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人才培养

相关博文
  • 2022-4-7 18:08
    0 个评论
    4月2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布了 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名单, 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加速科技申报的 29个项目全部获得立项批准 ,成为2022年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代表企业。第一期项目名单内代表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北京字节跳动、谷歌、亚马逊等公司。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有关用人单位和高校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经高校申请、用人单位申报、专家审核、立项单位信息核查,确定了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名单。 加速科技作为第一期入选的企业,将在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通信工程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 ,与 全国29家高校 (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展开合作,提供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的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作为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军企业,加速科技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围绕“ 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理念,通过“ 集成电路测试人才培训及服务 ”、“ 校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 集成电路大赛产品 ”三大模式,利用产业级设备,结合传统大学教育体系和工程师培养方法,进行集成电路工程师人才培养,帮助青年学子积极就业,全力推动半导体测试产业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次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代表了教育部及各大高校对加速科技人才培养的全力支持与认可。未来,加速科技希望携手更多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为更多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校企联合,共同推进集成电路测试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更好的为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 热度 22
    2011-12-20 10:14
    2478 次阅读|
    1 个评论
    ADI北京设计中心总工程师李大光         长期以来,ADI一直重视通过创新推动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其产品线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器、放大器和线性产品、RF IC、电源管理、MEMS和传感器、处理器和DSP等,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应用、通信、仪器仪表和测量、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近年来,更是在医疗保健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能够始终保持业界领先地位,自然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在ADI公司内部,入职十年以上的员工不是少数,形成了稳固的团队竞争力。这不禁使人发问,一家半导体公司究竟靠什么来吸引人才?日前,ADI北京设计中心总工程师李大光接受记者采访,彻谈ADI的人才培养计划。         李大光强调,ADI致力于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成为不可取代的半导体厂商。在这一定位下,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就更为强烈。通过长期的、多途径的人才培养,ADI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就中国本土的人才培养而言,除了研发中心内部的培养机制外,自2007年起,ADI每年都定期举办一次亚洲技术大会(ATC),为工程师提供经验分享的平台。此外,每年一届的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UDC)、建立高校联合实验室、在多个城市开展高水平培训课程等项目,也架起了ADI与大学之间的沟通桥梁。         ATC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年都有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工程师们参加,就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交流。今年的ATC吸引了百余位工程师,属规模较大的一次,历时三天的会议,可以说是一个多维度的交流平台。会议的前两天主要由高管和工程师,以及工程师相互之间进行分享,话题涵盖PMP、数字信号处理、IC设计、模拟与混合信号、产品测试、产品实现与验证等领域。第三天,则有ADI联合实验室的学生参与进来,展示其研发成果,并就遇到的难题向工程师请教,“从某种程度而言,ATC也是大学计划的延续”。         李大光表示,对于工程师来说,来自同行的认可更能够带来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比任何奖励都重要。ATC就是要构建这样一种同行认可体系,给工程师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共同探讨研发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打破地域限制紧密合作,共同创新。         对于工程师的培养,ADI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支持工程师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究其原因,李大光认为,工程师走近客户,能够了解客户追求某一目标的实际需求。例如低功耗的实现,它是工艺技术、设计技术、电路拓扑和产品定义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帮助客户了解各个方面带来的功耗减少后,客户会有全新的思考角度,而不单纯追求过多的功能或过高的性能,这正是当前高性价比和低功耗产品定义的关键。         对于初进公司的毕业生,ADI会根据其兴趣、特长以及工作需求进行安排,同时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担任其导师,鼓励他们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从而激发创新灵感。李大光特别举了一个例子:北京设计中心于2001年招聘的11名毕业生,到今天仍有7-8人在做具体的技术工作,从最初设计基本的模块和一些仿真等工作起步,现在,他们都可以处理自己领域中整个系统设计的问题。         “只有持续的创新才有意义,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良好的机制。”李大光强调,“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晶,ADI重视创新,同时也鼓励合作。培养创新的复合型的科研人才,不仅要求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等素质,这对于一家半导体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