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4
2015-7-11 15:05
886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刹那间,似乎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创业者,满地的智能硬件,花不出去钱的风投,但是,是时候为硬件创业泼点冷水了,要知道:硬件狗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是需要老板几十上百万的钞票垫底的,哪里是软件狗赶紧打个补丁就能解决的事情。 从设计的美美的渲染图到一份稍微靠点儿谱的设计图纸,这就是第一道沟;而再从0到1,从产品原型到实际生产,中间各种坑与各种无奈和妥协,懂得人都是英雄。 软件只需要几个人,硬件需要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软件编译一次只需要几秒钟甚至一秒钟不到,硬件打一次板最快也要一天;软件写完了就可以部署,硬件做好了还要从其他很多地方买元件,买了少了不卖,买了多了要等几个礼拜,买好了还要焊接,大部分是机器小部分是手工。焊好了只是一个电路板,还得3D打印一个外壳,如果是穿戴还得考虑材料。这个做好以后固件可能还要重新改,重新刷,等外壳测试好了,这时候又要花大价格开模。 图文无关。 等你所有这些都做好了,觉得没问题了,上市前一天发现板子功能需要调整,以上所有这些重新来一遍。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气爆棚的硬件产品,会那么静悄悄的就消失了。。 【 分页导航 】 第2页: 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很多 第3页: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第4页: 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第5页: 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第6页: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还有很多 知乎用户张颂谈到了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各种坑: 很多人(尤其是coding)喜欢把除了代码以外的东西统统称为硬件。随即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有硬件工程师,就可以把东西搞出来。 码农们自己给自己分得挺细,什么BSP,MIDWARE,CODEC,APP,后台,前台........还是基于OS来分的,可一旦跳出来,就幼(wu)稚(chi)的认为,其余的都是硬件的活了。 苦逼的硬件除了老三篇(固件,原理图,PCB)以外,还得兼顾ID,机构,材料,参数调教,制造,采购,工装,测试,返修,包装等诸多环节。如果说ID,机构这些在coding的眼中还算是知道的话(因为毕竟可以在电脑中看到),那其余的基本就是无视的状态了。 一个产品从原型到量产,是需要用时间和金钱来磨的。原型,只是一个产品的一小部分,很小的部分,这后面的坑有很多很多。 深圳是有很多硬件公司,这类公司大多是伴随着MP3,手机方案,滚出来的,所以他有一个其他地方不具备的优势,就是知道哪里可以解决ID,机构,材料,制造,采购,工装,测试,返修,包装等诸多环节。 但是,这些解决的前提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小改动,进行可控的小改动,各方面的小改动汇在一起,就可以整出各类东西。但是,一旦这些改动是不可控的大改动,就会出现连锁反应,以致到最后整个产品都不可控了。为了可控,只有不断的妥协,最终出来的东西,可能已经不是当初的想法了。 所以说,一个好的产品,关键在于一个能够了解全部的人,当他看到misfit的ID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材质,钻孔工艺,精度要求,成本,防水与透光,对信号的屏蔽程度,而不是只是看到了设计本身而已。 从某种角度上说,一个众筹的东西,内部不是真正做过产品的人来把控,单靠软件秀几个demo,是决计做不出来的。也正因此,当我看到众筹的人员介绍中凸显的不是软件,就是ID,硬件这类和成品不打交道的人时,我就可以判断,这个东西离产品还有很多路要走。 【 分页导航 】 第2页: 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很多 第3页: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第4页: 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第5页: 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第6页: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以下是来自知乎用户姜兆宁的观点: 很多的Kickstarter项目都失败或者跳票了,丑、土、挫的项目基本上没法筹款成功,所以我们假定黄掉的项目都是筹款成功的高大上项目,筹款成功的项目走到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分三类,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1、 人不够用 除了负责创意外,还需靠谱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艺和制程,供应链管理、工厂进度跟进,品质管理,物流管控等等多个方面的人才,所幸美国的这些社会化细分非常发达,很多都可以以外包方式解决,这个时候对创业团队最大的要求并不是希望团队创始人迅速成为通晓一切的达人,而在于团队如何迅速凝聚一帮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来共同推进,在回报到期前往往留给团队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如果你搞不到足够的人就只能在某个环节卡住的时候,烧钱死掉。 2、钱不够用 创业团队死掉如果只有一个原因的话,就是钱没了,所以对于初创团队来说,融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然而融资并非一日之功,靠着一个idea画大饼,临时攒起来的团队在融资市场上处境艰难,而KickStarter上面卖货的十几万美金甚至几十万美金在硬件项目的投产交付上都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花完了钱自然也就很难成功继续下去了,Kickstarter的明星项目,Pebble,SmartThings,Lifx等等,都是在成功募集资金后迅速进行了融资,才能够坚持的走下去,不然要维护一个高水准和逼格的硬件团队,消耗的资金和来回往返中国的机票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3、没人信了。 如果团队的钱还没花完,也有一种情况能够让项目黄掉,就是面对重重困难,特别是严重依赖第三方的(几乎肯定一定有的),团队的成员丧失信心作鸟兽散了。 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团结所有人,保持高度的透明度让项目坚持下去,无疑是一件难度巨高的考验心智的事情,由于硬件制造很大程度上需要较高的第三方依赖性,比如在工厂制造环节,小规模的创业团队几乎无法左右工厂土豪老板的心情(而且美国同学们还不大懂中文),面对着有单才干,不赚钱就罢 工的制造老板,如何说服和安抚工厂一起走下去也是一件充满艺术的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情怀打动所有人,那必然让坚持变成一件痛苦和煎熬的事情。 个人经历过以上所有三个环节,其中各种难处难以细说啊,新东方王强在一次分享中说过,成功就是持续不断的忍耐,深以为然。 【 分页导航 】 第2页: 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很多 第3页: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第4页: 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第5页: 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第6页: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有位匿名用户指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拿到钱后,项目怎么办?他认为: Kickstarter的模式是这样的:众筹项目设置一个需要筹集的资金数目目标,如果达到这个目标,项目拥有者就可以拿到这笔钱,用来支持项目的发展运行,而 Kickstarter 则会收取百分之五的佣金。此外,为项目“捐款”的支持者们则会得到一些小奖励作为投资回报。 在Kickstarter,这种模式对于创意产业是可行的,只要创作者足够有才华,你就有十足的把握能看见听见他们创作的歌曲,电影等等,唯一的小小的风险就是这些作品适不适合你的或者大众的胃口。 但是对于硬件产品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做硬件产品看得简单了,他们认为:成功 = 炫酷的概念视频 + 社交网络和媒体上的大力推广,待人气高涨便能在众筹平台筹钱拿到资金。 但是,拿到钱后该怎样做?很多人气高,但是最后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方都没有真正想明白这个问题。 也许一个全栈工程师就能搞定一款香烟盒大小的智能手表原型,但是如果你要做一个集成度高,可穿戴的智能手表,情况可是大不一样,你不仅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我所知,光 NRE 即一次性工程费用就至少在70w人民币以上),你还得有一个精通硬件集成,工业设计,低能耗设计,产品包装的队伍。 下面是一个硬件产品从 idea 到最终大批量生产所要经历的阶段列表: 1. 想法( idea ) 2. 概念的验证 ( POC ) 3. 定义产品规格 4. ME/EE/固件设计 5. 工程学测试 ( EVT ) 6. 设计验证测试 ( DVT ) 7. 先导样机测试 ( PVT ) 8. 大批量生产 其中测试阶段一般都会把产品送往有资历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测试。 取决于产品的复杂程度与生产商的出货能力,整个流程下来最少最少得半年。 事情已经够多了吧,后期操心的事更多更复杂,比如很可能遇到的专利侵权诉讼,还有持续的研发经费和现金流问题。Kickstarter 上的硬件项目发起者很多都是初创企业,他们很难像大企业一样得心应手的处理这些问题。 作为 Pebble 的第一批 contributors,我亲眼见证了随着 Pebble, OUYA, Formlabs 等创新硬件产品的成功,Kickstarter 上掀起的一阵阵硬件热。但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标榜着 Smart Hardware 的产品中又有多少是真正有能力迎接上述挑战的呢?如果只是盲目跟随硬件淘金热,最终项目的流产死亡也是情理之中。 【 分页导航 】 第2页: 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很多 第3页: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第4页: 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第5页: 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第6页: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以来来自MaxStone团队人自述经验: 我们是MaxStone团队,2014年初参加了KickStarter众筹,最终获得3600人约17万美金的支持。我从亲历者的角度说说KickStarter硬件项目会死掉的可能性。 一、高品质的代工厂几乎不接无名公司的小单 代工厂是硬件产品的根基,在中国深圳,有上万家公司做着供应链的事情,但是其中真正能够生产出高品质产品的工厂、参与过高品质供应链的公司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几乎不接无名公司的小单。这对于KickStarter硬件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选择小工厂就意味着难以完美还原设计和性能,导致产品吸引力下降进而影响销售,最终恶性循环,销声匿迹。 1.一起步就失败 MaxStone第一次在深圳生产是在2013年9月,当时找到一家小型工厂(那时我还没见过什么工厂,以为这就已经很大规模了),什么叫小型呢,就是一栋独立的4层楼,300号工人都是这家工厂的,依靠代工一些日本三流品牌产品和一些国内创业公司产品生存,这种规模就属于小型的。 这家工厂前前后后努力了3个月,其中后2个月时间都在做优化改进的工作,但是整整3个月提供了10次样品都无法满足MaxStone设计师Lia的要求。于是,在圣诞节前一天,Lia提出更换工厂,那时MaxStone已经登录KS大约一周时间并且在全站Popular榜排第一名,有很多支持者和讨论,所以这个时候更换工厂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我们并不认识其他工厂,甚至在MaxStone之前都没有去过深圳,当时留给我们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2.改变现状 但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已经到达深圳开始寻找新的代工厂。在2周的时间里,我开着租来的桑塔纳轿车跑了2000公里,东莞、中山、惠州、沙井、福田大大小小的工厂谈了有50家,名片就赞了厚厚2盒子,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里面100%都不靠谱,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从阿里巴巴找的,只有很一般的工厂才会挂在阿里巴巴上,真正大型的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工厂怎么可能去阿里巴巴上做生意呢? 3.收获 事情的结果证明当时更换工厂是非常明知的决定,最终参与MaxStone代工的工厂一共有3家,名字比较敏感,简单介绍下,分别是三星手机的代工厂(负责MaxStone模具、注塑、喷涂、整机组装,是香港上市公司,3万人规模),iPhone6代工厂(负责MaxStone的电路板焊接)和日本CMK(负责为MaxStone制造电路板)。 在这样的代工厂支持下,MaxStone能够完美的还原设计,并提供高水平的性能。因为高水平的代工厂,MaxStone获得了2014年美国IDEA工业设计比赛的FINALIST奖(获得同一奖项的其他23个产品包括BEATS的音箱、ThinkPad X1 Carbon笔记本、XBox One主机和手柄、Shure耳机、Google电视 棒等),并实现了-40~+70摄氏度的工作温度。 二、如何让高手放弃先前熟悉、稳定的工作投身到你的实业中? 一款硬件产品至少需要工业设计师、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五方面的人才能够有效实施,可以看到对于第一次做硬件的团队而言,上述人手都跨越在不同行业,这给找人,尤其是找高手带来很大难度,试想你是一个创业团队,可能连投资都没有,只是在KickStarter上众筹了些钱就要让供应链体系中的高手放弃现在熟悉、稳定的工作投身你的事业中是何其困难。 1. 产品复杂度决定了工作量 虽然MaxStone是轻量级的产品。但也一样面临工业设计可行性、结构可靠度、电路板体积、能耗、天线优化、蓝牙连接方案的选择与优化、电子元件选型与替换、油漆优化、包装、固件编程与调试、APP编程与优化、量产测试工具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安全认证等最基本的硬件产品开发工作。 这些工作无论对于任何硬件产品而言,都需要一个团队来搞定,好在MaxStone的团队非常精练,在KS结束时候也只有3个全职成员,并且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一人多能。 很多团队的产品复杂度更高,工作量更大,而团队的能力又不足够支撑,这就存在一个难题,怎样找到合适的人来做,比如供应链的事情。 2. 谁来做供应链 我和我太太以及未出世的宝宝在深圳陆陆续续呆了半年时间,一方面与MaxStone的大型代工厂做好沟通,推进合作;一方面持续推进产品改进和生产优化,包括优化模具(降低断差、缝隙)、确定组装工艺(先后测试了超声波、胶水、热熔胶、热敏胶)、油漆(先后与7家油漆供应商合作,确定颜色、手感、性能,包括知名的日本武藏、仲邦油漆等也参与其中)、优化PCBA(板材、天线性能、可生产性、元件替换、五金件)、设计量产测试设备、确定合作条款、账期、货代、报关等等,直到孩子快出生才返回北京,由此可见供应链的工作量有多大。 3. 找到供应链专家 最终我们是如何将CEO的时间从供应链中解救出来的呢?答案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历害的供应链专家,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深受日系企业熏陶,做事一板一眼十分认真到位,为人正直,有了这个人,供应链管理终于不再是难题。 三、如何面对资金枯竭 对于投产一款硬件产品而言,如果没有后续融资或其他保险,那随时都可能发生资金枯竭的问题,我猜测这也是大量KickStarter硬件项目死掉的主要原因。 1.研发和生产到底需要多少钱 以MaxStone为例,需要在模具、试产、研发方面投入才可能最终完成批量生产,我们在KickStarter上一共获得了17.2万美金,只能说这些钱并不充裕,勉强够支撑到产品量产和发货。这还要保证不会出现意外,比如大规模报废、召回这类事情,一旦出现那就肯定要赔钱了。 2.融资 MaxStone在KIckStarter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投资人是险峰华兴,这是第一部分资金保障;然后在KickStarter之后进行了A轮融资,投资人是经纬中国。这两轮钱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信心,提供保险。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MaxStone正常发货和上市销售。 3.销售渠道 MaxStone获得了大量的国际经销商来询,并最终确定了11个国家总代理,这些总代理在签署协议时要交纳保证金,多的10万美金,少的3万美金,这也是一笔很好的保险钱,因为这笔钱是在量产之前就支付的。 MaxStone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正在筹备一个非常好玩的全球范围的圣诞节营销策划。通过MaxStone,我们希望传递2个愿望,一个是希望那些购买了相机却丢在家里吃灰的人们能够因为MaxStone重燃对摄影的热情,能够将相机重新挂在胸前,让MaxStone帮助他们更简单有趣的摄影,去享受摄影的乐趣。另一个是希望能够继续MaxStone的方式,建立一个制造品质产品的公司,集合一些非常酷的、有趣的、能力很强的人,做一些特别酷,有趣,高品质的东西,而不是仅仅考虑商业模式,考虑如何赚用户钱,我们会继续努力做一些真诚的、有热情的产品,让大家更开心~ 【 分页导航 】 第2页: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很多 第3页: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第4页: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第5页: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第6页: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资深硬件人陈子涵谈到了自己的感悟: 作为一个硬件资(ku)深(bi)人士,我只能说,少年,你太天真了。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在你踏进这个坑之前,请先森森的感受一下硬件世界对于你们这样一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产量没产量,要时间没时间的初创公司的满满恶意! 想象场景:我宣布!根据我们精密的计算,产品的综合成本可以被控制在100元以下。 现实场景:CEO:请问为什么这个器件要99.99啊,我听我二姑父的三表叔的朋友说,X米拿货才33.33 供应商:人家100万的订单,你TM谁啊,一句话,要不要! CEO:要,要,要。 想象场景:我宣布!我们的产品是紧贴用户需求的。 现实场景: 软件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增加两个核心功能。对现有产品做一些修改。 软件部:又要加班,宵夜你请啊,产品狗! 硬件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增加两个核心功能。对现有产品做一些修改。 ID:去尼玛。 MD:去尼玛。 硬件部:去尼玛。 软件部:去尼玛。 采购部:去尼玛。 财务部:去尼玛。 CEO:去尼玛B,老子模都开下去了,你跟我说这个。 销售部:集体辞职中。 想象场景:我宣布我!们的CNC马上就要下线了。 现实场景:工厂:我们的大客户临时增加了订单,你们的东西估计要排到下个月了。 CEO:%¥……¥%#%……*…………¥ 工厂:不(ai)好(za)意(za)的(di),下个月30号,你看行么? CEO:行,行,行。 想象场景:我宣布!我们的产品明天就要下线了。 现实场景:工厂:快过节了,工厂人手不足啊,你的产品得等到年后了。 CEO:我靠,现在才10月份啊,要不要这么丧心病狂啊。 工厂:我们也没办法啊,要不这样,你移模吧。 CEO:.......... 【 分页导航 】 第2页: 从原型到量产,中间的坑其实很多 第3页: 三类失败原因总结:人不够用,钱不够用,没人信了 第4页: 拿到钱后该怎样做?死掉的硬件产品项目都没真正明白 第5页: 17万美金的众筹项目是怎么死的? 第6页: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命打通魔界村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