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延宏 罗晖|来源:科技日报|日期:2004-09-10 |
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我国优秀科普作家也许有点过分,然而比较一下文学作家的队伍,就不能不慨叹:两者之间太不成比例了!这也正是目前出版社最感头痛的事。没有创作,就谈不上出版。在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上,科学普及出版社编审吕秀齐分析了我国科普创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缺乏像阿西莫夫那样的科普创作大师的形状。
人文关怀最需提倡
“作为一个科普创作大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背景,更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的人文知识。”吕秀齐首先道出了中国缺乏科普大师的关键所在。她认为,凡尔纳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就是因为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表现出了浓厚的民主主义精神。而我们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科普作品就知识论知识,避讳谈人文的东西,多数为单纯灌输科学知识的传统读物,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宣传,较少体现哲学思辩理念。
教育体制束缚人才发展
吕秀齐提出,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特别是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发展。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多缺乏想象力和幽默感。反映在科普创作上,多为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方式,缺乏生动的启发力和感染力。中学教育过早文理分科,造成知识的单一,中青年科普作者大多综合基础没有打好,以至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普创作得不到尊重
多年来,我们的体制决定了对科普创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普创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稿酬低,甚至稿酬被拖欠;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创作被认为不务正业,其作品在评职称时不能作为成果,严重打击了人们创作的积极性,造成有能力的人不去搞科普创作,也不下大功夫提高创作水平,使整个科普创作的水平提不高。由于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一些科普名家转向了传记文学等领域,放弃科普创作。她为此呼吁:人才流失值得各级相关部门关注。
心浮气躁不钻研学问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心浮气躁,难以坐下来钻研学问,对科普创作这门艺术更是少有人问津;同时,创作领域也缺乏对科普作品的客观评论和平心静气的学术讨论气氛。很少人研究研读国内外科普名家作品,忙于应付出版协作计划。作品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一稿多用,缺乏创新,低水平重复。
中青年作家队伍薄弱
根据科普出版社最新对78名科普作家的统计显示:其中60岁以下的只有9人,只占总数的11.5%。中国科普创作队伍之现状可略见一斑。吕秀齐认为,虽然老一代的科普作家文字功底深厚,是现在年轻人很难企及的。但因他们年事已高,多已挂笔。有一些人虽仍从事一些科普创作,但毕竟黄金时代已过,很难要求他们继续创新。这也就导致了科普阅读常常见到一大批熟悉的面孔,却少有扛鼎之作。中青年科普作家队伍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科普作家,其创作热情较高,思想活跃,有新见解、新观点,但缺乏文字功底,写作技巧明显不足,需要锻炼和提高。
出版者的眼光有待调整
出版社作为培养科普作家的摇篮,是不是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视一下对科普作家的发掘培养?这是吕秀齐在对科普出版现状进行剖析后提出的又一深刻见解。她认为,科普出版者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在作者选择上,更多的是盯着科学家、院士,但这些人往往没有科普写作的经验。因此,不少编辑采取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相结合、共同创作的办法。但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之间能否磨合的确是个大问题。在很多时候,找到合适的组合并非易事。况且,还存在利益分配问题。日前,有位原国家领导人倡议编辑一本普及节水灌溉小册子,需要专家与科普作家共同参与写作,却遇到了专家好选、科普作家极为难寻的尴尬局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去求和阅读口味都在改变,对科普图书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文字的表达方式越来越苛求,而且需求图文并茂,视觉效果好。多年来,我们的科普作品总是一副老面孔,以文字为主,缺乏图片,近年来这种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与国外科普图书相比,仍然视觉落后于文字。这一方面也对我们的出版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对科普图书的策划、与作者之间的磨合,及时发现优秀的创作人员。出版社则需加强投入。
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科普大师缺乏,呂秀齐认为,首先,科普出版和创作事业的发展,有待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技队伍的壮大。科普创作本身与国民科普素质的提高及科技队伍的壮大是互相推动作用的,没有浩浩荡荡的科技队伍,科普队伍包括科普创作人才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众多的发明创造,科普创作的创新也难以真正体现。
其二,科普事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完全依靠市场来发展在我国还不大现实,需要国家增加投入。科普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特别需要加大投入。其中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如在今年优秀科普作品的评选上,获奖图书和媒体作品往往集中在很少的科普作家身上,较少发现新人。应彻底改变现在的由出版社推荐、少数专家参与评选的做法,而想办法让读者真正参与进来。将上乘之作推到前台,让读者去认识,去评价。
其三,出版者要有慧眼识珠的气度。特别是有实力的少儿、教育、科技类出版社,应将眼光放远一些,进一步加强在培育作者上的投入,花大价钱吸引高水平科普作者从事更多的创作。
其四,推动舆论宣传和创作理论研究。国家应在新闻舆论上加以正确引导,使科普工作者摈弃偏见和无意义的争执,加强对科普创作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品,以百年大计的认识高度去重视科普人才的培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能培养出像凡尔纳、法布尔、阿西莫夫这样的科普大师。
程序匠人 2008-3-10 21:26
用户1053025 2007-1-2 21:32
have a nice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