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侯捷网站_谈电脑课程与书籍,原载于《程序员》,2002-12
侯捷,台湾最具影响力的软件技术作家,著述、译作涵盖C、VC、Java、delphi、DOS、Windows等几乎所有的软件门类,内容新潮、产量颇高,可与大陆的谭浩强相提并论。除此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技术散文,从技术谈及人生,纵横碑阁,志趣盎然。文笔之优雅,堪称技术作家楷模。
侯捷经常穿梭于海峡两岸的各大软件公司,给软件开发人员讲课。
书刊市场现状
技术书籍整体上是一条污水河,只有 10% 的文章以及书籍,是浊世中的一股清流。图文并茂、顺畅生动,定位清晰的译作,虽非技术性原创,却有教育性原创,亦具有高度价值。可是,一本好译本淹没在 5000 本烂译本中,0.0002,以统计学的观点,那就是 zero!也难怪学有精专的人对於翻译书要弃如鄙屣,一脸不肖!
至少 90% 的文章和书籍靠着剪刀和浆糊就做出来了,简直像是挖泥机一样,卖力地挖,却挖出一堆烂泥巴。有的在产品手册上乱砍几刀,丝毫没有加上个人的看法;或是一些半调子学徒为满足编辑策划者的大纲要求,硬拼硬凑,文章中充斥毫无意义的冗词赘言。
出版与版税
无论出版社或读者,都应该要有一个认知:要看高阶的书,要付较高的代价。你不能自己学了技术去钓大鱼,却舍不得多花点钱支持教你钓鱼给你鱼杆的人。卖书不是卖纸,是卖纸上的知识。喜欢以页数厚薄来评量书籍价格的出版社或读者,永远被我列为不值一谈的对象。
大陆的现实环境能否供养得起专业技术作家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不是秘密,你到任何出版社都可以问出这些数据,就像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一样,是一种指标,不是秘密,所以我就毫无顾忌地将它公开了。
我收集的数据是这样的。在大陆,一般电脑书籍的版税是定价的 5%~7%,书籍定价约为 40~60 人民币,销售量一万本是不错的成绩。这麽算起来,一个作家每年写两本真正高水准的高级技术书籍(产量算不错了),定价 50 人民币,各卖一万本(多久卖完不得而知),各位合算合算收入多少。
别忘了,能够写出“真正高水准的高阶主题书籍”的人,其技术层次是大学刚毕业生的好几倍,年纪也可能多十数岁,他的收入不可以拿大学刚毕业生的水准来衡量。也别忘了,他的收入必须涵盖风险考量(包括退休金的准备、各种保险等等),才能够安心写作。
大陆的现实环境如果供养不了专业技术作家,就不能寄望有频繁的高水准中文高阶技术书籍可看。这一点台湾是五十步笑百步,也好不到哪儿。台湾的电脑书籍的版税可高达 20%(更高也有,极少),技术性书籍定价可达 500~650 新台币(800 以上也有,极少),销售量三千本算是不错的成绩(一万本当然也有,极少极少)。合算起来,如果将两岸的物价水平考虑进去,台湾作者的收入大约好一些。
台湾专业技术作家的生存条件也不是多理想,但台湾的电脑书籍写作环境至少有一个优势:愈来愈多的人知道并接受:要看高品质的好书、主题稀有的好书、技术难度高的好书,要付高价!这样的认知有助於让高阶书籍的作者少几个灭顶於柴米油盐之中。
台湾的问题在於市场太小!大陆的问题在於版税太低!市场小是没办法的事,版税低就令人奇怪:利润是按比例分的,那麽钱都赚给谁去了?
作家与创作
技术写作是一门特殊的行业,技术研究旷日费时;技术资源所费不赀;技术演进推陈出新;技术作品寿命短如昙华。技术书籍的作者,面临一个难题。愈是高阶,写作愈困难,耗费精力愈多,读者群却愈窄,作者的收益也就愈少。
在台湾,由於产业结构因素,具备“技术+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才都被吸引去做比“技术写译”更具高报酬的工作去了。很棒的人才常常由于能者多劳,决定先做比较“重要”或比较“大”的事业。现实是这样的,人之常情也如此。
我在华邦、力捷、睿昱、宏 、蒙恬、友立...的朋友,哪一个不是身负绝技!要开发世界级软体,容或还需要技术方面的整合与管理;要在专长领域里制作一本书,这些人学养绰绰有馀。如果写作或翻译带来荣耀,带来经济上的安定,我相信他们愿意尝试,愿意努力。现实的无奈其实是关键。才能出众的人,更多赚钱的机会等着他。
挺得住外界诱因,又坚持在高处不胜寒处踽踽独行的人,都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但是,任何理想的背後总也需要某种程度的现实支援。 华硕的一位老朋友,又有技术、又有文笔、又对写作有份理想。唯一的心理障碍是,他怕写作会饿死,所以他决定工程师做到 36 岁再看看。当你科班出来,满肚子技术学问,大概也觉得当个工程师,或进入研究机构,才是正途。
在商业化社会中,技术作家是一种被过份苛求而且没有受到应得尊敬的职业。有一段时间,交换名片时我不知道怎麽介绍自己的工作。自从在学校开3学分课程之后,我就统统以“我教书”一语带过尴尬时刻。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