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链大量厂商在 eSIM 领域的布局, eSIM 进入产业界视野并得到普及,大量普及性推文为了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往往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描述,未免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实际上, eSIM 毕竟处于商用初期,且涉及到多个领域巨头的切身利益博弈,其发展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尤其在 eSIM 的宣传中,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通过 eSIM 可以让用户无需更换实体 SIM 卡情况下自由选择切换运营商。不过,自由切换运营商准确来说是未来 eSIM 成熟后带来的变革,只是 eSIM 终极形态的一个选项。 eSIM 的阶段发展 根据 GSMA 对 eSIM 的相关定义, eSIM 发展中有三个过程特征: 插拔式 SIM 卡形态转变为嵌入式 SIM 卡具备可重复编程及空中写卡( OTA )功能、 不同运营商配置文件下载及签约管理。 在这三个特征都具备后,用户灵活选择运营商的场景才能实现。而这三个特征也大致构成了 eSIM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目前, SIM 卡的物理形态从可插拔式向嵌入式发展已获得认可,业界所推进的更多是在单一运营商下实现可重复编程、空中写卡,以及部分国际业务上实现跨国运营商切换,国内运营商间切换还很少实现。 当前阶段中,三大运营商针对国内物联网业务的写卡平台仅支持在自身网络中的空中写卡,确保初始发卡后仍然保持在网。 当然,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第三方 eSIM 远程配置平台对接多家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选多家运营商码号、套餐的平台。不过,这样平台的运行依赖于运营商开放 SIM 卡配置数据和接口,而 SIM 卡配置数据是各家运营商的核心数据,若运营商对此设置门槛,则第三方平台无法实现。 但目前国内物联网用户已经了实现单一运营商网络中的空中写卡已为终端和应用,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价值。 物联网切换运营商是否是刚需? 目前主要是单一运营商网络中的空中写卡,但未来不同运营商便捷切换是 eSIM 的趋势。不过,对于物联网用户来说,频繁进行运营商的切换的需求是否为一个刚性的需求值得探讨,不同场景差异很大。如果运营商的切换需要集成商打包多个解决方案,运营商网络也包含在其中,只因运营商资费之间的差异进行切换则就会有些因小失大。 对物联网业务来说,运营商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网络质量和资费高低,平台功能、集成能力、服务水平、端到端方案的能力等都是提升其竞争力所需的。 SIM 卡由插拔变为嵌入式、空中写卡这些特征为终端、应用用户带来流程简化、成本降低等价值,因此我们无需过度强调 eSIM 多个运营商切换的特征,而要全面分析其价值。 运营商主动适应变化 面对 eSIM 的商用,运营商被公认为是各利益相关方中受冲击最大的群体,前段时间,外媒报道美国司法部对美国电信运营商展开反垄断调查,因为这些企业涉嫌互相串谋阻碍 eSIM 的普及,可见对运营商冲击不小。不过,既然无法避免冲击,那就主动去适应变革,前文提到的运营商已推进在其网内推行嵌入式形态和实现可重复编程及空中写卡功能。 实际上,国内外运营商已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不同程度布局,目的是在 eSIM 产业链中增加更多价值点。如众所周知的中国联通已在苹果手表、华为手表中支持 eSIM 空中写卡,并成立 eSIM 产业联盟。 北京奇迹物联根据现阶段情况,研发了三合一模组可实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 M2M 卡的便捷切换,只需要 2 个外部 IO 即可实现三网快速切换业务,为用户解决了单一运营商网络无法全覆盖的缺陷,避免再次采购的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和因没有信号设备停止工作造成的损失,保证仅需一次采购并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入网活跃度。模块的集成化和标准化终端体积、环境适应性的提升和成本下降,简化了产品研发时间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