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研究模式受追捧

2011-10-24 12:49 3075 20 2 分类: 工程师职场

    把科学研究从传统封闭的实验室搬到开放的互联网上进行,会取得怎样的效果?一些年轻科学工作者对这种科研方式予以肯定。他们在网上征召合作者和志愿者,在博客里发表科学设想并征求意见,令互联网成为科研新场所。

    剑桥大学数学教授蒂莫西·高尔斯(Timothy Gowers)曾获得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茨奖,然而,这位数学大师也会遇到难题。在如何用数学方法论证多维物体的属性这一问题上,高尔斯就不知道怎么办了。高教授暗暗地想,有没有其他人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别人会不会提供好点子?平日里相互较劲的同行们是否愿意帮忙呢?带着一丝好奇,高尔斯在自己的博客里发布了这个难题。

    这个被高尔斯称为“博学计划”的实验项目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几天之内吸引多名专业人士的关注并为之出谋划策。几个星期后,已经有超过40人参与解题。高尔斯将众人的观点整理成多篇论文,以“DHJ博学”的笔名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博学计划”试验大获成功。 

    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研究,不仅省时,而且省力,这种开放式研究模式受到年轻一代科学家们的推崇,近几年逐步流行,已经有了好多成功的案例。“一个人想要单独解决难题,往往很难确保成功。而不同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才智和窍门,博采众长能更快地接近成功,”高教授说。 

    看到上面这个报道,探长感到很亲切。早在2004年探长也做过一次类似的实验,而且也取得了成功。当时为了解决硬盘速度异常慢的问题,探长以“间隔因子设置过时了吗?”为题在《微型计算机》杂志的的论坛里发了个帖子,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参与,跟帖数量过百。历经两个多月的热烈讨论,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证实了“间隔因子过时了”的观点,同名文章发表在《微型计算机》2004年第5期。通过这次集体讨论,网友们对硬盘的数据结构和管理机制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入的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相关链接:

1  互联网:科研新场所

2  满眼知识皆残废 探长日记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2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