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东莞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拉开了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开端,轰轰烈烈的东莞制造由此拉开帷幕。 在2001年之前,由香港转移的玩具,纺织;由台湾转移来的鞋子, 皮具占据了东莞外向经济主要来源, 比如宝成集团,裕元集团,而2001年,东莞第一家IT企业,东莞石碣东聚电业诞生,由此拉开了“广深公路一塞车,世界电脑都缺货”:精成的主板,显卡,台达光宝海韵的电源,台达的风扇,旭丽的键盘鼠标,应有尽有,东莞的外资逐渐被台商占据了上峰,巅峰时期的台商企业达到5000多家,比如知名的it制造,还有家具,马达,鞋帽,机械等等,台商当时在东莞就是神话,厚街喜来登是广东台商的大本营,很多台商都是例行来厚街聚会。很可惜的是,东莞在这个阶段只培养了给外商做配套的能力,而没有本土企业带头走出品牌之路,台商本身也是习惯了给欧美企业代工,并没有培育好企业品牌的能力,所以无论是东莞品牌和台湾品牌都很少形成巨大影响力,因为可以赚代工辛苦钱,也没有意愿和麻烦去赚更多的钱,毕竟会有风险。 第一个重大挫折就是2008年的金融风暴,官方统计数据是865家外资企业关停,尤其是以港台为首的玩具,服装,2009年关停657家。同时,也拉开了服装,鞋帽,家具等向东南亚和内地迁移的开始,2010,2011都有低端企业开始规模的计划的转移,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但是2011年开始,东莞由于IT制造,家具,毛纺等行业的坚挺,经济很快回到了正常的高速增长道路,在各个镇街道,市区都是人山人海的情景。东莞一万人以上的大厂继续存在东莞各街道,但是规模开始减少。 第二个挫折就是2014年的东莞扫黄行动,进一步削弱了东莞的羸弱的产业竞争能力,酒店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与酒店业相关的摩的/夜宵/美容/出租屋等也遭遇了重大的冲击,随着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业开始加速了内外移动,很多街道繁华的工业区开始变得荒芜,东莞一万人以上的大厂开始消失了。但是随着房地产的兴起,让东莞的经济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也看起来也是非常的繁荣昌盛,但是制造业已遭遇了大量的人口流失,工业说好听是腾笼换鸟,其实低端制造转移后,并没有更多的高端制造进来,其实深圳/广州等地的高端制造依旧吃不饱,更何况东莞。 (下面是松山湖的空置的商业区和写字楼) 第三个挫折就是新冠肺炎到来,让高外贸依存度的东莞再次遭遇了重大的打击,那些在前几次挫折幸存的外贸企业,没有躲过去15,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官方的经济数据是同比下滑10多帕,但是当下看到的现象似乎会更严重,因为原本这几年由于人口减少导致的疲惫的消费产业,比如铺面/出租屋/餐饮,这回真的扛不过去了,即使安土重迁的很多人最终要另谋生路。经常在路上吼吼的就是口罩机和熔喷布的厂家,估计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下面是东莞东城工业区的市场和南城核心地段的商业区) 其实已经有40年的时间了,东莞的产业和经济给人印象还是那样低端,还是依赖代工和配套谋生存,华为消费者其实更像一个外来户,OV确实给东莞争面子了,但是OV把自己看成深圳企业的,而且创始人也不是东莞本土的,比起隔江的佛山美的/格兰仕;珠海的格力;东莞的颜面有点挂不住。当台湾,日本欧美的规模企业开始转移和变化的时候,本土的企业其实还没能很好的填补上来,制造业转移带来的变化,其他产业也无法短期内弥补,当然任何都有潮起潮落,优胜劣汰;深圳的华强北/广州的太平洋在新的电商和互联网冲击下也是昙花一现。值得庆祝的是东莞的治安比十年前不是一个等级的变好了,东莞很多拥挤的脏污的乱象由于人口的减少和政府的治理,看起来得到很大的改观了,其实发誓不来东莞的我现在发现东莞开始变得宜居和生活。广深的高速运转和拥堵焦虑,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大放缓,在主城区可以更自由的感觉到没有握手楼和背靠背的拥挤。遗憾的是有点惨淡的经济,还有什么招数,让大家可以活得更好。东莞下一次兴盛是滨海湾?水乡新城,我想还是科技创新,只有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比如像日本丰田市,斯图加特,打造具有世界级的企业才是东莞真的保持长盛不衰的必由之路。 (最后一张图是东莞到深圳的枢纽:松岗桥底/星港城,曾经的人山人海,现在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