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磁性元件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2025-1-10 17:16
    50 次阅读|
    0 个评论
    【哔哥哔特导读】2024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器、光伏、储能等领域市场规模有多大?竞争态势如何?2025年又有多大发展期潜力?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面临着增长动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问题,导致全球市场需求下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之一,受到的冲击较大,许多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 而国内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得各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本文将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器、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2024年的市场表现、竞争态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全面的市场洞察。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中的挑战与困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 1-11 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增速远超传统燃油汽车,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表明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流选择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2024 年 1 - 11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 114.1 万辆,同比增长 4.5%,持续的增长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2024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数据来源:中汽协 然而,新能源汽车出海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速度已大大放缓,主要是因为欧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实施联合打压。 从光伏等具有出海经历的行业来看,一旦技术实现突破并建立优势,关税打压并无法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最终席卷全球,但过程肯定会变得更漫长。 目前,欧洲传统汽车品牌已经开始抱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想法,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合作,欧洲的关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展望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压力不会消失,但相比2024年应该会有所缓和。 充电桩:入局者众,打破布局难题还是加剧竞争?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整体运行方面,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 2024年1-11月,联盟内成员企业上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增量为375.6万台,同比上升23.0%。 其中, 公共充电桩增量为73.4万台,同比下降11.3%, 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02.2万台。 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增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今年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2万台,同比上升49.5%。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快速增长反映了市场对充电桩需求的强烈响应,也体现了行业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而进行的积极努力。 车桩比仍需进一步提高。 此期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 1012.1 万辆, 桩车增量比 1:2.7 ,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依然面临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亟需提高,未来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较高。 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龙头运营企业为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和云快充等。 按 2023 年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桩运营数量来看,特来电的市场份额最大,达 19.19%,其次为星星充电(16.54%)、云快充(16.43%);按电动汽车充电桩专用充电桩运营数量来看,特来电的市场份额达 42.61%,星星充电(16.38%)、国家电网(15.44%)次之。 技术升级 :企业多通过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良提升产品的充电效率、耐用性、安全性等指标,促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降本。如隔离风冷技术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售后运维成本;智能功率分配策略能提高充电费收益;液冷双枪终端、新一代 SiC 模块等可实现生产端降本;40/60kW甚至更高的功率,以及更高的集成度等。 企业数量增多。 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未来也有竞争加剧的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2024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已超14.42万家,再创历史新高,已超2023年全年。目前,我国现存52.8万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关企业,这也预示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竞争有望加剧。 服务器:整体出货量稳定,AI 服务器增长成为亮点 2024年前三季度出货量超过940万台,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分析报告指出,2024 年全球服务器整机出货量约 1,365.4 万台,AI服务器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到167万台,年增率为41.5%,占比约12.1%;其增长速度远超传统服务器。 全球 AI 服务器的收入占所有服务器销售的比例接近 30%,这表明 AI 服务器在服务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成为推动服务器市场增长的关键力量。 2024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出货量,数据来源:IDC、Gartner 尤其是AI服务器出货量的增长,将极大地带动磁性元件需求量的增长。 一方面,AI 服务器的 GPU、CPU 等模块需要更多的芯片电感、一体成型电感等磁性元件。 GPU 在 AI 计算中承担着核心的并行计算任务,其性能提升对于加速 AI 算法处理至关重要。随着 GPU 性能的不断提高,为了保证其稳定运行,每个 GPU 模块需要配备多个高性能的芯片电感来进行电源滤波和信号处理。 同样,CPU 模块也因计算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对磁性元件的需求也相应增多。 以英伟达AI服务器GB200 NVL72为例,由36个CPU和72个GPU组成,单个英伟达GB200芯片对一体成型电感的需求已经大幅提升到了30-60颗,按单个GB200芯片最低配置32颗算,一台英伟达GB200 NVL72服务器需要配置3240个一体成型电感。 由于AI服务器专用的一体成型电感供不应求,单价已飙升到1美元。 此外,AI 服务器中其他功能模块,如存储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等,为了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要求,也都离不开磁性元件的支持。这些模块对磁性元件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整个 AI 服务器对磁性元件的需求规模。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器行业面临着更高的性能要求,服务器对磁性元件的性能要求也在持续升级。 例如,为了适应更高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要求,磁性元件需要具备更高的频率特性和更低的损耗。这促使磁性元件制造商不断投入研发,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更先进的磁性材料和元件设计,以满足 AI 服务器市场的需求。 为了适应更高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要求,磁性元件需要具备更高的频率特性和更低的损耗。这促使磁性元件制造商不断投入研发,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更先进的磁性材料和元件设计,以满足 AI 服务器市场的需求。 同时,AI 服务器的小型化、高密度化发展趋势,也对磁性元件的尺寸和集成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磁性元件向小型化、高性能、高集成化方向发展,从而在满足服务器技术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磁性元件市场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 另一方面,为了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需求,AI 服务器的电源功率显著提升。 据了解,目前 AI 服务器电源功率已提高至 5000W - 8000W 甚至更高。以英伟达H100为例,功率约10.2kW,服务器机架需配置 19.8kW 电源,而GB200服务器单个模块功率为 5.5kW,单机架 120kW,需要配置合计 195kW电源。 AI 服务器电源功率相比传统服务器有了大幅提升,并且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其电源功率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这对服务器电源供应和散热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也对相关电源技术、散热技术和磁性元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光伏:价格企稳,新一轮技术角逐开启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206.30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2024年全年国内新增装机规模预期上调至230-260GW。 这一数据表明,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的重要代表,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国内光伏市场总体需求旺盛。 2024年1-11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情况,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受益于光伏装机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光伏逆变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从三季报数据看,专注于逆变器业务且营收占比超过一半的十家主流逆变器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普遍实现了盈利。其中阳光电源净利润达到 76 亿元,断层式领先;但也有部分逆变器企业面临业绩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困境,头部逆变器企业业绩出现分化。 业界认为,原因主要是海外市场去库存导致销售大幅下滑。不过据业内分析,海外高库存问题或已接近解决,自 6 月起,逆变器月度出口数量已连续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技术内卷加剧: 相比组件领域的激烈竞争,逆变器市场相对较为平稳,但也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 各大厂商在技术层面的 “内卷” 更多体现在地面电站市场的 320kW 组串式逆变器和工商业市场的 150kW 组串式逆变器的竞争,以及智能化技术如 IV 扫描与诊断、直流拉弧检测、交直流智能端子温度监测等成为标配。 此外,逆变器产品的突破创新已经开启,如 2023 年 7 月孟家湾光伏项目采用的全球首套 2000V 直流高压逆变器,以及今年上海 snec 光伏展上中车时代电气展出的 2000V 系统下的相关产品。 系统电压的提升可支持单串接入更多组件,减少组串数量以及相关设备的用量和成本,实现系统降本。 包括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都可能继续增大功率,同时需更高的功率密度,这要求采用新的拓扑结构和新一代半导体器件,多家企业已透露正在应用碳化硅等材料。 未来逆变器将向大功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以及更好的电网支撑能力方向发展,同时逐渐集成数据采集、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实现智能运维管理,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对于磁性元件行业而言,一方面随着去库存逐渐接近尾声,光伏行业的内卷烈度有望降低。从今年逆变器招标情况来看,价格方面基本趋于稳定。 但另一方面,更高电压和更高集成度的系统,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应用,也预示着新一轮技术竞争已经来临。 磁集成技术,高频低损耗的磁性元件,将会是下一轮技术竞争的关键。 储能:价格下行,能否确定清晰的商业模式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共新增装机22.969GW/57.819GWh,显示出储能市场的稳步发展态势。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不断提高,储能作为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需求逐渐释放。 2024年1-11月储能新型装机功率/容量情况,数据来源:CNESA 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包括传统能源企业、电力设备制造商、电池企业、新能源企业等,这也让储能这一新兴市场陷入了内卷之中。 例如,在一些大型储能项目招标中,储能系统的价格相较于几年前已降低了 30% - 50% 不等,最低报价已低于0.5元/Wh。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价格在过去几年中大幅降低。这主要归因于多个因素。 首先,电池原材料供应逐渐充足,规模化生产效应显现,使得电池成本降低。 其次,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在相同成本下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循环寿命,从而降低了单位储能容量的成本。 再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企业进入储能领域,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运营成本,并在价格上展开竞争,推动了储能系统报价的下降。 这也这使得储能在更多应用场景下具备了经济可行性,未来随着系统价格的降低,储能市场的发展潜力有望进一步得到释放。 目前储能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商业模式不清晰,大部分企业未能实现盈利,尤其是依赖单一商业模式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例如,一些专注于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的企业,主要依靠峰谷电价套利盈利,若峰谷电价差缩小或政策调整,其盈利将受到严重影响。 2025年市场展望 回顾2024年,各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而对于 2025 年的展望,更是吸引着行业内外的目光。众多权威机构和专家纷纷给出预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画卷。 新能源汽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乐观估计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 1650 万辆(含出口),增速接近 3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50%;新能源汽车内需有望达到 1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55%。 充电桩。 中研网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将大幅提升至 1990 万台,车桩比预计将从目前较高的水平逐步优化至约 2.2。 此前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共同印发文件明确表示,力争到 2025 年底前,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密优化,农村公路沿线有效覆盖,基本形成 “固定设施为主体,移动设施为补充,重要节点全覆盖,运行维护服务好,群众出行有保障” 的公路沿线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更好满足公众高品质、多样化出行服务需求。 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速度,未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势必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服务器。 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报告预测,2025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将达到约 1500 万台,其中AI 服务器出货年增率可望超过 28%,占整体服务器比例达 15%,约230万台。 光伏。 平安证券预计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 608GW(直流侧),同比增长约 11%;其中国内新增光伏装机 270GW(交流测),同比增长约 8%。 储能。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26 个省市制定了 2025 年底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达 86.6GW。此外,全国共有 25 个省(市、区)在政策文件中提出了 2025 年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划规模超 88.8GW。 中信证券预计 2024-2025 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有望达到 168/224GWh,同比增速 66%/34%。国内方面,预计 2024 年和 2025 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有望超过 80GWh 和 110GWh,年均增速超过 60%。 综上所述,2025 年各领域发展前景令人期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大幅增长,进一步巩固其在汽车市场的地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将加速推进,以缓解当前车桩比不协调的局面,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服务器市场出货量稳步上升,AI 服务器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反映出人工智能领域对算力的旺盛需求;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国内外市场均有显著增长;储能领域在政策支持下,装机目标明确,增长速度可观。 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等述领域2025年市场规模的分析,也可留意Big-Bit资讯2025版磁性元件产业报告。 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充电桩和储能市场需求产生了显著带动作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充电桩作为其配套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同时为了缓解新能源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储能系统在充电桩侧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光伏产业与储能产业在能源转型中具有协同作用。 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储能系统可以存储光伏多余电能,在光照不足时释放电能,提高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光伏电力的消纳和并网。 服务器产业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储能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方面,都需要强大的服务器算力支持,以实现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优化。 2024 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器、光伏、储能等行业均迎来了诸多挑战与激烈竞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各行业砥砺前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发展潜力。 展望 2025 年,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各行业已明确发展方向,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有望实现新的跨越。新能源汽车持续拓展市场,充电桩加快布局,服务器以 AI 为引领提升算力,光伏扩大装机规模,储能也将在明确商业模式的探索中稳步增长,为上游的磁性元件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
  • 2024-12-9 11:43
    9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哔哥哔特导读】广东制造业500强榜单近日揭晓!顺络领衔,还有哪些磁性元件企业脱颖而出,占据重要席位?让我们一探究竟! 近日,由广东省制造业协会、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和广东省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正式出炉。 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广东省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还突出了多个细分领域内企业的杰出表现。 在500强榜单中,磁性元件企业凭借其在技术研发、市场份额以及产业链整合方面的卓越能力,成功占据了多个席位,其中包括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伊戈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珠海科德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磁性元件企业。 顺络电子跻身百强 新能源产品再度升级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第100名的佳绩跻身500强名单,作为一家专注于磁性元件领域研发制造的企业,其稳定的市场表现与强劲的增长潜力赢得了广泛赞誉。 今年,顺络电子的产品线再度迎来升级。公司专为智能穿戴设备设计的小尺寸高性能一体成型功率电感,精准满足了市场对微型化、高性能组件的迫切需求,展现了公司在磁性元件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此外,顺络电子的一体成型功率电感还成功助力高通8750 AI旗舰智能手机平台的落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高端电子产品配套领域的领先地位。 同时,顺络电子的PFC电感、LLC主变压器以及CMC共模电感等系列磁性元件产品,也在光伏储能新能源领域大放异彩,为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PFC电感 图源顺络 伊戈尔曾获省单项冠军 磁性元件产品实力卓越 伊戈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第131名的佳绩上榜,展示了其在磁性元件领域的强劲实力。 今年,伊戈尔更是凭借两款磁性元件产品——PV逆变器高频滤波电感与光伏并网升压变压器,荣获了“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殊荣。 PV逆变器高频滤波电感作为光伏逆变器的核心组件,伊戈尔已累计出货超过六千万只,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地位。 而另一款获奖产品光伏并网升压变压器,则因其在提升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效率及可靠性方面的卓越贡献,同样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截至目前,伊戈尔的升压变压器与智能箱式变电站累计出货量已超3万台,最大容量可达15MW,引领行业发展。 来源:伊戈尔 稳步发展 科德柔性引脚专利引领磁性元件创新 珠海科德电子有限公司在今年的广东制造业500强榜单中以第362名的成绩上榜,彰显出其在磁性元件领域的稳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德电子在磁性元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获得了“具有柔性引脚的电磁元件”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9192477 B)。 这项专利设计的磁性元件,在引脚固定架两端巧妙地设置了支撑件,能够稳固地固定第一、第二柔性引脚。 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微小电子产品,不仅不会影响产品质量,还大大提升了焊接的便利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该磁性元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有望为电子产品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此次专利的获得,不仅充分证明了科德电子在磁性元件领域产品制造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也是公司长期以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未来,科德电子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推出更多优质产品,为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榜单中,磁性元件企业的卓越表现不仅彰显了它们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上的雄厚实力,更凸显出这些企业在新能源领域产品侧重的战略眼光。 顺络电子、伊戈尔及珠海科德电子等磁性元件企业,通过快速的产品更新迭代,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微型化磁性元件的迫切需求,更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领域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引领力。 这些磁性元件企业的成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研发,紧跟技术前沿,加速磁性元件产品迭代,是赢得市场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如科德电子获得的柔性引脚电磁元件专利,为企业构筑了核心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创新驱动的典范。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磁性元件领域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磁性元件企业凭借不断的技术突破与市场布局优化,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球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显著的力量。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
  • 2024-12-5 11:41
    11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哔哥哔特导读】面对产业内卷的大环境,磁性元件行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又该如何在利润空间不断紧缩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伴随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与精细化,磁性元件产业逐渐步入一个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无限机遇的的新阶段。鉴于此,本文旨在全面剖析磁性元件产业的当前态势,细致审视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通过分析部分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为磁性元件产业链企业提供深刻的洞察与启示。 现状剖析:市场规模扩大与利润空间紧缩 在全球经济的大潮中,磁性元件行业作为电子工业的基础元件之一,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广东省磁性元器件行业协会会长、东莞顺络功率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金波,在2024年第11届功率变换器磁性元器件联合学术年会上分享道:预计到2028年,全球磁性元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0亿美元。 广东省磁性元器件行业协会会长、东莞顺络功率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金波 具体而言,以家电、智能手机、LED照明为代表的传统市场尽管其仍占据磁性元件市场规模的主导地位,占比约65%,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市场趋于饱和,整体市场的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至4%之间。 而以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储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与数据中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2%至22%。 然而,伴随着大量磁性元件企业涌入新兴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磁性元件产业内卷现象严重。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记者在有色金属网查阅相关数据时发现,2023年8月1日,铜价触及全年最高点,达到70968.33元/吨;而到了2024年5月,铜现货价格更是一路飙升,最高价位更是飙升至87350元/吨。 铜材 图源包图网 另一方面,下游出口市场却遭遇阻碍,价格持续走低,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磁性元件企业的利润空间。 德珑磁电杭州事业部总经理吴梓瀚坦言:“尽管今年上半年磁性元件订单量有所增长,但产品的整体价格却在下调。整机成本的压缩,对磁性元件企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据顺络电子统计的数据显示,尽管磁性元件行业的平均销售额实现了显著增长,2023年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119.16%,但其毛利却出现了大幅下滑,2023年较2018年的降幅甚至超过了24%。 对此,蔡金波直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顺络电子在对市场上60款产品的深入调查中,发现电感的同质化程度竟高达94%,变压器的同质化程度也达到了80%,每款产品的平均替代品数量不少于4.5个。 这一现象表明,尽管磁性元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技术创新却进展缓慢,亟需加大研发力度以推动整个磁性元件行业的升级发展。 四大机遇:磁性元件产业前景的发展之路 在细致分析磁性元件产业的当前状况后,蔡金波先生分享了他的观察:磁性元件产业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 新兴市场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引领潮流 新能源汽车是磁性元件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11月14日,中汽协公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的里程碑——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此外,数据中心、储能等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磁性元件行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这些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无疑为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图源中汽协 2. 传统领域革新,细分市场迎来新曙光 电力、交通、家电等传统领域的革新为磁性元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5,051.0万台,同比增长9.7%;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15,705.6万台,同比增长13.8%;家用洗衣机产量5,311.6万台,同比增长6.8%。 智能照明等细分市场的迅猛发展,正是这一行业革新趋势的鲜明例证。据预测,到2025年,智能照明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其复合增长率预计高达27.2%。 这些新兴细分市场的蓬勃兴起,不仅为磁性元件行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相关磁性元件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3. 技术迭代加速,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和技术迭代的需求同样构成了当前的机遇之一。随着终端应用的发展需求不断升级,磁性元件产品正逐步向高性能、高品质、定制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巨一动力研发总监徐晓泉强调,为了满足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特别是碳化硅的应用需求,磁集成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抵消磁路、减小体积、降低成本,还能显著降低磁性元件的热损耗。 图源包图网 4. 国际化市场拓展,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 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行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化市场的拓展已成为当前磁性元件行业的重要机遇。越来越多的磁性元件企业通过出口、海外投资建厂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出口增长,为磁性元件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达120.3万辆,增速高达77.6%,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海外销售规模将突破180万辆。 挑战并存:磁性元件产业需跨越的障碍 尽管磁性元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整个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机遇背后伴随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挑战与考验。 相较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同行,国内磁性元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福州大学的陈为教授指出:“磁性元件产业链的发展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创新思维提出新方案并付诸实践。这既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充足的信心,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勇于探索和尝试。” 他期望,磁性元件行业的领军企业能够勇于担当创新重任,敢于成为“先行者”,引领整个产业链向前发展。 充电桩LLC电路主变压器三合一集成方案 来源铭普光磁 此外,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和核心技能的缺失,更是成为了制约磁性元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 正如中国电源学会磁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杨玉岗所言,“磁性元件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突破这一瓶颈。” 与此同时,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磁性元件种类繁多,每种元件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和应用场景,加之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使得磁性元件的规格和性能参数呈现多样化,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这不仅导致磁性元件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也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兼容性差,进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磁性元件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供应链协调效率低下也是磁性元件产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健全、企业间协同作业流程的不畅、物流配送效率的低下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及时交付和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压力。 更为严峻的是,国内磁性元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国外品牌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牢牢占据了高端市场,而国内品牌则显得力不从心。 企业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沟通及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再加上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压力,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了国内磁性元件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破局之策: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力 在应对上述重重挑战的过程中,行业内的企业正逐步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共同寻求破局之策,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技术创新方面,器件企业、磁性材料企业和线材企业等多方力量正积极涌动,展现出勃勃生机。 以创世富尔为例,这家磁性元件企业紧跟磁集成技术的发展潮流,成功推出了PQ60磁集成产品,该产品专为高性能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的经典桥式LLC电路拓扑设计,实现了在典型输入85-265VAC范围内,输出电压200-400VDC,功率高达11KW,整机效率更是达到了96%以上的卓越表现。 与此同时,磁性材料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以满足磁集成技术对材料的严苛要求。凯通电子技术总工黄定友透露,他们在磁性材料的研发过程中,特别注重材料配方与掺杂技术的创新,并采用了低温烧结等特殊处理手段,以确保材料能够满足各项性能要求,为磁集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磁性材料 来源凯通电子 线材企业同样不甘示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据彼利奥销售总监王振岗介绍,他们推出的膜包方形线产品在新能源领域大放异彩。这种方线在绕制过程中能够更紧密地贴合骨架或马达结构,有效减少了空间浪费。 同时,其内部独特的气泡层设计,有效缓解了高频电流下的趋肤效应,提升了电流传输效率。凭借其卓越的槽满率和高效的电流传输效率,彼利奥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标准制定方面,越来越多的磁性元件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近期,《电子变压器用三层绝缘线》团体标准项目顺利启动,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担当重任,牵头组建了专项工作组,负责资料搜集、调研分析、标准框架设计以及内容起草等一系列工作,此举将极大促进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为磁性元件行业的稳健前行注入新动力。 磁性元件的生产流程涵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包装运输等多个繁复环节,供应链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部分企业正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并积极拓宽供应商网络,旨在分散采购风险,同时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与韧性,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持续优化。 在国际化市场的征途上,众多磁性元件产业链企业正积极布局海外,以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产品国际影响力。据悉,铭普、田村、库柏、胜美达、伊戈尔、雅玛西等磁性元件企业已率先在东南亚地区展开布局。 然而,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需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审慎考量国际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及文化差异等多重因素,精心制定市场拓展策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每一步都稳健而有力。 结语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磁性元件产业的内卷现象短期内难以避免。然而,许继电气首席专家刘海舰给出了乐观的预测:这一现状有望在两年内迎来重大的转折。 在此关键时刻,企业是选择继续内卷还是打破僵局、实现飞跃,这不仅是对磁性元件产业整体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产业链上每一家企业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深刻追问。 在这场变革中,企业不仅要不断总结并汲取过往的成功经验,更要勇于打破常规,积极寻求创新突破。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供应链管理优化以及国际化市场拓展,将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路径。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磁性元件产业必将涌现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市场,以更加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尊重。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行业变革中,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见证磁性元件企业如何在挑战中破局,在机遇中飞跃,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
  • 2024-12-5 11:40
    7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哔哥哔特导读】磁性元件领域专家聚首杭州学术年会,杨玉岗教授直击磁性元件行业痛点:高频化“拦路虎”下,我们如何破局,引领未来新风尚? 在近日于杭州举办的2024第11届功率变换器与磁性元件联合学术年会上,磁性元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电源学会磁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杨玉岗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他对磁性元件技术发展趋势的见解,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独到看法。 磁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杨玉岗 磁性元件领域专家齐聚 共探技术创新与发展 杨教授指出,本次学术年会共有23位行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多元,广泛涵盖了磁性元件行业的多个研究领域。 从材料性能的基础研究深入至应用技术的实践探索,全方位展现了磁性元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就与发展动向,为产品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使与会者对磁性元件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他特别提到,杭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磁性元件与电源企业密集,不仅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正因如此,今年学术年会吸引了大量磁性元件企业参与。 这不仅为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舞台,更促进了技术人员之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推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第11届功率变换器与磁性元件联合学术年会现场 高频化难题待解 这三大技术趋势需注意 在谈到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时,杨玉岗教授深入剖析了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他指出,磁性元件行业的发展步伐已滞后于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发展,特别是碳化硅和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涌现,对磁性元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工作频率高,可以推进到数MHz级别,而现有的磁性材料在高频下的损耗较大,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杨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磁性材料,如铁氧体,其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100kHz-1MHz之间。虽然有一些新型结构,如吴新科教授提到的元胞结构,可以将频率推高到数MHz级别,但整体而言,高频化仍然是磁性材料领域的一大难题。 他强调,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快速发展,磁性材料的高频化、低损耗化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同时,企业也迎来新的发展的机遇。杨教授指出,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磁性元件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磁性元件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面对高频化难题与市场增长需求,杨教授着重强调,磁性元件企业应聚焦以下三大技术发展趋势: 一是磁集成技术。该技术通过优化设计,有效降低成本、减少材料用量和产品体积,为磁性元件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是AI设计技术。利用AI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磁性元件产品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推动产品创新。 三是高频、高饱和磁性材料以及低损耗绕线材料的研发。这是适应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应用的关键所在。 这些技术方向不仅为解决当前行业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更预示着未来磁性元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引领行业向着更加繁荣与创新的未来迈进。 磁集成技术成当前磁性元件行业热议话题 图源铭普光磁 行业热议: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革新并重 在深入探讨磁性元件企业当前面临的热点问题时,杨玉岗教授指出,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多家磁性元件企业关注的焦点。他提到,整机企业在选择磁性元件供应商时,往往会要求其提供详尽的规格书或专利证明等知识产权信息,以便在众多供应商中择优录取,并借此机会降低成本。 这一模式对于电源企业而言,确实有助于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并牢牢掌握产业链中的主动权。然而,对于磁性元件企业而言,这一要求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强调知识产权问题重要性的同时,杨教授也着重阐述了技术创新对于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他指出,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他鼓励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磁技术专业委员会也将积极发挥作用,举办各类培训班,为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杨玉岗教授对磁性元件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坚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磁性元件行业将不断应对各种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加繁荣、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
  • 2024-11-26 10:04
    15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哔哥哔特导读】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宣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取消铝材、铜材等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政策调整对铜材出口及磁性元件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磁性元件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2024年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取消铝材、铜材以及化学改性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出口退税。其中,涉及铝材24个税号和铜材34个税号。 取消退税政策几乎涉及铜材大部分出口产品。 根据五矿证券分析显示,2024年1-9月份铜材出口量为61.2万吨,同比增长25.4%,其中上述取消退税的铜材产品总出口量为52.4万吨,占国内铜材出口量的86%。 图源包图网 由于铜价值量较高,在取消铜材出口退税政策中,一般贸易铜材的影响较大、来料加工贸易产品影响较小,2024年1-9月一般贸易铜材出口量占总出口的比例为68%,如果考虑取消铜材出口退税政策主要影响一般贸易,则政策影响国内铜材出口量的58%。 箔类、板带类的出口产品受影响较大 铜材产品中,铜箔和铜丝受到政策影响较大。从贸易类型来看,一般贸易中,铜丝、铜箔占比较高,因此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大。虽然铜管的出口量位居第一,但铜管的来料加工贸易较多,因此铜材产量受到的影响较小。从出口占全国铜材产量的占比来看, 铜管、铜箔和铜板带的出口量分别占国内对应铜材产量的19%/4%/7%。 但总体而言,取消退税产品对国内铜材市场总体影响较小,上述取消退税的铜材产品约占全国铜材产量的2%左右。根据SMM预测,在政策出台后,2025年铜材出口量将下降21万吨,影响国内精铜需求1.4%左右。 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大导致价格严重内卷,此次铜材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也有倒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和落后产能出清之意。短期来看,以出口为主或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盈利将受抑制,但可通过铜材产量重新定价、来料加工比例提升等方式解决,直至国内出口企业利润回升,从而修复中长期铜材出口量。 对磁性元件行业的警示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十余个省份陆续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多数省份的月最低工资涨幅约为200元,最高涨幅达290元。 加上已于2023年实施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北京、上海、河北、安徽、贵州等地,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都已完成这一轮最低工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水平,全国已有超过二十个省份的第一档最低工资超过了2000元。 这也意味着,铜材产量对磁性元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将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应认识到,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国家的政策方向,从十年前的“腾笼换鸟”策略,到近两年的产业内迁,再到此次取消铜材出口退税,均体现了这一政策的连续性。 面对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磁性元件企业应积极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解决磁性元件行业普遍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通过减少人力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铜材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增强企业的对铜材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