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4
2014-10-10 23:43
5427 次阅读|
8 个评论
时间过得很快,现在不怎么喜欢写网络博客,但记录的习惯没有丢。平时把工作周报当成了技术问题记录和个人博客在单位内部共享,时不时自己回头看看,这样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技术追求。今年中秋节的时候顺利的置业,慢慢的感觉到回长沙的好处。基本上每两天就到运动场挥洒汗水,足球篮球随机选择,虽然不如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还算是顺风顺水。今天打开个人电脑,突然想到网上讨论下有关读博深造的问题,我也想分享下我的心声:为什么现在不考虑读博深造? 回长沙之前,在成都就有很多老师建议我考博深造,机会条件也比较成熟。回长沙后也是带着这个条件择优选择工作。因为从本科开始就按照兴趣学想学的技术,到现在可以算是学以致用。在适应新领域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攻博的方向,经常和博士们分享经验。工作之余还是花时间准备了考博,但我从来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第一次考博就7天准备就上了考场,数学分数比较低成了笑话,不了解的人会以为我数学一窍不通。只有自己清楚,这一路过来,从学渣转型学霸,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对数学“语言”的习惯性敏感,学习兴趣也源自于此。专业课考试我基本上不用复习,因为考的就是我的专业信号处理。 评心而论,第一次博考的高等工程数学相比矩阵论要简单很多,和考研数一有些类似,但远不及数一难,就是初级矩阵论(只包括:范数,矩阵分解,线性代数的推广)和数理统计两部分。考研的时候只集中了2个月复习,结果数一127,专业数字信号处理146,这种自负思想影响了考试,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结果第一次考博有点水。第二次考博选了推荐的动态数据的统计处理,两门专业课做做题就拿了189分(200分满分),但英语又差了2分。都说四不过三,也或许这种深造门槛筛选的就不是我这类人。再加上看到博士延迟毕业,到毕业时达不到开题要求结业的也不少。渐渐的我自己就不想这样考下去了,更让我下定决心的是考试内容除了动态中的卡尔曼滤波对我有点吸引力外,其它科目内容对我而言没有多少以-学-带-考的价值,毕竟信号处理能考的专业理论太过基础。英语考试就不说了,必须每天都抽时间温习,没有应付考试的决心很难坚持。另一方面,差不多2年时间,工作上带着问题,带着需求,在工程上一步一步完成了一套原理样机+验证系统,改进实现的捕获算法和抗干扰模块也成功应用到航天产品上,转领域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虽然有些知识产权问题,但结合之前的经历,交流后还是能够理解和接受。在入行前规划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做技术上的“积分”,7年国内核心领域的职业规划还有5年,在航天测控这个平台上要做出一些难被超越的成果还是非常可能的,至少现在已经成功切入,处在寻求突破的阶段。从工作效率上来衡量利弊,考博完全可以往后推,没必要为了考试浪费时间,为了读博做学术荒废做工程的最佳年龄。成家立业,拿成果更符合我的心声。早先放弃第三次考博的机会对于我来说也理所当然,现在没有任何牵绊,舒舒服服的积累成果。 我心里是舒服了,但作为身边的人还是有些不能理解,毕竟博士光环的好处放在那儿,尤其在非民营企业,又在思想不太开放的内陆。听到同年龄的朋友博士毕业,曾经共事的人读博出国,科技骨干的博士称号,能力不行但博士文凭压人,以及其他行业的博士发展前景等等等,觉得我是在放弃机会,支持我拿成果的想法,但不太理解我放弃考博的选择。他们觉得读博一定要乘早,但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正在为了拿顶叫着好听,但不怎么经济实惠的博士帽苦苦挣扎。我觉得目前国内尤其科研院所对博士学历的特殊待遇会造成其他类型人才资源的流失。国外真正适合攻博的人去读博,国内太多人为了高人一等去读博。与好几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博士、教授们打过交道以后让我越发觉得:到底宽进严出逼出来的又都是哪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呢?到头来不也是二八定律,真正的核心技术骨干中,这个20%到底又占多大比重?这里不展开谈了。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在科研大环境下,攻博过程对我来说是迟早的事,不管是在哪。只不过,现在这个阶段不能把最好的时间浪费在博考、转学术的攻博任务上,唯一我要考虑和担心的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成果转化需求。 虽然在工作和学习中,有过雷达系统、抗干扰、高精度定轨这些有投入的工程项目支持,实际问题导向,理论挖掘空间,工程实验数据等等很好的博士研究课题,但最重要的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等待最佳的深造时机或者依靠工程经验和创造力去打破一切职业发展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