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专业

相关博文
  • 热度 23
    2015-1-26 10:48
    2848 次阅读|
    7 个评论
    2014年除了智能硬件呼声很高,但是跌宕起伏以外,还有一种产品预见市场也非常巨大——医疗App。有很多专业人士指出目前这类产品容易对实际病情造成误导,影响实际的诊疗,建议大家慎重使用;而另一方面,结合医疗硬件的产品却又备受厂家的欢迎,趋之若鹜,众多大牌厂商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即将进行市场洗牌。如果大家很喜欢看科幻电影,就发现在未来(非末日类型的好的未来)机器人或者说AI可以很好的判断人类疾病情况并给出很专业很精准的治疗指导,可以取代日常医疗的需求, 但是现实中我们所有的医疗类App却回避这方面问题,估计是为了回避医疗事故,就好像厂家都喜欢做没什么用又吃不死人却死贵死贵的保健品一样!   一、现有App试用后感   此前我专门试用了一大批医疗类App,包括著名的春雨医生、家庭用药、掌上医生等等大量的App。大体分为:工具类、咨询类、管理类、还有莫名奇妙的打广告的。   工具类就相当于字典,类似于:本草纲目、验方大全……,这一类App看起来很专业其实没什么用,这就好像我们去饭店点菜,菜谱很多就不知道吃什么。相似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药方,对于非专业的普通人来讲,根本不知道如何辨别差异,这类型App就很鸡肋。   管理类的App往往是要结合硬件,比如血糖管家等,针对特殊人群、特殊需求行针对性的管理,能够跟踪分析体质变化,及时给出预警等。因此设计上除了检测要准确以外,针对使用者应该多使用直观的图表来表达,而不是一串数据,而且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提示,因为这类产品是长年累月使用,不必要的提示会引起使用者的厌烦。但这类产品也是有局限性的,就是功能太单一,这也是西医发展的局限。西医不擅长综合考虑体质影响,例如高血压病人这顿吃的芹菜血压低了,下顿吃了南瓜有危险了,这对于血压计和血压管理类App是没办法区分并预警的,只能被动记录,所以说辅助作用很好,但是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昨晚看到微信上转发的一个美国医生发表的关于人类免疫系统的文章,说了几万字,详细解释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优势,建议大家不要过多使用药物破坏免疫系统自身的功能……。我看了之后总结就是一句话——老祖宗讲的扶正以祛邪。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中医药的优势。   最后说咨询类App,比如春雨医生、丁香园……,多有以下功能:疾病自诊断、网上相关内容搜索、医生在线诊断、挂号预约等等。   疾病自诊断是你知道自己感冒了,然后查询感冒症状所需要的治疗方法;搜索就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情况,类似于找度娘:我今天咳嗽有痰,什么情况,然后有相似的帖子别人回答的:楼主肺寒、肺热、尘肺、过敏、支气管炎、肺部细菌感染……;医生在线诊断就是把前面的网友回复变成医生回复:肺寒、肺热、尘肺、过敏、支气管炎、肺部细菌感染……,最后加一句——具体请到医院检查治疗,我在**医院**时上班;剩下的就是去挂号预约了。 这类App貌似比较专业,貌似比较全面,实际上比前两种更害人不浅。   先说个笑话,一个医务人员说不敢看病,看病是同学、化验是同学、拿药是同学、手术是同学……都是一帮子考试不及格临考磨*的人,怎么放心让他们看病?   因为信息不对等,医生不是面对面,信息了解很不全面,本来上医院都要看运气没有碰到不学无术的医生,很大可能会误诊,那么在App里面误诊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且App里面依赖的是类似于淘宝好评的评价体系,这实际上是拿看病做实验,看好了给个好评,没看好的人进医院了也没办法给不给评价了。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功能要么等要么交钱,交钱就能立刻答复,不交钱就要等医生啥时候有空回答两下。这和去医院有什么区别么?我曾试着问一个问题,上午发的晚上才等到回到,再追问一句就再没消息了。这是逼着用户花钱的节奏,那就和使用App就为了不用花钱去医院的本意不符了。   尤其是自诊断和网上搜索的功能,前者需要用户本身就具备很好的医疗知识,这岂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用户诊断错了,用户自己负责。而后者,只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困扰,就像我前面举例,咳嗽有很多原因,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网友根本无法判断提问的人到底是什么病,看得眼睛都花了也不知道怎么选择,最后还是只能去医院。   所以,综上所述,唯一很实用的就只有网上预约挂号功能了。    二、怎么才算是智能医疗类App?   要专业!这是来自于冯大辉先生(丁香园CTO)的看法,我认可这个观点,但是不认可他的使用场景的说法。App只能作为一个专业产品对普通用户使用,医生是绝对不可以使用的,没有哪个医院会允许医生或者药师使用App来指导自己的用药,只能是参考自己内部或者国家级的数据库。   那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App的作用就是为了质疑医生,来指导自己用药和看病。否则我要这个App做什么?所谓App不能给出诊断,要去医院诊断这个设定,其实也是不客观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去药店随便买点药,接受药师的建议,同样不安全;在医院等医生诊断,3分钟的时间慌慌张张想到哪些开哪些,或者有医药代表存在,也使得处方同样不安全,我们迫切需要一个App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功能一:专人专项   首先就必须把家庭中每个人的状态分开,记录每个人的体质和用药,不光是形成病历,为了看病时候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分析病情和药物安全。   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5岁的孩子和5个月的孩子用药均不相同,有的药物怀孕了禁用,而其余时间可用,那么依据是什么?就是每个人的体质。所以首先就必须要将家庭中每个人分开记录。必要的时候也要和别的检测设备,例如血压仪血糖仪通讯。   当然这里面要易操作,可共享,云同步。   这个功能非常实用,不但可以分析跟踪体质变化、用药安全,还能方便医生诊断,直接出示给医生看,一目了然,减少医生询问时间。但这项功能很少有App实现。   功能二:药性分析   药性分析首先就需要对我们的药方进行毒性分析,这是一个必须的纠正手段,例如怀孕期间开了会导致流产的药物,或者开的药物有毒性反应,必须隔几个小时或者禁止混合使用,医生护士可能认不全,但是App能够准确判断。最常见的中药禁忌的乌头类药物,这是自己泡药酒至死案例中**最多的,如果中医师开了处方,用App一查就可以知道这类药物需要注意安全。从老百姓的角度说,最基本的药物相克得能实现。   医生有可能没了解全面病情,药师更不了解。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服用药物会有害。例如病人有胃炎,但是看的是感冒,医生开了药中有胃炎禁止使用的,这些依靠内科医生或者药师很难判断出来,这就需要App根据体质分析提醒医生换药。甚至来说到菜市场买菜,高血压不适宜吃什么都应该可以方便提醒。   药性分析同样可以杜绝医生乱开药或者开贵的药,就像给男的开白凤丸,而扑热息痛非常便宜好用医院就是不开,很多药物老百姓不懂,那么用软件进行药性分析就可以判断有没有多开或者乱开。   这个功能可以说是App必须,而且是医院的病历等无法替代的。为了方便输入,可能要进行条形码扫描或者汉字识别等,减少使用者的操作。同时也可以集成用药提醒。当然,这个功能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和非常专业的药物知识,目前没有App实现Zero。   功能三:疾病诊断   皮肤上起了一个红疙瘩,会是什么问题?网上搜或者问医生都会有很多的答案,过敏、青春期、痤疮、皮肤炎……那么如何准确的自诊?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纠结到底软件能不能实现医生的工作?突然我意识到,问诊的工作软件完全可行。首先医生的标准从哪里来?学习来的,有书可循。医生怎么锁定病因的?排除法。医生归纳起来就是这两方面,而这些软件都可以实现。   比如腹痛,医生检查就会是哪里痛啊?手按一按,阵痛还是刺痛还是隐痛啊?最近吃了什么东西了吧,得出病因吃坏肚子了还是着凉了,剩下的就是要么辅助化验一下,要么就是直接开药急性肠炎。   软件同样可以。以人体模型为首先选择界面。   点击腹部-选择是腹部什么区域-选择疼痛类型-选择最近是否吃凉水、路边食品、海鲜或者受凉-给出急性肠炎药方和注意情况(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加减)。   看上面的步骤,其实软件是可以实现的,软件仅仅是无法做到医生的随机应变和自我成长,但是依靠完整的数据库和逻辑步骤,完全可以将日常的诊断实现。中医的诊断也同样可以实现,这样还能避免对阴阳等专业名词不了解造成的困惑。比如晚上是否盗汗、失眠、是否易抽筋、是否畏寒等等综合分析就可以给出是阴虚还是阳虚,虚到什么程度,是刚刚有症状还是马上人就要重病了,还是可以先一步了解,对于自我诊断就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这个功能是非常非常专业的,所以现在来说医生还是没有办法取代,但是对于小病或者大病预诊,或者医生辅助分析都很有帮助,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实现,但是现在Zero。   功能四:辅助检测需求建议   如果App诊断不出,或者需要辅助检测的时候,这就需要最后一个重要功能:检测建议!App无法给出准确病情但是可以准确告诉你是内科还是外科还是五官!还可以告诉你哪些检测是必须的,尿检、血常规……避免医生给你开一大堆莫名奇妙的检查。   我曾经因为食道不舒服去检查,在深圳龙岗人民医院(第九),坑死了,消化科一开始说去钡餐检查食道,喝钡餐就是喝水垢的感觉啊,差点噎死,检查后无异常;那再去检查胃镜吧,直接麻倒一上午,等我醒来检查报告上是浅表性胃炎,医生说这没什么正常现象,但是解释不了我为什么食道不舒服,然后建议我去看中医吧,我又跑到中医门诊,提笔就要给我开胃镜检查,我说查过了,没什么异常,那医生来一句:没什么异常我怎么给你看?!前前后后检查花了4、5百(不算请假),时间拖了3星期,最后毫无结果莫名其妙。   而后来我在一个药店里和中药师交流时,才知道原来就是胃炎-胃酸过多-胃酸反流导致食道灼烧感、呃逆。   其实对于专业的医生或者负责人的医生来说应该是很好判断的,而如果把App的数据库做的全一些,也是可以很好分析出来的,因为软件无所谓专业不专业,只有概率,根据匹配度得出八成符合某个病因,2成是另一个,做胃镜检查辅助检查就可以知道是8还是2,建议钡餐辅助检查,那么病人心里就有底了。   如果软件足够成熟或者医院同意,那么就可以省去医生检查等众多时间,就不是预约挂号,而是预约检查,手机付款直接到医院排队检查,检查完了再去医生那开药,一个步骤直接完成,岂不方便很多?医院也省事病人也省事。这个功能也非常实用,而且和功能三相辅相成,但是目前Zero。   三、总结   医疗App市场很大,但是做好不易,做一个实用又大家喜欢用的产品更不易,且做且珍惜。虽然智能软件不像智能硬件那样会有技术门槛,但是同样需要很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需要长时间和用户的沟通与磨合。而奉劝进入这个行业准备捞钱的企业,踏踏实实做软件,别一开始就想着打广告啊,交钱啊什么的,软件不好用白花了钱反而更令人讨厌,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夭折可能性很大。现在的软件产品发展模式应该是普通用户、基本功能免费,对企业用户、专业功能收费。医疗类软件可以和医院在检查等费用上进行利益分配,而对于挂号、问询等功能应该减少或者免收费用,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使用人群。让用户心甘情愿去交钱,才是硬道理。   游戏就是走出了这样的道路,游戏不要钱,玩也不要钱,装备只要你有时间慢慢磨着升级也可以,如果你想要专业装备快速升级,那么交钱吧,这样大家都开心。杀毒软件也是同样的发展模式。医疗类App应该也要走出像这样的道路。   希望真正意义上的医疗App早日实现,科幻电影中的生活早日来到我们身边。  
  • 热度 36
    2013-4-19 14:32
    2489 次阅读|
    8 个评论
    备注:这是一篇老文章了,大概是2006年左右的事情了,在我即将前往深圳重新发展的征途上,重新整理这篇文章,让我倍感意义重大。           昨天晚上跟几个从事电子行业的编辑朋友闲聊天,交流中无意谈到了关于行业(电子行业,或者更宽泛些)专业性的问题。是否专业,你的报道你的评论是否专业,或者说是否是对的,是否不存在胡编乱造坑蒙拐骗偷眼球的……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事情尤为重要。做药凭良心,其实工作也是需要负责任的。从事电子行业的每一位朋友都需要意识到,专业与否(对产品的了解尤其重要)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工作问题更是职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以那些专业人士的结论和观点作为权威;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经历或者思考总结,却冒充专业人士做所谓的胡吹乱掰还有可能误导了一些普通读者,尤其是新人朋友。不管是从事分销还是技术应用,甚至是媒体分析点评,在我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中,专业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你个人工作业绩的好坏,还会见解影响到你最终服务的客户,甚至是客户的客户。         那么,怎样才叫专业呢?是不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科班出身呢,还是说只要科班出身的就一定很专业了。我个人认为,如果科班出身的人,倘若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也不见得就会某某专家(专家至少不是简单的名分)。诚然,世上往往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这个微媒体时代,我个人以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再学习才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工作上的不足,认识上的盲区,生活中的缺陷,等等。前几天跟一老同事(四年前的同事)聊天,他以前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却阴差阳错的进了IC行业,刚开始也是满头雾水,不过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和行业沉淀,他现在对市场的渠道建设和行业发展也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很多想法往往是那些所谓正规军(正式授权代理商等)所不知道的。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直接导致了现在有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朋友在择业时出现了无谓的恐惧症、盲目症,要不只投本专业的岗位,结果导致僧多粥少,人满为患的局面,自然成功就业的几率就偏低了;要不就是见什么投什么,病急乱投医的方式,往往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甚至还影响了自己的好心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正确的职业认知。所以,我个人认为不是学什么专业就一定要做那些所谓专业对口的事情,判断一个工作是否合适自己的最高原则首先应该是自己是否喜欢,会讨厌吗,会不会产生兴趣;其次是这个工作是否有前途,最简单说就是能不能保证吃上饭(一个人吃饭,甚至是一家人吃饭);第三就是培养学习的心态(如今这个社会如果没有空杯学习的心态,估计交个朋友都很难,更谈不上相互分享真知了),不断吸取新知识,认识新老师(很多领域的一些先知往往就是老师,就是最终的朋友),把自己搞强搞大。牛人,也只有牛人,才会走遍天下全不怕。         曾经有个分销商的老板跟我说,小苏你要是花上3-5年的时间就专注搞一个品牌(如AVAGO),怎么说也会变得专业起来。的确,专业首先是一种态度,是否愿意专注某一点某一块的态度,良好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做一个行业,就要不断去吸取新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况且电子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就算完全掌握了书本上的某些知识也很难跟得上新产品新技术的革新。大学生活,在我看来就是培养了一个人相对健康或者独立的思维习惯,谈不上说学了个啥本领便可从此一劳永逸。不管是做销售还是做技术还是做服务,我想我们首先都需要一个专业的态度,去关心这个行业的新闻,去关注圈子的动态。那些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我想才是专业的第二层含义。记得看过与非网上有人攻击不懂专业的人做专业性的新闻报道,我感觉其实是偏激的看待了这个问题。小编好比普通的护士,他会告诉你去哪里看病,找谁看病,但他不一定能治病,而那些真正的专家才是所谓的主治医师。因为现在这样的医师太少,所以如果让这些医师来从事普通的医务工作,自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资源浪费;不过我们这些普通的护士工作者自然也应该不断加强本身的专业学习,一旦遇见紧急情况下比如小感冒小外伤至少能简单对付下,切不可冥顽不化,一辈子原地踏步了。       今天扯了这么多,只是发表下自己的微看法罢了,且本人也不是电子本专业出身,但是行业的细分十分复杂,我对技术不是优势的地方我可能在市场和营销管理方面相对有特长。因此,不管是在业的还是准备出来找工作的朋友们,我想首先是要自信,接着就是要一个不断学习的态度,这样你早晚会成为一个专家,某个领域或者某个点上,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敬的专家。
  • 热度 24
    2013-1-4 17:13
    1080 次阅读|
    0 个评论
    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进入尾声     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是应届毕业生们签约的最后时节。然而有多少人的Offer跟自己奋斗了四年的学术专业完全对口呢?记者调查发现,在我们身边,学理工 科的去做了文案、学语言的去做了会计、 学IT的去做了HR、学医的去做了销售……专业不对口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因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专业并不是你想“对口”就一定能“对”上“口”的。职 场专家指出,专业对不对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这份工作是否真正有兴趣,如果感兴趣并认真去钻研的话,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能做得很好。     大四毕业生即将要离开校园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历程了,可记者近日在采访几名还在奔波于各类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太过于“信奉”专业对口,结果还没有找到工作。     小张是某高校外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英语已经达到专业八级的她一直想到外贸企业工作。她说,除了专业以外的工作自己想都没想过,就连现在最火的公务员报考 也没去问过,因为觉得自己的专业适合对外方面的工作。可简历投过不少,就是因为工作经验的不足使得她一直没被录用。小张说,她还会坚持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 作。     与小张不同的是,Rose捧着计算机本科的文凭,被学校推荐进了投资银行。虽然专业不对口,但Rose想英雄总不会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没有犹豫就去了。每 个新员工都按照程序进行了轮岗培训:储蓄、会计、结算、信贷等。那时候,虽然整天打拨算盘、记账,但Rose还是得到机会就表现一下:用自己的计算机特 长,为银行编了一个对账的程序。如今,Rose已经凭借她出色的表现成为银行的管理层一员,她认为,学以致用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即 使它与大学所学专业无关,只要有从零学起的热情,也一样可以开创令人羡慕的事业。     调查分析:是否对口与所学专业有关     从一项关于专业对口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     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如工学等学科,一方面专业性较强,毕业生掌握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更具优势,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导致了其他 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涉足这些领域的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本专业就业环境较好,提供了较多的专业岗位,使本专业的就业相对得到满足。     反之,那些与工作相关度不高的专业如哲学、法学等,一方面在对该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相对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虽然没有过强的专 业性,但毕业生综合能力可能更强,更容易适应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本专业的就业环境不够理想,或者是就业面过窄(如哲学),或者是毕业生供大 于求的状况太严重(如法学),迫使更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因此,对于你个人而言,无论你毕业前攻读怎样的专业,都有你的前辈们为你提供了选择不相关工作的先例。所以尽管抛开“专业不对口”的顾虑,争取你心中真正理想的工作吧!     专家指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最重要     是否要放弃自己花费了四年大好时光以及高额学费所攻读的专业,去选择一份暂时能让自己糊口但却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呢?职场专家指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急 于决定是否要放弃专业,而是要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喜欢和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如果不喜欢所学的专业,那么坚守专业也可能只是碌碌一生、无所作为。如果是这种 情况,那么建议还是趁早放弃专业去做一下调整,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在进入大学初期就可以想办法换专业,或者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的方式接近自己真 正适合的专业。     资深职业顾问王路明女士指出:专业与职业不对口是常见的事情。其实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出色的人才,除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之外,自身个性特长是否与职业相匹配 也非常重要。所谓的专业对口还是不对口都只是表象上的合理与不合理,真正应当考查的是人与职之间是否匹配,而后者才是事业成功与一事无成的分水岭。     她建议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掌握足够的通用知识与技能,比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英语会话与写作、逻辑思维与人际交流能力等 等,这些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你胜任许多专业性不强的工作,同时也将成为你再学习的得力助手。毕竟,不对口只是意味着与过去所学专业的不对口,倘若要真正在 工作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通过再学习把自己这个外行变成专业人士!此时,务必要关注你身边的再学习或者再培训资源。
  • 热度 39
    2010-11-29 13:26
    7153 次阅读|
    9 个评论
    IDH 就是独立设计公司 Independent Design House ,概念来源于欧美日等科技先进国家。早年,这些公司前身大多是各大行业巨头的设计开发部门,后由于效率、规模都受到限制而纷纷独立出来成为专业设计公司。例如现在的飞思卡尔的前身就是摩托罗拉半导体部、联发科是原来的联电的开发设计部、英飞凌是西门子半导体部、汽车电子行业老大 BOSCH 是前西门子汽车电子部等等。由于他们都在分工细化的大潮中从自己母公司纷纷分拆出来,所以他们都被冠以独立的帽子。 那么他们分拆出来有什么好处呢? 1 、技术开发专业 IDH 对专业技术非常专业内行,能对现存的绝大多数控制平台与器件有非常深刻的技术与成本理解。他们能找到世界上实现一个功能或达到一个指标的最便宜的方案,一个产品设计周期达不到,两个、三个案子后总能找到,几次循环迭代就吃透了。而且他们能在一个或几个平台上开发出系列化的产品,从而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优势并使技术产品化外延最大化,下游客户很容易在系列中找到更合适的规格纳为己用。这就是专业的力量。 2 、 IDH 更容易做到规模化。 IDH 的“ I ”就是独立性,由于它的独立性,它可以选择向行业内所有客户包括品牌厂商供应半成品部件,也就是说它的产品覆盖面积最大可能是全行业所有客户及不同行业的相近部件客户需求。如拓邦可以向美的供电磁炉控制板,还可以向格兰士供微波炉控制板,这样的规模就非常大了。有规模就有成本控制力,这方面 IDH 比品牌厂商有更强的规模优势及成本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由于 IDH 的独立性,它可以接行业内所有客户的生意。相比之下。那些被一些品牌厂商控股的不够独立的设计子公司或开发部门,他们首先接不到家族集团竞争对手公司的定单,其次稍有些规模的不太竞争的客户还会担心旺季时不保证产能及供应的问题而不优先考虑合作,剩下的只有些没有竞争力的小客户上门了、、、。因此独立性也是一个生存要素,家族设计企业生存空间的限制使其不容易做到规模化。据了解美的曾经有过几个集团内的设计公司,但没一个是真正营利、有核心开发能力与供应能力而让美的自给自足的。 3 、 IDH 资源共享效率高。 以家电控制板为例,设计控制板所需的设备、仪器、仿真工具、验证过程与费用等都会因为 IDH 产品系列化丰富、为多家客户供应而有效分摊了这些成本,提高了这些开发资源的效率。例如某些昂贵的仪器,如果使用率不高,其折旧成本就会使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成本自然会提高。这是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这对大品牌厂家来说是个非常重的财务包袱。除上述例子之外,企业资源还有很多,如资金、库存、专利金等等。如拓邦给格力的某款主板生产计划推延而产生了主芯片库存,但这个型号的芯片还能用在海尔的某款机器主板上,可能的死库存就活了。这就是资源共享的高效之处的另一例证。 4 、 IDH 开发周期短且时间点确定。 众所周知,产品开发是时间轴上较量,越是高端的产品开发周期长短越是重要。 IDH 这方面由于其专业性,他们对各技术平台非常熟悉,对于各种电气性能与各种功能的实现是他们最拿手的工作。由于专业,客户的非电气性能与功能变化这类需求几乎就是重画线路板这类的高级重复劳动,这类开发的时间非常容易精确控制,这对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物流供应能力及服务信誉来说至关重要。这是 IDH 的长项。 再有,由于碰到的案子多,那些共通性的技术问题,其原因、验证及解决办法或多或少都是之前就碰到过的,当面对这些复杂又繁琐的电气指标及技术问题时, IDH 基本上很快就能全部解决。而对于大牌厂商的开发部相对来说,这些问题却是新品性质的开发过程,面对这些繁杂的技术问题基本上都处于无经验状态,因此他们开发起来周期自然长出很多,而且无法确定准确完成时间点或无限延期的原因正在于此。从这点也说明美的自己的设计部门不成功的难处所在。   综上所述。 IDH 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专业分工细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存在的真的是合理的。  
  • 热度 10
    2009-9-28 14:14
    1311 次阅读|
    0 个评论
    电机 英才网( http://motor.jdjob88.com )是一家专为电机类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招聘、求职 、培训和相关顾问的网上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 产品项目包括 网络招聘、猎头服务、校园招聘、产品广告、 HR 管理咨询 等。网站凭借着专业高效的团队,优质的服务,为 电机 企业与电机人才提供信息互动交流服务,使电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其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亦促进电机人才职业发展以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 电机英才网在广大电机企业与相关电机类人才的大力支持下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优秀的且是 唯一的一家 专业面向电机及相关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人才网站。目前,网站数据库中保存有真实、有效的电机各类人才简历逾三十伍万多份 , 网站最高日均访问量突破六万。产品涉及 家电类电机、车类电机、电动工具类电机、航天类电机、船舶类电机、风力发电机、设备类电机及各类工业电机等。 电机英才网在提供电机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一直积极的寻求同行合作伙伴,己经与众多的电机类资讯、商务网站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我们力求把电机人才求职招聘的信息覆盖到电机类服务网站的各个领域。 电机英才网希望通过良好的商业模式、严谨的专业精神、优秀的服务态度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为电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做中国最优秀的电机人力资源网站为目标,成为电机企业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长期合作伙伴。 网站特点: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网站使命:为电机行业人才提供专业、高效的海内外职业生涯舞台;为海内外电机行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招贤平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