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机器人革命

相关博文
  • 热度 24
    2016-5-25 15:13
    1276 次阅读|
    0 个评论
    如何最快地跟同事交代一件工作?打开微信,选择聊天对象,发送内容。如何了解朋友每天在做什么?打开朋友圈,刷新。雾霾天不能去学校上课怎么办?打开学校的在线课程,自主学习,做作业…… “24小时在线解答难题”,“不用出门就可以购物全球”,“世界美味一键到家”,“相亲网帮你找对象”,“扫码免费赠双人游”……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地铁站里,通道中的电子屏上充斥着关于各个行业,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广告。而几乎所有的广告,都离不开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时代,可以想象,有数不胜数的创业公司要依托互联网进行创新,也有无数个大型传统企业正在做着互联网转型,甚至在某些安静的办公桌前,互联网引领者们正在构思着下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籍。要知道,仅仅是在以文艺、文学著称的豆瓣网,搜索关于互联网关键词的书籍,就有4327本。 以嗅觉出奇灵敏而著称的互联网巨头们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探寻人工智能这片“蓝海”。 正在去除互联网标签的巨头们 但就在此刻,巨头们却不落窠臼。他们反向而行,正在“抛弃”互联网:2015年和2016年,整个谷歌都在推动一件事——改名为Alphabet。谷歌在公开声明中说,Alphabet除了谷歌,还包括谷歌风投、谷歌资本、谷歌实验室Google X和Nest等其他子公司,也就是说,含有离主要互联网产品较远的业务的公司将归入Alphabet旗下,其中包括与生命工程相关的Calico、创新投资部门Google Ventures、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隐形眼镜和提供互联网服务的热气球等的GoogleX,开发无人机递送服务的X Lab和Wing也将归到Alphabet旗下。 更名为Alphabet的谷歌正在脱掉互联网公司的标签,它似乎已经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正在终结。 不仅如此,半导体巨头高通买下开发飞行机器人的KMelrobotics公司,阿里巴巴和富士康注资软银机器人也成为了风向标一样的新闻事件。 美银美林于去年底发布了一份长达300页的关于“机器人革命”的研究报告或许能解释以上事件。报告强调了在呈几何级增长的机器人产业里,人工智能正改变工作的性质。 报告预计,最早在2025年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将把这个世界改变到人们几乎认不出来的地步,它们将以一股“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旋风打破旧有商业模式,这种转变的影响最终每年将达到30万亿美元甚至更多。到2020年,全球市场对机器人和其他形式人工智能的需求将达到1527亿美元。在某些行业,运用机器人可提高30%的工作效率。 就像ATM机改变了银行业务、计算机占领了家庭和工作场所一样,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会在下一个十年中迫使许多行业转型。 到2025年前,无人驾驶车辆也许是由工厂中某一台机器在没有人类监督的环境下组装起来的。机器人女仆可能在家中打扫卫生,银行的经济顾问也成为一台自动做投资的电脑。 在2016年备受瞩目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机器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前几年机器人还是“活在”电影《变形金刚》《钢铁人》《星际大战》当中的幻想,这几年却已经成为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了。比如,迪士尼与智能小球公司Sphero就展开了合作,在CES上推出了《星际大战》中非常受欢迎的BB-8版球形机器人。 参加了此次CES,并成功推出自己的机器人产品的“85后”深圳女生陈曦,在两年前,就嗅到了这种变革的味道。 寓教于乐的机器人 毕业于国际名校剑桥大学,常年在美国有业务往来的陈曦有一天突然发现,全球最顶尖的精英正在抛弃互联网——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四所名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生第一份工作合同已经可以拿到200万美金。而硅谷的互联网精英人才起薪才20万。 十倍的工资差距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机智能时代”的降临,在这个“时代”的核心技术呈现,被业界人士命名为“WAR”。具体来说,W是Vehicle(交通工具,即Uber、无人机、无人驾驶等)和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两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A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R是Robot(机器人)。 不仅在西方世界,国内与机器人相关的数据也令人惊讶。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就超过了4000家。在2015年,国内109亿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外机器人的份额达85%,产值达到92.5亿元;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为15%,产值约为16.4亿元,但这比2014年11%的份额高出了4个百分点。而中国机器人企业两年来已猛增300多家。此外,中国还出现了机器人企业排队上市的境况。 从央视春晚的机器人舞蹈,到杭州机器人爬楼,网络机器人直播,随着机器人、计算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家庭服务机器人以及娱乐机器人也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我认为教育这一块市场很大,可以以儿童教育娱乐市场为切口,开展机器人创业。” 陈曦说道。 《2014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白皮书》指出,随着智能家居概念的进一步渗透以及机器人价格的逐年下降,预计未来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未来5年预计将保持3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并于2019年达到80.4亿美元。服务机器人涵盖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无人机以及教育娱乐机器人。 从剑桥大学毕业三年后,陈曦毅然放弃了高薪稳定的上市企业董事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 “我想学习更多的东西,挑战自我。”刚过完29岁生日的她说,机器人的创业公司会涉及到产品研发、制造渠道、销售、市场、售后。整个流程经历下来,她可以学习到非常多的东西。 2015年1月,陈曦的公司深圳市哆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Doramigo)正式成立,注册资本400万元。在此之前,她最大的任务就是吸纳人才。由于机器人的人才是复合型的,软硬件都需要懂,所以比较难找,通过机器人比赛的微信群、网页招聘,朋友介绍,在几个月之内,陈曦一共录用了10名全职员工。人数虽然不多,但全部是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高才生。 在一年的时间内,他们迅速沉淀。机器人经过不断研发,力求创新,最终于一年后推出了两款产品:一个是四足宠物机器人,一个是模块化无人机。 陈曦表示,创造四足宠物机器人的初衷是想设计一款情感交互强的机器人,在动作以及语音视觉上都可以做到真正的智能,以解决都市人的情感陪护问题。 类似的产品之前也被打造过,最知名的就是索尼公司的宠物机器人,但是它们没有诸如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部分,在后期彻底停产。而市场上现有的同类陪伴型产品都以桌面机器人为主,拥有简单的语音交互和人脸识别,并没有动作上的交互,情感触发也非常弱。Doramigo的这款宠物机器人,不仅可以说话,可以做动作,还可以教英语。 “我希望让它形成一种陪伴的感觉,就如现在很多芭比娃娃里面都装有会说话的芯片,但是我们希望自己的机器人可以有更多的动作,形成与孩子们的互动。”陈曦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道。 然而,动作控制是现在陪伴机器人团队非常难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涉及到电机控制、算法优化、运动学中的步态规划等核心技术难点。Doramigo的团队在长时间的打磨、研究、尝试、推翻、再尝试中,最终决定以动作控制、电机控制为出发点,来实现动作控制的基础上发展人工智能的语音交互以及视觉交互。 “我们在语音人工智能上和剑桥大学的团队思必驰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他们的数据库以及软件工具开发包上二次开发,更好地实现硬件本身的语音交互。另外,未来在室内环境感知方面,我们与剑桥大学的高斯机器人建立了产品的研发计划,使用他们的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模块,实现室内精准定位以及导航。”陈曦说道,产品区别于其他陪伴型机器人的地方还在于——与不同APP的配合。他们根据不同场景设计了不同的APP,例如学习场景,可以使用编程控制的玩法,家庭场景有家庭娱乐的游戏,“这不仅仅只有简单的情感交互,更具有实际的教育以及娱乐的目的。” 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除了四足宠物机器人外,Doramigo另一个主打的产品是名叫PRATiCLES的模块化无人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无人机。 可以拼成三轴、四轴、六轴或八轴的PRATiCLES,无论电池、无线接收器、螺旋桨还是摄像头等,都是模块化的,用户花上30分钟就可以拼出一个小型无人机。而且,这个产品各个模块都向著名的乐高玩具看齐,这让用户可以将乐高玩具的模块拼装在PARTiCLES 的小飞机上。飞机拼好后,就可以直接用手机APP连接蓝牙控制飞机的飞行,PRATiCLES能在直径20米的范围内进行飞行、拍照、直播视频。 陈曦表示,设计这个产品主要是针对6岁以上的孩童教育:“相比于大型无人机,这个小东西很安全,拼装可以开发小孩的想象力,而且就算飞机掉到地上摔成几块,也可以很快重新拼起来。”每个小孩都有一个飞行梦,而PARTiCLES则给了他们一个探索的机会。“而且乐高元素会让小孩更有参与的兴趣,也更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这些有趣又智能的东西,都是Doramigo团队的工程师构思出来的。陈曦为此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希望自己研发的产品能够多元化一些,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体验,尤其是玩家、小朋友,和喜爱科技的创客们。”陈曦认为,单一的产品现在没有办法满足这三类人群的好奇心和需求。 把两款主打产品的市场放在中国和海外,这是由于教育机器人领域里,内容和产品兼并的机器人产品目前在中国还是空白,真正的模块化可编程教育机器人产品在国内都是以创客为目标,以儿童为目标的暂时只有Makeblocks一家,目标对象的年龄却偏大。而陈曦坚信Doramigo的产品因为更容易拼装,产品价格更亲民,所以未来中国市场份额非常可观。“海外市场则由于没有类似模块化无人机,市场占有率也会非常高。”陈曦说道。 2016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上亮相的模块化无人机PRATiCLES,甫一登场,第二天就收到了50个国外渠道的订单问询。他们放弃原本计划的海外众筹,准备把产品完善之后就开始生产,直接进入销售。因为设计因素,整个产品的成本控制非常低,“价格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不会超过100美元”。 关于未来的发展,陈曦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持续创造出针对儿童市场的、创意型的机器人产品。她看到了这个还有待开发的市场,传统的玩具市场都在被类似乐高公司这样的创意玩具公司所颠覆,她希望公司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做一些大众可以接受又比较好玩的东西,“接下来我们研发的产品将是模块化的车和风扇”。 一切都在起步,作为机器人这个朝阳行业大军中的一员,陈曦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也许今天她在北京,明天就要飞去深圳,后天则要到硅谷库比蒂诺,至于什么是摆在面前的最大困难?在这位深圳女孩看来,没有什么困难,有的只是不断的挑战:她只想在“红海”中找“蓝海”,做有自己特色的东西。
  • 热度 34
    2016-4-22 14:41
    1821 次阅读|
    1 个评论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需要在这一竞争中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机器人革命”不是一场独立的革命,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通过装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实现了机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 专家认为,“机器换人”影响不仅限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在于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下产品成本和产品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从而推动了从线性产品开发流程向并行产品开发流程的转变,使工业产品性能显着改善、产品功能极大丰富和产品开发周期大幅缩减。 “机器人革命”同时也在引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使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机器的功能延伸和对人的替代,单一生产单元中对人的需求量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机器复杂度的增加,实际上对产业工人在多领域的技能和编程、系统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意味着在“机器人革命”浪潮的荡涤下,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产业竞争优势所依赖的资源基础以及国家间产业分工形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顺应这一轮革命的要求,将面临进一步丧失产业竞争主导权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机器人革命”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智能化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特征。装配传感器和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自动识别环境变化,从而减少对人的依赖。未来的无人工厂能根据订单要求自动规划生产流程和工艺,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生产。 第二,高速网络和云存储使机器人成为物联网的终端和结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将更有效地接入网络,组成更大的生产系统,多台机器人协同实现一套生产解决方案成为可能;服务机器人和家庭机器人也能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多台机器人之间的协作能提供流程更多、操作更复杂的服务。 第三,机器人生产成本快速下降。在工业领域,机器人的技术和工艺日益成熟,性价比不断提高,机器人初期投资相对于传统专用设备的价格差不断缩小。虽然在功率和速度上与传统装备还存在差距,但机器人在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此在个性化程度较高、工艺和流程繁琐的产品制造中替代传统专用设备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成本的下降也使得机器人逐渐步入办公室和家庭。 第四,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机器人最初应用于模块化程度较高的汽车、电子产业,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能完成更多的复杂动作,纺织、化工、食品行业也大量使用机器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扩展至整个工业领域。 第五,人机关系发生深刻转变。一方面,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将实现标准化和平台化,未来可以通过包括手机在内的不同端口对机器人发送指令。另一方面,人与机器人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成为趋势。技术成熟将增强人对机器人的信任,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将进一步增强。 美国:引领智能化浪潮,明确提出以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制造业 美国早在1962年就已开发出第一代工业机器人,但受限于就业压力,并未立即投入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日本汽车企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政府才取消了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加紧制定促进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此后,美国企业通过生产具备视觉、力觉等的第二代机器人,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较快增长,但仍未摆脱“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也未能打破日本和欧洲的垄断格局。到2013年,美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商的全球市场份额仍不足10%,且国内新增装机量大部分源于进口。 2011年6月,奥巴马宣布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根据该计划,美国将投资28亿美元,重点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世界技术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在工业机器人体系结构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技术的全面性、精确性、适应性均超过他国,机器人语言研究水平更高居世界之首。这些技术与其固有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融合,为机器人智能化奠定了先进、可靠的基础。 以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美国企业一方面加大对新材料的研发力度,力争大幅降低机器人自重与负载比,一方面加快发展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如视觉装配的控制和导航。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美国有足够的潜力反超日本和欧洲。值得注意的是,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试图融合虚拟网络能力和现实运动能力,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谷歌在2013年强势收购多家科技公司,已初步实现在视觉系统、强度与结构、关节与手臂、人机交互、滚轮与移动装置等多个智能机器人关键领域的业务部署。若其机器人部门能按照“组织全球信息”的目标持续成长,未来谷歌既可以进入迅速成长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市场,又能从机器人应用中获取巨量信息来反哺其数据业务。 日本:产业体系配套完备,政府大力推动应用普及和技术突破 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劳动力供应不足和以汽车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上世纪6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于1980年率先实现了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并将产业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维持至今,以发那科、安川为代表的日系工业机器人与欧美系工业机器人分庭抗礼。2012年,受益于下游汽车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增长,日本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密度高达332台/万人,为全球最高。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于完备的配套产业体系,在控制器、传感器、减速机、伺服电机、数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均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有力推动工业机器人朝着微型化、轻量化、网络化、仿人化和廉价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还呈现出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优势带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趋势,并重点发展医疗/护理机器人和救灾机器人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自然灾害等问题。 日本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起飞阶段,日本政府就通过一系列财税投融资租赁政策大力推动机器人的普及应用,并通过“研究与开发”政策推动技术突破。正式成立于1972年的日本机器人工业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组织以鼓励研究与开发、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主办博览会等方式推广普及工业机器人。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更加重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002年,经济产业省开始实施“21世纪机器人挑战计划”,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产业加以扶持,采取了加大研究与开发支持力度、发展公共平台、开发新一代机器人应用和人机友好型机器人等扶持措施,力图将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拓展到医疗、福利和防灾等社会事业领域。2004年,经济产业省推行的“面向新的产业结构报告”将机器人列为重点产业,2005年的“新兴产业促进战略”再次将机器人列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此后,经济产业省借助各类产业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为常态。日本总务省、文部科学省、国土交通省等部门积极实施机器人相关项目,并通过举办“机器人奖”“机器人竞赛”等社会活动,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德国: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府资助人机交互技术及软件开发 虽然德国稍晚于日本引进工业机器人,但与日本类似,二战后劳动力短缺和提升制造业工艺技术水平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除了应用于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德国工业机器人还广泛装备于包括塑料、橡胶、冶金、食品、包装、木材、家具和纺织在内的传统产业,积极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2011年,德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创历史新高,并保持欧洲最大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47台/万人。 德国政府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后,产业需求引领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轻量化、灵活化和高能效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国政府在推行“改善劳动条件计划”中,强制规定部分有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为机器人的应用开启了初始市场。1985年,德国开始向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经过10年努力,以库卡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占据全球领先地位。2012年,德国推行了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工业机器人推动生产制造向灵活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型。依此计划,通过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人类可借助物联网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进行远程管理。这种机器人还将具备生产间隙的“网络唤醒模式”,以解决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升级。目前,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已开始资助人机互动技术和软件的研究开发。 韩国:使用密度全球第一,多项政策支持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政府为应对本国汽车、电子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爆发性需求,以“市场换技术”,通过现代集团引进日本发那科,全面学习后者技术,到本世纪大致建成了韩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2000年后,韩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第二轮高速增长期。2001年至2011年间,韩国机器人装机总量年均增速高达11.7%。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世界第一,每万名工人拥有347台机器人,远高于58台的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韩国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已占全球5%左右的市场份额。现代重工已可供应焊接、搬运、密封、码垛、冲压、打磨、上下料等领域的机器人,大量应用于汽车、电子、通信产业,大大提高了韩国工业机器人的自给率。但整体而言,韩国技术仍与日本、欧洲等领先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韩国政府近年来陆续发布多项政策,旨在扶植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2003年,产业资源部公布了韩国“十大未来成长动力产业”,其中就包括智能工业机器人;2008年9月,《智能机器人开发与普及促进法》正式实施;2009年4月,政府发布《第一次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计划在2013年前向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五个机器人研究方向投入1万亿韩元(约合61.16亿元人民币),力争使韩国在2018年成为全球机器人主导国家;2012年10月,《机器人未来战略战网2022》公布,其政策焦点为支持韩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化的先机。 中国:面临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控制等挑战,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首先,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部分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涉及的技术较多,大体可分为器件技术、系统技术和智能技术。我国在通用零部件、信息网络等部分器件和系统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年左右,而对智能化程度要求不高的焊接、搬运、清洁、码垛、包装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也有所突破,中国科学院和多所着名高校都培育出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团队,机器人学习、仿生识别、数据挖掘以及模式、语言和图像识别技术比较成熟。 其次,我国企业具有很强的系统集成能力,这种能力在电子信息等高度模块化产业和高铁等复杂产品产业都得到体现。系统集成的意义在于根据具体用户的需求,将模块组成可应用的生产系统,这可能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打破国外垄断的突破口。 第三,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较低,制造业万人机器人累计安装量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和家庭用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机器人应用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二代机器人仍然是主流,机器人向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升级换代空间巨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产业,机器人向其他领域扩展空间巨大。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首先,机器人的顶层架构设计和基础技术被发达国家控制,在机器人成本结构中比重较大的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数控系统都严重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并不具备显着成本优势。 其次,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会轻易向中国转移或授权机器人核心技术、专利,我国机器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技术合作研发进入中高端市场的阻碍很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产业的盲目投资可能形成过剩产能,导致重复建设和低价竞争。 再次,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领先的高校和院所并不具备市场开拓能力,而企业在基础研发上的投入还非常低,国内产学研结合又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导致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
  • 热度 6
    2015-6-29 11:35
    1565 次阅读|
    2 个评论
    据英国媒体称,在美国和欧洲,机器人的兴起引发了有关机器人抢走人类工作的忧虑。然而在中国,机器人的兴起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解救办法,帮助中国应对日益减少的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萎靡不振的生产率增长。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25日报道称,据投资银行预测,在此类结构性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机器人使用量将在未来十年激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近期“投资回收拐点”的到来进一步加强了这一预期。“投资回收拐点”的到来意味着投资自动化比使用人工更节约成本。 汇丰银行分析师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于去年真正开始起飞,销量同比增长53%,占全球市场的25%以上。鉴于机器人在中国生产企业中的低渗透率,我们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汇丰银行援引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预测,在2013年3.6万台和去年5.6万台的实际销量基础上,中国的机器人年销量将在2017年达到10万台左右。 这一增长潜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一个事实: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按照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使用的机器人数量)来衡量,该国仍处在追赶的过程中。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约为30,而韩国和日本分别为437和323。 高盛公司同样预测工业机器人销量将加速增长。据该公司计算,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已经从2008年的11.8年缩短至今年的1.7年。到明年,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将进一步缩短至1.3年。 高盛公司认为,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就能收回机器人成本的预期,使得中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制造企业有能力实现工业自动化,为生产率的迅速增长创造条件。 考虑到提高生产率的紧迫性,中国国家领导人去年提出“机器人革命”,表明了政府对于该领域的支持。在那之后,针对机器人企业的增值税退税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自动化机械的下游购买者也有资格享受税收减免。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26日报道称,当中国官员最近宣布支持对中国制造业机器人进行投资的计划时,美国一些圈子表现出了如果不是怀疑至少也是惊讶的反应。毕竟,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此转向使用机器人似乎是放弃了它的关键竞争优势。但实际上,背后的几个关键推动因素解释了为什么此举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与战略性。 首先,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依然低于其他关键的经济体,但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相比已经相对高昂。此外,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要比美国快得多,尽管目前两国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依然可观,但是它正在迅速缩小。中国还面临着繁荣的经济中心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已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对工厂需要的年轻劳动力供给的冲击,并制约了从西部省份向东移动的工人数量的增长。争夺熟练工人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公司报告说,他们的雇工在农历新年后返回工作岗位的不到总数的70%。 对不人道的工作环境的指控是另一个欢迎机器人的原因。机器人不会有此类烦恼。它们每天都工作,它们不会成立工会,它们不在乎农历新年,如果需要的话,它们可以每天工作24小时。
  • 热度 23
    2015-6-11 10:53
    952 次阅读|
    1 个评论
    谁占据了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制造业的主动权。 大雨初霁,微型机器人抖动钢铁翅膀展开欢迎横幅;展览台上,三个小型机器人踏着音乐节拍演绎“最炫民族风”;生产线上,大型机器人精确地运送货物……6月9日到11日,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天津武清召开,不同机器人各领风骚,展现着一个新的产业方向,也昭示着科技创新的巨大魅力与广阔前景。 时钟拨回到一年前。去年6月9日,习大大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如此评价: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新的工业革命,那么机器人正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元素。自从吐着腾腾白烟的蒸汽机打开了工业之门,“现代化的所有目的都是人的身体的解放”。有与会专家断言,机器人将不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实现“动作解放”;更会延伸人的精神世界,实现“心脑解放”。也就是说,智能工厂将实现物物相联、人机互动的“智慧流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精度。可以说,谁能摘取这颗明珠,谁就能赢得未来制造业的主动权。 “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习大大总书记的判断,在经济新常态下有着更加鲜明的现实指向。从国际形势来看,发达国家先后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目标,试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夺回制造业优势;就国内发展而言,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人口红利逐渐摊薄,引领经济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形成增长新引擎。面对“双重压力”的挑战,智能制造是难点和重点,更是思路和出路。在《中国制造2025》中,机器人产业赫然列入重点战略。 会场上下,澎湃着的是创业激情,涌动着的是未来信心。几乎所有人都谈到,201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5.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1/4,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最大的催化剂,中国的巨大市场也正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底气。但也要看到,机器人产业涉及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各方面,需要深厚的科技底蕴,发达国家拥有更多“先发优势”,我们在基础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仍然需要奋起直追。 “在未来,究竟我们更像机器人,还是机器人更像我们”,峰会中上演的话剧《机械时代》,从哲学层面追问机器人将会带来的伦理困境。的确,就像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创新一样,“机器人革命”不仅会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更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当机器人更多进入生产线,人从“生产者”转变为机器人的“管理者”,如何保证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如何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如果服务机器人更多走进日常生活,为人们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之相处?这都说明,发展机器人产业涉及技术创新,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调节与适应。 雨果曾说,“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面对“机器人革命”,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必将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是否会以数字化方式再次腾飞?中国能否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曾经错失两次生产技术革命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失去这次机遇了。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李拯)
  • 热度 20
    2015-4-17 14:18
    1035 次阅读|
    0 个评论
    1997年3月30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然而,他所开创的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着——“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1977年,蒋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1979年,蒋新松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应用”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并把“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最初的攻坚目标。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1986年深潜成功。随后,我国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试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国实验区内太平洋洋底探测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挥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攻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CIMS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美国SME“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他对“863计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许多技术路线的建议和决策,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议。他重视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照搬,与众多从事“863计划”研究发展的专家一道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蒋新松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龙一号”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水器、旋翼无人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技术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新松公司”——这个以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蒋新松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为祖国和科学献身。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 能在多大程度上占据机器人研发和制造的顶峰,取决于科技的力量。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蒋新松”为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国家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不懈奋进。走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这个蒋新松奉献了一生的地方,你会发现,蒋新松或许并没有离开我们——许许多多年轻的科研人就在他工作过的岗位上,继续着他的事业,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