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公式:4种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019-10-23 12:00 6267 105

将圆与直线的单元放在平面向量之前,进而讨论圆与直线的关係时,特别强调运用圆与直线的联立方程式之解的形态(相等实根、两相异实根,及没有实根) 的「代数判定」方法。儘管此法的使用具有一般性,但计算通常较为繁杂。因此,老师通常还会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来判断两者的关係。

然而,此距离公式的介绍常借助向量方法进行证明,使得许多老师倡议将圆与直线与平面向量两个单元互换。不过,仅仅为了一个公式的证明大费周章,并且,更动后也涉及平面上直线的向量表示和直线方程式之间的调整问题。本文中提出几个在99课纲中无须调动次序,也可达到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之目标的证法。

证法一:(过 P 点作直线 L 的垂线,找垂足 H)

47407_p2

如右图,作 PH¯¯¯¯¯¯¯¯ 垂直 L 于 H

则直线 PH 方程式为 bxay=bx0ay0

解联立方程式 {ax+by+c=0bxay=bx0ay0

即得 H(b2x0aby0aca2+b2,abx0+a2y0bca2+b2)

进而 

此法概念简单,直接硬算,但整体过程不算複杂,可鼓励学生尝试。

 

证法二:(若 A 为直线 L 上任一点,则 AP¯¯¯¯¯¯¯¯ 的最小值=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令 A(x,y) 为直线 L 上任一点,则 ax+by+c=0y=1b(ax+c)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当 x=b2x0aby0aca2+b2 时,有最小值。

此时,x=b2x0aby0aca2+b2

故 

事实上,发生最小值的 A 点即为证法一所求出的垂足 H。利用两点距离的最小值来求点到直线距离的作法具有一般性,也是空间中解决点到直线距离的主要方法。

证法三:(利用三角形面积)

47407_p3

如右图,过点 P(x0,y0) 分别作铅直线和水平线交直线 L

于 A(x0,ax0+cb)B(by0+ca,y0)

ΔAPB=12PA¯¯¯¯¯¯¯¯×PB¯¯¯¯¯¯¯¯=12AB¯¯¯¯¯¯¯¯×PH¯¯¯¯¯¯¯¯

PA¯¯¯¯¯¯¯¯=y0(ax0+cb)=ax0+by0+cbPB¯¯¯¯¯¯¯¯=x0(by0+ca)=ax0+by0+caAB¯¯¯¯¯¯¯¯=(x0+by0+ca)2+(y0+ax0+cb)2=a2+b2ax0+by0+cab

因此,d(P,L)=PH¯¯¯¯¯¯¯¯=PA¯¯¯¯¯¯¯¯×PB¯¯¯¯¯¯¯¯AB¯¯¯¯¯¯¯¯=|ax0+by0+c|a2+b2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高来求距离,也是另一种常见的作法。

证法四:(利用三角函数)

如右图,过点 P(x0,y0) 作水平线交直线 L 于

B(by0+ca,y0) 且 L 与 x 轴的正向夹角为 θ

直线 L:ax+by+c=0 的斜率 m=ab=tanθ

则 sinθ=sin(πθ)=|a|a2+b2

则 

此一证法运用学生刚学过的三角函数,也说明了正切函数 (tanθ) 与斜率之间的关係,用来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恰到能呼应99课纲的安排,此法最早见于内坜高中林协亿老师写于数学学科中心电子报第60期〈九九课纲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诠释〉一文。

上述所提四种证法都能避开向量的使用,同时,所运用的证明概念也具有一般性,老师们在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或可一试!

推荐阅读
嵌入式ARM与STM32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容易学? 2020-03-17 14:15
深度学习算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为黑白历史照片着色 2019-10-31 16:56
中国量子力学“弯道超车”全球第一,量子领域发生了什么? 2019-11-27 10:30
ARM 与 RISC-V 性能、指令集区别在哪里? 2020-07-30 17:28
额(探)温枪产业链:传感器、MCU品牌,常见型号技术原理有哪些? 2020-03-17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