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毕业生

相关博文
  • 热度 47
    2014-5-22 21:08
    2199 次阅读|
    4 个评论
      警惕“ 29 岁现象”有续篇—— 警惕“ 24 岁现象” —— 90 后大学毕业生如何摆脱浮躁困扰   “ 29 岁现象”提前了,警惕“ 24 岁现象” 八年前,我写了《警惕二十九岁现象》,此文仅我的新浪博客的阅读量就接近16万,得到广大读者认同。当时我在培养下属和讲课过程中,发现很多80后的年轻人刚入职时雄心抱负,敢拼敢做,临近30岁时却出现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我把它总结为“29岁现象”,原因是古人“三十而立”的观念让奋斗在路上的年轻人压力巨大,所以他们在临近30岁时挣扎彷徨或者干脆放弃,破罐破摔。 如今 ,这一现象提前了,在二十四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上出现,90后大学生毕业前夕经常心理惶恐躁动,很多人还没工作一天就对人生失去耐性,还没开始旅程就感觉末日来临,抱怨、彷徨、担忧、愤青、炫富、仇富齐刷刷都涌上心头,我把这一现象称为“24岁现象”。 当然,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关联,“24岁现象”也不例外。8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也二者略有不同,如果说80后的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还能感受一些风雨,祖辈父辈们的心酸苦难还有余温——毕竟那时的经济水平比较低,想娇生惯养还有一定的困难——的话,那么90后的孩子就完全成长在大温室里,隔绝了外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加上父母,一家人全围着自己转,到了学校也差不多,车接车送,甚至邮政快递近年还承接了大学里的一项新业务,把大学生每个月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然后父母洗干净后又寄回来。此事引起社会广泛讨论,90后大学生的“断奶问题”的余波远不止此,更大的影响在于年轻人心智的发育和人格的健全。一方面,孩子的成长没有接受外界的风吹雨打,自己的头顶永远有大人的呵护臂膀,他们接触的社会是经过过滤的社会,所以90后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过于肤浅、残缺;另一方面,大人们围着自己转,容易让孩子产生“我就是世界中心”的概念,以我为主、自我意识特别强,与人交流交往易颐指气使,稍有不满便雷霆大发,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及换位思考能力弱。(最近校园事件频发足以说明问题) 在家里、学校里,你不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宅男宅女现在也多,但是走向社会之后,若想事业有成,你就必须学会先围绕别人转,想别人之所想,解他人之所愁,这才是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所在,但现在的年轻人恰恰没有这个习惯。所以从学校步入社会时,心里硌得很难受,加上对未知的恐惧,就会出现“24岁现象”。 是世界太残酷,还是你“自我的世界”太脆弱? 前几天,有个快毕业的年轻人向我诉苦说“这个世界如此残酷”,大概是面试时碰了几次壁,其实这真不是什么大问题,是世界残酷吗?还是你没准备好?世界本来就如此,只是你之前没有发现而已,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以前这样,现在也是,未来还是。与其在出发之前惶恐不安,不如早做准备;亦或许换个思路,比如说要去某个地方,你晕船的话就坐车,高铁票买不起也可坐汽车,万一晕车,徒步也行,只要目的一定,方向确定,早到晚到都一样。或许你嫉妒别人能力出众轻而易举地完成,也或许羡慕别人有钱有势直接就上快车道了,但别人的背后付出你是看不见的,或者别人父辈们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一丝安逸,这都是正常的,有颗平常心就好。路是走出来,自己的路自己走,勇敢地走,这个过程一定会受苦受累,只要有颗能吃苦、能坚持的心,就够了。也许,正是大家嗤之以鼻的徒步旅行才能遇到人生最美的风景,你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才是最大的财富。 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比拼? 为什么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为什么还没启程就否定前路光明? 如此说来,无论是“59岁现象”、“29岁现象”、还是“24岁现象”,皆因心态失衡所致。与其抱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还不如让心沉稳下来,把命弄厚重,这个过程没有别的,就靠不断吃苦历练,不断打开自己的狭隘,走进大的世界。 还是以我的成长经历举例(不是表明我多么厉害,而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可能给大家一些更深刻的感触):我小时候家里成分不好,是黑五类,甚至连长大后找媳妇都是大问题。有一次我躲在门帘旁边,听到我爸妈和奶奶在议论说“大鸣将来怎么办呢?在聊城城里是找不到对象了,江苏老家那边有一个表妹,看看还有点希望吗?……”我当时心里非常伤心,但没有抱怨,因为那时我们只有去关注别人,不敢有自己,不敢有非分之想。我就努力学习,升高中时我报考的是聊城一中,在5千多学生中,我是考了数理化前三名,然后校党委讨论,说这么一个孩子,学习很好但是家庭出身不用好,怎么办?最后有人坚持让我上了高中。但是那时你学习再好也白搭,入团、入红卫兵、当班干部都没我的戏,所以我为了“混进革命队伍”,还得有别的专长来加分,我又刻苦练习仿宋字,进入班里板报组,每次板报排名我班几乎都是八个班的第一,然后做到全校第一,然而最后还是没入上团。 但是,世界是公平的,只要有付出,总会有收获,即便不是你最初设想的收获。我写黑板报既没有让我入上团,也没有漂亮女朋友,但让我练了一手好字,也让我坦然沉下心来单纯享受过程的美好,这让我后来受益匪浅。那些年书很少,后来有些书解禁了,需要重新刻板印刷,结果学校领导发现我字写得好,就让我去刻新的图书目录。因为我刻得很认真,速度又比较慢,图书馆的老师下班了我还没刻完,让老师熬着陪我,后来干脆给我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值万金,我把图书馆的书看了个遍,不仅打开了所有的解禁的书,把违禁的书也看了,其中一本违禁的书是《心理学大纲》,我从中学到的是社会人的本能,它更加促使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人需求,然后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可以说影响了我科研、创业、生活的全过程。 我是95年辞职下海的,那一年我37岁,抛弃石油研究所的“铁饭碗”负债创业是很有压力的,而且那时候全国人民都不知道太阳能是个什么东西,进入这个领域可以说前途未卜。如果要是我没有之前的积累,肯定也和现在24岁的毕业生一样——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虽然我也有过犹豫纠结,失眠了两天,但真正下决定之后,我却睡得很踏实,因为有那些历练,我知道我的内心想要什么,周围的诱惑以及面临的困难都看得坦然了。 学会淡定,真的受用一生,所以我觉得任何苦难和挫折都是财富。现在的学生苦恼纠结,是因为太在乎个人得失,还没有跳出自我,还没有发现社会。所以,更加应该把自己姿态放低,心态放平,把吃苦当历练,把解决他人苦难当幸福,用实际行动去真正体验社会人生。 最后,还是用我的博文《警惕29岁现象》的结尾给年轻一代说“你们的梦想追求固然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但过于急于求成的心理是不切实际的、有害的。希望你们把梦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常乐、知天乐命又积极进取,相信付出总有回报的心态。走好走实人生的每一步,相信你们的人生能顶天立地,你们的事业能稳健而长足发展,年轻人,你们的路长着呢,一路走好!”
  • 热度 55
    2013-4-15 16:56
    2494 次阅读|
    25 个评论
                  先简单的做个自我介绍一下,去年7月毕业于某211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工作与一家做石油化工的外企做电气仪表工程师。         但是生活有些迷茫忙,为啥迷茫呢!这要从十年前说起!         大约十年前,我还在上小学,初中时有很喜欢在家鼓捣拆东西,做东西,由于家里老爸搞过电视机维修,所以家里工具,破旧电视机,收音机很多可以被拆,自己家里的拆了还不算还到处要,到处捡东西回家拆。小时候不知到拆了多少个东西,也做过一些东西,但是好像没做工什么大有成就的作品,都是一些小玩意儿。高中很忙很累就没干啥,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做了一个放在优酸乳盒子里的收音机如图:     但是这个是我上大学时做的这个带有TDA2822的放大,和一个电铃(电铃的照片没有了)。就这样高中毕业了。          08年我步入了大学,入学没多久学校里的社团招新,我很兴奋的参加了“电子爱好者之家”,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学长学习电子基础知识,学习电子焊接(其实这个我早就很熟悉了),刚开始做功放等制作,后来做单片机,下面是我做的第一块C51的实验板:     当时还真的不懂这是个啥子东西,能做点啥!后来在老师的指导,学长的帮助下终于知道了这个可以写程序,这个可以唱歌,这个可以跑马灯。当然这个是有限的,在大二的暑假我借用同学买的仿郭天祥的板子和郭天祥的视频教程系统的学习了51单片机,再加上后续的学习实践算是懂了51,也算是懂了单片机,后来自己又买了一个51的单片机学习板自己做实验玩:     接下来的就是大三的寒假买了一块郭天祥的AVR mega16的学习板学习了AVR单片机,这是上大学的假期学习是我上了这么多年学,仅有的几个假期学习的,而且学得那样开心,自愿。下面是我的AVR mega16 学习板,手里还有几块单片机学习板,都是大四毕业的时候从学长那里淘来的板子,下面的是一块MSP430 单片机:     但是好像是拿回来的时间有点晚,也可能是本本上没有并口(这个好像是借口),一直都没有去学习。   下面是一块学长做毕业设计的板子51的板子:     板子上放了好多各种各样的温度传感器芯片。但是我不怎么看好他的板子,板子画的不咋好,焊的也不咋好,用的还是ATMEL的比较老的51,不能用串口下程序。   大三的时候我选修了我校的“竞赛机器人制作”选修课,学了一些单片机的具体的应用,也学到了一些传感器,直流电机控制等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课程学完了,通过选拔留在了我校的机器人团队,后续的学习舵机,空心杯电机等一些伺服相关的知识。在队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参加了很多的比赛,也取得了一些小成就,小成绩。在队里也任了个还不算小的职务。过的真的很开心,同学们,一起学过,一起玩过,一起奋斗过,一起通宵调程序,通宵赶比赛。很累但是很快乐。        已经记不清了,好像是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买了一块STM32 的板子学起了ARM CORTEX - M3 这个东东还真是很强大 32位单片机 8位单片机的价格 太给力了,各种资源全有了。上张图:     大四上学期还参加了一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但是成绩平平,只拿了个省内的二等奖,自己手工腐蚀的板子稳定性太菜了。四天三夜过的真的很快,累死了。   大四上学期课程里有DSP,自己想多学点,自己有下了血本买了一块2812 我去好贵啊,花了我好几百大洋。   来张图:     但是dsp真的不好学啊,学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就只会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没学的很深入就毕业了,还干了一件小有成就的事情,帮我同学做了一个dsp 的毕业设计,上图:     算是小有成就吧!   来张我画的不堪入目的板子:(那个老师有病八个 数码管不让用集成的,一定要分立的高的我的板子上全是过孔):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我吧那个176的腿的DSP给烧了,返厂修的话要200块,我就一咬牙花了80块买了一块一样的,回来自己干,用热风*把它给吹下来了,有用我的黄花烙铁换上刀头给焊上了,刚开始不感觉啥,到后来结束了我都有些害怕了。那孩子太猛了。   看看我拆下来的dsp:     就这样板子看完了我的大学也毕业了,工作了,再晒晒全家福:     再晒晒我的工具包;包括黄花调温烙铁,电热吸锡器,各种小工具;     我的胜利万用表:     现在工作了,不知为啥就来了个这样一家公司,曾经有一家做单片机的公司要我我嫌工资太少了就没去,现在在一家做石油化工的外企做电气仪表工程师,每天就是,温度计,压力表,液位计,流量计,调节阀。还有工程材料,尼玛304不锈钢,316不锈钢,有时还有双相不锈钢。偶尔了解一下DCS FCS PLC 也不总用。了解了些HART 但是和我好像没有啥太大的关系。   现在纠结中,迷茫中我到底要做啥,主要是我这个人还算是会做人,技术做的也还可以,虽然现在这些东西我以前没接触过,但是我入门很快。领导很看重我。坚持下去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但是我的理想啊,我的电烙铁, 就是 舍不得,放不下 。你说我肿么办。   小弟正在迷茫当中,恳请各位前辈给指一条明路。   最后,传一张我的小作品,纪念我逝去的大学。     那个黄色的是用空气清新剂盒子做的小音箱。   那个优酸乳就是前面说的收音机了,那个吸管是天线,有没有一点小惊喜!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夜深了该睡觉了,明天早上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迎接新的明天。   写的不好,请前辈多多指点!  
  • 热度 23
    2013-1-4 17:13
    106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进入尾声     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是应届毕业生们签约的最后时节。然而有多少人的Offer跟自己奋斗了四年的学术专业完全对口呢?记者调查发现,在我们身边,学理工 科的去做了文案、学语言的去做了会计、 学IT的去做了HR、学医的去做了销售……专业不对口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因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专业并不是你想“对口”就一定能“对”上“口”的。职 场专家指出,专业对不对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这份工作是否真正有兴趣,如果感兴趣并认真去钻研的话,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能做得很好。     大四毕业生即将要离开校园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历程了,可记者近日在采访几名还在奔波于各类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太过于“信奉”专业对口,结果还没有找到工作。     小张是某高校外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英语已经达到专业八级的她一直想到外贸企业工作。她说,除了专业以外的工作自己想都没想过,就连现在最火的公务员报考 也没去问过,因为觉得自己的专业适合对外方面的工作。可简历投过不少,就是因为工作经验的不足使得她一直没被录用。小张说,她还会坚持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 作。     与小张不同的是,Rose捧着计算机本科的文凭,被学校推荐进了投资银行。虽然专业不对口,但Rose想英雄总不会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没有犹豫就去了。每 个新员工都按照程序进行了轮岗培训:储蓄、会计、结算、信贷等。那时候,虽然整天打拨算盘、记账,但Rose还是得到机会就表现一下:用自己的计算机特 长,为银行编了一个对账的程序。如今,Rose已经凭借她出色的表现成为银行的管理层一员,她认为,学以致用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即 使它与大学所学专业无关,只要有从零学起的热情,也一样可以开创令人羡慕的事业。     调查分析:是否对口与所学专业有关     从一项关于专业对口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     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如工学等学科,一方面专业性较强,毕业生掌握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更具优势,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导致了其他 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涉足这些领域的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本专业就业环境较好,提供了较多的专业岗位,使本专业的就业相对得到满足。     反之,那些与工作相关度不高的专业如哲学、法学等,一方面在对该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相对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虽然没有过强的专 业性,但毕业生综合能力可能更强,更容易适应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本专业的就业环境不够理想,或者是就业面过窄(如哲学),或者是毕业生供大 于求的状况太严重(如法学),迫使更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因此,对于你个人而言,无论你毕业前攻读怎样的专业,都有你的前辈们为你提供了选择不相关工作的先例。所以尽管抛开“专业不对口”的顾虑,争取你心中真正理想的工作吧!     专家指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最重要     是否要放弃自己花费了四年大好时光以及高额学费所攻读的专业,去选择一份暂时能让自己糊口但却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呢?职场专家指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急 于决定是否要放弃专业,而是要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喜欢和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如果不喜欢所学的专业,那么坚守专业也可能只是碌碌一生、无所作为。如果是这种 情况,那么建议还是趁早放弃专业去做一下调整,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在进入大学初期就可以想办法换专业,或者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的方式接近自己真 正适合的专业。     资深职业顾问王路明女士指出:专业与职业不对口是常见的事情。其实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出色的人才,除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之外,自身个性特长是否与职业相匹配 也非常重要。所谓的专业对口还是不对口都只是表象上的合理与不合理,真正应当考查的是人与职之间是否匹配,而后者才是事业成功与一事无成的分水岭。     她建议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掌握足够的通用知识与技能,比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英语会话与写作、逻辑思维与人际交流能力等 等,这些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你胜任许多专业性不强的工作,同时也将成为你再学习的得力助手。毕竟,不对口只是意味着与过去所学专业的不对口,倘若要真正在 工作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通过再学习把自己这个外行变成专业人士!此时,务必要关注你身边的再学习或者再培训资源。
  • 热度 56
    2012-10-25 15:15
    6386 次阅读|
    28 个评论
                  编者按: 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而学生作为教育最直接的产品,却往往失去了话语权。近日,一篇万言长帖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备受中国人关注。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 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你也可以保存,或推荐给其他朋友。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 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 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 将要大展宏图!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 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 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 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 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 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 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 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 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 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 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 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 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 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 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 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 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 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 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 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 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 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 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 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 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 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 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 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 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 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 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 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 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 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 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 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 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 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 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 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 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 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 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 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 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 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 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 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 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 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 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 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 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 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 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 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 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 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 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 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   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 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 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 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 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 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 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 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   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 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 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 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 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 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 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 谁也不关心学生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 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 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 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 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 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 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 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 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 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 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 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 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 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 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 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 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 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 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 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 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 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   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 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 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 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 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 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 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 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 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没有想到文章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在此说明下――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 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 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 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 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 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      
  • 热度 111
    2010-3-12 16:49
    12044 次阅读|
    83 个评论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做客深圳电视台,与观众面对面,解答观众提出目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龙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1、当今的大学生心理脆弱,适应社会能力低,已经不能被认为是“精英阶层”;2、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家长开始;3、工作一定要快乐。龙先生还谈到,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主要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 我看后总觉得有点可笑。龙先生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归咎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适应社会能力低,和结构性失衡等原因,这是不是良医也开错了药方。 我认为,龙永图先生作为一个资深经济问题专家,他应该知道,中国的经济总量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率高速增长,但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感到工作越来越难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吗?抑或是结构性失衡,才造成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我看,都不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毕业生今天这么难找工作呢?我看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政府的税赋太重,另一个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暴涨得太快。这两个原因就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得企业步履艰难,使企业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同时也扑灭了很多投资者创办企业的热情,人们宁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存在银行中的17万亿元存款不断地被贬值,也不敢贸然拿出来进行投资创业。 十几年来,中国的GDP虽然每年都以12%以上的速率在高速增长,但中国的税收比GDP增长速度更快,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率高速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以及房价每年也以12%以上速率在增长,这两个原因,正在不断地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 根据媒体报道,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一共完成了37636亿元,首次超过了日本(3.2万亿元人民币);2007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完成24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615亿元,增长29%。 目前,中国的GDP还没有达到日本GDP的二分之一,而税收却超过了日本,这种情况也算正常吗?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言人的说法,中国的税率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只有24%。我们不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因为,直接以税收总数与GDP总值相比的结果是18.8%。我认为,中国的税务局领导也不会傻到这个地步,直接按GDP总值来对企业进行收税。 我们可以怀疑,24% 的税率并不是统计出来的,而是根据官方意志制定的。理由是,以前中国的税收全部都是先交中央,然后再由地方打报告,申请投资项目金额,通过拨款的方式返回一部分给地方;这种做法会影响地方收税的积极性,因此,1994年中央进行了税制改革,决定给地方政府让利,把税收分成国税和地税两个部份,国税为增值部分的17%,而地税由地方自己定,但不能超过国税的二分之一,但是,由于增值部分要比GDP的增长部分大很多,因此,哪怕是地方税收只有国税的三分之一,总税率也要比24%大很多。实际上,这些年地方税收种类越来越多,其中个人所得税上升速率最快,已经占了地方税收的一大部分。 根据中央党校周天勇的计算,目前中国的税率不是24%,而应该是31%,因为,24%还没有包括社保以及其它多种收费。这两个结果,我也不相信,因为中国GDP总量统计结果,从来就没有一次是可信的。 根据前两天的新闻报道,中国的人均GDP正好达到了2000美金,即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对于我国的GDP总量是否已经达到20万亿元,这个数字是真是假,我们可以从24%、12%、37636亿元和20万亿元这4个关联数字中找出答案。如果前面3个数字是真的,最后一个数字就是假的;如果最后一个是真的,前面一个数字就是假的。但我们相信37636亿元(06年税收收入)和24947亿元(07上半年税收收入)都是真的,因为它们都是真金白银。 因此,很多人都对统计结果产生怀疑,因为经济天天在增长,但老百姓的工资为什么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反而在不断下降,中国的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2000美金的生活与1000美金的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区别。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计算一下,中国企业的实际赋税率是多少。不过用这种简单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要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对应,因为内容的定义不一样。 假设某企业创收的毛利率(税前利润)为30%,即:每增值100元就有30元的毛利,那么,这30元钱之中应该包括国税的17%和地税的33%;扣除国税17元后,还剩13元;13元之中还需再扣除地税33%,即4.29元,最后剩下8.71元。这样企业每增值100元就要交税21.29元,自己最后获利为8.71元;由此可以求得企业缴税的税率是71%,而企业税后利润的利率只有29%,即企业每挣到毛利100元,则需交给政府71元,自己盈利29元。实际上,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获利水平还很难达到30%(毛利)。 另外,盈利29%还不是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为,企业投资的总成本并不是100元,而是远远高于100元。假设某企业生产某产品,购买材料的成本为100元,然后制成产品卖200元,这样,增值正好为100元,那么,根据上面计算的结果,企业的总投资应该是170元,即200元之中只有30元是毛利。由此可求得这个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5.1%,即:企业每投资100元,可赢利5.1元,而政府却可增收12.52元。 上面举的这个例子,对于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良好的情况了。一般的加工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赢利水平。下面,我们再举一个彩电加工企业的经营情况作为例子来参考,一看就会明白。 目前,一台普通21寸CRT彩电的价格大约是580~590元,而出厂价大约为550~560元。其中CRT显像管的价格为220~230元,其它电子元器件的总价格为250~270元,机壳的材料费约为20元,还有包装箱说明书约10元,几项合计总共为500~530元。由此可以算出,对于一个彩电加工企业,生产一台普通21寸CRT彩电,增值还不到40元,其中还要包括:厂房租金,设备折旧,模具费,人工、水电费,以及税收,等等。光税收就占去了增值部份的一大半,一般毛利只有14~20%。 我们知道,如果毛利低过17%,企业就是亏损的,因为国税的税率就是17%。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电视机生产企业生产一台21寸CRT电视机,最多赢利才2~3元钱,有时还会亏损。它们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都不到5‰,即:企业每投资1000元,赢利还不到5元钱。因此,目前中国很多大型家电生产企业,虽然每年销售收入可以达到好几百亿元,但纯利润却很少超过两亿元,有的甚至只有几千万元或亏损。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加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艰难。 如果按照国家税总局公布的24%税率,那么企业创收的平均毛利率应该达到38.2%以上。这个毛利率,只有中国电讯和石油以及房地产等垄断企业才有可能达到。因此,如果中国电讯和石油以及房地产等垄断企业的税率是24%,则对于其它企业的税率就应该在70%以上。但是,中国70%以上的企业都是加工型企业,难道政府就是想着让这些企业再过两、三年就要关门吗? 下面,我们再来详细分析,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工作这么困难的原因。我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的高税率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正在不断地剥夺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权利。 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以要找工作,其主要目的首先是要解决吃、穿、住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基本上是都是通过企业给职工发放工资的形式来解决的。当一个人只能在“自由”和“面包”两者之中选择其一时,他只能选择面包。因此,当今的大学生找工作首先也是为了面包;根本不是因为大学生心理脆弱,适应社会能力低的问题;而是当今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连自己的生存都有困难,根本就没有能力提供大学生除了吃饭以外的生存条件。 因此,很多大学生只能穿上牛仔裤,提上水桶,先到大城市里淘上一、两年金,如果一无所获,成不了精英,就得另找门路,或者回到井冈山去。这就是龙先生所说的心理脆弱,适应社会能力低。 我们可以以深圳为例,来说明一个大学生能找到工作的条件。目前,深圳房地产的平均价格是每平方米12800元,并且还在持续飙升。那么如果一个大学生未来准备在深圳就业以及定居下来,他们必须要租一套房子或买一套房子。但从长远来说,买一套房子要比租一套房子更合算,因为房东也要靠赢利来吃饭,租房子只能缓冲交首期买房款的压力。 那么,一对夫妻在未来的20年内,他们要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就是他们成为深圳居民的基本条件。如果你不想拥有房子或买不起房子,你最多只能在这里呆上几年就得含泪离去,这不是市长要开除你,而是你不够格成为深圳居民。如果你5年前不是深圳居民,每年你还得要花300元钱到公安局办一次暂住证。现在,如果你不打算成为深圳的永久居民,那么,一旦你离开深圳的时候,你交的社保最多只能取回一半。 假设夫妻二人一个人的收入全部用来供房,另一个人的全部收入用来养家,这还算是比较艰苦的。这样120平米的房子总价为153.6万元,再加装修和买家具,大约要180万元;还要加上20年分期付款的利息,估计要80万元,总共为260万元;平均每月要供款1.083万元。 也就是说,一个大学毕业生在20年内,他每月的平均纯收入必须要达到1.083万元,若加上个人所得税大约需要12000元,他才有可能在深圳或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定居。 顺便说明,为什么大学毕业生要买一套120平米的房子?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济一直在以两位数的速率增长,社会财富也一直在增加;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以及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经济总量用不到2040年就可以赶上和超过美国;那么,如果以前毕业的大学生,现在能住60平米的房子;那么,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将来不应该住120平米的房子吗? 如果一个大学生每个月拿1.2万元的工资,那么,作为一个用人企业,它需要提供多少投资,获得的回报才能养得起这个大学生呢?我们还是按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即毛利达30%)来计算吧。 前面我们已经举例计算过了,如果企业创收的毛利率是30%,则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只有5.1%。如果企业的投资者把投资回报与员工分成是根据“二一添作五”的定理(即5:5分成)进行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老板),那么,企业每月需要给这位大学生的投资就是47万元。实际上中国的企业资金周转率并没有这么高,如果,企业的资金平均周转率为3个月,则总投资额就是141万元。对于设备投资,如果按5年折旧率来计算,总投资额还要更高,平均需要超过700万元。 目前,我国每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2%,按2006年的GDP为20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基数,可求得GDP增量为2.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把2.4万亿元人民币全部转换成新增投资总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则可再乘以1.7倍,可求得投资总额为4.08万亿元人民币。如果4.08万亿元的新增投资全部让给新增大学毕业生用于就业,即投资总额除以141万元或700万元,那么最多也只能给大学生提供289万个新增职位。况且还有那么多的农民,以及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生也要就业;并且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其创收的毛利率很难达到30%。 目前,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或大、中专生的平均人数大约为310万人,2007年将达到历史高峰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而这些人数大约只占高中毕业生的30%,因此,必然还有一半以上的人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并且连年累积,就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即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因此,在未来的20年内将有大约8亿多农业人口要转变成工业人口,或有3~4亿农民将要到城里找工作。相当于国家每年要能提供3000多万个新增职位给他们。那么,如果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12%不变,则新增职位所能提供的平均工资最高只能达到1500元。由此可知,未来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属于“精英阶层”,他们必须自知之明,尊重事实,不要企求每人都能找到每月1.2万元工资的工作。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组数字表明: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6月底下降为2505.7万户,个体工商户减少约654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09万户。另外,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只有2.9岁。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苛捐杂税实在太厉害。 根据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显示,过去5年,中国个体工商户注册户数由2571万户下降至2464万户,减少了107万户,年均降幅为0.8%。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体工商户的创业成本过高,1/3的税,2/3的费,沉重的税赋正在不断地打击着中国个体工商户的创业热情。 因此,未来几年中国的就业状况只能越来越糟糕,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好,不要相信每年12~15%的GDP增长,能够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命运。  (陶显芳)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 1.0 版 http://forum.esm-cn.com/BLOG_ARTICLE_162.HTM (精彩评论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