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误区

相关博文
  • 热度 47
    2015-2-5 19:55
    6229 次阅读|
    20 个评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移动电源,但是不幸的是,市场上大多数移动电源质量较差,虚标严重,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自己制作一个高品质、高效率、不虚标而又安全的移动电源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淘宝等网站上有大量移动电源的DIY套件,通过这些套件,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制作一个移动电源,但是,这些移动电源的套件同样质量低劣,电池虚标,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要真正得到一个优质的移动电源,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设计,自己制板、焊接、安装。当然,如果你嫌麻烦的话,那么我还是建议你去买淘宝的套件,不用再继续看本文了。     言归正传,要从最基本的步骤开始,我们就必须知道移动电源的基本原理。最简单的移动电源只有3个部分:充电、保护、输出。充电部分负责将充电器的电压转换成电池可以接受的电压;保护部分用于防止电池的过充、过放、过流及短路等;输出部分负责将电池的电压转换成受电设备(主要是手机、平板等)可以接受的电压。     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要大致进行一个规划:我们需要一个多大容量的移动电源,这么大容量的移动电源有多重,还有需要多少个输出,每个输出最大需要多少电流等等。首先,我们要选择电池。常见的可充电电池有镍氢、镍镉、铅酸、锂离子、聚合物锂电池等,目前,镍氢和镍镉已基本淘汰,铅酸电池电压太高且重,不适合移动电源,锂离子和聚合物锂电池是常见的选择。目前,我们买到的商品移动电源一般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8650电池。这种电池非常便宜,而且方便量产,但是其质量和寿命较差。我们的目的是要一个高品质的移动电源,所以当然不能用这种电池,那么就只剩下一种了:聚合物锂电池。这种电池也是我们手机中常常使用的电池,相比于锂离子电池,它的容量、寿命、输出功率和安全性都较高,我们在选择电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这种电池。目前,聚合物电池的正极材料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好的一种是叫锂镍钴锰(又叫三元)的材料,容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选择电池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电池的最大持续放电电流,一般用C来做单位,对于一个1000mAH的电池来说,1C就表示这个电池的最大放电电流是1000mA。我们要确保所选的电池的最大持续放电电流大于我们需要的输出电流的2倍(要有一定裕度),建议选择动力电池(就是电动车、汽车上面用的那种),不但输出电流大,而且内阻小,效率更高。     选择了电池之后,我们就需要设计保护电路了。一般的移动电源都有不止一块电池,这些电池一般都是并联的,容量和最大输出电流等于所有电池之和,电压不变。当然,串联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用不同的方案。本文下面所说的都是电池并联的方案。对于并联的电池,本质上和单节电池没有差别,无非是容量和输出电流大了一些,所以我们仍然是使用单节电池的方案。保护电路,必须要使用成熟的方案,推荐使用DW01+FS8205A的方案,其电路图如下:     图中的BAT和BAT-分别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GND是电路的地。当短路等情况发生时,DW01会关闭MOS管,将电池负极和地断开。注意,正常情况下,图中的R5应该接在CS脚和地之间,这里考虑到输出电流较大,可能触发过流保护,所以接在了D12上,这个引脚是2个MOS管之间,所以保护电流增加了一倍。     设计完保护电路,就该设计充电电路了。由于充电时并不需要特别在意电路的转换效率,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方案,如TP4056。电路图如下:     充电器的5V电压经过一个SS34肖特基二极管再输入到芯片的电源引脚,这样可以分担一部分芯片的热量,变相加快充电速度。通过更改电阻R1的大小可以更改充电速度,具体请查看芯片手册,这里的电阻对应的充电电流是1A。红灯D2和绿灯D3分别用于指示正在充电和充电完成。BAT直接连接到电池正极。该芯片是线性充电芯片,其原理是将多余的电能转换为热能耗散掉,所以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建议安装的时候加装一个散热片,防止因过热保护而降低充电速度。     最后就是核心部分:输出电路。它是一个BOOST结构的DC-DC升压电路,该电路的方案很多,作为一个移动电源,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效率,因此最好采用同步升压芯片(同步升压资料较多,请自行百度,本文不做介绍)。这里推荐使用TI的TPS61032,集成了MOS管和反馈,电路简单可靠,可以达到最大3A的输出,且1A负载时效率可达92%(一般我们买到的移动电源效率在80%左右)。详细电路如下图所示:     电路的左半边是升压部分,其中,R40和D20构成负载指示电路(负载越大,灯越亮),R9和R10用于设定低压警告门限,这里是3V(LBI引脚电压为0.5V时对应的电池电压),当电池电压低于该值时,LBO引脚接地,点亮D9。电路的右半边是识别电阻,如果要为苹果设备充电,则R16和R17一般不接任何器件,成开路,R12-R15按图中标示的电阻连接,那么苹果设备将把该输出口当成ipad充电器的输出口;如果要给其他手机充电,可以按对应的识别电阻电路进行修改(具体手机的识别电阻请百度,已知三星部分机型和苹果的识别电阻不兼容)。经实测,ipad的识别电阻可以用于绝大多数的手机和平板。     电路设计完了,接下来就是画PCB板和焊接了。这两步推荐有相关知识的人做,因为电路板的设计和焊接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本文就不过多介绍了。非相关专业人士可以淘宝购买上述三个模块(输出部分一定要加上“TPS61032”才能确保是该芯片)和电池,进行简单的焊接和安装,就可以完成一个移动电源了。       下面说下人们对移动电源的几个误区,如果你打算制作或购买移动电源,请务必注意: 1、18650电池使用最多,所以这种电池寿命长、质量好。前面已经说过,18650是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用于手电筒等产品上的,他的使用寿命(以完全充放电次数计)不如聚合物锂电池,性能也是比不上锂电池的,之所以使用得多是因为它便宜。 2、我们经常在某宝上看到什么什么20000毫安时移动电源仅69或仅89等信息,其实都是扯淡的。一般移动电源都是使用的18650电池,该电池长65毫米,直径18毫米,其标称容量一般来说国产的2000毫安时,进口的最大不超过3000毫安时,价格上国产的15一节,大家可以直接根据移动电源的大小估算一下用了几块电池,容量和价格是多少。我拆过很多标称20000毫安时的移动电源,里面就是6节18650电池,算上国产电池本身的虚标,实际容量也就12000毫安时左右,成本光电池就要90,加上电路和其他成本也快100了,就算量产成本低,考虑到商家一般有50%左右的利润,价格也不会低到69、89。那么卖这么低的价格就只有一种可能:用的旧电池或很差的电池……我见过标称20000毫安时的移动电源用1A的充电器从没电开始充,6小时就充满了…… 3、1A的手机要用1A的充电口充电,否则会充爆。这是我见过的最搞笑的结论了,不知道是哪位大神得出的。无论我们用什么给手机充电,手机在本质上就相当于一个电阻,或者是一个可变电阻,只要你的电压是一定的,电流就是一定的。比如你的手机配的充电器是5V1A的,那么你的手机在充电的时候就相当于一个5欧的电阻,只要充电电压是5V,充电电流就是1A,跟输出电路的额定电流没有任何关系,这个额定电流只是这个输出电路的最大输出电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输出电流为2A的充电器给1A的手机充电,这个时候,实际的电流只有1A;我们也可以用1A的充电器给2A的手机充电,这个时候,虽然手机相当于一个2.5欧的电阻,但是由于输出电路的最大电流只有1A,所以电路中的实际电流仍然为1A,注意,这种情况下的输出电压会小于5V。现在市场上很多移动电源都做了2个口,一个1A,一个2.1A,其实都是欺骗消费者的,我拆过很多这种移动电源,里面的电路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还有一些移动电源说什么自适应(更有甚者说什么智能识别)输出,都是扯淡的,跟一般电路没有差别,普通的输出本来就具有这种“自适应”的特点。 4、智能检测、智能运算什么的……这些都是欺骗消费者的。一个移动电源需要4核芯片么?数显的那种一个几毛钱的单片机就搞定了。自动匹配充电电流?搞笑吧,充电电流本来就是自适应的。智能识别充电设备?要通过USB识别充电设备要加USB芯片的,那可不便宜,也没有必要,你觉得有那个厂家会加这个芯片吗?自动学习电量电流检测?不就是2个AD吗,而且10位的AD足够,一般几毛钱的单片机都会集成这玩意,加个屏幕就是所谓的“智能数显”了。 5、快速充电技术。这个也比较扯,要想充1分钟用10分钟,那你充电的速度必须是用电速度的10倍,假如用电设备是1A的,那么充电电流就要是10A,现在手机平板的充电器撑死也不会超过3A,快速充电一说从何而来? 6、智能锁电技术。这个技术就是你不用的时候就进入休眠模式,实际上没什么用。普通的移动电源,充电芯片在没有输入的时候就是休眠模式,输出芯片在空载的时候功耗也是很小的,根本不需要再加个单片机控制。很多说什么智能技术的,实际上里面什么都没有。 7、移动电源边充边用会损坏电池。根本没这回事。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在充电的时候,充电电路将输入的能量存入电池中;输出的时候,输出电路将电池中的能量传输给用电器。如果边充边用,当充电速度大于用电速度时,,多余的电能就储存在电池中,当充电速度小于用电速度时,不够的电就从电池里面取。打个比方,一个水池,有一个注水口和一个放水口,注水口就相当于充电电路,放水口就相当于输出电路,水池里面的水就相当于电池中储存的电量,你说能不能同时注水和放水呢? 8、软件控制比硬件控制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某宝上有卖软件实现的移动电源,其实说白了就是把原来DC-DC的反馈和PWM波调制的部分用单片机的软件来实现了,这样可以同时做数显等“高端”功能,为了宣传,商家就说软件控制比硬件好。稍微有点电脑常识的人都知道视频的软件解码速度是远远比不上硬件解码速度的,硬件电路里面可能一个周期就调控好的东西,软件要几个甚至几十个周期才能调整,因此,软件的性能和稳定性都是不如硬件的,千万不要被JS给忽悠了。     …………移动电源的误区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叙述了,总之一点,不要被JS的花言巧语所忽悠,自己分析一下某个功能有没有必要,实现起来成本多少,往往就能得出结论。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难免有疏漏之处,望高手批评指正,如果对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或相关内容有疑问或更好的方案,请加本人QQ:409337874,注明:移动电源。欢迎各位与我一起讨论移动电源相关内容。
  • 热度 17
    2013-12-24 08:43
    948 次阅读|
    0 个评论
    现象一:这板子的PCB设计要求不高,就用细一点的线,自动布吧。 点评:自动布线必然要占用更大的PCB面积,同时产生比手动布线多好多倍的过孔,在批量很大的产品中,PCB厂家降价所考虑的因素除了商务因素外,就是线宽和过孔数量,它们分别影响到PCB的成品率和钻头的消耗数量,节约了供应商的成本,也就给降价找到了理由。 现象二:这些总线信号都用电阻拉一下,感觉放心些。 点评:信号需要上下拉的原因很多,但也不是个个都要拉。上下拉电阻拉一个单纯的输入信号,电流也就几十微安以下,但拉一个被驱动了的信号,其电流将达毫安级,现在的系统常常是地址数据各32位,可能还有244/245隔离后的总线及其它信号,都上拉的话,几瓦的功耗就耗在这些电阻上了。 现象三:CPU和FPGA的这些不用的I/O口怎么处理呢?先让它空着吧,以后再说。 点评:不用的I/O口如果悬空的话,受外界的一点点干扰就可能成为反复振荡的输入信号了,而MOS器件的功耗基本取决于门电路的翻转次数。如果把它上拉的话,每个引脚也会有微安级的电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成输出(当然外面不能接其它有驱动的信号) 现象四:这款FPGA还剩这么多门用不完,可尽情发挥吧。 点评:FGPA的功耗与被使用的触发器数量及其翻转次数成正比,所以同一型号的FPGA在不同电路不同时刻的功耗可能相差100倍。尽量减少高速翻转的触发器数量是降低FPGA功耗的根本方法。 转到下一页 现象五:这些小芯片的功耗都很低,不用考虑。 点评:对于内部不太复杂的芯片功耗是很难确定的,它主要由引脚上的电流确定,一个ABT16244,没有负载的话耗电大概不到1毫安,但它的指标是每个脚可驱动60毫安的负载(如匹配几十欧姆的电阻),即满负荷的功耗最大可达60*16=960mA,当然只是电源电流这么大,热量都落到负载身上了。 现象六:存储器有这么多控制信号,我这块板子只需要用OE和WE信号就可以了,片选就接地吧,这样读操作时数据出来得快多了。 点评:大部分存储器的功耗在片选有效时(不论OE和WE如何)将比片选无效时大100倍以上,所以应尽可能使用CS来控制芯片,并且在满足其它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片选脉冲的宽度。 现象七:这些信号怎么都有过冲啊?只要匹配得好,就可消除了。 点评:除了少数特定信号外(如100BASE-T、CML),都是有过冲的,只要不是很大,并不一定都需要匹配,即使匹配也并非要匹配得最好。象TTL的输出阻抗不到50欧姆,有的甚至20欧姆,如果也用这么大的匹配电阻的话,那电流就非常大了,功耗是无法接受的,另外信号幅度也将小得不能用,再说一般信号在输出高电平和输出低电平时的输出阻抗并不相同,也没办法做到完全匹配。所以对TTL、LVDS、422等信号的匹配只要做到过冲可以接受即可。 现象八:降低功耗都是硬件人员的事,与软件没关系。 点评:硬件只是搭个舞台,唱戏的却是软件,总线上几乎每一个芯片的访问、每一个信号的翻转差不多都由软件控制的,如果软件能减少外存的访问次数(多使用寄存器变量、多使用内部CACHE等)、及时响应中断(中断往往是低电平有效并带有上拉电阻)及其它争对具体单板的特定措施都将对降低功耗作出很大的贡献。
  • 热度 15
    2013-12-24 08:15
    880 次阅读|
    0 个评论
    现象一:这板子的PCB设计要求不高,就用细一点的线,自动布吧。 点评:自动布线必然要占用更大的PCB面积,同时产生比手动布线多好多倍的过孔,在批量很大的产品中,PCB厂家降价所考虑的因素除了商务因素外,就是线宽和过孔数量,它们分别影响到PCB的成品率和钻头的消耗数量,节约了供应商的成本,也就给降价找到了理由。 现象二:这些总线信号都用电阻拉一下,感觉放心些。 点评:信号需要上下拉的原因很多,但也不是个个都要拉。上下拉电阻拉一个单纯的输入信号,电流也就几十微安以下,但拉一个被驱动了的信号,其电流将达毫安级,现在的系统常常是地址数据各32位,可能还有244/245隔离后的总线及其它信号,都上拉的话,几瓦的功耗就耗在这些电阻上了。 现象三:CPU和FPGA的这些不用的I/O口怎么处理呢?先让它空着吧,以后再说。 点评:不用的I/O口如果悬空的话,受外界的一点点干扰就可能成为反复振荡的输入信号了,而MOS器件的功耗基本取决于门电路的翻转次数。如果把它上拉的话,每个引脚也会有微安级的电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设成输出(当然外面不能接其它有驱动的信号) 现象四:这款FPGA还剩这么多门用不完,可尽情发挥吧。 点评:FGPA的功耗与被使用的触发器数量及其翻转次数成正比,所以同一型号的FPGA在不同电路不同时刻的功耗可能相差100倍。尽量减少高速翻转的触发器数量是降低FPGA功耗的根本方法。 转到下一页 现象五:这些小芯片的功耗都很低,不用考虑。 点评:对于内部不太复杂的芯片功耗是很难确定的,它主要由引脚上的电流确定,一个ABT16244,没有负载的话耗电大概不到1毫安,但它的指标是每个脚可驱动60毫安的负载(如匹配几十欧姆的电阻),即满负荷的功耗最大可达60*16=960mA,当然只是电源电流这么大,热量都落到负载身上了。 现象六:存储器有这么多控制信号,我这块板子只需要用OE和WE信号就可以了,片选就接地吧,这样读操作时数据出来得快多了。 点评:大部分存储器的功耗在片选有效时(不论OE和WE如何)将比片选无效时大100倍以上,所以应尽可能使用CS来控制芯片,并且在满足其它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片选脉冲的宽度。 现象七:这些信号怎么都有过冲啊?只要匹配得好,就可消除了。 点评:除了少数特定信号外(如100BASE-T、CML),都是有过冲的,只要不是很大,并不一定都需要匹配,即使匹配也并非要匹配得最好。象TTL的输出阻抗不到50欧姆,有的甚至20欧姆,如果也用这么大的匹配电阻的话,那电流就非常大了,功耗是无法接受的,另外信号幅度也将小得不能用,再说一般信号在输出高电平和输出低电平时的输出阻抗并不相同,也没办法做到完全匹配。所以对TTL、LVDS、422等信号的匹配只要做到过冲可以接受即可。 现象八:降低功耗都是硬件人员的事,与软件没关系。 点评:硬件只是搭个舞台,唱戏的却是软件,总线上几乎每一个芯片的访问、每一个信号的翻转差不多都由软件控制的,如果软件能减少外存的访问次数(多使用寄存器变量、多使用内部CACHE等)、及时响应中断(中断往往是低电平有效并带有上拉电阻)及其它争对具体单板的特定措施都将对降低功耗作出很大的贡献。
  • 热度 19
    2013-6-26 17:55
    163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强制安全标准:救赎之道   都是标准惹得祸?     近期,发生了许多事情,让标准这个概念频繁出现于报端,进入大众视野。比如年初时,雾霾肆虐, PM2.5 爆表,人们在惊恐之余把责难的*口对准了中国石油双雄,因为据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它们。但是中石油也自有理由,挺无辜地说:“罪不在我们,是国家标准太低了。”此种说法,何异于刺人杀之,却说:“非我也,兵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饮用水和稻米又成为关注焦点,很重要的一点都与标准相关。社会调侃媒体聚焦下的农夫山泉“有点悬”,其中事件有没有内幕我不得而知,但摆到公众面前引起争议的确实是个标准问题,到底农夫山泉执行的浙江地方标准《瓶装饮用天然水》要求是否低于国家标准 ? 最终以哪一个标准为准 ? 到目前为止消费者依然是一头雾水。这种标准乱象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标准体系建设的滞后。     至于镉大米事件,简直就是五年前毒奶粉的翻版。三聚氰胺的出现是因为奶业里的检测标准不规范——不直接测蛋白质而是用氮的含量来推定;而镉大米是因为重金属没有被列入粮食常规检测项目,据相关部门透露关于大米的质量监管指标,更多考虑的是营养指标和保存指标。这种巨大的检测标准漏洞正好成为劣质有毒产品的生长温床。 被人误解的标准常识     误区一、 人们往往会认为行业或企业标准可信度没有国家标准高,但事实上国标仅仅是及格线而已,因为国标要顾及方方面面,考虑的因素多了,相应的门槛必然会下降。一些行业标准、或大企业的标准往往因为专业而更加精准严格。国家标准是最低要求,其他标准都不得低于国标。标准是质量的基础,不仅指导着企业的生产行为,也是产品质量评判的准绳。标准不合格,产品质量必然根基不牢。     误区二、 认为商业的本质在于盈利,标准工作因非常低效则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与商业活动相悖。从根源上讲,我们没有重视标准的原因在于舶来文化、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把标准一块打包进来,但是事实在我们的脑海里实际上对标准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在照搬国外经验时我们不自觉地将他们的标准也用上,因而引入的产业没有出现多少问题,但自生的产业,如太阳能行业因为没有参照对象,所以其中的标准问题更为突出。同时因为标准的数据确定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用某些人的话说效率太低,于是干脆视而不见。然而,标准工作绝对不是用效率指标来衡量,美国曾经为了测试不锈钢在不同水质中的腐蚀寿命问题,专门花费十余年,从美国大西洋岸到东太平洋岸收集水质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可靠的数据并作为不锈钢厚度的重要参考标准。这种认真态度是难以想象的,而对后世的功德影响也是无量的。     误区三、 标准或认证就是给产品加分的奖项,然而实际上更多的标准仅仅是准入门槛而已。标准不是花瓶摆设,首先考虑的应是质量安全。现在很多人最基本的安全保证还没做好就给产品贴上这个认证、那个标签,但再多的花瓣也掩盖不了臭狗屎的本质,何况还很浪费。 强制安全标准:中国制造的救赎之道     对于关系居民基本身体健康的产品标准混乱不一、国家标准监管部门无所作为之现状,我不能不说这是我国监管部门的悲哀或者说是中国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悲哀。很多年前,我在太阳能行业内部大声呼吁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务必要规范行业标准,但是没人听,我还因此成为行业公敌。所以说太阳能行业的标准之争从八年之前就开始了,这项工作我至今还在艰难推进,我一直扮演大家眼中的“反面角色”,受人暗箭,因为规整标准破坏了某些人的饭碗。     但标准的确是行业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设。一切发展源于标准,基业要稳,标准先行;一切评判以标准为向导,有矢有的,有标可依。     最近标准的话题突然敏感起来,我认为这是好事,从牛奶生产标准的争论 , 到饮用水标准的争论 ,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 , 国家标准制定的混乱引发不断的标准混战;当我们发现鱼米之乡变成毒米之乡,太阳能朝阳产业掩盖不住自身的阴暗层面,社会各界的眼光都聚集到了中国制造的标准根源之上时,如果能以此为戒,各部门各企业真正落实自身责任担当,从此杜绝标准问题,那将是不幸中的万幸,那将是迷途中中国制造的出路拐点。   
  • 热度 17
    2009-12-4 09:00
    6293 次阅读|
    10 个评论
    采购在谈价过程中,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一、任意砍价 有的采购养成习惯了,一个新物料,面对供应商的首次报价,在不了解情况的条件下,拦腰款价,或固定砍8折等的价格。 这种做法不妥。就以固定砍8折的例子来谈下。虽然个别的情况下,供应商的报价,恰好可以打8折,但是这种事也不是很多。假设供应商的底价高于8折,那谈判是很费精力的(比如供应商的底价是9折,你给出的最高接受价是8.5折,就会陷入僵局)。而如果供应商的底价其实可以打6折7折的话,你不是亏大了么?而且,一个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你每次都砍价8折,你可以想想,他面对你这种情况,报价时会怎么做?他们以后可能每次新物料都提高一定比例来报价。比如说,一个物料,他们的底价是8元,他们报价10元,你砍成 8元。以后底价是8元的物料,他们报价就可能会按13元报价,你砍成8折,价格是10.4元,你还是吃亏了!    当然,新物料,面对从来没有合作过的供应商时,一开始对价格没有底时,可以按一定的折扣砍价试试,而且要找多家供应商按不同的折扣去试探砍价,直到试探出真实的价格出来。如果只找一家的话,砍了价你也有可能吃亏。砍价也不是砍得越多越好。因为,假设一个新物料的底价是8元,供应商报价是15元,但是你砍价随意砍成2元,你猜供应商会怎么想?他就会知道你肯定是对价格毫无了解,于是,他可能会忽悠你底价至少是13元。也就是说,不合适的砍价,有时会暴露你不了解市场价的软肋,反而会吃更多的亏。   面对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价格谈判一定要基于对市场的了解来谈。不要随便砍价。比如,要找多家供应商报价对比,甚至找一些新供应商(未必一定要引进来)报价对比。我倾向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要培养成诚信报价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省了很多力气,不用整天陷于讨价还价的繁琐事务中。特别是对一个新物料,你对市场价没有底,如果供应商报价不诚信,你即使和他谈价格,还是有可能吃亏。 采购会说了,谁不希望供应商诚信报价?供应商都是希望价格越高越好,怎么可能给实价给你?当然,如果你老是随意去砍供应商的价格,即使是讲诚信的供应商,到了你这里也不能报实价给你,因为实价被你一砍,他们肯定吃亏! 我就曾经培养过一些报实价的供应商。我对所有供应商都要求报实价。当然,大多供应商一开始绝对不会这么老实,真的给你报实价。那么,我会怎么做?首先,对于一些元件,了解到市场实价后,要求几家供应商一起报价,强调要报实价。几家供应商报价出来了,如果有的供应商报价实在,那这个物料就由报价实在的那家供应商供货。其他供应商当然会来谈价,要我给我的接受价,我当然不会告诉他。请想一下,我为什么不告诉给一个接受价给他们?比如说,现在比较实在的那家供应商的价格是8元钱,我难道不可以给7.5元的接受价给他们么?当然不行。有几个原因。首先,你这样做,对于报实价的供应商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容易造成恶意竞争。有人可能会说,恶意竞争就恶意竞争嘛,反正是自己得到了最好的价格。其实,这是一种很短视的观点。不要以为采购物料只有价格一个因素,采购方也是要讲诚信的,如果你不讲诚信,那么,一些优秀的供应商就会丢失,最终还是自己吃亏。其次,如果那家供应商的运作成本高(或货源成本高),你告诉他7.5元他也做不到,这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他们的底价是7 元钱,你的接受价是7.5元,你还是没得到实价。再则,即使他们底价恰好7.5元,你如果告诉接受价给他,这样,他们每次都不必报实价给你,因为如果你恰好接受了那个不实在的价格,他们赚的多,而即使没有接受他们的价格,他们还可以试探你的接受价。总之,对于不是报实价的供应商,那样做很难得到实价。也就是说,为了培养报实价的供应商,要在强调报实价的基础上,一次到位,不要再给他们谈价的机会。有的供应商一开始不习惯这种报价方式,依然不报实价。结果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们的订单越来越少了。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是价格不好。于是以后报价,他们就知道了,第一次报价就必须报实价(因为同一个物料一般我不会给第二次报价的机会,特殊情况下最多给2次机会)。对于报价都是很实在的供应商,我也不砍他们的价,但是告诉他们,一定要继续保持报实价的习惯,否则可能接受不到订单,也就是说如果有的物料报价比别人高,他们将得不到那些物料的订单。对报实价的供应商,一定要告诉业务员,要把我的风格告诉他们的上司,甚至请他们的上司和我见面。否则他们的上司看见我都不砍他们的价,就会以为我不懂价格,以后报价变得虚高。同样的,对于以前没采购过的新物料,也是要求多家一起报实价。由于新物料的价格一般是没那么了解,所以供应商报实价的意义就很大了。通过前面的培养,有的供应商养成了报实价的习惯,所以新物料也是能够报实价了。曾经就有一个代理商,开始报价就很实在(我是在了解多家报价的基础上下的结论),所以这个供应商很快进来了,而且价格我没怎么砍过,但是他们的采购量很大,业务员都说,很少有这么顺利的。但是,他也明白,价格还是要报实价(每次报价我都让几家一起报)。因为有一些物料,由于报价比别人高(我从来只会告诉供应商报价是高了还是底了,但是不会告诉他高了多少或低了多少),所以他们一直没做进来。直到快一年了,他才争取到了更好的价格。有的物料是需要开发更好的供应商才能得到实价的。比如有的供应商,一开始信誓旦旦地说他们的价格已经是实价了,但是价格明明比新开发的供应商高很多。对于一点一点地 降价来试探的供应商,我是不理他们的,我一般只给2次机会。几个月过后,发现没订单了,他们终于愿意报实在的价格了(因为新物料我还是会让他们报价比较)。这时他们老物料的报价也比以前的价格好很多(就像跳水)了,甚至比别的供应商还好了。当然,对这种“反悔”的供应商,我不会马上切换回来,因为如果是开发了新供应商,又切换供应商,我司是有管理成本的。我一般会延后一两个月,综合评估之后决定是否用回他们(这时一般是按一定比例分配采购金额,不能因为他们报价低了就完全抛弃先前报实价的供应商)。而且,过一定时期,这些物料的所有供应商又要重新报价。根据报价和服务和质量,决定采购比例。(一开始,我可能让报实价的供应商独家供货,这样对报价不实在的供应商才有震撼力。但是当大部分供应商都养成报实价的习惯时,就采取按比例分配采购的原则了)。 我的这种谈判风格比较少见。开始时有很多供应商不适应(或不买帐)。但是几个月后,就显示出这种风格的好处了,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好的价格,而且今后大家价格谈判方面扯皮扯来扯去的事少了,节省了大量的精力。   误区二、价格砍得越低越好 如果在不同的供应商之间比较,价格越低,有可能同时带来质量和服务方面的问题。可能这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某个确定的供应商,是否价格砍得越低越好呢?未必。商业合作的基础是双赢,如果让供应商亏本,那当然没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是长远的目光。谈价格主要是对供应商利润的多少之争,如果是暴利,当然要降价。利润太少了,供应商不同意。关键是要有合适的价格。什么是合适的价格呢?对采购方来说,主是对比市场价,看供应商的价格是否合理。 一个公司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与采购部的人员人品关系很大,与供应商选择合理与否关系也很大。所以,如果公司的价格本来是偏高的,那么,砍价的空间就会比较大。 但是,如果采购价已经是较为合理了,还要利用采购方的强势地位压压迫供应商降价,而且压得极低,那么,未必一定是好事。供应商有时为了生存,面对很不合理的降价要求,降得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润了,可能还是要满足客户的降价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风险。首先,由于现在的利润过低,厂家有可能在元件的原材料或工序上降低成本,于是导致元件质量下降。有不少采购说,我要求他们降价,前提是质量不能下降。当然,话是这么说,厂家也有可能是这样承诺的。但是,一旦价格压得他们几乎无利可图时,他们一定会设法降低成本的,其中就包括了巨大的质量风险,这是残酷的真实的市场法则。如果是代理商或贸易商,他们还有可能铤而走险,采购冒牌货!其次,利润过低,带来服务水平的下降。当然,有时供应商不会直接告诉你服务会下降,但是事实上却暗中降低了服务。举个例子,假设采购突然有个元件要提前交货,要求外地的一个供应商马上送到,但是供应商说还在报关(或其他问题)之类的客观因素,所以无法马上交货给你。事实上,有可能货物已经到了,供应商如果是服务好的话,是可以按特快之类的方式寄给你们的,甚至亲自送货过来。但是由于价格压得太低了,他们不愿额外花费成本。因此你干巴巴地等着他的货报关,却不知道他们没有尽全力。 误区三、成本分析的误区    成本分析在大公司较为常用。一些中小企业不顾自身实际条件,也要求物料都搞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个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要求获取大量的数据,而且要求采购人员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和专业。对中小企业来说,所有物料都搞成本分析的话,那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工作量,很不现实。 因此,只有对采购金额非常大的物料,特别是独家供货或定制件或外协加工件之类的物料才有必要做成本分析。普通物料,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去搞成本分析,不如花精力去找更好的供应商,或多了解些市场价,或把精力放在其他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减少使用定制件等地方。 而且,成本分析有时是无能为力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走路走了一天了,都没看见有有人家,很渴,突然看见前面终于有一家小店。那里有矿泉水,要卖5元钱一瓶。如果你做这个矿泉水成本分析,最多不过2元钱。难道你就因此要求他降到2元钱以下?他不降你还不是要买?当然,如果有下面这种情况,你的策略又会改变,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前面拐个弯,就几分钟,就有另一家小店,买矿泉水3元钱一瓶,你就会买3元钱一瓶的。 另外,成本分析的误差也较大,即使误差很小,成本分析出来的价格未必就是合理的价格。比如说,国有企业的运作成本高,他们的原材料由于腐败的关系成本也高,所以价格分析出来,即使他们的利润不高,但是他们的价格比起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来说,价格可能是偏高很多了!    价格的决定因素,首先是供求关系,其次决定于你对市场价格之类的信息的了解程度。一般情况下,信息都是不对称的,供应商比你了解价格,所谓卖的比买的精,所以,你最需要做的是,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这样比花费巨大精力去做价格分析效率高多了。   误区四、设立降价指标的误区    我希望企业老板或高层要了解僵化的降价指标包含了一些弊病。 绝大多数企业,每年都下达一定的降价指标来考核采购部,或者采购部领导会下达一定的降价指标来考核采购工程师(或有谈价任务的采购员)。达标了,有奖励,没达标,没奖励,甚至有处罚。我认为这是很僵化有危害的做法。 硬性的降价指标,最大的危害是可能使采购不惜采购质量差的物料。虽然说一般公司有技术部和质量部对来料质量进行把关。可是,事实上,工程师测试样品,IQC来料检验,都不能试不出元件的可靠性来。所以,采购选择可靠的供应商的非常关键。为了实现降价指标,采购更加不会重视质量,更会不断地寻找价格低但是质量的元件。这些差的元件,即使给开发工程师做元件认证,也很难测出问题出来(除了有我这种对品牌和供应渠道把关很严,同时又不怕得罪采购的器件工程师来把关,嘿嘿)。所以,后果是,元件价格是降下来了,但是质量也下来了。元件的质量,出批次性的问题当然是大问题,这时大家可能会想起是采购的责任,可是采购可以说是IQC没把好关。再说了,就是出了批次性问题,采购再找一个供应商呗,反正讲额达到指标了,奖金领了,能耐其何?还有就是元件虽然没有出批次性问题,但是失效率上升,这时,没人会去追究采购的责任。每种元件失效率高一点点,加起来就不是一点点了。还有的元件,是要在市场上几年后才暴露出批量问题的,可惜这时当年的采购可能已经领奖金走人了。 有的老板想通过设立降价指标来解决采购受贿问题。事实上这于事无补。由于降价指标是以公司的历史采购价为对比依据的,如果公司起点价格就偏高,那么说,即使降了价还可能是高。比如说,一个市场价是1元的元件。开始采购员和供应商勾结,采购价按3元来采购。即使降价20%,这个元件还是太贵。同时,对于新的元件,由于没有历史记录,第一次时,他们就有可能更加拔高采购价格,比如1元钱的元件,按4元钱来采购!没有设降价指标时采购可能还不会把价格拔高这么多,比如1元的按3元的来买,而有降价指标的话,他们只有提高起始采购价了,以便后续有更多的降价空间,这样的话,只能是对公司有损害。而且,不要说采购有意受贿。像我自己,即使从来不贪,但是如果有降价指标在卡我,说实在话,首次采购的物料的价格谈判时,我也会没那么卖力的! 哪种情况下公司的物料是最有降价空间的呢?在原来采购私心很重的公司,供应商不好的公司,物料有很大的降价空间。但是,这个降价空间仅仅靠同样这帮人,是降不下都少来的,即使降了,还是有很多水分,只有换了正直的采购(正直是最重要的素质),才能降到最实在的价格。 在从私心重的采购换成正直的采购时,物料的降价空间是最大的。随着采购的正规化,供应商的正规化合理化,公司的降价空降将会越来越小。最后,价格达到业界合理水平时,价格的空间就不是取决于采购的能力了,反而是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市场产能等因素成为了主要的决定因素(这时需要采购的专业素质)。当然,私心很重的采购,同样可以以上述理由为自己辩护,真假难辨! 另外,指标的数据也很容易作假的。(可以参见我的文章《 大公司玩弄KPI密闻 》) 另外,采购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价格这个因素。最高境界的采购,对整个公司(甚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元件可靠性,都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也就是说,选择更合适的采购人员(同时公司设立更好的监督机制),比单纯的降价指标,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选优秀的采购人员,选优秀的供应商,比可以玩弄数据的降价指标实在多了。当然,公司如果上升到供应链的高度去考核成本,优秀的采购员和供应商在成本方面还是有所作为的,关键是要实现双赢(具体指导思想,我在我的文章《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谈成本降低与供应链管理》中有所论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