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业绩

相关博文
  • 热度 13
    2016-1-29 10:25
    723 次阅读|
    0 个评论
      机器人 1月28日晚间公告,预计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 - 40%,上年同期盈利32566.99万元。   公司表示,2015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实体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公司推出机器人系列新产品,代表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有效实施战略合作伙伴的市场策略,打造并推广数字化工厂,不仅巩固现有市场,并在开拓新兴市场获得一定成果。   公司2015年度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为9500万元。 来源OFweek机器人http://robot.ofweek.com
  • 热度 19
    2016-1-6 15:39
    1627 次阅读|
    5 个评论
    度申科技到了2012年,有些压力山大。一方面,由于最大客户福州图森的自行研发而与度申科技渐行渐远,度申业绩下滑厉害,前景很不明朗;而另外一方面,度申科技自己研发项目增多和自己销售团队的成立,这两方面带来的人数激增,带来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扯皮、埋怨,效率低下,士气萎靡。一个国家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节点所在的位置,都有一个陷阱或者一个瓶颈。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从十几号人进化到八十号人的企业,之前那个简单的沟通方式,靠嘴巴默契的简单沟通方式,行不通了。人数的翻倍增加不一定带来产值的翻倍。度申科技也在2012年掉入了这样的陷阱之中。好在有度信科技的订单支撑,所以度申科技并没有被这个陷阱困住。很多公司在这个节点位置,就进入了分裂甚至崩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起初困难,同甘共苦容易,因为那个时候还有梦想;而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进入小康和富裕的时候,再遇到比较大的问题和困难,这时候人的心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放弃的多,坚持的少。所以,中等陷阱处理不好往往是一场灾难。 10几个人或者20几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游击队的方式,简单直接,灵活高效。我还是比较注重纪律和沟通的,以开会来说,起初多半是以我说为主。为了避免一言堂,有些周会/月会我尽可能不参加。这个也有一些效果。但随着人数到80号人,中高层干部都到10几个人的时候,部门的山头主义,互相的扯皮,对别人的指责,对自己部下的纵容就成了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中高层对组织没有概念,当干部没有经验。比如研发主管,作为主管,因为管理的能力要高,但他当主管并不是因为他管理能力多强,而只是他技术方面的综合实力最高。而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技术只是人跟物打交道,而管理必须是人跟人打交道。有些干部能靠自己的悟性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有些干部必须借助外力培训提升,有些干部要靠公司的大力推动,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度申科技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几个创始人都是搞技术的。做技术的多半只爱技术,他自己不大愿意,也没有这个意识到这个岗位对他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知道该参加哪些培训来提升自己,他们只是非常喜欢别人称他为“X总”,“老大”,“经理”,“主管”,满足了他们自己权力的欲望,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个领导力。所以,中高层的管理能力提升是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创业维艰》中,本.霍洛维茨说创始人CEO有两种性格,一种人喜欢弄战略,喜欢方向,不喜欢细节,怕细节;一种人喜欢执行,有很强的执行力,但容易陷入细节。我属于第一种,只喜欢讨论方向,不喜欢太小枝末节的具体事情。我也愿意给大家分享我的思想和理念,但是如果每天陪着他们讲细节、反复地讲,我的耐心很不够。所以经常是我的一言堂导致的鸦雀无声,或者看到他们不断地争吵、不断地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而让我失去耐心的暴怒。毫无疑问,情商在管理上面举足轻重,我自己的管理能力也是一个大问题。 天才毕竟是少数。就管理能力来说,我作为公司负责人,作为创始股东,很困惑。我努力地追求财富,觉得财富是个神。但追求到一个程度后,你发现,你其实影响不了几个人。你的话没几个人真的能懂到心里,你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发自内心的尊重。高处不胜寒,此刻有深刻的体会。重重压力之下,寥寥几人理解。孤独的人! 2013年,机缘巧合,结实了中旭培训公司。老实说,他们的一些手法和内容也震撼过我。我花了几十万给干部和员工培训。也有一些收获,但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有限。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管理不可能是一门速成课。管理很多时候是思想的感悟、实际的践行,不断循环和交互的过程,管理需要我们亲自地参与。有时候,不是别人的培训不好,而是我们的思想还没到那个阶段。填鸭式的培训不如启发式的沟通,集中轰炸式的培训不如见缝插针的引导。困惑之中,我读稻盛和夫的书,我读管理方面的书籍、销售方面的书籍,加上实际面对遇到的困难,这种“用以致学”的主动式学习和实践改良的方式,让我和我的团队渐入佳境。 我明白了,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我明白了,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一定要先让别人先认可我、信任我;我明白了,管理没有最好,只有合适不合适;我明白了,管理就是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践行。管理就是要以身作则,深入琐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没有任何捷径可言,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为什么我孤独?那是因为我距离员工太远。我抱怨的多,我欣赏的少;我付出的多,但是方法太少;我大声说话的多,倾听互动的少。我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现代企业,不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也不是皇帝跟老百姓的关系。对于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我都有这个责任来引导教育、提供培训让他们成长,我也有责任淘汰不合适的人,选择合适的人。淘汰不是不尊重,相反确是最大的尊重。浪费员工成长、浪费公司成长的宝贵时间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我要做的就是要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关系。经过我们培训的人,会离职到别的地方甚至到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去,但是公司如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没必要后悔。员工怎么想怎么走是他们的事情,他们走也一定是因为公司有些方面没做好。我们只能不断地检讨自己,做好自己,以后才有更好的措施,达成更好的结果。 这么多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管理方面也终于有了一些沉淀。至少内心不会再那么焦躁,不会把管理视为畏途。所有的公司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我有幸在这个经济调整进入“新常态”的年代,依然还保持了比较好的成长。感谢这个时代,也感谢自己不断地坚持学习,不断地反省自己。在与团队的互动过程中,我看到了员工干部的真正的成长。他们的成长,也让我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我不再孤独。在自己加强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从2012年见底到2015年的年底这3年,公司每年都有很好的成长。这三年间,公司产值已经实现了翻倍的成长,而员工人数居然还有下降。我们坚信,我们的爆发力还在后面。只要我们坚持加强沟通,致力于互利共赢,我们“做中国工业相机第一品牌”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中国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西方说“空杯心态”。陷阱都是给骄傲又不会反省的人。对于谦虚的人(公司)、对于爱学习的人(公司)来说,陷阱都是淘汰竞争对手的门槛。 附: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我说,这四个方式(多读书、勤实践、找名师、自己悟)都是成长的方式,应该交替使用。为了成长,应该多尝试一些方法和途径。 (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蒋思远所有,欢迎转载,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