我们把在中国看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运转的工厂,人潮汹涌的会展看成了制造业的全部。其实不然,高度自动化的工厂, 智能化的物流,尖端的实验室,超强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和方案,领先的关键材料制造和元器件创新策略,这些跟我们想象铺天盖地 的流水线,几十万人的工业园区,富士康和华硕级的招聘普通工人。2018年美国制造依旧产生2.33万亿元产值,占国民生产的11%, 中国产值4万亿美元,占比29.4%。 未来中国和美国在高端制造的交锋会更加密集,双方会在关键领域产生争端越来越多,中国的高精专新政策和小巨人政策,也是 欧美学习的结果,各种创新园区,孵化器形式上是产生效应了,看看广州黄埔、松山湖和南山科技园的制造研究院,也似乎感觉到了 政策层面的学习模仿。中美的制造禀赋确实差异很大:中国的长处是制造体系和供应链完整、日夜不停的工作和高速运转、模仿和 低成本快速量产的能力;美国的长处是在前沿的产品研发能力、关键器件和零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和和融资创新模式。 未来双方要争夺的更多是美国的长处,美国人也希望占据中国的优势,将台积电,富士康,三星等制造产能引入美国,实在不行, 不在中国就可以了,去东南亚,南亚和中美洲。 再次回想2019年美国特朗普的脱钩和制造业回归,意义大不一样,美国制造的回归不是所有产能的回归,而是美国制造供应链的安全 保障,核心的、重要的和必须的产能需要可控,安全,美国制造的领先地位和领先优势需要稳定确保,与之相关的制造业创新领先也是 需要得到确保,而非简单的工厂迁移回美国。 看看深圳,广州开始嫌弃制造业,东莞和佛山却紧随而至,其实我们的制造业并未强大的不需要低端制造的地步,而是房地产、金融 和互联网等所谓的暴利产业稀释了城市去做制造业的意愿,而且制造业所带来的环境成本确实给地方城府的治理带来巨大的难题。看看 珠三角 大量存量写字楼空置,大量的创业园区无人,还在拆迁旧村,建设写字楼,产业园区,有点发怵。 中国不能等到美国2008年的状况再去回首制造业的重要性,东莞尤其可以去回旋,回到制造业第二春,高端制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