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高校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3
    2023-10-25 14:45
    1203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一、实验目的 学习McASP管脚的使用方法,掌握音频采集播放的原理和过程,并实现音频的采集与播放。 二、实验原理1、原理图 (1) 音频接口采用的是24.576MHz(读兆赫兹)晶振。 (2)实验板上共有3个音频端口,分别是LINE IN、MIC IN和LINE OUT。 (3)音频数据是通过I2C总线进行读写的。 (4)McASP(字母)的时钟来自于晶振时钟,分频后可得到帧同步信号和位同步信号。 2、功能框图 (1)数据精度支持 16/20/24/32 bit 。 (2)支持速率 8kHz ~ 96kHz 。即采样率,定义了每秒从连续信号中提取并组成离散信号的采样个数,单位时间的点越多声音的信息也就越完善,当然也就更接近于真实。 (3)控制总线可选为 SPI 或 I2C。 (4)音频串行数据总线支持4种协议格式: I2S, 左对齐格式,右对齐格式,DSP格式。 (5)有可编程PLL 可以灵活产生时钟。 3、音频芯片功能框图 (1)在框图底部分别是供电部分、时钟产生部分、SPI或I2C串行总线控制部分。 (2)芯片通过左右声道采集输入的音频模拟信号。 (3)经过ADC采样后得到数字化的音频数据。 (4)数字化音频数据通过音频串行总线接口传输到DSP。 (5)DSP处理之后的数字化音频从DSP通过音频串行总线接口再传输到DAC。 (6)音频经过DAC还原为可输出的模拟信号。 (7)最后,通过耳机或者音箱输出音频模拟信号。 通过框图的讲解,我们可以总结出音频芯片的工作流程。音频模拟信号通过左右声道分别采样,经过ADC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McASP传输到DSP,在DSP处理完成后再通过McASP传输到DAC,最后经过DAC转换为模拟信号后,分左右声道输出。 4、McASP(Multichannel Audio Serial Port) 通用音频串行端口 (1)McASP包括发送和接收部分,它们之间可以同步运行,也可以完全独立地使用各自的主时钟,位时钟和帧同步信号,并且可以使用具有不同位流格式的传输模式。 (2)McASP模块包括16个串行器,可以单独激活来进行发送或接收。另外, 所有的McASP引脚都可以被配置为通用输入输出(GPIO)引脚。 (3)McASP 传输模式 :突发传输模式 、时分复用TDM传输模式 和数字音频接口DIT传输模式。 5、McASP传输模式--时分复用模式 TDM就是时分复用模式。时分复用是指一种通过不同信道或时隙中的交叉位脉冲,同时在同一个通信媒体上传输多个数字化数据、语音和视频信号等的技术。 使用这种技术,就允许两个以上的信号或者数据流在同一条通信线路上传输。每个信号 或数据流轮流占用物理通道。 (1) TDM 格式可以用于DSP芯片与一个或多个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之间的数据传输。 (2) TDM格式包括三部分:时钟、数据和帧同步信号。 (3)一帧包括多个通道。每一个TDM帧是由帧同步信号来定义的(AFSX或AFSR)。 (4)数据传输是连续的,在单元之间没有延迟。 (5)系统中发送端和接收端每个单元的位数要一致,因为单元边界不是由帧同步信号决定的 McASP 发送器和接收器支持多通道传输,通过TDM传输模式可以使用符合时分复用(TDM)格式的数据流。在这种传输模式下,兼容I2S协议的设备。I2S协议主要用于音频数据的传输。数据的最高位与声道选择信号之间会有1个bit的延迟。一帧数据里包含两个数据单位,分别传输左声道和右声道的数据。 访问McASP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使能FIFO,第二种是禁用FIFO。两种途径都需要配置DMA总线和外配总线。 6、程序流程 程序流程设计中首先要进行I2C和McASP的管脚复用配置,接着使能EDMA3的PSC并初始化DSP中断,然后进行音频芯片的初始化,并将McASP初始化为EDMA方式。最后进行音频数据的接收交换处理并不断输出音频数据。 6、源码管脚复用源码 基于StarterWare控制外设时可调用对应的API接口,无需配置复杂的寄存器。I2C和McASP管脚复用配置的函数源码可以分别查看I2C.c和McASP.c。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 (1)CPU把数据传送的源、目的、数据个数等信息交给DMA,让DMA控制数据传输,在此期间,CPU可以运行其他程序,等到DMA控制的数据传输完成,发送中断告诉CPU数据传输完成了,让CPU处理数据,因而提高了算法的速度。 (2)TI公司为TMS320C6748量身设计了增强版直接存储器访问控制器EDMA3。 EDMA3一共有32个通道,通道的优先级可选,可以实现数据传输的无缝链接,利用EDMA,可以实现片内存储器、片内外设以及外部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3)增强型内存直接访问控制器(EDMA3)是一种高性能,多通道,多线程 DMA 控制器,允许用户编程传输一维和多维大量数据 ,能够不依赖CPU 进行数据的搬移。 三、操作现象1、实验设备 本实验使用的硬件接口为LINE IN和LINE OUT接口,所需硬件为实验板、仿真器、电源、音频线、耳机和音乐播放器。本次操作是使用手机来播放音乐。 2、软件操作 导入工程,选择Demo文件夹下的对应工程 编译工程,生成可执行文件 将CCS连接开发板并加载程序 点击运行程序 通过耳机即可听到手机播放的音乐。 实验结束后,先点击黄色按钮暂停程序运行,再点击红色按钮退出CCS与实验板的连接,最后实验箱断电即可。
  • 热度 4
    2023-6-21 11:17
    771 次阅读|
    0 个评论
    实验目的 本教程是基于创龙教仪DSP教学实验箱:TL6748-PlusTEB完成录制的。 本节视频的目的是了解 UART 的功能和结构,学习RS485 串口通信协议,并实现RS485 串口收发功能。 实验原理 RS485 RS485是通信物理层的标准接口,一种信号传输方式,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第一级。 创建 RS485 是为了扩展 RS232 接口的物理功能。 RS485是使用两根或三根电线的电缆完成的:一根数据线、一根带反转数据的电线,通常还有一根零线(接地,0 V)。主要思想是通过两根电线传输一个信号。 当一根电线传输原始信号时,另一根电线传输其反向副本。 用作传输线的双绞线可以是屏蔽或非屏蔽的。 ​ RS485接口的主要优点 (1)通过一对双绞线进行双向数据交换; (2)支持连接到同一条线路的多个收发器,即创建网络的能力; (3)通讯线长; (4)高传输速度。 RS485通信的主要特点 (1)双向半双工数据传输 串行数据流可以在一个方向传输,数据传输到另一侧需要使用收发器。 (2)对称通信通道 接收或传输数据需要两条等效的信号线。 电线用于在两个方向(交替)交换数据。 在双绞线电缆的帮助下,对称通道显着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并抑制了有用信号产生的电磁辐射。 (3)多点通信 RS485通讯线可以连接多个接收器和收发器。 同时,一个发送器和多个接收器一次可以连接到一根通信线路上。 所有其他需要连接的发送器应等待通信线路空闲以进行数据传输。 RS485接口 控制管脚分别为: UART1_RXD 和 UART1_TXD。 CON16 是由 UART1 通过 ISO3082DW 串口转换芯片得到的 RS485 串口。 ​ UART 全称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 UART是一种通用串行数据总线,用于异步通信,异步通信以一个字符为传输单位,通信中两个字符间的时间间隔多少是不固定的,但在同一个字符中的两个相邻位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该总线双向通信,可以实现全双工传输和接收。串行通信是指利用一条传输线将资料一位位地顺序传送,特点是通信线路简单,利用简单的线缆就可实现通信,降低成本,适用于远距离通信,但传输速度慢的应用场合。在嵌入式设计中,UART用于主机与辅助设备通信,如PC机通信包括与监控调试器和其它器件。 ​ UART特点 (1)通用异步 (2)串行低速总线 (3)全双工 (4)需要约定通信速率 (5)只能点对点通信 UART功能框图 接收器的FIFO,可以缓冲一部分数据,能提高接收速率的效率 中断控制逻辑单元,用于产生中断信号让CPU响应 串转并的数据接收口 并转串的发送口 UART通信的整体流程是数据通过UARTn_RXD接收数据通过移位寄存器将串行通信转并行通信后经过一系列的协处理后最后通过发送寄存器将并行通信转为串行通信由UARTn_TXD发送出去 ​ UART通信模式 (1)单工:数据传输仅能沿一个方向,不能实现反向传输。 (2)半双工:数据传输可以沿两个方向,但需要分时进行(RS485) (3)全双工:数据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 ​ UART通信协议 起始位 : 发出一个逻辑 0 信号,表示传输字符的开始。 数据位 : 数据位的个数可以是 5、6、7、8 等,构成一个字符。通常采用ASCII码(7位),从最低位开始传送。 校验位 : 数据位加上这一位后,使得 1 的位数应为偶数(偶校验)或奇数(奇校验),以此来校验传输的正确性。 停止位 : 数据的结束标志。可以是 1 位、1.5 位、2 位的高电平。 空闲位 : 处于逻辑 1 状态,表示当前线路上没有数据传送。 ​ 波特率 指的是串口通信的速率,也就是串口通信时每秒钟可以传输多少个二进制。譬如每秒钟可以传输9600个二进制位,波特率就是9600。 串口通信的波特率不能随意设定,而应该在一些值中选择,一般常见的波特率是9600和115200(低端单片机如51常用9600,高端单片机和嵌入式SoC一般用115200)。 (1)通信双方必须事先设定相同的波特率这样才能成功通信,如果发送方和接受方按照不同的波特率通信则根本收不到,因此比特率最好是大家熟知的而不是随意指定的 (2)常用的波特率经过长久发展,就形成了共识,常用9600 和115200。 数据配置源码 配置GPIO输出值的函数源码和函数使用说明可以查看gpio.c。其中,第一个参数是GPIO的基地址,第二个参数是GPIO的编号,第三个参数设置GPIO的电平。 ​ 数据发送源码 配置UART数据发送的函数源码和函数使用说明可以查看uart.c。其中,第一个参数是UART正在使用的内存地址,第二个参数是要传输的字节。 ​ 数据接收源码 配置UART数据接收的函数源码和函数使用说明可以查看uart.c。输入的参数是UART正在使用的内存地址。 ​ 操作现象 实验设备 软件 本实验所需使用的软件是CCS5.5和串口调试工具Xshell。 ​ ​ 本实验使用的硬件接口为RS485接口,所需硬件为实验板、仿真器、RS485转串口模块、USB转RS232串口线和电源。 ​ 硬件连接 (1)使用 RS485 转串口模块和 USB 转 RS232 串口线连接实验板的 RS485 串口和电脑的 USB 口。 (2)连接仿真器和电脑的USB接口, (3)将拨码开关拨到DEBUG模式01111,连接实验箱电源,拨动电源开关上电。 ​ 软件操作 (1)先在设备管理器查看串口的端口号; (2)再设置串口调试工具,波特率设置为115200。 ​ 导入工程,选择Demo文件夹下的对应工程 编译工程 将CCS连接实验箱并加载程序 点击运行程序,串口终端会打印相关信息 通过电脑键盘输入任意字符, 可在串口终端回显。 ​
  • 热度 7
    2023-6-19 16:18
    67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实验目的 本此实验操作视频是基于创龙教仪DSP教学实验箱TL6748-PlusTEB录制完成的。 本节视频的目的是学习OV2640 摄像头和VPIF总线的工作原理,并实现VPIF 总线控制摄像头采集图像显示在 LCD 上。 实验原理 OV2640摄像头 OV2640 是世界上第一个 1/4 英寸 2 百万像素视频传感器,同时是 OmniVision 最新的 2.2 微米 OmniPixel2™架构的视频传感器,可支持 200 万像素,分辨率可高达 1600x1200, 帧率可达 30 帧/秒,最高帧率可达 60 帧/秒。 OV2640摄像头功能框图 OV2640摄像头采集图像时,会先经过感光元件,采样的信号经过运放,再进行AD转换,AD量化之后得到数字化的视频信号会进行控制调整,最终通过视频输出接口输出。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信号接口,比如时钟输入,像素时钟,行同步信号,帧同步信号,时序产生和逻辑控制单元等等。 OV2640时序 图像数据在HREF为高的时候输出,当HREF变高后,每一个PCLK时钟,输出一个字节数据。比如我们采用UXGA时序,RGB565格式输出,每2个字节组成一个像素的颜色(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这样每行输出总共有1600 2个PCLK周期,输出1600 2个字节。 帧输出时序 当HREF输出高电平时开始读取一行像素点,当低电平时不操作,重复操作即可读取一帧图像。OV2640支持:RGB565或JPEG输出。RGB565输出时,时序如图所示。JPEG输出时,PCLK大大减少,且HREF不连续,数据流以0XFF,0XD8开头,以0XFF,0XD9结束。 引脚定义表 TL2640摄像头模块和实验板的连接引脚对应表如表所示。DSP通过I2C总线配置摄像头的相关寄存器,摄像头采集的数据通过VPIF总线传输回DSP进行处理。 VPIF接口 Video Port Interface (VPIF), 是一种视频接口。VPIF的通道0和通道1只能用于接收数据,通道2和通道3只能用于发送数据 VPIF 传输协议 VPIF 接口主要支持三种协议的传输: BT-656 BT-1120 Raw Capture mode 其中,VPIF 端口接收通道支持BT-656、BT-1120和Raw Capture mode三种协议, VPIF 端口发送通道只支持BT-656和BT-1120两种协议。 程序流程 接下来我们先看下程序的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外设使能配置,接着进行DSP中断初始化和LCD的初始化,然后初始化配置I2C和OV2640摄像头,初始化VPIF总线。最后摄像头采集接收数据并将数据显示在LCD上。 操作现象实验设备 本实验使用的硬件接口为LCD和VPIF 接口,所需硬件为实验板、仿真器、TL2640I 摄像头模块、LCD和电源。 硬件连接 (1)将 TL2640I 摄像头模块连接到实验板的 VPIF 接口。 (2)连接仿真器和电脑的USB接口, (3)将拨码开关拨到DEBUG模式01111,连接实验箱电源,拨动电源开关上电。 操作现象 导入工程,选择Demo文件夹下的对应工程 编译工程 将CCS连接实验箱并加载程序 点击运行程序 在LCD屏幕上会显示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并显示帧率。 ​
  • 热度 18
    2013-7-3 08:35
    1798 次阅读|
    2 个评论
       从高中到本/专,到硕士,再到博士毕业至少需要9-11年,这么长的时间,就为拿一张张学位证书。但拿到的人中专业能力却千差万别。如何看待学历?深造意义为何?抛开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针对目前学校里对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出高学历本应反映的能力水平。推崇学历无用论,面对现今教育部的统一管理,对只存在“教育部大学”的观点体会深刻。高等教育中对专业教育的严重缺失,只能通过学生本身的奋发图强来弥补。教育家被制度束缚,经费与资源分配不合理,伪学术与行政化误导价值导向,幻想一夜暴富,盲目推崇创新,忽略专业实践与理论基础结合的重要性等等。这里抽出关于学历、应试、技术创业与高校自身四个典型话题,还原其在我眼中的本质。如有总结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一一指出。    按照学以致用的标准,只有理论分析能力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绝对关系。以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为例。本科阶段真正能学进去的专业理论课基本上只有通信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两门。硕士阶段能看懂半本现代信号处理或者数字通信的人就算理论比较可以的了。而这也基本能够支撑一般的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的工程化工作。在电子信息领域,根据研究内容的深入,主要趋于三大系统的研究方向——各体制雷达、导航定位、通信系统。以信号体制划分,比如同为扩频体制的三大系统,其建模分析过程可以做到互通。包含天线、射频通道、信号处理/基带、终端的完整系统,硕博生的工作就是在系统中找个小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抗干扰,灵敏度,目标分辨率,测量精度等等。以攻博为例,全面点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完成针对小点的文献综述,问题的理论建模,模型误差的影响分析,实现方案的设计讨论,工程试验的结果论证这几大步骤。其中,关键几步可通过几篇高质量期刊文论作为阶段性成果逐步积累。经历这个过程的洗礼可以基本形成一套从设计,实现,到分析的解决手段。这就是我总结的读书,学习专业知识、拿学历继续深造的唯一目的。但这也不必通过攻博学得,对于不是博士的设计/研究人员,只要有这个方向把握,从专业小点深入建立其理论模型等一套研究流程其实就等同于优秀博士的工作,反到比国内教育部每年上万的纯学者博士只能写不能做要强得多。我并不强调论文的写作技巧,技巧是有,但有料是前提,有料则水到渠成。有了工程应用上的突破再通过论文与发明专利这两种形式发表,这才算是在设计领域认可的好名片。个人觉得只有消费类电子与嵌入式系统这类终端领域有所不同,因为终端除了控制与显示,主要针对的是人为需求,并不是一个个复杂的系统指标。    关于应试。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考试安排,可大体总结其考试意义与得失,考试包括:研考,博考,各级的英语考试,各类专业基础、公共课程的考试。总结主要针对高等教育,高考除外。首先是各类专业基础、公共课考试,只要平时认真点,考前一个星期花点时间基本都能应付,分数的高低只为评奖学金,大体反应一种大学学习的态度与专业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其次是英语级别考试,面对各校不同的过级要求。一般CET4越早考越好,而且第一次过级率最高,后面过级率逐级降低,原因多种多样。英语考试与英语学习一样,离开语言环境,就已经脱离了语言本身的学习方式。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不能看的比专业还重,文献资料有点专业背景,对已经学过10年英语的中国人来说不是难事。不必纠结于英语考试,把专业搞好对以后的发展更好,所谓的敲门砖是针对啥都不会的人而言的,好的专业技术就是最好的敲门砖。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需要你的单位所关心的,否则带有条条框框的单位人肯定多,而且你可能并不会得到多大的成长空间(外企除外)。别把时间浪费在反复的考试上,以后要出国认真复习三大考,用学语言原本的方式学习(仅针对没有出国打算的人民大众)。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英语属于次要求,做好主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能力才能发挥英语的根本用途,整体提高知识水平。别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然后是研考,归纳为三句,一考决心,二考基础,三考学校。大学数学和专业理论基础好的花个把月复习定能取得高分,政治学了等于白学,纯粹为了考试,英语不再谈。复试对于用心去参加电赛或者做过东西的学生而言轻而易举,其他人基本是张白纸,一问三不知,再不努力就准备好当跑腿的,而且容易背离专业或者越走越偏,踏入人人都能学的IT行业,包括嵌入式行业。零基础,无兴趣,无研究目标根本不适合硕士深造!与混学历一样,何必花几年时间脱产混呢?最后是博考,这个级别的考试纯属扯谈。应届生通过考试上博的在读书阶段基本上没怎么找过工作,想像着博士出来就如何指挥,根本看不到,也不会管别的害处。能不能毕业还不说,就算毕业很大部分都是典型的“纯学者”。对于这样的人面对能创造价值的专家,他们脱开学术就是废人。博士还是要硕博连读最好,研究有继承性,而且目标明确,不至于而立之年陷入不可回头的境地。不能硕博连读那么硕士阶段就应该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白如何解决遇到的研究难点,自己能够寻找到切入点与突破口。当然最好是经历工程考验的,更容易把握所研究方法的实现难易程度与其实际意义。教育部的博士入学考试意义除了刷人,或者争取别人限制的名额外,就是给那些有博士情节、学位需求的一个圆“梦”小道。考试本身没有好坏,基础好的面对考试只要心态方正,给予足够的复习时间,一般都问题不大,主要就是愿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对于一些电子信息领域逢考必胜的人,我觉得是最不好评论的,说又说不得,又不肯承认动手能力的不足。占有资源确无所作为,这样的人任何地方都会有。考试制度就这样,选出来的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但也不存在多少异议。制度不好改,还是少花点精力谈论考试的利弊,多点时间思考考试对自己能力培养的导向与意义为好,即以考代学。     关于技术与创业。谈了学历也谈了考试,都是针对专业能力而言的。是不是有了专业就可以考虑创业了,学好了专业就能只手遮天?我的观点很明确,也很理智。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想单凭几个人做基于制造业的技术创业只会越来越难,除非物质基础不再丰富,否则不脱离技术本身是能难找到好的创业机会。以实际项目为运营的事业为例,10个各司其职的系统团队能吃下类似单基地气象雷达整机这样的项目没有多年的部件研制经验几乎不可能。2-3个人的小组想拿下类似测试测量仪器、采集存储这样的数模系统,如有继承则勉强能胜任。但不能包括测试与交付中出现的问题,精力太有限了,仅指需完成的技术工作。抛开获取工程项目和推广的渠道,仅想从零开始的技术创业只可能在嵌入式领域或者系统可替代性部件中摸索前进,比如上下变频器,一般频率源,工控机等等。类似开发板这种骗骗初学者的玩意让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创业梦,幻想制作开发板发家,我就曾碰到过一个本科生拿着自己设计的51开发板问我其中分立元件的驱动电路,他幻想着请人帮他出货,幻想着月入1W的销售利润。在发达地区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多见,但在电子信息发展落后的地区大学,总会有这样初尝设计甜头的人。其实这只适合练练手而已,别无它用。如果觉得自己适合从事非纯软件类技术行业,那么暂时抛开发财梦,专业知识首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光是需要解决的专业点,就足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了。创业还是另求他路或者抱大腿吧。(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关于高校。根据教育部统一管理的大同趋势,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评优制度,奖罚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培养学生为目的,只是为学校满足某些指标数据,比如以学校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以校内职员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等等。从来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本身,学校并非学生至上,而是利益至上,行政至上,在他们眼里办事流程,行政主导,神圣不可侵犯。真正能带出好学生的好老师屈指可数,学生拥戴不如领导亲睐,本末倒置。如何才能归还学生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校园环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专家治校、名师执教?高校风格应该多样化,学生就是最好的标签,难道不是吗?集中力量还不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要做到百花齐放这可能吗?南科大事件希望能成功,真正做出一个好的标榜,一般高校一定要看清楚了。         以上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决问题是局外之人需不断思考的。局中人要看清形势,选准方向,不必在乎一时的成败,脚踏实地对得起自己在校园的每分每秒。     ******************************************************** 2013国际电子商情博客大赛 —— 我在电子行业的这些年 http://www.esmchina.com/STATIC/SITE/2013_blog.html    
  • 热度 22
    2011-11-21 09:32
    3261 次阅读|
    3 个评论
        刚看到西交大等25所高校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授权单位,一方面表示高兴,另一方面也表示疑惑。工程在英语中是engineering,表示制作与实现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Science,指的是研究探索与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能够将工程这个制作与实现过程,上升至博士学位这个高度。一方面是感觉这是对从事工程与制作相关工作学者的尊重,是对“工程师们”的尊重。另一方面的疑惑是,这个工程制作的工作,真的还存在这么高深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吗?咱们是不是在把工程这个词模糊化了?   当年中国在设立中科院之后,为了推动与鼓励对工程有突出贡献与奖励的同 志,在罗沛霖老前辈(详情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097.htm )的推动下,中国设立了中国工程院并开始评选工程院院士。但一直以来并不设相关博士,主要的原因还是认为,工程与制作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并不是通过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可以达到的,非要有长期、大量的实际制作的工程经验才有可能达到这个水平。与之相对的职务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而这些职称都是跟学历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直接相关的。因此在下一直没有明白这个授权的背后逻辑,还希望有高人指点。   与此同时,我还想起日前一本书上谈到的几个英语与中文对应的词汇。   其一是中文研究对应的英语是"research"。"research"这个词中藏有一个"search"。再加上"re-"的前缀,就意味着研究工作一定要有不断地寻找与搜索。寻找是不是已经存在这个技术,搜索是不是有相关的文件,然后才是research。咱们的研究工作,不能是凭空而出,一定要尊重他人的成果,建立在现有的技术、产品和文件的基础上。   其二是研发(RD)。研发工作是一个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特别要重视和宣传的事情。这一点高交会在过去13年以来一直都做得很好,但有些东西也宣传过头了。这些天中国第一大高科技展深圳高交会在会展中心举行,领导们表示这个展会已经是中国第一高科技展,现在是要打造成为世界第一高科技展。我已经过去看了两次了,科技含量在某些馆还是很高的,例如2号馆高交会电子展,3号馆光电平板显示展。其它馆都是以应用为主,其科技含量被很多没有管理好的小商小贩大大摊薄了。对这位提出世界第一高科技馆口号的领导说一声,世界第一高科技展,您不是指展会面积吧?   再回头说研发这个词。研发这个词在我们身边都是连在一起用的,但其实这是两个词。并且是分开的两个动作。研发是研究开发。研究是前面所说的Research。研究完了之后,再考虑是不是要开发。研究完了,很好,技术可行,市场可行,资金投资和回报分析都可行,再来说开发。这应该是不同的部门一起来做的事。而可行决策定下来以后,再来开发。这主要就是工程开发部的现任了。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工程开发制作(Engineering)。所以大家其实对研发都有误解,但在其它科技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研发就分得很清楚。   我发个牢骚,写这些东西,除了看到文章开头所说的工程博士的问题,还有就是看到高交会上有企业投诉盗版产品竟然敢去参展。好在高交会主办方已经受理将展品下架了(见南都报11月18日AII14版深圳读本高交会报道之《自家的宝页成了别人的展品》。如此公开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竟然出现在这样高级别的展会上,实在是太过份。     最后打两个广告:   一是国内第一大集成电路展,第十七届国际集成电路研讨会暨展览会(IIC-China 2012)将于明年2月23、24、25日在会展中心举行,期待大家莅临批评指导。链接: http://www.iic-china.com/   二是为电子工程专辑的大学生设计大赛现正在进行,本大赛全为公义的目的,邀请举国上下所有大学生提交创新作品,免报名费,还有机会参加评选明年的“电子成就奖”之“优秀学生作品”奖。 http://www.eet-china.com/STATIC/SITE/2012CDC.html     (罗沛霖前辈是中国电子工业的杰出奠基人,也是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知名博主罗昕的先父。罗昕老师同时也是电子工程专辑网站的资深网友,并受邀担任第一届电子工程专辑大学生设计作品大赛http://www.eet-china.com/STATIC/SITE/2012CDC.html的专家嘉宾与评委)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