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固态电池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3
    2025-3-19 15:12
    23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决战下一代电池:中日韩技术路线与市场野心的终极较量
    决战下一代电池:中日韩技术路线与市场野心的终极较量 导语:​ 当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宁德时代登顶全球动力电池榜首,一场更隐秘的战争正在亚洲三国打响——固态电池。这个被称作"电池界第四次革命"的技术,正引发中日韩顶尖企业耗资千亿的生死角逐。这不是普通的产业升级,而是一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科技话语权与未来十年产业主导权的终极较量。 ​一、技术卡位战:固态电池为何让全球巨头"疯狂"?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300万辆,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达5400亿元。但液态锂电的天花板已触手可及:能量密度止步300Wh/kg,充电速度难破30分钟,热失控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固态电池以"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液"为核心,突破性优势直指行业痛点: ​ 能量密度翻倍 :丰田实验数据达400Wh/kg,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 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宁德时代已实现500kW超充 ​ 绝对安全 :针刺实验不起火,自燃事故率下降90% ​ 循环寿命超5000次 :较液态电池提升3倍 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谁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谁就握住了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智能穿戴设备的未来命脉。 二、技术路线图:日韩中三国固态电池战略解码 ​日本:在该领域长期持续性投入 技术储备 :丰田/松下/旭化成构建全球唯一完整硫化物专利池(全球73%专利) ​ 产品路径 :2027年Fisker Ocean车型搭载400Wh/kg固态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30%) ​ 成本控制 :通过「工艺改良+材料复用」策略将量产成本压至250/ kWh (目前液态电池150/kWh) ​ 风险预警 :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接触失效率仍高达15%(行业平均8%) 截止到2024年,日本在全球固态电池申请专利中的占比高达36%,中国和韩国分别为27%和18%。 统计数据来自Patsnap, Changan Automobile,TrendForce, Jan.2025 ​韩国:产业链整合者的"降维打击" ​创新突破:三星SDI「半固态」过渡方案(保持液态电解液+陶瓷涂层隔膜) ​成本优势:依托本土化供应链实现BOM成本较日本低22% ​市场策略:绑定宝马/现代/起亚,主攻3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 ​技术依赖:QuantumScape氧化物专利授权占比达31%(关键制约因素) 中国:市场驱动者的“生态型创新“ 技术路径:「氧化物/硫化物复合电解质+金属锂负极」双轨并行 ​产能布局:已建成全球最大固态电池中试基地(年产能500MWh) ​成本杀手:通过「换电模式+电池银行」降低用户持有成本(蔚来ET7方案) ​技术短板:高纯度硫化物电解质量产良率仅58%(日企达85%) 三、暗流涌动: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 这场战争正在重塑世界产业版图: ​ 锂矿争夺战升级 :赣锋锂业在阿根廷投资14亿美元建4万吨锂盐厂 ​ 隔膜革命 :日本旭化成推出"全固态陶瓷隔膜",市占率或从12%升至35% ​ 设备国产化攻坚 :先导智能研发出固态电池干法电极制备设备 ​ 标准制定权争夺 :IEC正在制定固态电池安全测试国际标准 四、未来十年:谁将改写游戏规则? 动力电池直到今天依然是新能源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占据整车成本的40%以上,远期看这是一个几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赛道,巨量的就业、税收、GDP均从中诞生,谁都想要,谁都也输不起。在液态时代穷途末路的中日韩电池厂势必卯足了劲要通过固态电池放手一搏,以期实现逆风翻盘。当然,最广阔的市场,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强大的工程师队伍,最充裕的资本,和最有为的政府才是胜利的关键。 结语:​ 在中美科技战最前线,固态电池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竞争。它是一场关于"谁能在新能源时代继续当世界工厂" 的生存之战,更是 "用技术换和平"的战略博弈。当丰田章男宣布"固态电池是日本汽车业最后的王牌",当李在镕带着总统特赦令直奔ASML抢购设备,当宁德时代在青海盐湖布局锂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野心,更是一个国家穿越产业周期的生死时速。
  • 热度 12
    2022-2-9 16:11
    1435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22年1月, 恩力动力(包括Enpower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固态电池公司)宣布完成A轮超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微光创投领投,博润资本、元诺天承、绿动资本、势能资本跟投,势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微光创投一直看好新能源行业大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寻找下一代突破性能源技术的投资机会。锂电池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要尽力同时满足人们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升的需求。但锂电池技术进步是十分具备挑战性的,如果没有对锂电材料体系完整的认知,仅仅替换某些原料是不足以做出突破性的产品,也应对不了未来来自巨头的竞争。 作为一家专注于锂金属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研发的高科技企业, 恩力动力凭借横跨中、日、美三地 ,发挥三地各自优势,整合国际化顶尖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效的执行能力。恩力动力在学术界不仅 与“锂离子电池之父”、2019年度诺贝尔得主之一的美国UT-Austin的John Goodenough教授进行长期合作研发 ,亦与超离子导体材料发明人,日本固态电池之父东京工业大学的菅野了次教授保持长期合作研发;在产业界,与20多家知名企业从上游材料、中游电芯制造、到下游系统应用保持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推进对锂金属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的产业化及应用, 在锂金属负极,硫化物电解质,电解液,设备和成型工艺等方面,从底层原理,工艺设备到整包设计均具备了很好的体系积累和认知。 恩力动力采用了 自主开发的锂金属电极界面控制技术以及独特的电解质/液技术, 在兼顾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了电池中非活性材料的占比,从而在实现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2021年10月,恩力动力发布的 新一代锂金属电池重量密度达520Wh/kg,体积能量密度1100 Wh/L,容量为3600 mAh。 并得到了包括日本软银在内的中、日多家第三方机构对多个电池样本进行的多次可重复的测试验证。样品测试结果表现出优异的产品性能(安全,高能量/功率密度, 充放电快,宽温域,长寿命)。这是继2021年3月15日恩力动力与Softbank Corp联合发布了能量密度450 Wh/kg锂金属电池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款电池的样品及电池规格已在202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的东京国际二次电池展(Battery Japan)上首次亮相,并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有关高比能电池的关键技术,恩力动力首席技术官(CTO)车勇博士已在2021年度日本春季电化学年会以及日本“第62届日本电池研讨会”上进行学术发表。 2022年,恩力动力将致力于 试制单体电芯容量10Ah(10000mAh)以上的软包电池 ,在电池内部材料方面的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恩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前,恩力动力正与产业战略伙伴持续推进产业化落地,致力于早日实现超高比能锂金属电池的产业化及商业化。 第三方机构测试数据及循环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