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节能减排

相关博文
  • 热度 2
    2023-3-24 16:49
    1562 次阅读|
    5 个评论
    为了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二次能源,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尤其是在推动各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氢能更可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吸引了各主要经济体对氢能开发与利用的高度关注。在元素周期表上,氢(H)是最简单也最轻的化学元素,它占据了宇宙中所有物质质量的75%,并存在于水、空气、生物质、化石燃料等多种载体中,因此氢能源的来源十分丰富。 但是,氢本身并不是一种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能源载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从其他物质中提取出来。根据制氢过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将制氢方式分为灰色制氢、蓝色制氢和绿色制氢三种。灰色制氢是指从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提取氢气,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蓝色制氢是指在灰色制氢的基础上采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绿色制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通过电解水或生物质转化等方式制取氢气,这种方式不会产生任何温室气体排放,但成本较高。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制氢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从理论上看,虽然氢是重量最轻的化学元素,但却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在单位质量上其低位发热量为142 MJ/kg,约为汽油的3倍多。同时,由于其导热系数很高,在点火后火焰传播速度快,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使用可以提高发动机效率,在火箭等航天器上使用可以增加推力,在机械等生产工具上使用可以提高作业效率。此外,由于其与空气混合后遇火即爆性很强,在泄漏时会迅速向上扩散消散,在安全性方面也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与空气或其他含有有 氧物质燃烧的产物是水,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以及 酸雾等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有害物质,因此氢能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 对于人类的整个能源系统而言,氢的比例越高,成分结构就越干净,氢能由此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鉴于自身所具高效性、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多功能特征,氢的使用场景特别广泛。在工业领域,氢气可以代替焦炭和天然气作为还原剂,消除炼铁、炼钢过程中的大部分碳排放,同时氢作为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生产过程,生成绿色甲醇和绿氨,带动相关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显著减少和排放。在电力领域,氢气可以作为储能介质,通过电解水将多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通过燃料电池或发电机将其转化回电力,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平滑消纳和灵活调节。 在交通领域,氢气可以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实现零排放出行。在建筑领域,氢气可以作为供暖和制冷的能源,通过燃料电池或吸收式制冷机提供热力和冷量。国际能源署与国际氢能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规模化是降低氢能成本的关键,一旦使用量上来,氢能源系统的制取成本会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下降,到2030年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至少会下降50%。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投资于清洁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背景下,发展氢能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 面对全球范围内对氢能开发与利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加快推动自身经济转型升级和应对全球变暖挑战方面都有着迫切需求和巨大空间。事实上,在2022年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氢国家和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之一。 根据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报告(2022)》,2022年中国总体制取了3781万吨左右的氢,并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三大区域性示范应用基地。但同时必须看到,中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首先,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在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加氢枪、压缩机、储容器和质子交换膜等关键设备,而且氢密封材料、低温金属材料、高效冷绝缘材料等关键材料等目前中国都需通过进口来解决,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其次,政策支持方面,中国在制定和实施氢能相关政策上还不够系统和协调,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多为零散和分散的,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效果不明显、政策衔接不顺畅。再次,市场开拓方面,中国在推动氢能产业化和商业化上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制氢成本过高、加氢站建设滞后、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率低、消费者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此外,在制氢方面以灰氢为主要产出,产业链绿色升级尚存壁垒。 另外,在金融支持体系方面也有待完善,目前氢能建设的融资渠道偏窄,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为了在全球氢能竞争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中国需要从战略层面加强对氢能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攻关。要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进行科技攻关,在此基础上依托大型能源企业成立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全社会相关领域科研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协同攻关,聚焦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薄弱环节,同时也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产业依托和试用平台。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制定并实施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中;要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氢能发展的税收优惠、补贴扶持、价格倾斜等政策措施,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要制定并完善一套涵盖制氢、储运、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加强执法监管。 三是培育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氢能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要鼓励各地区各行业开展示范项目和试点工程,在重点领域如钢铁、化工、电力、交通等推动氢能的广泛应用和消费;要建立并完善氢能市场体系,包括制定合理的氢能价格机制,建设统一的氢能交易平台,发展多元化的氢能供应链等。 四是加快绿色制氢和碳中和进程。要以绿色制氢为主要方向,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生物质转化制氢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并在全国各地开辟绿色制氢基地;要以碳中和为目标,逐步淘汰高碳排放的灰色制氢方式,并在蓝色制氢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要以循环利用为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废弃物等资源进行制氢,并将制氢过程中产生的水回收利用。 五是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和方式。要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氢能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重大专项、产业基金等产品,提供低息贷款、信贷担保、风险补偿等服务;要激发商业性金融对氢能建设的参与积极性,包括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头设立氢能发展专项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氢能绿色环保产业等;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如将绿色制氢技术纳入绿色信贷及绿色债券的指导目录,在碳交易市场搭建氢能产业板块交易机制等。 最后,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二次能源,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加快推动自身经济转型升级和应对全球变暖挑战方面都有着迫切需求和巨大空间。因此,中国需要从战略层面加强对氢能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并从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绿色制氢、金融支持等方面着手,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先机和制高点,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
  • 热度 24
    2014-11-3 11:37
    1681 次阅读|
    1 个评论
    ——美国低劣认证坑害中国节能减霾! 10月16日下午,应老朋友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邀请,参访SOHO中国总部与新项目望京SOHO的节能管理系统,并进行节能建筑交流;历时近6个多小时,有诸多感触,简单概述,有三个主题词: “两个惊呆”、“潘石屹给‘LEED’当牌坊太冤”、“LEED认证坑害中国”。 (一)对SOHO中国的两个惊呆 从被我吐槽的建外SOHO到现在的望京SOHO,历经14载,SOHO中国在建筑节能的道路上,原来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正如潘总微博所言“真的惊呆了”,但不是一个,是两个“惊呆”。 第一个惊呆是,潘总为控制室内PM2.5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更好保温肯花大价钱使用双银Low-E玻璃;以及为更高的能源使用效率建设管理系统……更让我感动的是, 望京SOHO率先在全国公建方面大规模地采用水、电、气、暖、冷等全方位的分户计量,来引导客户的行为节能,这对中国建筑节能来说意义非凡。 在此为潘总及其团队点个赞。 第二个惊呆是,望京SOHO一点太阳能都没用,也没看见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我看来,没用可再生能源、 只有节流没有开源的建筑,就只能算有很大遗憾的节能建筑。 关于此观点的交流与争论,已委托博锐尚格总裁江江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环境工程专家江亿以及其他建筑节能专家举行研讨会再论。 尽管SOHO中国在其他项目中有使用太阳能,但望京SOHO作为样板性的建筑,一点没用,所以我建议潘总要尽量多用,我们也正在设计方案。我相信,补足太阳能利用,再加一些遮阳,就更加完善了。 (二)潘石屹太冤,干嘛给“LEED”当牌坊? SOHO中国为了向公众展示其在环保节能方面所做的努力与责任,所有楼盘都积极申请并获得了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认证(以下简称“LEED认证”),但我觉得,潘总这样做实在太冤。 为什么这么说?望京SOHO虽然按照LEED认证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但 在节能建筑所做的工作,却远远比LEED认证的要求做的多得多,在世界都可以说是一流的,完全可以推动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称道世界,但SOHO中国还花大钱去申请LEED认证,并四处标榜,你说冤不冤? 望京SOHO在建筑节能方面,个人觉得至少有五方面,值得向世界称道。 第一,为控制室内PM2.5,关于新风量的标准比LEED认证整整提高了30%,并采用全热回收,利用排风能量对新风预冷预热,对补充新风采用三级过滤,达到90%的PM2.5去除率; 第二,就是通过对用户端的管理、管控,引导客户的行为节能,从而节省整体的节能费用;即采用了水、电、气、暖、冷全方位的“分户计量”。为什么说这项重要?因为建筑建的再节能,如果住户的行为不节能,那么也会大大增加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而且增加的能耗甚至能达到建筑节能的25%以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北方冬天的采暖,是按照建筑平方米收取费用,这种方式在节能上非常不合理,会导致极大的能源浪费。很多家庭白天上班,根本不需要采暖,但它关不了。即便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有时也因天气晴朗,根本不需开暖气,但还开着了。以致于我们经常会看到,“采暖开窗散热”现象;还有就是室内外温差太大,忽冷忽热,使人容易感冒。这种机制、流程上的弊端,是高能耗最重要的根源所在。 第三,iSagy-3D能源管理平台通过超大数据与超详空间的深度结合,时时监控建筑能源的运行,并据运行情况调整节能策略;解决了以往管理者既要提升楼宇舒适度又要降低能耗量的抉择难题,既提升了楼宇舒适度,又切实完成了节能任务。 第四,为实现建筑更好地保温效果,潘总肯花大价钱使用双银Low-E玻璃,并在设计时考虑了建筑自遮阳;虽然在建筑被动式节能方面,个人觉得还是完全不够,但这种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值得所有的地产商学习。 第五,为节约运行费用,潘总从性能出发选择冷机与水泵,并采用冰蓄冷系统,充分利用夜间低价电为白天的高负荷服务; 望京SOHO虽然在节能管理方面,采用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和手段,但遗憾的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利用方面,使用几乎为零 ,仔细分析原因,这完全是受美国LEED认证的恶劣影响。 (三)商业利益驱动下的“LEED认证”坑害中国节能减霾 其实,受LEED认证影响的中国楼盘,又何止SOHO中国,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30个写字楼获LEED认证,已经覆盖中国29个省份,这样一个“垃圾认证”在中国遭热捧,这简直就是中国建筑的奇耻大辱,也是对中国节能减霾的坑害。 有人疑惑:我国的家电、汽车、IT等几乎所有传统产业的标准认证体系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吗,为什么建筑节能认证体系就不能从国外引进,你为什么要如此强烈抵制?另为什么要上升到坑害中国节能减霾的高度?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 LEED认证主要7大项,分别为:绿色选址、节水、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品质、设计创新与地域优势; 其中有五项侧重于环境与住户的影响,主要是围绕舒适度来考虑,是一个大绿色建筑的范畴,跟“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几乎无关。同时相比中国现状的建筑,如果遵循LEED认证,实际上能耗还有可能是增加,因为中国楼宇的舒适度远没有美国高(美国属高能耗、高舒适度国家,欧洲国家都远不及美国) ,而LEED认证是基于美国高舒适度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建筑获LEED认证很轻松,但节能减排的实质意义在哪里? LEED认证的“垃圾性”仅如下几条,就完全可以肯定地说: 这绝对是一场在绿色建筑外衣下的利益追逐,对中国节能建筑之路的毒害将深而远。 1 、LEED认证逃避节能减霾 在节能减排上,LEED认证就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即便有,也是一点,而且它绝对是一个逃避节能减霾的典范。 LEED认证除建筑过程外,其他的都跟节能减排没关系,跟国家的能源替代和霾害更没多少关系。尤其在可再生能源替代这个分项上,最高只有7分,甚至可以不得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可再生能源虽然节能效果明显,但其太难得分,其他加分项全部加起来增加的造价都要比它低。水往低处流,肯定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这样一个评分规则能说是节能标杆吗? 2 、LEED认证机构连自己总部的办公楼都极不节能,凭什么给别人认证? 美国为了文化侵蚀其他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一贯奉行“双重标准”,在节能建筑的认证方面,同样一脉相承,LEED认证机构连自己总部办公楼都极不节能,凭什么给别人认证。 其实,LEED就是房产大佬们,在国人日益质疑其房子质量和社会责任的压力下,给自己的戴光鲜“绿帽子”,可这帽子戴谁的不好,(欧洲的、中国的都要好得多)偏偏要戴美国人的,美国人在节能建筑方面理论差,做得更差。LEED认证跟国家鲁班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更不如国家的绿建认证。欧洲被大多数认可的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申请LEED认证的建筑屈指可数,因为他们的标准要比LEED认证高的多得多,根本不想拿这样的认证。 3 、“弥补”式评分规则,有很多“偏门”可走,沦为商业化的“环保噱头”! 事实上,LEED认证在评分中,有很多“偏门”可走,谁给钱多就给谁的产品加分,部分项目的缺陷可以通过其他项目补足,难怪有人打趣说,只要在房子里多用竹子,就能拿到LEED认证。 容易得分的项目太多,可再生能源项目得高分又太难,这对于一些仅为拿“环保标签”的地产商来说,只做那些花钱少的,同样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数。这把节能市场的客户思想给带偏了,以为这就是绿色,这就是节能。 4 、百万重金认证的LEED仅是一个“预认证”,几乎没有结果控制! 取得LEED认证需要花费数百万元,但这样一个重金认证其实仅是一个“预认证”,几乎没有结果控制。LEED认证在流程上也极不严谨,仅靠设计和证明材料,以及建设过程再有几个证明文件就可以得到,这是典型“预认证”,即从理论上,它是节能的,但楼宇投入使用,最终节不节能?根本不知道。这也是潘总他们目前所做的能效管控的意义所在。 “预认证”方式明显是为了方便商业化的动作,是赤裸裸打着绿色幌子的纯粹商业行为。即便我对太阳能行业的现状非常不满意,但我们到欧洲做一片小小太阳能集热器Solar Keymark认证,都要比LEED认证复杂、严谨得多。产品要专门送检,并要经过一定较长时间的性能检查,以满足达到一定的光照要求。认证完了每年还要专门跑来实地复查生产线。更别说我们的ISO9001及ISO14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了,哪像LEED认证,这么大的一个建筑系统,就“几份资料”递过去就能认证了,这简直就是当儿戏一般。同样是认证组织,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甚至可以说,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5 、LEED一个被商业利益驱动的认证 这样一个“垃圾”的节能建筑认证,但有这么人去捧臭脚,有这么多房地产都去推它,包括许多连节能环保都不做的地产大佬,为什么这样? 据调查显示,在国外,开发商或业主获得LEED认证的好处往往能享受税收抵免、可以收取额外租金,同时还能树立环境保护者的形象等等。中国并无此规定,但地产商费尽心思让某个项目取得认证,接下来就可以大肆炒作,为公司的品牌“添彩”,受益比国外多得多。 (四)绿色产业界:别把绿建标准主权拱手让人! 建筑不仅仅是人居住的场所,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如果完全追逐一个“生搬硬套”的外来标准,这必然会造就一堆堆毫无生气的构筑物;如果中国将绿建标准主权拱手让人,我们这一代人将是中国的罪人! 美国LEED认证的盛行猖獗,是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建筑的失败与悲哀,一方面我们国家自己的绿建认证没受到追捧,另一方面咱们中国已经在节能建筑领域做了这么多,做得比LEED认证更好,却要用“美国低劣认证”来贴金,这是何其的悲哀! 就好比中国的国画由美国成立一个组织来评价好不好,你说讽刺不讽刺? 一流企业做标准,一流的国家也做标准,干嘛要将认证权交给别人,把别人当“垃圾”的东西,奉为至宝;而且是交给水平极端差,极端误导民众的美国认证,这让中国的节能减排受到全世界的低看与嘲弄! 中国各行各业过去从没有自己的标准认证体系,现在好不容易在太阳能和绿色建筑实验、示范、标准和检测方面领先于欧美,终于在前卫领域里有了自己的、无可争辩的、全球认可的话语权,可是地产业还要舍近求远、舍优取次,去追捧美国那个华而不实的LEED认证,对此我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地产大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甚至是狂热地醉心于一个早被全球绿色建筑学术界唾弃不堪的认证。如果真的对节能建筑关心,那就去研究一下德国的“三升房”、passivehouse(被动式太阳房),还有中国皇明太阳谷的建筑和蔚来城,这些才是世界的潮流。 (五)地产大佬:不要为虎作伥! 中国的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能源安全问题,而且还牵扯到全世界的气候变化。竟然有LEED认证这样的组织,形成这样的恶潮,我们各界产业一定要警惕,如果骗人的东西甚嚣尘上,有识之士应该出来斗争; 希望国民擦亮眼睛,不要被蒙骗。我不太赞成,动不动就责备、依赖政府,但我们国家既然已经有了“绿建评定体系”,欧洲也有很多的标准,我们产业界和广大业主、公众社会要联合起来,把LEED赶回美国去。我相信,如果美国真心厉行节能环保,保护他们自己的蓝天白云,解决他们自己的能源问题,也得摒弃LEED认证,要不然,自己放出的魔鬼将会祸害自己。 同时美国LEED认证“遭热捧”,也是我们这些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中国绿色建筑国际地位而拼命苦干、竭力呐喊人的悲哀,因为为国家节能环保在国际上挣太多的名声,在国内仍遭遇被“抛弃”与被“边缘化”的命运! 在交流中,潘总提到地产界对可再生能源不节能等说辞和谬说,正是那些房地产大鳄对太阳能的无知说,也正是我们见面的重要原因。现在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确实混乱,使开发商对新能源产生了不信任。这正说明,皇明前段时间的“自曝行业潜规则”,推“强制性安全标准”做得太晚了,影响还不够,如果用皇明的标准,早净化和提升行业水平,改善行业形象,也不会给潘总们这样大的误会,所以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大力科普、纠偏、解惑,并将已经高标准、高品质、高性能的节能环保产品,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推介给地产建筑界,同时与他们合作进步一步升华技术品质,扩大其替代率。在此,我也呼吁,所有节能产业的从业者,不能再“只为赚钱而不顾消费者利益”,否则即便能源再紧缺,也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希望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  
  • 热度 11
    2009-12-21 15:57
    1357 次阅读|
    1 个评论
    电力事关民生,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能源。节约用电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抑高峰负荷、缓解电力紧张的有效手段。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全球人们对能源紧张意识的增强,节能、环保日趋显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节能照明行业在未来 3年或5年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随着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启动,如果用LED取代我们目前传统照明的50%,每年我国节省的电量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发电量的总和,其节能效益十分可观。LED是一种绿色光源。LED灯直流驱动,没有频闪;没有红外和紫外的成分,没有辐射污染,显色性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发光方向性;调光性能好,色温变化时不会产生视觉误差;冷光源发热量低,可以安全触摸;这些都是白炽灯和日光灯达不到的。它既能提供令人舒适的光照空间,又能很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是保护视力并且环保的健康光源。     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一般来讲 LED灯的寿命是100000小时。使用半导体照明代替传统光源、资产回报率前景预测非常可观。 LED照明产品与传统的照明灯具相比:具有光通量大、低功耗、长寿命、低电压、多光色、抗震动、安全环保、体积小、重量轻、方向性好,并可耐各种恶劣条件,在功耗、寿命以及环保等方面均有传统光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足以对传统光源市场造成巨大冲击。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的突破和蓝、绿、白光 LED的问世,LED照明灯具将逐步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成为照明行业的主流产品,同时也是国家提倡、倡导的发展方向。2003年6月,在照明领域我国也由科技部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及时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2004年4月,科技部确定工作重点——发展新型照明行业 。目前,国内从事LED产业的单位超过400家(外商除外),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2002年我国发光二极管(LED)生产企业数达420家,员工3万余人,产量150多亿支,产值80多亿元;2003年产量达200亿只,产值100多亿元,增速超过30%,其中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产量几十亿只,增速超过50%。光通量、波长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照明领域的LED产业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应用基础。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