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申科技到了2012年,有些压力山大。一方面,由于最大客户福州图森的自行研发而与度申科技渐行渐远,度申业绩下滑厉害,前景很不明朗;而另外一方面,度申科技自己研发项目增多和自己销售团队的成立,这两方面带来的人数激增,带来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扯皮、埋怨,效率低下,士气萎靡。一个国家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节点所在的位置,都有一个陷阱或者一个瓶颈。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对于一个从十几号人进化到八十号人的企业,之前那个简单的沟通方式,靠嘴巴默契的简单沟通方式,行不通了。人数的翻倍增加不一定带来产值的翻倍。度申科技也在2012年掉入了这样的陷阱之中。好在有度信科技的订单支撑,所以度申科技并没有被这个陷阱困住。很多公司在这个节点位置,就进入了分裂甚至崩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起初困难,同甘共苦容易,因为那个时候还有梦想;而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进入小康和富裕的时候,再遇到比较大的问题和困难,这时候人的心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放弃的多,坚持的少。所以,中等陷阱处理不好往往是一场灾难。
10几个人或者20几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游击队的方式,简单直接,灵活高效。我还是比较注重纪律和沟通的,以开会来说,起初多半是以我说为主。为了避免一言堂,有些周会/月会我尽可能不参加。这个也有一些效果。但随着人数到80号人,中高层干部都到10几个人的时候,部门的山头主义,互相的扯皮,对别人的指责,对自己部下的纵容就成了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中高层对组织没有概念,当干部没有经验。比如研发主管,作为主管,因为管理的能力要高,但他当主管并不是因为他管理能力多强,而只是他技术方面的综合实力最高。而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技术只是人跟物打交道,而管理必须是人跟人打交道。有些干部能靠自己的悟性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有些干部必须借助外力培训提升,有些干部要靠公司的大力推动,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度申科技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几个创始人都是搞技术的。做技术的多半只爱技术,他自己不大愿意,也没有这个意识到这个岗位对他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知道该参加哪些培训来提升自己,他们只是非常喜欢别人称他为“X总”,“老大”,“经理”,“主管”,满足了他们自己权力的欲望,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个领导力。所以,中高层的管理能力提升是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创业维艰》中,本.霍洛维茨说创始人CEO有两种性格,一种人喜欢弄战略,喜欢方向,不喜欢细节,怕细节;一种人喜欢执行,有很强的执行力,但容易陷入细节。我属于第一种,只喜欢讨论方向,不喜欢太小枝末节的具体事情。我也愿意给大家分享我的思想和理念,但是如果每天陪着他们讲细节、反复地讲,我的耐心很不够。所以经常是我的一言堂导致的鸦雀无声,或者看到他们不断地争吵、不断地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而让我失去耐心的暴怒。毫无疑问,情商在管理上面举足轻重,我自己的管理能力也是一个大问题。
天才毕竟是少数。就管理能力来说,我作为公司负责人,作为创始股东,很困惑。我努力地追求财富,觉得财富是个神。但追求到一个程度后,你发现,你其实影响不了几个人。你的话没几个人真的能懂到心里,你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发自内心的尊重。高处不胜寒,此刻有深刻的体会。重重压力之下,寥寥几人理解。孤独的人!
2013年,机缘巧合,结实了中旭培训公司。老实说,他们的一些手法和内容也震撼过我。我花了几十万给干部和员工培训。也有一些收获,但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有限。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管理不可能是一门速成课。管理很多时候是思想的感悟、实际的践行,不断循环和交互的过程,管理需要我们亲自地参与。有时候,不是别人的培训不好,而是我们的思想还没到那个阶段。填鸭式的培训不如启发式的沟通,集中轰炸式的培训不如见缝插针的引导。困惑之中,我读稻盛和夫的书,我读管理方面的书籍、销售方面的书籍,加上实际面对遇到的困难,这种“用以致学”的主动式学习和实践改良的方式,让我和我的团队渐入佳境。
我明白了,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我明白了,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一定要先让别人先认可我、信任我;我明白了,管理没有最好,只有合适不合适;我明白了,管理就是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践行。管理就是要以身作则,深入琐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没有任何捷径可言,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为什么我孤独?那是因为我距离员工太远。我抱怨的多,我欣赏的少;我付出的多,但是方法太少;我大声说话的多,倾听互动的少。我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现代企业,不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也不是皇帝跟老百姓的关系。对于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我都有这个责任来引导教育、提供培训让他们成长,我也有责任淘汰不合适的人,选择合适的人。淘汰不是不尊重,相反确是最大的尊重。浪费员工成长、浪费公司成长的宝贵时间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我要做的就是要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关系。经过我们培训的人,会离职到别的地方甚至到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去,但是公司如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没必要后悔。员工怎么想怎么走是他们的事情,他们走也一定是因为公司有些方面没做好。我们只能不断地检讨自己,做好自己,以后才有更好的措施,达成更好的结果。
这么多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管理方面也终于有了一些沉淀。至少内心不会再那么焦躁,不会把管理视为畏途。所有的公司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我有幸在这个经济调整进入“新常态”的年代,依然还保持了比较好的成长。感谢这个时代,也感谢自己不断地坚持学习,不断地反省自己。在与团队的互动过程中,我看到了员工干部的真正的成长。他们的成长,也让我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我不再孤独。在自己加强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从2012年见底到2015年的年底这3年,公司每年都有很好的成长。这三年间,公司产值已经实现了翻倍的成长,而员工人数居然还有下降。我们坚信,我们的爆发力还在后面。只要我们坚持加强沟通,致力于互利共赢,我们“做中国工业相机第一品牌”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中国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西方说“空杯心态”。陷阱都是给骄傲又不会反省的人。对于谦虚的人(公司)、对于爱学习的人(公司)来说,陷阱都是淘汰竞争对手的门槛。
附: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我说,这四个方式(多读书、勤实践、找名师、自己悟)都是成长的方式,应该交替使用。为了成长,应该多尝试一些方法和途径。
(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蒋思远所有,欢迎转载,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用户1110327 2016-1-11 17:27
xlch_163_725249928 2016-1-8 09:34
用户1562619 2016-1-7 09:06
用户1678053 2016-1-7 08:54
用户1454308 2016-1-7 08:22
用户1776516 2015-8-28 08:57
用户984760 2012-6-11 16:22
用户984760 2012-6-11 16:20
http://www.whptc.com
用户821522 2011-10-26 13:31
用户730453 2008-8-21 10:07
“我是环球资源的工作人员,其实就现在中国这个状况,我想我们公司肯定也很着急,当中国制造出现问题的时候,环球资源不惜几千万去为中国制造说话。现在这个问题不是中国或者环球资源的问题。这是世界分工和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重新整合和调整的一个过程。看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大环球,难道真的是无药可救吗?我想不是。中国经济持续告诉发展了10多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吧,虽然这个最后的转变有些痛苦,但是毕竟还是要变的。看谁能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